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教育時評:如果總理今天上大學將會怎樣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終生會員(廿一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803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kent 發表於 2005-9-26 09:3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9月15日的三則有關大學教育的新聞引起筆者注意,讀來感慨萬千。
  一則是溫總理日前在中山大學回憶自己當年大學生活時說,「只把50%的時間花在專業知識的學習上,另外50%是花在興趣上的」。總理還表示,大學生活的價值不僅在於豐富了知識,還在於「磨鍊了意志」。(《廣州日報》9月15日)

  另一則報道說,武漢的一些大學生們,除了忙著學英語、找工作,就是考研考證,幾乎無暇學習專業,本科學習嚴重「縮水」,缺課成為家常便飯,大學生專業知識的欠缺和知識面狹窄的現狀令人憂慮。(《中國教育報》9月15日)

  最後一則來自北京的消息是,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的一項調查顯示,46.6%的調查對象認為大學生目前的主要心理問題是「精神萎靡不振」,同時有10%的人認為目前大學生存在「自殺傾向」,而51.4%將心理問題的產生歸咎於「就業壓力過大」。(《新京報》9月15日)

  對比之下,不禁讓人想提這樣的問題:如果總理今天上大學會怎樣?他還有條件50%的時間花在專業上,50%花在興趣上,並通過大學生活達到磨鍊自己意志的目的嗎?我想,這恐怕很難。

  比如,今天的大學生三分之一乃至更多學習時間都必須花在英語上,為四六級證書而拼搏。除此之外,他們還要疲於應付各種名目繁多的證書考試,「平均1.5至2.5個,多者七八個」,否則,不僅難以應付苛刻的就業環境,工作難找,甚至連拿學位都成問題。即便如此還不夠,因為在巨大的學費和就業的雙重壓力之下,他們不得不從大三乃至大二就開始急著為學費兼職掙錢,或者爭取所謂「工作經驗」。這種大學生活環境之下,拿什麼磨鍊人生意志?

  當然,這種設問也許有過於簡單化之嫌。無疑,今天的大學和總理那時的大學,無論時代背景還是教育體制本身,以及大學生的社會身份、就業環境都已截然不同,因此,如今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壓力更大、面對的選擇更繁更難,都是可以理解的。但不可理解的是,壓力再大、選擇再難,何至於就會到普遍「精神萎靡不振」、「自殺傾向」嚴重的程度呢?大學教育面臨如此窘境,難道不發人深省嗎?

  時代與時代再不同,畢竟都還是大學,既如此,就應該遵循精神相通的教育理念和辦學規律。大學絕不能只是職業訓練場,讓就業率成為壓倒一切的教育目的;大學也不僅是灌輸知識的機器,更應該成為陶冶性情、砥礪心志、健全人格、完善心理的人文殿堂、精神堡壘。惟其如此,大學才能名副其實―――擁有精神理想遼闊之大、人文德性深厚之學。

  為我們的大學找回大與學的育人立德的尊嚴與自信,為我們的大學生蓬勃昂揚而不是精神萎靡地去學習、生活,學生當深思,教育者當深思,全社會當深思。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4 04:3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