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一個國家的興起-夜談澳洲史話5

[複製鏈接]

1656

主題

6857

帖子

3030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智囊會員(十八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303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空手 發表於 2005-10-14 18:2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文章來源: 悉尼山水木 於 2005-10-13 01:38:38
        14.華人的辛酸
提起早期的澳洲華人,人們馬上想到淘金。其實在 1851年開始的淘金潮之前就已經有兩千多華工在澳洲各地農村放羊種地。由於勞動力短缺,早在 1837年一位澳洲富商就提出輸入華工。但最早的確鑿紀錄是在1848年,寧羅號船 (Nimrod)把 121名華工帶到了悉尼。他們多來自福建一帶的貧苦農民。當時不少華工是不情願來澳的,招工販子使用了誘騙甚至綁架等手段。
淘金潮開始以後情況大變。大量華人,主要是廣東福建一帶的,不僅是貧苦農民,一些小康人家的也想來撞撞運氣。他們大約要付? 6英鎊,然後倦縮在骯髒的擁擠不堪的船艙里,忍著挨著來到澳洲。這 6英鎊在當時可不是個小數目,許多人為此借下了高利貸。
到 1853年,僅維多利亞就已有 2萬餘華人,占採金場上總人數的六分之一。此外新南威爾士還有近1萬華人。1861年全澳洲的華人總數達到最高峰,有 4萬多,以後逐漸減少。這些華人極少想「紮根澳洲」,都是打算採到一定量的黃金就「衣錦還鄉」。
當時澳洲砂金資源雖豐富,但並非個個採金者都能成功,不少人傾家蕩產而來卻所獲甚微。但是,華人的成功卻是公認的。僅1856年一年,通過墨爾本一地寄回 和帶回 中國的黃金就達 12萬盎司。華人所以成功首先是由於他們的吃苦耐勞。不論冬夏,華人除去吃飯睡覺整天都在不停地干。另一個原因是華人團結合作。白人採金者多單幹或幾個人合作,而華人卻數十人到數百人合作。他們組織分工,由最富經驗者指揮籌劃。他們善修水利,能把水引到不易到達的地點,所以能開採他人難以開採的地段(淘金需水)。整個採掘規劃得當,有條不紊。而其他缺少經驗的採金者則盲目地亂挖亂采,當然無法與華人相比。而且性情溫和的華人從不與人相爭,他們常常在別人看不上眼的或已經採過而放棄的地段開採。結果呢,總是在別人認為沒有希望的地方得到可觀的收穫。
確實有很多採金的華人衣錦還鄉,但也有很多卻遭遇悲慘。很多人苦幹多年也沒圓上 '黃金夢',別說衣錦還鄉,到死連落葉歸根也沒作到。很多人年紀輕輕就積勞成疾,早早的丟掉了性命。僅在維多利亞的班地溝 (Bendigo,也叫大金山)一地,就葬有 2千多名淘金的華人,幾乎全死於 45歲之前。他們的悲慘命運不僅僅是由於惡劣的自然條件,也因為他們遭到了白人社會的歧視和壓迫,既有來自政府的不公平壓榨又有來自白人淘金者的暴力攻擊。
華人經常遭受搶劫和毆打,住所有時被人搗毀。他們還常常被驅趕出一些採金常而華人則逆來順受,很少反擊抵抗。一次規模最大的排華暴行發生在1861年6月 30日。在新南威爾士的 Lambing Flat (現在的揚格市 Young),大約 3000名狂暴的白人採金者手執大棒和其他兇器沖向華人的窩棚區。他們野蠻地毆打華人,凶狂地搗毀和焚燒華人的住所並無恥地掠奪任何值錢的東西。當時的報紙上有這樣的描述「 .....手無寸鐵、毫無抵抗的中國人被大頭棒兇殘地擊倒, ....已遭痛毆的中國人被公然搜身,值錢的東西被洗劫。這種掠奪毫無掩飾 .....這些可憐的中國人極少有不帶傷和保全頭上的辮子而逃脫。.....有的被拖斷的辮子上還帶著頭皮 .....。」這次排華暴亂又波及到其他一些採金常一 共到底有多少華人被毆打致死,至今也沒有準確數字。
排華暴亂的當天警察沒有採取任何行動。幾天以後,政府終於決定不能默許這種公然的掠奪和行兇,於是逮捕了3名暴亂的領頭者。上千名淘金者又聚集起來與警察對峙,要求放人。衝突不斷升級,最後發生槍戰,數名警察受傷,但至少3名鬧事者被打死,數十人被打傷。除了白人暴徒的直接攻擊,當時的政府也對華人格外地限制和壓榨。比如向華人收重稅,入境稅每人10英鎊,採金執照稅每人每月 1英鎊,遠遠高於白人淘金者。而華人從沒有像白人淘金者那樣反抗,只是躲和忍。當維多利亞收入境稅時,他們就在南澳登陸,步行數百公里去採金常後來南澳也收入境稅了,他們就在新南威爾士登陸。他們曾經聯名寫了一封請願信交到維多利亞議會,懇求減免沉重的稅。但那封言詞懇切哀傷的信只是在議會裡引起了一片鬨笑。
膽小老實的話人為什麼遭到如此的欺辱迫害呢?
15、種族偏見
一百多年前來澳洲淘金的華人飽受歧視迫害,根本原因當然是種族主義。那時的白人自認為是最優秀的人種,不然怎麼能造出那麼先進的槍炮機器,把「劣等人種」打得一敗塗地呢?當時的大清國日益衰敗,中國人自然被歸於劣等民族。那時的人類遠不像今天這樣寬容,民族之間常常因為相貌、語言、習俗的差別而互相鄙視。連歐洲各白人民族之間還互有偏見,甚至互相敵視,更別說對如此「醜陋」的、早被劃為劣等人種的中國人了。
除去赤裸裸的種族仇視,當時的澳洲白人社會還常常提出一些他們所以排斥華人的理由。第一,指責華人賭博。當時在華人中賭博確實比較普遍,像推牌九,猜點,摸彩。賭博還在華人之間引起了偷竊等其他問題。第二,指責華人抽鴉片。當時華人抽鴉片的確實不少,有人估計可多達 30%到 50%。再者,當時的華人幾乎全是青壯男子,這更加被認為是一個大問題。有的白人攻擊華人搞同性戀,而同性戀在當時被認為是一種非常邪惡的罪行。如果說同性戀只是一 種猜測,不容否認的是華人嫖妓,而妓女又是「優秀人種」的白人。比如在一 處有三百多華人聚居的地方常年住有 18名妓女,在一 次警察的突襲中發現「一 張中國床(炕)上有 10名中國男人,而中間是位白人女性。」這簡直使白人社會無法忍受,他們指責華人以鴉片為誘餌使白人婦女墮落。以後還有一些白人女性 (常常是從良妓女)與華人結婚,這更使很多白人恨得咬牙切齒。
更具有煽動性的是指責華人傳播疾玻確實在華人中發現過數例麻風病,另外天花也在華人中發生過。華人被當作是骯髒的代名詞。直到很多年之後,許多白人母親還告訴她們的孩子不要把零錢 (coin)放在嘴裡,因為「也許骯髒的中國人摸過」。
一 些較為公平的歷史學家指出,早期的華人也像所有其他人一樣有「不良的習慣」,但他們的那些「墮落行為」並不比白人更甚。比如說白人也賭,只不過賭法不同而已。再說抽鴉片,當時鴉片是合法的,誰都可以抽每年新南威爾士政府從進口鴉片獲得大約一萬五千英鎊的稅收。白人以酗酒麻醉自己,華人從不酗酒,卻不幸地選擇了鴉片。要說嫖妓,白人則有過之而無不及,不僅嫖白人妓女,還誘騙土著婦女。至於疾病?許多白人也帶來了各種嚴重的傳染病,但偏偏是黃種人的疾病被認為更加危險。總之,因為華人是「劣等人種」,他們的毛病也就格外的邪惡,格外的不能容忍。
除此以外,白人淘金者對華人的成功也分外眼紅。華人能從別人丟棄的地方采出黃金的「運氣」使他們由忌妒而生仇恨,當然這是說不出口的。他們經常指責華人從不參加淘金者與政府的鬥爭,而坐享其成。他們指責華人浪費水,把水弄藏。還說華人不去找金子而總是當別人找到金子之後馬上趕到。他們甚至還說華人把白人丟棄的地方都淘乾淨了,使白人以後不能再回 來淘第二遍了,這就簡直是無理狡三 分了。
必須指出,當時的白人社會也不是百分之百的排華,華人醫生就受到白人淘金者的歡迎,那些中醫也確實能為他們治玻還曾有過華人邀請白人參加慶祝春節的宴會,很多白人高高興興而來大吃大喝。還有當排華暴行發生后,有些白人曾經幫助無處躲藏的華人。
白人淘金者的大規模襲擊嚇得許多華人心驚膽戰,不少人很快離開了澳洲,那些留下來的華人也大多改為其他行業謀生。他們或是沒有從採金場得到足夠的收穫以負擔回 國的船票和償還債務,或是無處可去。那時的中國滿目蒼夷,戰亂飢荒不斷,就是回國也難謀生計。這些在澳洲留下來的華人多在城鎮四郊種植蔬菜水果,還有的製作傢具,從事洗衣業。他們仍然受到極端的歧視,被看作下賤。許多白人不願直接從華人那裡買任何東西,華人只好把蔬菜傢具等產品以低價賣給中間商,而中間商一 轉手就以數倍的價格出售。
雖然後來沒有再發生大規模的排華暴行,但白人社會的排華情緒卻更加普遍,幾乎成為從上到下的社會共識。最後,終於產生了那個臭名於世的白澳政策。這是后話了。
16.土地改革
中國曾有過土地改革:鬥地主,分田地。澳洲也有過土地改革,但是溫和多了,可中心內容一 樣:把少數人手裡的土地分給無地的人。
非法佔地活動從1830年之前就開始了,到 1850年左右適於耕种放牧的土地幾乎都被佔領了。法不治眾,政府無力驅趕這些搶佔土地的人 (英文叫斯夸特 squatter),只好向他們收地稅,承認他們的土地使用權。1847年,這些斯夸特們取得了14年的土地租約,1861年租約到期。到期后怎麼辦?續約?還是藉機把土地重新分配?還在 1860年之前這已經成了社會注意的焦點。
那些斯夸特們經過了艱苦創業,這時已經是大財主了。一個斯夸特家庭少則佔有近萬英畝(一英畝合 0.4公頃)土地,則幾十萬英畝土地上跑著成千上萬的羊。地租呢,一隻羊只交半個便士。羊毛為他們帶來滾滾不斷的金錢。
當黃金潮於 1851年爆發時,斯夸特們可倒霉了。牧場上的牧羊人,種地的,做飯的,凡是健康的男人幾乎都跑去淘金了。土地和羊沒人管了。但這只是一時的,淘金場上的成功者到底是少數。短短數年裡,涌到澳洲的幾十萬淘金者大失望了,一些人又離開了,但多數人卻想在澳洲定居。富有的斯夸特們實在讓人眼紅,那些失敗的淘金者們也渴望擁有一個牧常城裡人呢,別管窮人富人都對鄉下的大財主們眼氣,他們來錢太容易了,坐在豪華的大莊園里,眼看著羊背上就長出大把大把的鈔票。政府呢,從一開始就憂心忡忡,怎麼能讓那麼大片的土地集中在少數人手裡呢。有些土地應該用於耕種,粗放的牧羊實在有點浪費。看著斯夸特們越來越富得驚人,越來越有勢力,政府的擔心與日俱增:一定要把土地分給更多的人。
1859年,新南威爾士發布了第一個 '分地法',任何人都可以到斯夸特的牧場里隨意挑選 320英畝土地,然後向政府買下所有權,一 英畝賣一英鎊。此法很快就失敗了,一下子能拿出幾百英鎊的人並不多,除了買地還需要錢蓋房子,建圍欄,挖水塘,買羊。買地之前還要準確地測量,位置和面積都要標在地圖上,一點不能錯。這非要專業的土地勘測人員才能勝任,可是哪有那麼多的勘測員呢,分地進行得極慢。
1861年,新南威爾士又發布了第二 個 '分地法',可以選好土地先買下耕種,以後再慢慢地勘測,而且只需要先付80英鎊,餘下的三年後還清。1860年,維多利亞也發布了第一個分地法,政府幹脆把斯夸特的大牧場標成一 塊塊的公開拍賣。任何人都可以買,但每人每年最多可買 640英畝。
面對政府的攻勢,斯夸特們使出全力保衛手中的土地。對那些闖進牧場挑選土地的人 (英文叫 selector),放狗咬,開槍打。嚇的那些人只好半夜挑燈,偷偷摸摸像作賊似的選土地,釘木樁。斯夸特們當然也可以買地。一 人可買 320英畝(維多利亞是 640英畝),那好,全家大人孩子全算上,一人一 份,連兩歲的孩子也買一份,而且專買最好的地段,沿河沿水道的地都買下,剩下的地得不到水源,誰還要?有的斯夸特還支使自己的僱工,老媽子,種菜的,做飯的,甚至雇傭流浪漢都買地。當然是拿著斯夸特的錢為斯夸特買地。
不到兩年,維多利亞賣出了75萬英畝土地,可幾乎都落到了斯夸特們的手裡。1862年,維多利亞政府又發布針對性的新法規:買地的人必須住到新買的土地上去,還要建圍欄,蓋房子,還必須耕種土地的十 分之一 以上。於是斯夸特們又趕緊在買到手的每一塊地上搭起簡易房,每逢政府官員來查,就趕緊把傭人們孩子們送到那些簡易房裡,充作有人祝1865年,維多利亞政府又規定買地的人必須在那塊地上住滿兩年,而且在每一 英畝地上投資一英鎊之後才允許轉讓土地。 1875年,新南威爾士政府幹脆禁止 16歲以下的人買地。
也有的斯夸特聽憑別人把自己的牧場一 塊塊的買走,然後耐心地等著他們失敗。買到地的那些人也確實有不少以失敗告終。他們很多都不會種地養羊,又為買地借下了債,一 旦有災年,蟲害,牲畜病,極易破產。這時等在一 旁的斯夸特就會來以低價收購土地。
這場土地改革究竟誰勝了?在新南威爾士有兩萬四 千人,在維多利亞有九 萬人買到土地成了新農民。但代價不低,一大批斯夸特把原來租用的土地買到了手裡,成了貨真價實的「大地主」。在新南威爾士,到 1883年96個斯夸特家庭買下了八 百萬英畝土地。到 1893年,維多利亞的17個最大的斯夸特家庭擁有了兩百萬英畝最好的土地。
但政府最終還是一步步地「制服」了斯夸特。1884年,維多利亞(新南威爾士是 1895年)開始收累進地稅,即640英畝以上的部分增收高額地稅。1895年又開始收個人所得稅,當然也是累進位,賺得越多交的越高。於是,「大地主」 們不得不把土地分割給子女親戚,或者出售以避免重稅。慢慢的,大地主越來越少。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9-1 03:3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