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功利化閱讀摧毀孩子想像力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蝸牛的家 發表於 2005-9-16 22:5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從前,有一個剛剛學會走路的小娃娃,全身赤裸,棕色皮膚,迷失森林裡之後,在夜晚來到了一個狼窩。「那是人的小娃娃嗎?」狼媽媽問道,「我還從來沒有見過呢。把他叼過來吧。」狼孩莫格里的故事就這樣開始了……寫下莫格里的故事的人,是廣受全世界兒童喜愛的英國作家吉卜林,1907年曾獲諾貝爾文學獎。

  近日,這個故事被冠以《狼和孩子》的名字重新出版,收入中國和平出版社推出的《人與自然的交響樂章》系列。著名作家莫言對這套叢書頗為推崇,他說:「向年輕讀者推薦這些故事,是希望青少年多一些非功利性的閱讀,保留更多的想像力。」


  「讀書等於受苦!」這是時下不少孩子的心裡話。與此同時,各種關乎閱讀現象的負面報道也時常見諸媒體:公民讀書率下降,網路動漫打敗經典名著,現代人無暇讀書、大眾精神狀態漸趨浮躁,全社會文化底蘊被削弱,等等。


  莫言認為,名著的閱讀缺失已經成為一個社會問題,這種現象的罪魁禍首,就是閱讀生活的目的化、功利化。


  他說,功利閱讀,已從兒童開始。寫不好作文,就看作文參考,成績不好就多做教輔書上的習題,這是望子成龍的家長們的共識。「我承認,閱讀經典文學故事,對時下人人焦灼的應試教育幾乎毫無用處。但是,孩子們的想像力,不能再繼續被各種功利化的『實用閱讀』所抹殺。」


  對此,作家、《人民文學》雜誌社副主編肖復興深有同感。他說,為了應對考試而進行的「實用閱讀」,歸根結底是由高考壓力過大而造成的。但是,應試閱讀不可能使考生寫出精彩的高考作文。


  他解釋說,閱讀不僅包括「知性教育」,還包括道德,即人文生活的「德行教育」。從近年的高考作文題目中可以看出,這些作文題目已經不僅僅是純語文作文的命題,已經轉變到倫理道德及價值判斷的命題。


  中國教育學會中學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顧之川說,美國的素質教育比較發達,就語言教學來說,強調閱讀的綜合性,同時還注重考察學生的聯想力和發散思維能力。例如,美國的一道考題題目―――「如果到荒島生存,你應如何做才能活下去?」讓學生把所有可能遇到的情況和解決方法寫下來。如果這樣的考題讓中國孩子考,估計會有很多人都不會及格。


  清華附中語文教研組組長、特級教師崔琪提醒家長,要尊重孩子的閱讀選擇,幫助孩子選擇符合孩子閱讀特點和思維方式的作品進行閱讀。選擇閱讀作品時,不要古今中外面面俱到,否則,即使讀了,也是囫圇吞棗,領悟不到文章的奧妙。


  肖復興建議青年讀者,要在閱讀中培養優秀的閱讀習慣,為今後終生學習打下基礎。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3 17:2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