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廣東證券命運倒計時

[複製鏈接]

3340

主題

4210

帖子

5895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倍可親智囊會員(十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89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山東大漢 發表於 2005-10-7 08:5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身陷困境長達年余的廣東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廣東證券或廣證)近日傳出重組消息


   



――中信證券有意增資入股。同時,廣東省證券監管高層也會同省主管領導赴京會晤中國建銀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下稱建銀投資),洽談引資事宜。

  據接近廣東證券的人士向《財經》透露,廣東證券有意邀請中信證券、建銀投資共同出面參與重組,「有可能仿照華夏證券重組的模式。」此前,中信證券與建銀投資於今年8月共同出資27億元,籌建中信建投證券有限責任公司(下稱中信建投),用於受讓華夏證券全部證券類資產,以實施對後者的重組。中信證券有關人士則向《財經》表示,公司高層的確有意入股廣東證券,但尚無意與他人聯手,具體方案亦未確定。

  9月下旬,廣東證監局一位人士透露,廣東證券重組「年底前會有消息」。

  來自同城另一大券商廣發證券的一位人士則向《財經》透露,在得知中信證券可能入股廣證的消息后,廣發證券現已緊急啟動應對措施,欲向有關方面爭取以託管形式入主廣證。

  廣發證券與中信證券,正是一年前廣為人知的「廣發證券爭奪戰」的對手。2004年國慶后,中信證券對廣發證券的要約收購之舉最終告敗。

  廣東證券2004年之前在國內資本市場上相當低調,直至去年1月號稱「資本大鱷」的國洪起案發,它才首次曝於聚光燈之下――國氏被控與廣東證券兩家營業部勾結,虛增國債進行回購融資,騙取資金達20億元之巨,令廣東證券損失慘重。10月,廣東證券客戶保證金賬戶被法院查封,市場一度傳出被託管的消息;其時國內證券市場風雨飄搖,一批問題券商相繼被行政託管,廣東證券看似難逃此劫。

  之後,在當地政府力保之下,廣東證券躲過託管命運。然《財經》調查獲知,政府保護雖令廣東證券僵而不死,也掩蓋了這家公司歷來累積的重重問題,並在客觀上導致了無人承擔責任的結果;廣東證券一年多來業務大幅萎縮,虧損繼續放大,事實上已處於瀕危倒閉境地。

  此時此刻,廣東證券將不得不面臨最終抉擇。

  虛增國債回購內幕

  廣東證券危機,主要集中於挪用客戶保證金、虛增國債融資兩個方面。

  挪用客戶保證金問題非廣東證券所獨有,實為近年來問題券商之通病。截至2004年末,廣東證券挪用股民保證金19.38億元,用於填補庄股虧損、投資失敗所造成的資金窟窿,被公司審計師――廣東羊城會計師事務所評價為「持續經營能力存在重大不確定性」。

  相比之下,虛增國債融資既是廣東證券危機的導火索,亦是其危機的鮮明特點。去年1月,廣東證券北京長春橋營業部總經理饒金良、副總經理朱捷虛增國債標準券回購案發,不久雙雙被捕。之後,廣州西華路營業部也被曝虛增回購,總經理吳克夫被捕。

  此兩家營業部均與公司客戶國洪起往來密切,虛增回購實為雙方共謀――截至2003年末,兩家營業部虛存國債標準券共計1927萬9857單位,用於回購融資;以每單位國債標準券100元計,兩營業部套取資金當近20億元。截至2004年末,此案雖經陸續處置,但兩營業部仍存透支國債標準券16.23億元。

  這些以虛增國債手段騙取的巨額回購資金,悉數進入國洪起私人擁有的兩家公司,再流向他所控制的眾多公司。國洪起本人於去年8月因涉嫌經濟犯罪,被南京警方逮捕。

  虛增案發後,外界對國洪起控制廣東證券的「能量」驚嘆不已,輿論多指其與廣東證券營業部勾結緊密。而《財經》獲悉,國氏得以在廣東證券上下其手,在很大程度上與廣證高層之默許有關,而後者亦有求於國氏。

  接近廣東證券高層的知情人透露,廣東證券有關負責人一度希望國洪起增資入股,一來可補充公司急需的資本金,二來則是「為了與原有的幾方大股東相抗衡」。雙方洽談約始於2002年前後,據稱曾達成默契,由國洪起注資廣證,成為公司大股東,廣證方面則允諾為其國債回購融資提供便利。

  知情人稱,廣證高層青睞資本玩家國洪起入局,與公司自身股東架構有相當大的關係。

  廣東證券成立於1989年,以廣東省、廣州市的十大金融機構發起注資2500萬元,大股東系人民銀行廣東省分行,持股四成;1996年,公司首次增資擴股,人民銀行各二級分行所辦證券營業部全部併入,人民銀行廣東分行所持股份則全部轉讓。

  至1998年底,公司改製為廣東證券股份有限公司,資本金增至8億元,股東增為63家。其中,原有股東與新進股東共33家,人行各營業部、原持廣證招牌的各市縣證券營業部,以營業部資產折算入股30家。股東眾多、股權分散,是當年廣東證券的一大特色。

  由於股權分散,各股東向來缺乏對廣證的控制力,公司主要高層歷來多由政府指派。1998年後,省屬企業廣東華僑信託投資公司(下稱華僑信託)接受廣東省南方金融服務總公司的證券營業部資產,連同自身原有的證券營業部一起併入廣證,華僑信託由此成為廣證第一大股東。

  知情人稱,當年政府曾許諾華僑信託分拆證券予廣證后,可向廣證派駐董事長,但此後並未兌現。對此,華僑信託頗為不滿。

  之後幾年,廣東證券因承接了原人民銀行等機構下屬證券營業部的大量不良資產,背負沉重,公司本身又經營不力,致使多家大股東對管理層頗多怨言,紛紛提出由己方人士出任廣證董事長、總經理等職。為此,廣證原管理層決定引進自己相熟的新股東,抗衡諸多欲取而代之的現有股東。國洪起其人,正是在這種情況下進入廣證增資擴股的首選名單。

  然而,拉國氏入局很快被證明不啻於「引狼入室」之舉。國獲得默許,以廣東證券資源進行回購融資,胃口漸大,愈發失控,甚至與北京、廣州兩處營業部高管共謀奪取廣證大權;加之國所獲融資盡皆流向自己公司,令廣證蒙受巨額虧損和風險,因此,廣證高層決定舍國氏而自保。事實上,2004年北京營業部案發,也正是廣證自己舉報。

  政府拯救

  2004年初,廣東證券危機爆發后,地方政府就開始了拯救行動。當年3月,廣東省主管金融的副省長宋海攜廣證董事長鍾偉華進京,向證監會作緊急彙報。繼而來自省政府的說法稱,「政府將根據廣證實際損失施以援手,除非萬不得已,廣證不會上演南方證券被行政接管的一幕。」

  10月,廣東省證監局向廣東省高院提出查封廣證客戶保證金申請;隨後,於10月14日晚,廣東高院出動數百幹警,在省內17個城市和省外五個城市同時查封廣東證券客戶保證金賬戶。

  就在法院執行查封同一天,廣東省證監局、廣東省政府金融辦組成的監管小組進駐廣東證券,規定凡提取保證金超過20萬元的申請,必須呈報監管小組批准。顯見,上述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是出於對廣東證券的保護。

  隨即,政府監管小組在秘而不宣之下展開對廣東的重組進程。來自當地有關部門的消息稱,廣東省曾調集財政資金8000萬元補充廣證客戶保證金賬戶,應對擠提。其時,國洪起及其旗下一眾企業在全國多個地區的借貸行為均被追訴,一時間各地法院紛紛立案,為當地企業追索國氏資產,涉案金額高達數十億元。

  國氏旗下十餘家主要公司均為廣東證券客戶,包括北京泰怡軒房地產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北京賽克賽思科技有限公司、山東九九有限公司、第一信用擔保有限公司等。因國通過上述公司在廣東證券開戶,或是挪用其他客戶國債回購融資,或是虛增國債騙取融資,令廣東證券深陷與國洪起公司債權人的侵權糾紛之中。

  為防止相關債權人向廣東證券逼債,廣東省政府多方出面協調。其中,廣東發展銀行曾向山東九九有限公司貸款7.7億元。貸款前,廣發行、山東九九、九九集團某關聯公司、廣東證券之間曾簽訂「四方協議」,以山東九九與某關聯公司託管在廣東證券的國債作抵押。

  國洪起案發後,廣發行欲追討貸款。「後來因為廣東省政府主管領導出面協調,廣發行暫未採取措施。」廣發行全資子公司、廣控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鄒小平告訴《財經》,「如果廣發行執意收回貸款,廣東證券馬上就要被逼關門。」

  時至今年上半年,正值廣東省內一批中小券商進行新一輪整合之際。3月,廣東省常務副省長鍾陽勝主持召開全省證券期貨業工作會議,「鼓勵省內證券期貨經營機構通過增資擴股、兼并重組、改制上市、發行債券等方式,有選擇地引進境內外戰略合作者和投資者,建立混合所有制結構」。其時便有證券界人士指出,廣東省政府有「力保廣東證券之意」。

  廣證內部人士透露,「3月會議」召開前,廣東證監局、金融辦派駐廣證的工作組已完成查賬工作,內部談話等各種調查活動也已告停。此後,廣東省政府開始積極為廣證尋找新股東進行重組。

  一次失敗的增資擴股

  在今年以來政府主導的重組之前,廣東證券曾經歷過一次失敗的引資重組。而引進國洪起,正是上次重組的最大敗筆。

  廣東證券內部人士透露,公司繼1998年後的第二次增資入股,其實早在1999年就開始醞釀;但由於廣證各參股方在股權分配比例上未能達成一致,因而延誤至2001年。此時,國內股市正面臨滑坡前夜,參股方增資積極性受到影響。

  知情人士稱,當年增資入股的引資對象中,除了國洪起,還有位於北京的中國華聞投資控股有限公司(下稱華聞),以及廣州新太新技術研究設計有限公司(下稱廣州新太)。但在2001年時,華聞與廣證之間的入股談判並未深入。

  原廣州新太投資部一位人士告訴《財經》,廣州新太於2002年與廣東證券達成參股協議。之前,廣州新太曾買殼上市,后更名為新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交易所代碼:600728)。廣州新太有意進入金融領域,並屬意廣東證券。在參股協議中,廣州新太攜旗下控股子公司浙江通普無線網路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浙江通普)共同入資2億元。

  2003年中,華聞又與廣證簽訂增資入股協議書。華聞會同廣西新長江高速公路有限責任公司、首都機場集團公司、嘉融投資公司共同入資9.98億元。在廣證增資擴股方案尚未獲批的情況下,急於進入證券業的華聞等四家公司,於協議簽署不久后即向廣證打入全部入資款。

  同時,廣東證券尚有其他股東進出。年報顯示,至2003年底,廣證股東增至64家,總股本由8億元增至21.53億元。

  不久,國洪起案於2004年初爆發,預期中的入資戛然而止。接著,華聞緊急撤資;至今年初,廣州新太亦撤出資金。廣證資本金由此減至9.55億元。

  《財經》獲悉,來自廣東省政府的消息稱,新太入股廣證,自有資金並不充足,系由廣證做擔保向銀行貸款後方始入股。事實上,新太也並未全額向廣證注入資本金,貸款資金的相當部分,被轉入其控股子公司廣東金中華有限公司作運營資金。

  今年9月6日,廣東證監局專門為此發出通報,指廣東證券未向監管部門如實披露新太參股的相關事項,並批評了廣東證券有關負責人的做法。廣東證券自行主導的第二次增資入股,就此以失敗告終。

  艱難重組

  逃過行政託管之劫的廣東證券,迄今再度重組前路茫茫,幾度反覆。

  「到底如何處置廣東證券,省里遲遲下不了決心。」知情人士告訴《財經》,「廣東證券資產質量太差,包袱之大超出了省政府的估計。其實問題集中在不良資產的處置上,譬如怎樣剝離不良資產,又如何處理債權債務。」

  廣東證券2004年年報顯示,繼2003年虧損2.92億元后,當年公司再度虧損16.3億元。加之2004年因賬外經營並表所導致的利潤調整,截至年底,公司累計虧損高達28.44億元。同時,當年公司自營業務、委託理財業務及承銷業務基本停止,尚能正常運作的僅余經紀業務和部分投行業務。年報顯示,公司2004年自營業務虧損8.53億元,委託理財業務虧損6.8億元,經紀業務收入僅3.5億元。

  有消息說,今年上半年廣發證券曾向廣東省證監局領導表態,願意託管廣東證券,但省內有關部門始終未予首肯。廣發證券人士向記者分析,省政府一直對其「嫡系」證券公司寄予厚望,而廣發證券並不直接受控於廣東省,後者的態度頗為遲疑。

  此後,廣東證券業界一度傳出省內東莞證券即將託管廣東證券的消息,但終因東莞證券忙於處理自身風險而擱淺。

  9月間,《財經》記者來到位於廣州市解放南路的金匯大廈――廣東證券總部所在地。此時,本系廣東證券人力資源部、財務部、辦公室等辦公地點的大廈25層已是人去樓空。廣證員工告訴記者,為了開源節流,公司將此層大廈全層租予他人,27層則部分壓縮,被調整部門人員搬至其餘樓層辦公。

  如今,廣東證券上下亟盼重組,這也是廣東省政府的熱望;而對於可能的入股者中信證券來說,也確有進軍廣東之意。這家於2003年首發上市的券商,當年募資近18億元,資金雄厚,近年屢有擴張之舉。去夏,中信證券激烈爭購廣發證券股權,后遇廣發證券強烈抵制而未果。

  中信證券在廣州市至今僅有一家營業部,在廣東全省亦不過六家。此番若成功入主廣東證券,當可憑藉後者在廣東的50家營業部及省外的七家營業部,加速在廣東乃至全國的擴張。

  此番證券公司重組潮中,中信證券值行業低谷之機勇猛擴張,其志不小,「仿效華夏證券重組模式」之語一時不絕於耳。

  但剛剛定盤的華夏證券重組案顯示,中信證券與建銀投資將合資成立一家全新的證券公司,雖然中信與建銀將承接華夏證券部分債務,但後者的最終結果是關閉。

  如今,廣發證券又傳出欲再度爭取託管廣東證券的消息。而無論是中信還是廣發,其進入廣證之路註定還將面臨諸多坎坷。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3 04:4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