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一個國家的興起-夜談澳洲史話6

[複製鏈接]

1656

主題

6857

帖子

3030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智囊會員(十八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303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空手 發表於 2005-10-14 18:2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文章來源: 悉尼山水木 於 2005-10-14 03:05:00
        17。探險家
澳洲從被人類發現,定居,直到發展起文明社會,一 直伴隨著探險家的活動。
五 萬多年前土著人漂過大海來到澳洲,他們肯定有不少驚險故事。後來亞洲人葡萄牙人和荷蘭人駕船漂洋過海發現澳洲大陸,他們都是澳洲的探險家。
庫克船長發現澳洲東海岸雖然要晚一些,但意義卻超出前人,因為他的發現導致英國佔領澳洲,開創了澳洲的新時代。這以後,許許多多的探險家爭先恐後地探索著這個陌生的大陸。他們既有「職業」 探險家,富有經驗一生投入探險,也有很多「業餘」探險家,上至總督,下至軍官,農場主,牧羊人,甚至犯人。他們留下了許多引人入勝的故事,這裡只能略舉一二。
在殖民地早期,陸上交通只有騎馬和馬車,火車汽車還沒有發明,更別說飛機了。駕船在海上航行遠比騎馬深入內地容易。從1801年到 1803年,探險家弗林德斯(Flinders)航海環繞澳洲一圈,把澳洲的海岸線準確地標在了地圖上。這促使英國政府決定宣布佔領整個澳洲,而不再局限於澳洲的東海岸。
但直到1813年,新南威爾士殖民地的實際範圍還局限在悉尼和向南向北的沿海地帶。西邊又高又陡的藍山是一道天然壁壘使人無法深入內地。許多人,包括總督都探索過越過藍山的通道,可是都在懸崖峭壁面前失敗而歸。1813年5月,3位農場主改變了前人沿著河谷探索的老方法,而沿著山脊終於發現了越過藍山的通道。他們的發現使殖民地立即開始向內地擴展。
藍山是綿延澳洲東緣的大分水嶺山脈的一部分。在藍山的西邊,所有的河流都流向西方內陸而不是流向東方的大海。這使許多人迷惑不解,那麼多的河流都流向內陸,那麼澳洲大陸的中部肯定要有一個巨大的內陸海。這個想法讓人興奮了許多年,一 直到 1829年探險家斯脫特(C. Sturt)解決了「河流問題」。他駕小船沿著馬蘭比吉河(Murrumbidgee River)和墨累河(Murray River)一直航行到南澳的出海口,才發現這條澳洲最大河流的出海口被遮掩在多道沙丘沙洲之後,所以一直沒有被人從海上發現,這才使人誤以為那麼多的河水一定是流進了「內陸海」。
澳洲探險史上最廣為人知的故事當屬伯克 (Burke)和威爾斯 Wills),他們 1860年率領一 支裝備最充足的探險隊從墨爾本出發,試圖第一個縱貫澳洲大陸。可是剛愎自用的伯克在一連串的「錯誤決定」中把自己和同伴導向了絕路。他先是在半路兵分兩部,留下大車和大部分軸重物資,只率9人(還有 16頭駱駝 14匹馬〕輕裝前進。到達澳洲中部的庫泊河,伯克又決定留下大部分人馬等待後邊的軸重隊,他自己只率威爾斯,戈瑞(Gery)和金(King)外加 3頭駱駝 1匹馬,帶著 3個月的糧食向北突擊。他們成功地到達了北海岸,但是卻用去了2個月,在回程中只剩了1個月的口糧,只能嚴格限量。戈瑞忍受不住,偷吃「公糧」被伯克發現后飽飽的挨了一頓皮鞭。戈瑞越來越弱,終於在一天早上長睡不醒了。內疚的伯克又不顧威爾斯的反對,一定要埋葬戈瑞,他們在戈壁灘上用了整整一 天才挖了個能埋人的坑。當他們又用了2個月回到庫泊河時卻發現留守隊恰恰在同一 天 9個小時前撤退了。伯克曾口頭指示,留守隊要堅守 3個月,然後有權撤退。因為軸重隊始終沒有增援上來,留守隊等了4個月後認定伯克他們已經「完了」,於是撤退。只為萬一,撤退前他們在樹上刻了字,樹下埋了糧食和字條。
伯克認定追不上留守隊,因為他們已經筋疲力盡,而留守隊人強馬壯。事實上,留守隊第一 天只走了 8公里就宿營了,他們完全可以追上。這之後,伯克又決定不走原路,而另選近路去南澳的居民點。哪知道,留守隊在撤退的路上碰上了珊珊來遲的軸重隊,留守隊長和軸重隊長又匆匆趕回庫泊河「再看看」。他們什麼也沒看到,因為伯克三人已動身去了南澳,他們也懶得去碰那個埋東西的坑,而是堅信伯克幾人已經死在北上的征途中,於是放心的向墨爾本撤了。卻說伯克三人在去南澳途中因為兩頭駱駝相繼死去,無法攜帶水和糧食,只好又退回 庫泊河堅守。河邊的土著人樂於幫助他們,但伯克卻為了一塊雨布向土著人開槍,嚇的土著人遠遠躲開。於是他們彈盡糧絕,伯克和威爾斯相繼死去,土著人收留了金。兩個半月後,墨爾本的救援隊趕到,但一 切都晚了。
伯克的悲劇廣為人知,因為金活了下來,還有威爾斯的日記。而探險家萊卡特( Leichhardt)留下了澳洲探險史上最大的疑案。他曾經從布里斯班出發,成功地穿過北昆士蘭到達了達爾文。但這位名噪一時的探險英雄卻在1848年 4月的一 次探險中消失了。這真讓人迷惑不解,因為消失的不是他一個人,而是一 支浩浩蕩蕩的探險隊,有 7個人,7匹馬,50頭牛和 20匹騾子,居然無影無蹤了。後來,從政府到民間多次出動人馬到處搜尋,但只發現了只鱗片爪的線索,比如樹榦上刻的字表明萊卡特曾到過那裡。到底發生了什麼?有人推測他們都被土著人「消滅了」,有人認為他們被突發的洪水沖走了,也有人堅信他們深入到大沙漠中,渴死在那裡最後被流沙埋沒。真正的答案誰也不知道,恐怕將是永遠無解的迷。
活躍在1873到1876年的賈爾斯(Giles)被很多人稱為澳洲最後一個探險家,因為到他為止,澳洲大陸已經被人橫穿豎穿,大致的地理面貌已經被揭示。這以後,仍有人不斷深入內陸探險,但他們更多是科學家,更注重發現「細節」,像地質,地貌,植物,動物。從 1912年以後,飛機開始翱翔在澳洲上空,人們可以容易地把任何一 個地點看個究竟!爸耙堤較占搖鋇氖貝溝捉崾恕?
18、綠林好漢
絕大多數的澳洲人出身於「下等人」,在殖民地早期更是這樣。除去犯人不算,很多的自由移民都是窮人,在英國和愛爾蘭活的太難了才到澳洲來碰碰運氣。被黃金潮吸引到澳洲的也多數是窮人,富人誰願意受那些苦呢?
窮人很容易覺得這個世界不公平,要不我這麼辛苦怎麼還這麼窮呢?對維持這個社會的政府和警察也自然有那麼一股怨氣,嚴重點就是憤恨。誰敢公開向政府和警察挑戰,窮人就拿他當英雄,哪怕他犯了法,殺人越貨,攔路搶劫。反正受害的大多是富人,窮人兩手空空沒啥好怕的。
最早的三 四 十年裡,這些「英雄」多是逃跑的犯人,但真正作出「英雄業績」的極少,因為到處是荒野,跑進大林子不是餓死就是讓土著人殺死。土著人可不分警察還是犯人,凡是佔領他們土地的都是敵人。後來,白人的牧場迅速向內地擴展,一批批的定居點和小城鎮建立起來。這時再「逍遙法外」可就容易多了,叢林里的土著人所剩無幾,來往於城鎮之間的旅客、貨車都是送上門的財神爺,農場牧場居民點都能找到吃的。於是,一 伙接一 伙的綠林好漢 (英文叫他們 Bush Ranger)就出現了。他們已不再是逃跑的犯人,而多來自窮苦的農民或僱工。
在所有的綠林好漢里,名氣最大的就是耐得.凱利 (Ned Kelly)。耐得的父母都是愛爾蘭人,他父親 1843年因為偷了兩頭豬被流放到澳洲。他們生了 5個女兒和 3個兒子,耐得出生於 1855年。1866年他父親去世,母親帶著 8個孩子在一個偏遠的鄉下經營一個小牧常耐得從小就不斷聽到父母的教誨:在英國人的法律下愛爾蘭人別想得到公正,英國財主們強佔了本該是窮人的土地,而警察都是這些財主的「狗腿子」。
耐得一 家人很快就以偷竊「富人」的牲畜出了名,警察常來他們的農場查找丟失的牛羊,但總是被罵的狗血噴頭。耐得對付警察的拿手戲是騙警察跑冤枉路,直到警察累的筋疲力盡,一 身一 臉的塵土「像個大糞蛋子似的」。
1870年,才 15歲的耐得因偷馬而被捕,警察揪著他褲襠里的「傢伙」遊街。遭此大辱的耐得發誓總有一天他要「給這些警察狗雜種們來點好看的」。1878年 4月 15日,一名警察以盜竊罪來拘捕耐得的弟弟。耐得的母親揮舞著鐵鍬就撲了上去,警察被「制服了」。耐得還威脅警察:「你要敢說出去,小心性命」。但事情當然掩蓋不住,耐得的母親被判刑三 年。
對社會的公正完全絕望的耐得終於決定「落草為寇」,他和他的小弟弟還有另外兩人躲進山林,開始了「像天上的鷹一 樣自由」的生活。 1878年 10月,四 名警察來抓捕他們,但被耐得射殺了三 人,僅一 人逃脫。維多利亞政府懸賞 500英鎊通緝「凱利匪幫」。而社會底層的人們開始把耐得稱為英雄:「勇敢的男子漢,好騎手,神槍,窮人的朋友」。
1879年 2月 8日,他們襲擊了一 個鄉村小鎮 Jerilderie,把電報線剪斷,抓住了三 個警察,把鎮上的人都集中在一個旅館里(也是鎮上的銀行辦事處)。耐得對他們很客氣,給他們飲料,但他威脅說要把一 個大牧場主的腦袋敲掉,還說要把銀行里的一切文件燒掉。耐得口述了一 封七 千字的信,讓一位銀行職員記下來送交墨爾本當局。在信里他提到要強迫富人把錢分給孤兒寡母和窮人,提到要向警察復仇,這封信更使他成為盡人皆知的民間英雄。
為搜捕「凱利匪幫」,警察出錢獎賞告密者,還讓土著人幫忙,用獵人的技巧搜尋他們。1879年的冬天特別嚴酷,耐得和他的夥伴們處境越來越艱難。 1880年 6月 27日,耐得的夥伴打死了一 名告密者,引誘一 批警察乘火車前來搜捕他們。耐得悄悄的在一處陡峭的山坡上把鐵軌破壞了,只等火車翻下山坡,讓那些警察通通完蛋。這時耐得和他的三 名同夥就在附近一 個小村子里 (Glenrowwan)等著警察上鉤。他們把村裡的三 十 幾人都集中在一 個小旅館里開懷痛飲。在高興頭上,一 個鄉村教師科惱 (Curnow)請求耐得放他帶著生病的妻子回 家,耐得准許了。誰知科惱卻悄悄跑去攔截了警察的火車。一 車的警察不但保住了性命,還把耐得四人包圍在小村子里。經過激戰,耐得的三個夥伴全部喪命。而耐得頭戴大鐵盔,身穿防彈大衣,邊射擊邊迎著警察的槍彈從容前進,最後被擊傷腿部而被捕。後來的文人和畫家長時間的宣傳著耐得在這最後戰鬥中的「英雄形象」。
1880年 10月 28日,耐得被判處絞刑。六 千多人聚集起來抗議這個判決,他們跺腳吹口哨,高聲呼喊耐得的名字。 11月 11日耐得被絞死了。這時他的母親也還在監獄里服刑,她告訴耐得「要死的像凱利家的人」。有人說耐得在臨刑前膽怯了,但更多的人說他死的夠英雄,還留下一句話:「這就是一 生」(Such is life)。
一 百多年了,耐得.凱利的大名還是那麼響亮,他直到今天還被許許多多的澳大利亞人,尤其是「下層社會」的,當作大英雄。
19、民主進程
現在,英國女王仍然在名義上是澳大利亞的最高領袖。在澳大利亞還有代表著英國女王的總督,但已經毫無實權。可是在殖民地的早期,總督卻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一切都是他說了算,只有遙遠的英國政府才可以管制他。後來,總督逐漸失掉了權力,越來越多的人分管了立法、行政大權。普通的民眾也有了越來越多的民主權利。當然,這個早期的民主進程離不開英國的影響。
從 17世紀開始,英國的政治改良就一 浪接一 浪。到 19世紀初,國王或女王早已沒有多少政治實權了。上議院和下議院掌管立法,總理和各部長主管國家行政。但是和今日相比,還有很多「不民主」的地方。只有下議院是由選舉產生,而選舉又只是「上等人」的權力。1830年整個英國兩千四 百萬人中只有四 十 三 萬人有選舉權,還不到 2%。婦女沒有選舉權,貴婦人也不行。那時的上下議員都是,也只能是富人,因為議員沒有工資,窮人哪能餓著肚皮整天議政呢?從 1832年起選舉權的範圍不斷擴大,到 1884年除了罪犯和無固定住址的流浪漢,所有的成年英國男人都有了選舉權。到 1914年,被選舉人不再有財產資格限制,議員有了工資,選區按人口分布公平劃分。總之,民主程度越來越高。
再看澳洲。早期的澳洲是用來流放犯人的,所以英國政府認為那裡的總督理應獨掌軍政大權,「政治民主」不適用。到了 1821年麥克阿瑞(Macquarie)總督被罷免時,英國政府開始認為由總督一 人大權獨攬不大妥當。於是,在 1823年通過法令在澳洲殖民地建立 5到 7人的立法委員會,並設立最高法院,有一 名大法官審核任何一 項殖民地立法是否與英國的法律抵觸。一開始,這些立法委員名義上是由英國指定,但實際上是總督提名,英國認可。所以總督仍有壓倒的優勢。一旦立法委員會和總督之間衝突,總督有權「凍結」立法,交給英國政府裁定。到 1842年,立法委員會又擴大到 36人,其中 24人由選舉產生。
當澳洲總督的權力被逐步分散時,澳洲殖民地的自主權在不斷增加。海外殖民地的利益常常和「祖國」,即英國本土不一致,發生矛盾和衝突都是可能的。美國就是「反叛」了「祖國」成為獨立國家的。1837年英國的加拿大殖民地也發生了局部的「反叛」事件,英國的德漢姆(Durham)勛爵被派往加拿大調查如何才能「使海外殖民地對祖國滿意」。他的結論是:「最好的辦法是讓他們自己管自己」。於是,加拿大被允許成立了高度自治的政府,只受由民眾選舉的加拿大議會控制,而不再聽命於英國。1852年,當英國停止向澳洲東部遣送犯人後,英國政府也允許澳洲東部的各殖民地過渡到同樣高度自治的政體。所有的立法事務都由各殖民地上、下議院執掌,行政事務則由各殖民地政府的內閣總理和各部長負責。而內閣必須具有下院的多數支持,不然就倒台重新組閣。下院則完全由民眾選舉產生。各殖民地還都保留有總督,但其職權越來越校從 1855年到 1859年,新南威爾士,塔斯馬尼亞,維多利亞,南澳和昆士蘭相繼完成了這樣的政體過渡。除去外交和國防還由大英帝國統一管轄外,其他所有殖民地事務從此都由各殖民地自行管理了。西澳則直到 1890年才完成了同樣的轉變。
在澳洲各殖民地「自治」之下,民主改良的進程進一 步加快,甚至超過了英國。比如說,到 1858年,在新南威爾士,維多利亞和南澳,全體男性公民都取得了選舉權,不分貧富沒有財產限制,而在英國直到 1884年才作到這點。再比如,澳洲在 1908年就實現了婦女的選舉權,而在英國直到 1928年婦女才爭取到這一 權利。
到二 十 世紀初,澳洲的政治民主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普通民眾,窮人,婦女,都享有了很多「平等權利」。但是,這一切還都只限於白人。而土著人,華人和其他有色人種的少數民族此時連「二 等公民」還都算不上。距離他們取得哪怕是名義上的平等地位還要再等上幾十 年呢。
20、高速發展
從 1860年到1890年,整整 30年澳洲經濟不間斷的高速增長,這在澳洲史上被稱為「長繁榮期」。從 1890到 1895年經濟衰退,1895年又恢復增長,直到 1914年被第一 次世界大戰打斷。
移民源源不斷,澳洲人口激增。1861年全澳洲人口 110萬人,到 1891年就增加到 320萬,30年裡幾乎凈增了兩倍。 1911年時又達到 450萬,人口增長速度遠遠高於世界平均水平。
澳洲是個初級產品生產國,最重要的是羊毛和小麥,其產量的增長驚人。 1861年全澳洲有二 千一 百萬隻羊,生產了三 千五 百萬公斤羊毛。到 1891年增加到一 億六 百萬隻羊,而羊毛產量達到兩億八 千八 百萬公斤,增加了 7倍,遠高於人口的增長。到 1914年,羊的數目減少到七千八 百萬隻,但因為草場改進和良種繁殖技術,羊毛生產反而增加到三 億二 千二 百萬公斤。小麥生產的增長也同樣顯著。1861年為一千萬蒲式爾(一 蒲式爾合 36升),1891年增加到三 千萬蒲式爾,1911年猛增到九 千五 百萬蒲式爾。
十 九世紀下半葉也是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高速發展時期。在歐洲和北美,隨著科學的進步,新發明和新產業不斷出現。1870年電力工業誕生,1890年開始電燈就迅速替代了煤氣燈。1880年內燃機的發明使汽車工業走向成熟,到 1920年美國的福特公司就能夠年產汽車 200萬輛。全世界的鋼鐵產量也猛增。1880年時,英國仍為世界第一,鋼鐵產量近一 千萬噸,到 1910年增加到一 千七百萬噸,但已經退居世界第三 了。美國鋼鐵產量已從 1880年的五 百萬噸猛增到 1910年的五 千多萬噸,穩居世界第一。德國也從 1880年的三 百萬噸增加到 1910年的兩千六百萬噸,世界第二。除此之外,新材料的發現,發明和使用產生了許多新興工業,像石油,橡膠,人造纖維。因為消毒和冷凍技術的進步,食品工業也迅速擴展。
與此同時,由於基礎薄弱和國內市場狹小,澳洲的工業發展當然跟不上歐美。直到 1890年也只有七 分之一的勞動力集中在工業,而且主要是輕工業,像製革,紡織服裝,食品工業,建材五 金。澳洲僅可以生產一 半自己所需的工業品。直到 1911年,澳洲的大公司 BHP才成功的開始了鋼鐵生產,其產量可滿足澳洲需要的大部分。
儘管此時的澳洲是個農業國,大量的初級產品出口仍使澳洲可以換回足夠的工業品,使整個社會的「物質文明」水平緊跟世界上最繁榮的工業國家。1855年澳洲鋪設了第一 條鐵路,到 1914年鐵路總里程就達兩萬九千公里,馬拉大車運送羊毛已經很少見了。在幾條主要河流里(墨累河,達令河),汽船曾一 度繁忙,但不久也被鐵路擠垮。
城市在高速發展,一批批維多利亞式的華麗建築出現在悉尼,墨爾本和其他城市。隨著城市規模擴大,市區公共交通也發展起來。1879年悉尼的蒸汽機市內火車開通,1898年又逐漸被有軌電車取代。1905年悉尼的第一 條公共汽車路線開通,1917年澳洲有了四 萬五 千輛汽車。
到二 十 世紀初,澳洲的人均收入排名世界第四。悉尼、墨爾本的繁華已可以和歐美的大城市相比。而這時,歐洲文明在澳洲「登陸」才不過一百年多點,真可稱為經濟發展的「成功典範」。不過,澳洲的經濟基礎仍然是農牧業和礦業,澳洲人在世界上的形象也是牧羊人和礦工。可令人意外的是,早在十九 世紀後半葉,大多數澳洲人都變成了城裡人。澳洲的城市化程度領先於許多歐洲國家。1871年新南威爾士就有 50%的人住在城市,1891年增加到 66%。同時期維多利亞則從 55%增加到 65%,而絕大多數的城裡人又集中在悉尼和墨爾本兩大都市。
真有意思,一個農業國的大多數人卻是城裡人,而這些城裡人又心甘情願的把澳洲人的形象讓給那些躍馬揚鞭,吃苦耐勞的「鄉下兄弟」。因為他們大多數仍然覺的自己的「根」 在鄉下,自己的父輩曾在那裡創家立業。更重要的是,支撐著澳洲繁榮的是土地、牛羊、小麥和礦石。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9 05:2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