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出口增幅前三甲數據背後隱藏千億順差之謎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遺老級會員

Rank: 5Rank: 5

積分
1703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白頭翁 發表於 2005-10-5 11:3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05年10月05日 11:31 和訊網-《財經》雜誌 [/COLOR]

  [CENTER][I]從出口增幅前三甲――鋼材、成品油和汽車零件到傳統行業,數字背後隱藏著什麼[/I][/SIZE][/CENTER]

  本刊記者 郭瓊/文

  [B]升值預期?[/B]

  在今年前八個月中國創下的608億美元貿易順差紀錄中,從出口同比增幅的角度看,無論出口數量還是金額,鋼材、成品油和汽車零件都位列前三甲――此三者今年1月到8月的出口額,分別比去年增長了121.6%、90%和55.4%。

  不過從出口量值考察,更龐大的出口大軍在於機電、高新技術和紡織服裝等傳統行業中。

  據前八個月的海關統計數據,機電產品對出口增長的貢獻率高達55.8%,是出口產品中真正的生力軍。但是今年以來,機電產品出口在30%以上高位增長的同時,進口卻大幅回落,前八個月的進口增幅比上年同期下滑了29.2個百分點;到8月底,僅機電產品的進出口順差已達445.5億美元。

  關於機電產品出口快速增長的原因,一種解釋是受人民幣升值傳聞影響所致。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分析認為,去年以來加劇的人民幣升值預期給了企業巨大壓力。由於擔心人民幣升值后受到損失,很多廠商提前交貨,爭取早日結匯,由此帶動了部分產品出口的大幅增長。而進口方面,由於人民幣升值預期的作用,使一般貿易項下部分商品被推遲進口,前八個月進口額下降8.5%。

  中國國際金融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哈繼銘即持「升值壓力說」。在他看來,人民幣升值預期加速了出口,同時延遲了進口;兩相作用,進出口順差在這段短暫區間內迅猛衝高。

  不過,中國機械設備進出口總公司總經理助理黃悅泉對此並不以為然。「匯率預期短期內在一般項目上很難控制,企業對機械設備進口的匯率彈性短期內並不大,小幅的匯率波動預期很少影響進口決策。」

  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亞洲首席經濟學家陶冬亦認為,自去年下半年起,中國的進口就受到了匯率升值預期的很大影響,但企業完全可以通過遠期外匯市場上的套利保值來消化升值預期,沒有必要影響自己的進口行為。事實上,即便人民幣匯率升值10%甚至20%,由於中國製造業的巨大成本優勢(中國製造業工資相當於美國的20%),恐怕也難以對貿易順差產生多少影響。

  [B]產能過剩?[/B]

  從理論上看,貿易順差的產生有幾種可能。其一,當國內產能形成、產量增加的時候,出口通常會增加;其二,當國內產能形成后,以前在國外購買的產品可以被國產貨替代,從而減少進口,這就是所謂「進口替代」。

  伴隨著國際產業轉移,中國機電產品的進口替代能力逐步增強,進口替代傾向明顯抬頭。人民幣隨美元貶值增加了企業進口的成本壓力,尤其是從歐元區進口貨物價格陡增,國內用戶更慎重地選擇從歐洲等地進口產品,或者放棄進口轉而尋找國內替代。今年前八個月,自歐洲進口機電產品已下降了5.1%。

  汽車和汽車零件的進口下降足以證明這一點。今年前八個月,中國汽車及汽車零件進口並沒有隨著進口許可證的取消和關稅的下降出現激增,進口分別下降了23.8%、25.3%。中國汽車製造業產業鏈的初步形成,正是汽車及汽車零件進口大幅下降的重要原因。

  進口替代在鋼鐵行業亦深得表現。據統計,與去年同期比較,上半年有1853.62萬噸國內生產的粗鋼資源量,通過替代進口、擴大出口,從國內市場轉向了國際市場,占上半年全國生產粗鋼增量的51.04%。

  此外,今年以來,塗層板(帶)、熱軋薄寬鋼帶、冷軋窄鋼帶、中厚寬鋼帶等附加值相對較高的產品產量也大幅增長。

  鋼鐵行業的逆轉,很可能還包含了第三種因素,即因宏觀調控而內需減少。其內需減弱同時還影響了產業鏈上游的產能過剩問題加劇,進而將之推向出口。

  比如,受小型鋼鐵企業關閉、停產影響,國內對焦炭需求大幅減少,目前國內需求量只有1.85億噸左右,但去年焦炭產量已達到2.38億噸。這使得大批內銷焦炭湧向出口市場,成了外商壓價的砝碼。據海關統計,天津口岸今年前八個月焦炭價格同比暴跌35.4%,為近五年來的最低點,每噸比去年均價下跌了100多美元。

  [B]價格補貼[/B]

  今年以來,成品油出口以90%的同比增幅,悄然躥到了出口增幅「榜眼」的位置;而與之相對應的是國內瀰漫的「油荒」 現象,這顯然是由國內成品油與原油價格倒掛的定價機制所致。隨著統計數據的公布,成品油問題招來了比任何出口產品更多的爭議。

  對此,中石化經濟技術研究院副總工程師曹曉認為,扭曲的價格機制必然引發大量出口。即使中石化和中石油這樣的大型國有企業可以忍受虧損以「履行社會義務」,但是地方上還有3000萬噸左右的煉油能力是很難抑制出口衝動的,「因為他們既沒有上游的國家補貼,也沒有下游的化工產業,如果內銷,賣得越多虧損也越多,所以自然要往出口尋找出路。」

  中國對成品油實行的補貼政策不僅造成了出口劇增,事實上也推動了成品油的走私。據曹估計,儘管很難掌握具體數據,但在國內外巨大的價差下,廣東等部分地區鬧「油荒」的一個主要原因,很可能是走私出口。「過去中國的成品油是大量走私進口,而在現在的利益驅動下,必然是大量走私出口。」-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4 10:2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