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7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原創]中秋亂侃――詩人喝酒賞月

[複製鏈接]

615

主題

818

帖子

1292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9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huiyunwang 發表於 2005-9-18 07:4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秋節是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中國人過這個節的時候,月亮圓滿,招人喜歡,賞月就成為一項重要內容。愛屋及烏,咱喜歡圓圓的月亮,索性就把剛出鍋的餅子叫月餅。由於月亮在中國文化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國的文人又寫詩又填詞的,花了不少的力氣歌頌月亮,這個月亮在中國文化中就逐漸地被詩化了。

中國詩人賞月作詩好像離不開酒,舉杯邀明月,顯得忒有情調。幹嘛非要喝酒呢?沒酒怎麼寫詩!沒見人家李白「斗酒詩百篇」嗎?

明天就是中秋節了。 這兩天網上的中文論壇也都熱鬧起來了,談論中秋節,談論月亮的,談論詩人的,談論喝酒的貼子佔了很大比例。

昨天讀到一篇署名老冷的《中秋胡侃-- 酒仙不善飲》的文章,寫得挺有意思。作者在考證了李白時代的釀酒工藝和酒精濃度以及唐代度量衡的基礎上,運用精算師的方法,把李白「斗酒詩百篇」這句話加以科學分析,得出號稱「酒仙」的李白實際上不善飲的結論。作者同時感嘆,今人喝酒的本事比李白大多了,茅台老窖人頭馬全算上,白粉兒黑冰,再加上搖頭丸,要多刺激就能有多刺激,可愣是沒整出個像樣的詩人來。

讀了這篇文章后,本想簡單回個貼,一不小心就多寫了幾句,也成了中秋胡侃。索性,咱把這通胡侃攢成一篇短文,叫中秋亂侃―詩人喝酒賞月。那咱就接著老冷的茬兒繼續侃。

能把酒仙李白的酒量算出來的人,實在是不簡單。這是因為從來沒人想過李白的酒量到底有多大,也從來沒人願意做這方面的研究。

這種演演算法使我想起一個用科學方法解釋古典詩詞的例子,說「酒逢知己千杯少」「借酒澆愁愁更愁」是非常科學的。為什麼呢?酒逢知己,好朋友湊到一塊兒,不容易啊!不到館子里弄幾桌,怎麼著也得整幾個菜不是?要弄幾個菜,怎麼著也得有點兒葷菜吧。一吃葷菜,腸子就沾上油了,腸壁上這層油,形成保護層,使酒精不容易往血液里滲透,人就不容易醉,這是其一。

這招兒真的挺靈,屢試不爽。我每次和人喝酒,先大塊吃肉,估摸著腸子上抹夠了油以後,再大碗喝酒,只要遵守這條原則,就從來沒醉過。

好朋友湊到一起喝酒,不能光悶頭喝不是,即使不猜拳划酒令,不吟詩作賦什麼的,怎麼著也得有個黃段子下酒,侃侃大山不是?這些活動毫無疑問會影響喝酒的速度。所以說,幾個朋友知己湊在一起喝酒,喝酒的速度無疑不如借酒澆愁的人喝得快。慢慢喝,喝的時間長,也不容易醉。這是其二。

再加上老冷所說的,古時候的酒度數低,一杯一杯慢慢喝,表面上沒少喝,實際上在一個相對時間單位里沒吸收多少酒精。三項相加,得出的結論就是「酒逢知己千杯少」。

用同樣的方法解釋「借酒澆愁愁更愁」,也照樣說得通。一個人遇上點兒發愁的事兒,也沒到非抹脖子自殺不可的程度,鬱悶,可周圍又沒有能說得上話的朋友,那年月又沒心理醫生,怎麼辦呢?喝酒,借酒澆愁。這是古時候的人常用的宣洩鬱悶的一種方式。那時候沒有鴉片,大麻,可卡因,沒有搖頭丸,興奮劑,Prozac,不痛快,發愁了,只好借酒澆愁。雖說酒的度數很低,多喝點兒照樣能醉。醉了,什麼煩心的事兒就會飄到腦後。

這就是所謂的「一醉解千愁」。當然,這種治療鬱悶打發愁緒的效果一般都不會太好,往往是「借酒澆愁愁更愁」。

在這種心情不好情況下,您肯定沒心思再弄幾個葷菜下酒吧?沒葷菜您那根腸子就沾不上油了吧,沒有油膩的保護,酒精在體內滲透得就快不是?您一人喝悶酒,又想借酒澆愁,身邊再沒個人跟您雲山霧罩地侃大山,沒人干擾您的喝酒速度,您一準兒能喝得快,醉得快,心裡那點兒鬱悶還沒宣洩出來呢,您醉了,蹩回去了,您說,效果能好嗎?所以說,「借酒澆愁愁更愁」還是很有道理的。

老冷說李白「月下獨酌」是明顯喝醉了。「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從「對影成三人」這句詩來看,李白的確喝高了,有點兒迷糊,要不然,加上影子,也就倆人,怎麼一下子就多來出一口子呢?人喝醉了,眼睛容易出現重影兒。不過,他還沒喝得爛醉,沒忘了把重影和自己加一起,沒忘了借著酒勁整首詩。所以,就暈暈乎乎地謅出「對影成三人」的句子。

我覺得這麼解釋還是合乎情理的,他既沒醉成泥一灘,也不是像科學家作試驗似的頭腦絕對清醒。只有在二者的中間狀態,才能寫出「對影成三人」這樣的詩句。

對這句詩,咱無論如何不能用以上的科學的思維方式來欣賞來解讀,您非要那樣的話,喜歡詩歌的朋友們就會非常非常失望。有人說了,除了李白自己的影子外,杯里的殘酒里還有一個影子呢,這不是「對影成三人」了嗎?大黑天的,在酒杯里找自己的影子,著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還有人說,李白算賬的時候把月亮也算進去了,李白和影子和月亮加一塊兒,就成了三人了。李白如果喝暈了, 把月亮也算成個人,還情有可原,問題是李白當時還沒醉得認不得人,他還「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呢。

李白是有名的詩仙加酒仙,但他不是賽先生,他斗酒詩百篇,卻不從事科研工作。因此,對他的詩,尤其是酒後寫的詩,不能太較真兒,讀起來才能感覺到其中的藝術魅力。我覺得李白還是挺可愛的,喝醉了寫詩,醉態可掬,跟韓喬生似的,娛己娛人。作為讀者,咱也要學會以娛樂的方式來欣賞詩和詩人,尤其是無酒不成詩的詩人和喝醉酒的人寫的詩。正因為這樣,這首詩才能傳誦至今,成為不朽之作,我們才能從中找到美感,獲得享受。

其實,讀詩就應該這麼讀,如果太較真兒的話,往往會破壞詩情畫意。前些天在唐人街碰上賣鮮荔枝的,看著忒新鮮,水靈。老闆說是剛從國內空運來的,就買了些吃。一嘗,還真鮮!身在美國,能夠吃到如此新鮮的荔枝,不由得想起楊貴妃,想起杜牧的詩,「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像當年,六百里加急快馬把荔枝從嶺南運到長安也得幾天吧;現而今,十幾個時辰,飛機把荔枝運美國來了,咱比楊貴妃還有造化。

嘴裡嚼著荔枝,默誦完這兩句,突然覺得哪兒不對勁兒,一琢磨,原來「無人知是荔枝來」有問題,既然「無人知是荔枝來」,那杜牧是不是人?這不是邏輯不通嗎?把這事兒跟太太一說,招來一句,「切,吃飽了撐的你」。

一提起「吃飽了撐的」,我又想起郭老在《李白與杜甫》中對李白一首詩的解釋,說什麼「鏟卻君山好,平鋪湘水流」(手頭沒書,記憶可能有誤,網友若有此書,期望更正),是「開山造田,引水上山」,整個一歌頌農業學大寨的架勢。這話要是李白喝醉了時候說的,准有喜劇效果。可大家都知道,郭老寫這本書的時候沒喝醉,挺清醒的。這沒喝醉的人說出的話就不如醉話好玩兒,甚至讓人覺著彆扭。雖說讓人感覺彆扭,郭老他就非要這麼解詩不可,這不能不說是詩人的悲哀。

讀詩寫詩都是一種藝術活動。作為一種欣賞,對詩的解釋實際上是一種個人感悟,即在詩里尋找自己心裡需要的東西。您瞧,馬上到中秋了,又是月亮又是酒的,寫詩的,貼畫的,中文論壇一下子都熱鬧起來了。這說明好多人又想家了,思念親人了,愁緒飄起來了,該小資一下了。通過這些詩這些畫,人們的思念親人的愁緒能夠得到消解,在尋找共鳴的過程中獲得某種藝術享受。當然,美中不足的是沒有酒。在酒精的作用下,這種藝術活動可以在朦朧中產生更好的效果。詩酒不分家嘛!

現在的網際網路還沒有傳播液體的功能,等以後有了的話,到中秋節就會更熱鬧了。試想天南海北親朋好友,舊雨新知在網上灌酒,一個個飄飄欲仙,通宵達旦地吟詩作畫,酒仙加詩仙定然大量湧現。

您也甭抱怨現在的人酒喝得愈來愈多,像樣的詩人愈來愈少,其實,寫詩的人還是大有人在的。在今天這種物慾橫流的浮躁社會裡,誰還敢承認自己是詩人呀?這年頭兒,您說誰是詩人,他准跟您急,「這不是罵我嗎」?唉!

3474

主題

9508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4231
沙發
水影兒 發表於 2005-9-18 12:11 | 只看該作者
編輯:第二稿,取消加入原創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3
Blue Ivy 發表於 2005-9-18 17:39 | 只看該作者
李白:" i卻君山好,. 平鋪湘水流。 巴陵無限酒,. 醉殺洞庭秋。"
解說:. 鏟去兀立在洞庭中的君山,讓湘水直接流入湖中。這浩瀚的湖水像是無盡的美酒,讓我們舉杯共飲,醉倒在這洞庭的秋色里。


記得李白倒是經常醉酒的, 不知道酒量到底多大. 以前古人喝酒可能也不加菜的, 就是干喝吧, 那酒想必也沒有現在的好喝. 所以很難說李白的酒量大小.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15

主題

818

帖子

1292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92
4
 樓主| huiyunwang 發表於 2005-9-18 23:30 | 只看該作者
李白:" i卻君山好,. 平鋪湘水流。 巴陵無限酒,. 醉殺洞庭秋。"

謝謝Blue Ivy妹妹找出李白的詩。祝中秋快樂。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5
Blue Ivy 發表於 2005-9-19 01:33 | 只看該作者
huiyunwang,
祝你中秋快樂!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1

主題

593

帖子

227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留學助教(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27
6
風無影 發表於 2005-9-19 22:11 | 只看該作者
我倒以為,只要不釀出甲醇來,以前的酒應該比現在的酒好喝。畢竟那時候的酒都是糧食酒啊。現在整個一個喝酒精比賽!
人生如夢誰非寄,心靈到處便是家!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12

主題

3152

帖子

1038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倍可親資深會員(十七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038
7
夢女 發表於 2005-9-20 12:43 | 只看該作者
呵呵寫得真逗,估計是一邊喝酒一邊侃侃而談,呵呵~~~:p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37

主題

3685

帖子

1046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愛國華僑(十五級)

Rank: 4

積分
1046
8
綠袖子 發表於 2005-9-20 12:54 | 只看該作者
看來酒與詩、文的關係甚密,引來這些評古論今的話。。。。夢女說得有道理。。

這樣好!
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8 06:4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