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8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華人購房看風水:心靈寄託還是封建迷信?

[複製鏈接]

1185

主題

2795

帖子

1922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留學海龜(十四級)

Rank: 4

積分
192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zzyzx 發表於 2006-9-16 05:0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國有5000年的歷史,在這個漫長的時間段里,先人總結,並積累了不少寶貴的經驗,逐步形成特有的文化,比如居住文化。而「風水」,無疑是居住文化最具有代表性,也最為人所稱道的文化現象,至今仍被人們普遍採用。
    很多華人移民告別曾經熟悉的環境而來到海外,經過多年的奮鬥,慢慢的銀行存款開始豐盈,對社會和文化的熟悉程度也慢慢完善,終於可以駐足停歇一下,來營造一個屬於自己的家。買樓置業,似乎永遠是城市人的熱門話題。不管什麼時候都有不少市民一家老小去看樓。

    人們買房關注最多的還是價位、房型、交通,房屋光線通風等,但風水始終在華人心裡佔據一個重要的地位。風水作為中華文化的一種獨特代表,已經影響到了歐美,置房看風水習俗也為西人所知。在多倫多、溫哥華這樣擁有大量華人移民的大都市,主流社會的地產經濟也都知道華人移民對4、14這樣的樓層數字比較忌諱,而對6、8這樣的比較偏愛。無限的商機和市場讓他們也開始研究和了解加國華人在購房時十分講究的「風水」習俗。

    去年8月初,一年一度的美國風水大會在聖地亞哥舉行,輿論報道中曾稱:「在美國,大家都知道在借貸時,個人的信用指數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是在購買房地產時,你又是否曾想過要知道建築所在位置的風水指數?」「隨著風水學在西方社會越來越普及和受到重視,不久的將來,風水資料將會成為銷售賣點之一。」 這次風水大會來自美國國內外的50多位風水師從不同角度探討風水學的各項問題。這些來自歐美國家的風水師當中,只有4位是亞裔,可見「風水西方化」已經進入新境界。

    其中,來自美國帕沙迪納的華裔風水師吳逸安是說,就像針灸師、推拿師一樣,風水師在美國已經逐步專業化,同時也受到洋人的推崇和尊敬。 擁有30多年風水師經驗的吳逸安說,他目前有90%的客戶是洋人,主要為企業或商場看風水。他預計不久的將來,房屋的風水指數,就像個人信用指數那麼重要,讓民眾在買房子前,可以先查查其風水指數。所謂的房屋風水指數,主要是讓民眾將房屋的座向、門窗的方向、大小、數量等資料輸入計算機,再經過相關軟體的計算,統計出該房屋的風水指數。他坦言,當然這只是一個參考,此外,那些風水指數較低的房屋也不必擔心,因為可以透過各種方法去修改。他說,建築內外布局,會影響置身其中的人的思維、觀念和情緒,如果是一個封閉的空間,可以依氣流位置作不同的配合,加以改善。

    中國人很重視居所,若是經濟能力許可,必定購買房屋物業,認為這樣「有瓦遮頭」,才可生根立業!否則便會有飄泊無依的失落感。因此,中國人不論身處何地,均以置業安居作為首要目標。既然用了這麼多心血去買樓,當然希望自己的房子非但可以住得舒適,而且亦希望住得丁財兩旺的。很多人均希望挑得一間風水好樓來居住。

    筆者一個朋友的叔叔半年前從大陸辦理投資移民登陸多倫多,來后就準備買房子,在一次吃飯時他問我,有沒有什麼好的風水師推薦給他,他想借鑒風水方面的建議來購買房產。我問他很信風水嗎?他說,其實談不上完全信,但他說,他們一代人受到的文化影響就是如此,認為住宅基地或墳地周圍的風向水流等形勢,能招致住者或葬者一家的禍福。他說,他信風水不是為了招財陞官,而是為了尋求心底的一種安慰和平靜,企求家人都能健健康康的無病無災的生活著。

    現在,很多專家對風水是否迷信存在很大的爭議,反對者稱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風水」現正大行其道,風水之說絕對不是什麼科學,而是阻礙中國人去發展科學的禍害。而支持者說建築風水文化是中國傳統建築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所強調的和諧、循環、平衡等觀點,對於我們建構舒適的家居環境具有現實的參考價值。

    對於這些學術爭議,作為平常百姓我們無法定論。風水和科學是兩回事,風水是一種文化現象,反映著中國人協調人與環境的理想。因為,我們買房是為了居住,為了更舒適更溫馨的生活。

    筆者並非推崇風水,只是「風水」一詞在現代社會中更多體現為一種文化現象,是購房者對自己居住環境的美好設想。

    (來源:加拿大《星星生活》有刪節 文:依卡)

19

主題

311

帖子

270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本科畢業(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70
沙發
Mythologist 發表於 2006-9-16 09:26 | 只看該作者
[QUOTE=zzyzx]中國有5000年的歷史,在這個漫長的時間段里,先人總結,並積累了不少寶貴的經驗,逐步形成特有的文化,比如居住文化。而「風水」,無疑是居住文化最具有代表性,也最為人所稱道的文化現象,至今仍被人們普遍採用...[/QUOTE]

It's really funny. There are a lot of good things in Chinese culture, Occidentals refuse to accept. But this pseudo-science thing become so popular with them. I hear in California, some poeple tried to write this Fengshui thing into building code. It really worries me.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7

主題

1685

帖子

361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留學海龜(十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61
3
丁巳 發表於 2006-9-16 10:33 | 只看該作者
It should not worry you; they really change Fengshui into something else. I have read some so called Western FengShui books, I think they will never get it.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3

主題

280

帖子

83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大一新生(四級)

Rank: 2

積分
83
4
hello100 發表於 2006-9-16 23:24 | 只看該作者
風水未必比科學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9

主題

311

帖子

270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本科畢業(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70
5
Mythologist 發表於 2006-9-17 04:29 | 只看該作者
[QUOTE=hello100]風水未必比科學偽。。。[/QUOTE]

Sounds philosophic...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656

主題

6857

帖子

3030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智囊會員(十八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3030
6
空手 發表於 2006-9-17 09:43 | 只看該作者
有一定的道理,但最後還是要看你自己.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185

主題

2795

帖子

1922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留學海龜(十四級)

Rank: 4

積分
1922
7
 樓主| zzyzx 發表於 2006-9-17 23:10 | 只看該作者
實際上,不管是從買房置業,還是到家居布置,風水的概念與文化早已存在我們生活中。看風水,人們圖個吉利,求個和諧,為的是能在思維平衡,情緒安定的環境中生活。十幾年來,我們買過兩次房子,沒有請過專業風水師,但很多基本的風水的概念,我們還是參考採納了,例如,房屋大門不能沖路,室內主要樓梯不能沖大門,大樹不能距離房子太近,主人床上天花板的不宜有橫樑,還有我們不買房屋地面低於房前路面的山區和海邊的住宅。

風水是一種文化現象,信不信風水是個人的事,信,一種對生活的理解和追求,為的是更舒適的生活與環境。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7

主題

1685

帖子

361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留學海龜(十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61
8
丁巳 發表於 2006-9-18 14:29 | 只看該作者
真正說起來,風水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不能全盤否定。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9

主題

311

帖子

270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本科畢業(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70
9
Mythologist 發表於 2006-9-18 20:10 | 只看該作者
Therefore, everybody agrees that Fengshui should be written into building code???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16:0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