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服裝品牌文化的三種來源

[複製鏈接]

615

主題

818

帖子

1292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9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huiyunwang 發表於 2005-10-19 04:3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作者:oxygen  


我國改革開放20多年,服裝業發生了很大變化。人們對服裝的認識經歷了:蔽體保暖有實體功能、強調內在質量和穿著舒服、注重款式的差異性和與眾不同和講究品牌的文化消費。服裝的這個消費演進過程不是后一個對前一個的否定,而是一種兼容基礎上的擴展。比如在注重款式的消費階段,消費仍然需要產品的實體性功能和產品內在質量,但他們的需要又進了一步,還要款式新穎和別緻。

  現在市場上各種款式的服裝應有僅有,翻版和模仿在服裝行業非常普遍,國內國外都一樣。一個名設計師剛推出一種新的款式,不多久市場會有大量的模仿者。款式競爭的特點是比快,先推出者可以獲得豐厚的利潤,跟進者稍一遲緩,機會就會消失。早期國內服裝企業在起步和發展中,幾乎所有企業都經歷了這個過程:到香港和歐洲尋找最新的流行款式,通常稱為「靈市面」,一旦看中某個(些)款式就在國內進行翻版,如果國內競爭對手有好的款式,發現了也馬上拷貝過來。什麼時髦(現在叫時尚)就做什麼。但服裝的款式缺少靈魂,需要消費者自己解釋或營業員的解釋,而且這種解釋和認同通常是內省的、自我的和個人的,而不是社會的。

  對同一個款式,不同的人或群體有不同的解釋。如中國古時的肚兜怎麼看?比如一個花樣年華的女孩穿著。你怎麼解釋――是不正經和有傷風化,還是有中國傳統文化韻味和特殊魅力?這個解釋本質上是品牌的任務。   

  因此,進入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服裝的消費不僅僅款式的競爭,更是品牌的競爭。現在服裝的款式非常多,不同公司的款式之間的差異性在縮小。因此,辨別差異性的重要標誌是品牌,品牌在為服裝做出各種解釋,賦予服裝文化上的意義。服裝消費越來越多的人把它理解為是一種文化消費,與觀看電影、欣賞藝術作品劃為同類,而不是一種物質性的消費。因此,服裝消費不只是一種物質性的消費,更是一種文化消費,服裝是消費者的一種自我展現,是一種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的表達。

  義大利的一個皮錢包100美元,法國的一瓶香水100美元,日本的小禮品100美元,而美國微軟公司的一張光碟成本充其量也不過1美元,而售價卻高達300美元。用中國人的角度去衡量(因為我們還處於工業經濟社會),這其中也沒有多少原材料,這不是騙人嗎?然而現代發達國家的經濟就是這樣一種經濟,用湯姆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1 20:1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