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會診中國經濟 貿易順差是不可能持久的增長模式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遺老級會員

Rank: 5Rank: 5

積分
1703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白頭翁 發表於 2005-10-5 17:5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05年10月05日 11:41 和訊網-《財經》雜誌 [/COLOR]
[I]
  一個奇特的圖景:儘管經濟高速增長,儘管物價徘徊不前,中國的企業和消費者們卻一再把資金投入生產和再生產,把大量產品推向世界各地――一個不可能持久的增長模式

  2005年前八個月,中國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貿易順差。出口的旺盛和進口的局促,對本來就面臨升值壓力的匯率問題火上澆油;接踵而至的,則是貿易摩擦的加劇。

  正如美國的貿易逆差的根源在於儲蓄率過低,中國的貿易順差的真正根源則在於儲蓄率過高。這構成了一個奇特的圖景:儘管經濟高速增長,儘管物價徘徊不前,中國的企業和消費者們卻一再把資金投入生產和再生產,把大量的產品推向世界各地。

  這一增長模式不可能持久:一邊是各國貿易保護主義情緒上升、油價高漲造成的外部環境惡化,另一邊是產能過剩造成的企業利潤率下降、供給過剩引起的產品價格的下降,有可能帶來通貨緊縮的壓力。繼1998年之後,「擴大內需」再次成為決策者和學者們振臂高呼的口號。

  與1998年的積極財政政策不同的是,拉動消費而不是鼓勵政府投資,獲得了人們更多的關注。在識者看來,這不應當僅是一次熨平經濟波動的短線操作,而應與公共財政轉型和完善市場經濟體制,進而與轉換經濟增長模式的重大課題結合起來,進行結構性調整。

  在中國經濟新拐點來臨之際,《財經》採訪了包括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在內的諸多官員、學者和企業家,在為當前經濟測溫的同時,以期獲得各界對於這一問題的深入思考。

  ――編者[/SIZE][/I]

  無論中國的宏觀經濟是否發生了反轉,放鬆信貸和投資拉力都已不是、也不應是擴大內需的最佳選擇

  本刊記者 郭瓊 胡蛟/文

  京杭大運河杭州段東側的管家漾碼頭,是浙江省最大的內河散貨碼頭,也是華東砂石、煤炭、鋼材的重要集散地。管家漾碼頭上鋼材倉庫進出貨的速度,正是浙江鋼材交易市場的「晴雨表」。

  這本來應該是鋼材市場的豐收季節,然而今年的年景卻難言樂觀。

  「9月延續了今年前幾個月的糟糕情況,全行業都在苦苦保本。」杭州易聯鋼材網首席分析師胡正武告訴《財經》記者,目前,杭州地區螺紋鋼的進價和售價差不多都橫在3050-3200元/噸左右。「經銷商都在保本甚至虧本銷售,如果量做得夠大,到年底從廠家拿到統一的『返點』,才能有希望有點兒利潤。」

  此情此景與兩年前比起來,正可謂「冰火兩重天」。當時的管家漾碼頭,輪船上的鋼材還沒來得及卸貨,價格就迫不及待地上漲,以至於很多經銷商直接趕到船上談生易;成本在2800-2900元/噸的普通鋼材,往往能夠迅速漲到4000多元。

  「那個時候,大量社會資本進入鋼鐵銷售行業,在杭州甚至連做香煙生意的人都搞起了鋼材銷售。」胡正武憶起往昔崢嶸,無限感慨。

  然而從今年年初以來,「降價」成了鋼材市場的主題詞。

  [B]瘋狂的順差[/B]

  8月下旬,寶鋼公布了四季度鋼材價格。數據顯示,鋼材價格平均下調8.6%,最大幅度下調達到33%,國內外市場隨即一片嘩然。

  與價格下調相對應的,是龐大鋼鐵產能的持續釋放。據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估計,到今年年底,中國粗鋼產量將達到3.9億噸,年增幅23%;到2007年年底,產量可能達到5億噸。

  價格廝殺從國內拼到了海外。2004年凈進口鋼鐵1500萬噸、作為全球第一大鋼鐵進口國的中國,今年上半年凈出口粗鋼達到了229.33萬噸,預計全年凈出口額將達到500萬-800萬噸。「如此短時間內發生徹底的角色改變,這是人類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原材料市場大逆轉。」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亞洲首席經濟學家陶冬甚至有如此評價。

  自2003年以來一直高呼「中國面臨產能過剩」的宏觀經濟學家們,終於在鋼鐵市場上得到了最為直觀的註腳。同樣的場景還發生在機電產品、紡織品和高能耗產品中。今年1到8月,機電產品的出口同比增幅高達33%,而進口增長只有10.8%。

  今年以來,中國的貿易順差亦以令人瞠目的速度積累著。據海關最新修訂數據,今年前八個月貿易順差已近608億美元,預計全年將達到1000億-1200億美元,而去年全年只有320億美元,其中上半年的數字還是負數!

  外貿順差的激增,意味著中國經濟的增長比過去幾年任何時候都更依賴於外部需求:凈出口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已達到了37%,大約拉動GDP3.5個百分點,而去年同期凈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尚為-1.7個百分點。巨額的貿易順差也帶來了外匯儲備的膨脹,給熱炒中的人民幣帶來了更大的升值壓力,也給國際上貿易保護主義的勢力以口實,認為巨額順差反映的,就是低估並且隨著美元貶值的人民幣。

  的確,由於人民幣到今年7月為止一直盯住美元,也就在過去的三年多中隨之而貶值。人民幣對主要貿易國的有效匯率從2002年以來貶值在15%以上,必然對外貿順差有著直接的影響。然而,如果說人民幣匯率是順差的主要原因,為什麼順差只是在今年才增加這麼迅猛呢?況且,出口在過去的三年多里一直以30%多的高速增長,並沒有什麼明顯的變化,今年順差猛增最主要的原因是進口增長的減弱。

  令人困惑的是,僅就統計數字而言,中國的內需增長似乎並沒有放慢腳步――投資高達27%,零售消費增長13%,並不比去年低。惟一不同的就是凈出口的劇增。然而據國家統計局給出的實際數據,GDP增長卻仍然只有9.5%,與去年差不多持平。這與進口的削弱難以吻合。同時,就是在這樣快的經濟增長下,消費品價格指數(CPI)的增幅卻只有1.3%,引起一些通貨緊縮的擔憂。

  「大家應該研究一下這個問題,究竟在經濟結構上出現了什麼樣的缺口?」9月18日,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在接受《財經》專訪時這樣說。

  [B]通縮逼近?[/B]

  「投資和順差的雙增長可以用八個字來解釋,就是『投資老化,進口替代』。」

  陶冬對《財經》說,儘管從表面看,投資、消費、凈出口的增長都很快,但其中已經發生了結構性的變化,那就是進口的增速大幅下滑,原來需要進口的產品被國內投資形成的產能搶佔了市場,因而形成了投資和貿易順差雙雙高增長而GDP總值增長率正常的局面。

  陶冬認為,從工業項目投資的周期來看,很多2003年、2004年間開始啟動的項目,目前已經處在尾聲階段;而由於宏觀調控的影響,新開工項目相對很少。在項目收尾階段,所需要的投入要素往往是國產的,這使得對國內的需求上升。由此形成了「進口替代」現象,這在鋼鐵、化工領域尤為明顯。

  摩根士丹利亞洲首席經濟學家謝國忠認為,進口增幅的回落與國內投資的居高不下並存,原因可能在於目前仍在消化去年進口形成的庫存,同時對投資的預期會放慢。「去年進口的庫存沒有用完,所以還能支持現在投資的規模;但進口增幅下降,意味著投資馬上就要慢下來,所以不能再進口那麼多。」

  謝分析,目前出口價值的三分之一來自零配件,這部分進口和出口是同步增加的;若扣除這一因素,中國為了內需而進口的產品――比如機械設備和原材料等――只使進口增加了6%左右。這與中國投資27%的增長是不能吻合的,「因此可以預計投資馬上就會慢下來。」

  光大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高善文也認為,投資需求將會下降,因為產能已經開始過剩。他說,供給追上並超過需求的跡象「在去年三、四季度間已經很明顯了」。一系列指標發生了逆轉性的變化:工業企業利潤增幅下降,低端勞動力價格上升,生產資料價格指數(PPI)下降,社會消費品零售額上升。

  這一系列指標意味著近兩年形成的產能正在釋放,引起了勞動力價格和銷售額的上升,但由於需求趕不上供給的速度,企業的利潤率增幅和PPI開始下降。

  「現在的情況是,供給剛剛釋放出來,社會就業率升高,但價格壓得很低。這樣人們很容易得出一個結論――『偉大的軟著陸』,其實這是一個非常危險的假象。」高善文說,隨著企業利潤率下降引發的投資需求的急劇下降,到明年,中國的宏觀經濟就將面臨通貨緊縮的風險。

  當然,並不是所有人都同意「通縮近在眼前」的判斷。「從進出口產品結構來看,中國正在把進口推土機的資金轉而投向進口裝修材料。」陶冬認為,這說明上一輪投資周期已近尾聲,但並不意味著立即會出現投資大幅下降,出現的只會是投資結構的變化。

  對於更多分析者來說,中國今年前八個月的宏觀數據和經濟運行的現實,很難找到令人信服的一以貫之的邏輯來解釋。

  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宋國青則對數據的可靠程度深表懷疑。他認為,固定資產投資由於統計口徑變化(原來的規模以上投資改為城鎮投資)和數據本身的問題,短時間內還沒辦法做季節調整,因此目前尚難以判斷投資需求的走向。「整個GDP各部分的數據都有問題,哪一方面都有誤差,投資的誤差可能更大。對於誤差作年終調整后,數據變化會很大,現在根本做不了什麼估計。」

  [B]冷暖自知[/B]

  事實上,對於中國的實業界和銀行界來說,對2005年經濟形勢發展的感悟,正所謂「如魚飲水,冷暖自知」。

  ――在全球最大的輕紡市場浙江紹興輕紡城,今年7月,躍豪紡織品有限公司總經理林正清停掉了去年投產的三條生產線。其時,江龍紡織印染公司總經理陶壽龍已賺到了3000萬元利潤、接滿了下半年的訂單;

  ――在浙江,第一工業區縣蕭山上半年外商直接投資合同金額負增長53.6%;而在南京,一家名為「道吉面料」的西班牙獨資企業卻剛剛進口了上千萬元的生產設備並擴建二期廠房;

  ――當廣東、上海、浙江這些原來的「龍頭地區」經濟增速跌出全國前十強的同時,內蒙古、遼寧和河南的GDP增幅正在飆升;

  ――就全國而言,在今年1月至7月商業銀行存貸比只有68.67%、給商業銀行的資金運營帶來巨大壓力的同時,很多地方房地產開發貸款卻呈現逐步趨穩的跡象,尤其是從4月開始,房地產開發貸款增速明顯加快……

  「我不知道中國的經濟將要加速還是減速。」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中國研究主管陳昌華不無困惑,從投資、出口和消費的增長情況看,經濟仍在加速,9.5%的GDP數字可能出現了問題,實際增長率要遠高於此。「但是,如果GDP的增速是準確的,產能過剩的說法又不無道理。還有一種可能,那就是去年的GDP數據被低估了,今年通過高估的形式被校正回來,因而今年的實際增長率確實在下滑。」

  2005年8月,中國經濟似乎正處在方向不明的十字路口。分析員們更喜歡見微知著。

  「我們不知道數據裡面是否有誤差――但是感覺上,中國經濟明顯比去年放慢了很多。」花旗美邦中國研究主管薛瀾說,FDI(外商直接投資)正在放緩,熱錢獲利回吐的情形已經相當明顯,這是需求轉弱的一個重要信號。今年前八個月,FDI設備進口即下降了近12個百分點,亦構成了貿易順差擴大的一大來源。

  與此同時,能源消耗也有所放慢。2004年中國總的能源消耗率是15.2%,今年上半年9.8%,這與2002年9.9%的水平相當。「像大唐和華能電力,去年供應都非常緊張,今年情況就好很多了。更重要的是,我們看過的所有行業都沒有在加速,幾乎都在減速。」薛瀾說。

  內蒙古、河南等內地省份今年固定資產投資高達45%- 60%的增幅,在謝國忠看來,也改變不了需求向下的頹勢。「真正的投資加速主要是長三角帶動的,因為只有那裡是盈利的,其他地方不賺錢,都是政府在投資。」而一個不爭的事實是,整個長三角經濟眼下都踩在剎車踏板上,上海GDP增長預計今年不會超過10%,比去年增幅下降了足足5個百分點。

  高善文更願意強調企業利潤率和資金價格的消長關係,他認為這正是2000年以來中國經濟迅速升溫的根本原因。全國工業企業利潤率增幅從去年的40%下降到約20%,其結果必然是收縮投資。

  世界銀行專家高路易認為,中國經濟中儲蓄率和投資率高企的重要原因,就在於企業不分配利潤而代之以再投資;而隨著企業利潤率增幅的下降及融資成本的升高,下一步的投資必然會受到影響。

  [B]行政之手,尚可施否?[/B]

  儘管表明「投資趨緩」的諸多信號燈已經亮起,但是,多數學者並不認為中國的經濟增長會立刻「硬著陸」,因為行政調控很可能重新出現。

  「從現在到2008年以前,(投資)都會是一個緩慢的下降。與『過熱』期間採用的手段一樣,政府一旦發覺這種下降,便可以增加公共投資,消除一些經濟瓶頸,使經濟依然保持在較高增速上。」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哈繼銘稱,「不過同時,這也很有可能造成政府投資的過剩。當經濟瓶頸消除、政府投資也過剩之後,中國經濟將面臨真正的考驗。」

  正在醞釀中的「十一五」規劃,被視為下一輪中國經濟周期啟動的主要動力。哈繼銘認為,需求不足的問題並不會令中國經濟立即陷入泥淖,雖然藉助政府的投資拉力只不過是飲鴆止渴。

  對於銀行和企業來說,放鬆信貸的衝動也仍然存在。「一個是企業需要錢,另一個是發改委也有很多項目要安排。」一家國有商業銀行浙江省分行的部門負責人對《財經》說,今年以來全國各家銀行都在鼓勵貸款,這家銀行的總行要求浙江省多放貸,甚至提出用直供資金放貸,「現在的情況是基層行因為不良貸款和業績考核問題貸款投放緩慢,但是企業的需求還是挺旺盛的。」

  謝國忠也認為,一旦宏觀經濟不景氣,政府就可能開始新一輪的基礎設施投資;但是投資到最後只能通過出口來消化。出口如果在現在的基礎上再翻一番,按照過去的平均速度只需要五年,到時候中國出口規模會比美國更大。

  在他看來,「生產市場化,花錢政府化」的投資和出口模式在短期內不會出現問題,但不可能再維持十年。「一旦美國經濟低迷、利率升高的組合出現的話,中國經濟就必須要改變其增長模式。」

  光大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高善文對行政之手延緩經濟周期的能力深表懷疑。「『十一五』規劃不是政府換屆,對投資的拉動遠沒有人們想像的那麼大;再說,政府拉動力量還會大過1998年的『保八』力度嗎?假如民間投資跟不上,經濟最終還是會繼續掉頭向下。」

  同時他認為,貨幣政策運作的空間已經很小。由於銀監會對於銀行資本充足率的硬性要求,中國的銀行業已呈現出一個「松貨幣,緊信貸」的局面。這樣,即使採取貨幣和財政雙松的政策,也不會起到熨平經濟波動的作用。

  「央行可做的事其實很少了――相對於成熟市場,中國的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也比較慢。」薛瀾說,現在靠政府調控已經不再像過去那麼容易,因為整個經濟體已經比過去龐大了很多,「比如去年的宏觀調控讓經濟冷下來的時候,作用也沒有人們想像的那麼快。」

  「信貸的剎車由銀監會踩著,今年整個貸款盤子都不會有大的上升。」建設銀行總行一位負責人員對《財經》稱,根據該行對不同行業企業的利潤和銷售額的監測,並沒有發現利潤有明顯回落的現象。「不過他們拿不到貸款,因為我們比過去謹慎多了。現在責任追究得很厲害,你放十筆貸款,只要一筆放錯了,就要丟官。」

  「如果中央想往上拉,命令銀行配合起來是很容易的。你把授權擴大、審批放鬆、不良率考核權重下降,有這『三板斧』就夠了,經濟馬上就能頂上去;但是你以前做的那些規範性治理和改革就全白搭了,這隻能是前功盡棄。」建行上述人士稱。

  [B]「消費革命」[/B]

  無論中國的宏觀經濟是否發生了反轉,顯然,放鬆信貸和投資拉力都已不是、也不應是中國經濟擴大內需的最佳選擇。

  與1998年「擴大內需」所引發的積極財政政策之強勢不同,現在人們更多強調的是消費需求的增長。在接受《財經》雜誌專訪時,周小川更多地強調了消費問題:「中國的內需拉動,光靠投資是不行的,現在儲蓄率已經超過了40%,難道還要到50%以上嗎?」

  世界銀行高級經濟學家高路易認為,中國貿易順差的根源是儲蓄率太高。在經濟學上,一個國家的儲蓄――也就是產出中沒有當期消費掉的部分――可以用投資與經常項目順差之和來衡量。隨著近年來經濟不斷增長,投資已佔到GDP的45%,顯而易見,中國的貿易順差並不是由於投資太弱,而是因為更高的儲蓄;也就是說,消費需求嚴重不足。

  因此,如何擴大消費需求的問題,也就是如何從結構上降低儲蓄率的問題。一般所言的高儲蓄率,指的是居民儲蓄率。世界銀行今年9月發布的「國別財富報告」(「Where is the Wealth of Nations」)指出,中國的居民儲蓄率(居民儲蓄與收入之比)為25.5%,居世界前列。

  高路易認為,中國的高居民儲蓄率只是其高儲蓄率原因之一。中國居民儲蓄只佔GDP16%左右,並且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還有所下降,整體儲蓄則在GDP的45%左右。他認為,企業從自留利潤所形成的儲蓄高達GDP的20%,並且近幾年仍在上升,這是中國高儲蓄的一個重要特點。另外,中國的實際政府儲蓄,即政府收入中沒有在當期消費的部分,也要比財政赤字所顯示的數據高得多。

  居民儲蓄率居高不下,有專家認為,根源在於轉型期中國的諸多特點,比如社會保障體系的不完善、醫療和教育服務給居民帶來的沉重負擔,等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近指出,中國政府可以在加強社會保障體系等方面大有作為,以降低居民的「謹慎型」儲蓄,刺激消費。同時,金融的發展與深化,也有利於刺激居民的消費。當然,這些都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個長期的結構性問題。

  眾多研究者都指出,要擴大消費,進而推動內需,長遠之計在於改變以政府投資拉動經濟的增長模式,同時改變財政政策的方向,變「建設財政」為「公共財政」。制約消費的因素很多,其中最根本的是居民收入和財富水平。政府可以通過從「建設財政」到「公共財政」的轉變,為社會收入水平的提升起到最重要的奠基性作用。

  世界銀行最新的中國經濟季度報告還指出,改進公司治理並提高利潤分紅,將有助於提高資本的有效使用,並增強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作用。

  「刺激消費,關鍵在於政府把本應歸居民所有的國家資產還給居民,比如設立土地基金,將其股份化,把土地的升值價值歸還給居民。」謝國忠舉例說,如果發展商從該土地基金買地,而不是由政府審批,民眾的財富水平會有一個真實的上升,「僅此舉就可以把儲蓄率降低5%。」

  與「散財於民」的私有化設想相一致的是,政府需要打破種種投資禁區,向民間充分開放投資機會。只有這樣,才會獲得市場驅動而非政府驅動的健康經濟增長,形形色色的消費需求才可以自然獲得滿足和提升。

  在接受《財經》的專訪時,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便著力提出了發展文化產業的設想,「文化產業可以為很多生產和消費活動提供支持,它的經濟價值還沒有被充分認識到。」-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4 17:2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