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近看美國高考

[複製鏈接]

3474

主題

9508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423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水影兒 發表於 2005-9-16 11:3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上)

(美)黃全愈

 
  一般來說,美國高中生參與的活動可以分成體育活動、文娛活動、科技活動、校內活動、校外活動、個人興趣愛好……  

  高校招生辦公室對學生參加哪一類活動,一般來說並沒有特殊的偏好。往往不在於參加什麼活動,而在於幹得怎麼樣。有些學生樣樣活動都參加,但沒有一樣特別突出,給人印象不深刻;有些孩子在某一個領域有所突破,反而顯得突出。  

  有些高中生的學業並不突出,就因為「學雷鋒」非常突出,而被大學錄取了。比如,有的學生每年的暑假都到非洲或南美洲一些不發達國家去為窮人蓋房子,堅持不懈,終於感動「上帝」。  

  普林斯頓大學曾錄取一個推銷了大量餅乾的學生。童子軍們大多愛在超市門口,或挨家挨戶地向人推銷餅乾,十次難有一兩次成功。但就有個孩子異想天開地闖到某大公司,點名要見CEO。見到CEO,孩子拿出幾盒餅乾,開始向不苟言笑的CEO兜售。從餅乾怎麼美味,講到賣餅乾的錢將怎樣幫助貧困孩子,再講到如果該公司做了這件善事將在社區造成的影響……孩子的膽略和智慧終於打動了CEO。CEO大筆一揮訂購了孩子的餅乾,數量大得讓孩子目瞪口呆。孩子的膽略和智慧還打動了普林斯頓。大學看中的是這個敢想能做的學生表現出來的潛在的領導素質。  

  尋找「未來的領導人才」,幾乎是美國每一個大學都在積極追求的東西。學校學生會的領導,各種學生俱樂部的頭頭,各個學生活動的組織者,都是大學「捕獵」的對象。社會這個大課堂是青少年充分表演的舞台。這就是為什麼一個推銷餅乾的孩子,甚至比一個學生會主席更讓大學動心的原因。  

  除了領導素質,美國大學招生辦還要考查學生參加社會公益活動的情況。  

  我認識一個來美國讀高三的中國孩子,他對我說,真不敢相信他的美國同學到外面做好事,從來不用學校組織,都是自願的。其實,自願「學雷鋒」的人有,但美國孩子參加公益活動更多的是因為學校的硬性要求。  

  美國的高中生能否獲得畢業證書,除了學分、成績等要求外,還要求無償地為社會服務數十個小時。礦礦的學校對「學雷鋒」的要求如下:高一需要5小時,高二需要10小時,高三需要10小時,高四需要35小時。  

  這只是最基本的「畢業」要求。至於申請大學時,要在這方面打動招生辦的審核人員,60或70個小時的「學雷鋒」還遠遠不夠。  

  從高一到高四,礦礦干過的義工工種繁多,大多是到城區里為窮人,傷殘人服務。什麼為窮人修建房子啦,到老人院陪老人聊天啦,帶市區里窮人家的孩子上公園玩啦……搬運工、建築工、「聊天」工、幼兒園的「男阿姨」……什麼都干過。十幾歲的孩子,正是貪玩的時候。也沒有什麼人同他談「助人為樂」的意義。很多時候,礦礦是硬著頭皮去干義工的。我常常開玩笑地「警告」他:不「學雷鋒」,就別想申請好學校。  

  也有相當一部分學生自覺自願地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社區服務里。美國高校更看重的是這種貨真價實的社區服務。礦礦有些同學到貧困國家搞扶貧活動,自己掏國際旅費,年年夏天到南美的窮鄉僻壤去幫那裡的人蓋房子。完全自費,完全自願。  

  最能引起大學招生辦注意的還是一些孩子自己搞的有創意的服務性質的活動。例如,舉辦為某個災區的義捐活動,組織一個專門幫助傷殘者的慈善團體,等等。從策劃、到組織、到實施,搞「一條龍服務」。這種活動既能表現學生的領導才能,又能表現關心他人、關心社區的良好道德。  

  許多人可能認為:做義工、義務為社會服務,是非常高尚的行為;因此,孩子只要有了足夠的做義工或義務為社區服務的「工時」,有沒有「有償工作」的經歷都不重要。因為「有償工作」是為錢而工作,得「錢」不得「分」。  

  其實,事情並沒有這麼簡單。  

  首先,義工是學校規定必須完成的「項目」;而有償打工是一種自主行為,反而能看出孩子的主動性。  

  美國大部分高中生都利用課餘時間打工。從高一開始,先是在快餐店、超市打幾個小時工,到了高三、高四就開口閉口「我們公司」、「我們單位」,儼然像個專職人員,實際仍是餐館服務生、商店售貨員、建築工地勞工。有的高中生甚至身兼數職,忙的時候,一天得跑兩三個「工作單位」。  

  按照許多在美國的華人的思維,高中生處在申請大學最關鍵的時刻,打工不過是為了增加生活經驗而已,打工太多,勢必影響學習成績。  

  美國高校招生辦審核人員的思維恰恰相反。許多大學的申請表上都有一欄「有償工作經歷」,要求填寫你從高一到高四所做過的工種和工時。美國大學要透過這種有償工作的經歷去了解一些外人難以想像的信息。  

  一般來說,打過工的,特別是做那些與自己的興趣和專業有關的工作(如報美術專業的在畫廊工作、對電腦感興趣的在電腦公司工作),並且工時長的,就會被認為注意學用結合、聯繫實際,而且有責任感、自我管理能力和獨立生活能力強,因而受到大學招生辦的青睞。  

  有償服務是一種按勞付酬的雇傭關係,必須處理好與「老闆」、與「同事」的關係;必須學會與人共處;必須端正工作態度。如果一個孩子的有償工作變換很多、很頻繁,這個孩子要麼是想豐富自己的經歷而主動換工作,要麼是工作態度有問題而不斷被「炒魷魚」。從某種意義上說,一些美國孩子在有償工作中學到的東西比在無償服務中的收穫還要多。
晴耕雨讀,隨遇而安。

3474

主題

9508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4231
沙發
 樓主| 水影兒 發表於 2005-9-16 11:31 | 只看該作者
同樣的「入學考試」,一個把孩子拒之門外,一個幫孩子找到不足,並設法幫助孩子進步。  

  這兩個小小的故事反映出中美教育觀念和考試觀念的不同。  

  中國學校對孩子進行「考試」,目的是為了發現問題,淘汰之。  

  美國學校對孩子進行「考試」,目的是為了發現問題,改善之。  

  考試本身只有檢測功能,沒有淘汰功能。檢測只是手段,因為面對檢測的結果,我們可以有很多目的:發現問題,改善之;發現人才,選拔之;發現特長,培養之……當然,也可以包括「擇優汰劣」這一目的。但那不是考試的功能,考試只顯示檢測的結果。至於,怎麼處理這些結果,與考試功能無關。  

  當我們把「考試」這個教學中「之一的手段」,變成整個教育中的「惟一的目的」,我們的教育就成了淘汰教育,而不是以人為本―――以培養人為「本」的素質教育。  

  如果說,教育的目的是讓每一個人潛在的素質都得到全面地發掘、潛能都得到充分發揮;那麼,考試顯然是幫助個人發展的檢測工具。當考試變成擇優汰劣的機器時,考試在教育中的功能就異化了。

  美國也有高考  

  美國有沒有「高考」?答案是「有!」  

  美國的中小學教育的學制與中國的學制一樣,都是12年。一般是小學6年,初中兩年,高中4年。不同的是,美國人把初中的1年移到了高中。也有的是小學5年,初中3年,高中4年。不管怎樣變,高中4年雷打不動。  

  這高中多加的一年,目的之一便是給那些「不識愁滋味」的青少年應付「高考」。  

  1999年元月,礦礦剛上初二(在美國叫「八年級」)時,就第一次參加了美國的「高考」(SAT)。  

  一天,他從學校帶回一張通知,說是「天賦班」的孩子可以提前參加SAT考試。我的第一個反應就是:「有沒有搞錯呀?孩子才上初二,怎麼就參加SAT考試?」  

  細讀通知才知道,那些在歷年全國統考中,平均百分比在99%以上的孩子,都可以參加當年的SAT考試。考試的目的是讓孩子「試試身手、練練拳腳」。據說,這個計劃每年都在參加考試的上萬個孩子中選拔出佼佼者,並給予特殊獎勵。這個獎勵對以後申請大學很有分量。  

  礦礦聽到可以同高四年級的准大學生同場較量,眼睛一亮,一口就答應參加考試。因為考試是非正式的,考不考,怎麼考,完全是個人的事情。礦礦帶著絕對輕鬆的心情去考試了。  

  一個月後,礦礦拿到成績。在近3萬名提前「試拳腳」的中學生中,數學進入97.1%,英語進入86.9%,綜合平均為95.8%。這個成績不算好(比不上許多亞裔孩子),也不算差(比許多高四年級的畢業生要好)。  

  如果光看礦礦的 SAT成績,已達到許多大學的錄取線。但作為研究教育的父親,我非常清楚稚氣未脫的孩子根本沒有達到上大學的水平。  

  其實,也並不是一定要在歷年統考中達到99%的成績才能參加SAT考試。只要想考,只要交幾十美元,誰都能考。成績來了,用也好,不用也好,隨君自便。  

  2000年秋季,礦礦上高二了。開學前,我們收到學校寄來的高中二年級第一學期的重要活動時間表。  

  在四頁紙的活動內容中,我看到了一行字:10月18日考PSAT。PSAT就是美國的「高考預考」。  

  我想,高二的 PSAT,大概不會像初二那樣不當一回事吧。  

  出我所料,礦礦就讀的私立高中,根本沒把 PSAT當回事。事前不組織學生準備,連必要的提醒也沒有。問礦礦,一問三搖頭;叫他去問老師,老師竟然也一問三不知。要命的是,考試提前兩天進行,也沒有一個正式的通知。  

  既然學校不重視,我以為不過是拳手登場前「抱拳拜四方」一類的亮相動作而已。因為,這種 PSAT到了高三,還得考一次。  

  考完試后,我們也就忘了這件事。結果,到了第二年大約是二三月份,礦礦開始陸陸續續收到許多大學招生辦公室寄來的信件和材料,其中包括所謂的新「常春藤」和老「常春藤聯盟」名牌學校的來信。
晴耕雨讀,隨遇而安。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474

主題

9508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4231
3
 樓主| 水影兒 發表於 2005-9-16 11:32 | 只看該作者
其實,礦礦這次的 PSAT成績並不好,在120萬考生中的排座次,尚未達到98%的優異檔次。 PSAT成績越好的學生,得到名牌大學的來信越多, PSAT成績差的學生,在高二階段,恐怕根本無「校」問津。  

  我發現,美國學校考試前的準備階段非常短,甚至根本就沒有。相反,中國學校考試前的準備階段非常長。中國的「高考」,讓高中生用高三這整整1年的時間進行準備。而美國大多數學校在 SAT「高考」來臨前,在學校每月例行簡報中提醒一聲而已。不利用任何課時、也沒有以任何方式,幫助孩子進行複習、準備考試。  

  不知從幾年級開始,我就發現礦礦在每一次大考之前幾乎從來不複習功課。即便 P SAT、SAT這樣重大的考試也是如此。考 S AT之前,妻子專門到書店為礦礦買了一套 S AT的複習材料。誰知,礦礦一看這些材料就不高興了,他說:「你們又說反對中國的『高考』,這種做法和國內的搞法又有什麼兩樣?」  

  妻子和兒子之間發生了爭論。妻子認為:要考試就一定要複習,複習不好就考不好。礦礦則認為:考試就是考試,考得怎麼樣,取決於你平常的積累和理解。過分的複習等於作弊,等於投機取巧。  

  這種「理論」同我們中國人的思維簡直是格格不入。孩子怎麼會產生這樣的想法呢?  

  仔細地回想孩子在美國小學、中學的求學經歷,我發現礦礦的這種想法產生於他所經歷的美國學校教育。從幼兒園到高中,礦礦身經百「考」,但每一次全國性的或全州性的「統考」之前,我們這些當家長都全然不知。幾乎都是拿到孩子的成績后,才知道他又參加過一次大考。  

  到了中學也是如此,美國中學生從初中升到高中要進行一次非常重要的資格考試。我們也是在礦礦上了高中后才接到學校的通知,讓沒有參加考試的孩子準備參加考試,這時才知道礦礦早已通過這個重要的考試。高二、高三的「高考預考」,高三的「高考」,學校都沒有專門發通知,也沒有給孩子任何複習的時間。課照上,試照考,球照打,舞照跳―――一切如常,全然沒有國內的「工地停工」,「禁止噪音」一類的殊死搏鬥的臨戰狀態。  

  沒有複習的考試,考的是什麼?礦礦說考的是你平常學習的積累,考的是你真正理解的東西。可有複習的考試,考的又是什麼呢?  

  我不完全贊成礦礦的說法。正常的複習,當然同投機取巧完全是兩回事。複習是練習的過程,是熟悉的過程,記憶的過程,也是理解的過程。但是,把複習變成反反覆復的重複練習時,就是「過分複習」。這種「過分複習」的意義又是什麼呢?就像體操運動員那樣,反覆地練同一個動作直到熟能生巧。考數學、考物理、考化學,人們可以像運動員那樣,在複習時反反覆復地練同一種東西,直到有把握在考試的有限時間裡能運用自如。考語文、考作文行不行?經驗告訴我們,很多人也可以做到。但我還是要問一句,這樣複習的意義是什麼?很簡單,為了不被考試「淘汰」。於是,考什麼,就學什麼;考什麼,就練什麼。  

  美國ETS考試公司完全不能理解為什麼那麼多中國學生能在「托福」考試、 GRE考試中得滿分。他們中的一些人認為用考題反覆做練習是取巧,乃至作弊行為。顯然,用美國人的思維確實很難理解中國人的「考試」。  

大學如何選取分數  

  美國的「高考」一般講的是SAT和ACT。SAT滿分是1600分,ACT是36分。各個學校承認不同的考試,怎麼換算不同的考分?學生來自全國不同地區的不同高中,怎麼看各個學生的學校平時成績?有不少大學每年的申請者就多達3萬人以上,光拉申請材料就得幾卡車,僅僅是把這些郵寄來的申請材料拆開歸檔就得至少兩個星期,如果不量化學生,怎麼衡量學生?怎麼在短短的3個月內,把最優秀、素質最高的學生選拔出來……  

  我不大相信美國大學會根據幾個乾巴巴的數字來錄取學生。電腦也能「計算」出學生的特點?這與中國的「高考」―――把活生生的人變成乾巴巴的數字,再用這些乾巴巴的數字來判斷活生生的人的方式有什麼區別?!  

  然而,它確實有很多不同。  

  首先,只選取最高的「高考」考分。  
美國的「高考」是一個常年不斷的標準化考試,就好像現在已在中國流行的「托福」、 GRE、GMAT、會計師考試、精算師考試一樣。每年有七次SAT考試,考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參加任何一次甚至每一次考試。由於 SAT成績兩年內有效,許多高中生上高三時就開始考 SAT,一直考到自己不願考為止。  

  為什麼這樣選取和計算分數呢?  

  美國大學認為:你所考得的那個最高的分數,表明你有這個能力。如果沒有這個能力,你不可能考出這個成績。而其他那些低的考分,可能是受到了各種因素的影響。比如,你參加了1月份、3月份和6月份的3次SAT考試,3月份的英語考得最好,證明你具備這個能力,1月份和6月份的相對低分,可能是因為你身體不適、學校的英語課有太多的考試和作業,使得你正好處在英語的低潮,或者甚至是其他什麼偶然因素所致。  

  由於每年可以考7次「高考」,如果覺得不夠,還可以繼續考,直到你認為所得的分數代表了你的水平為止。因此,考生心態相對正常,各次考試的分數基本起伏不大。  

  不像中國的「高考」,一考定終身,甚至是一分定終身,考生的心理壓力特別大,因而患得患失,平時什麼「一摸」、「二摸」、「三摸」,都考得好,偏偏是「高考」考不好。原因何在?就像是讓你站在一張桌子上,你不會摔下來。把桌子升高50米,你可能還不會摔下來,但再把桌子升高到100米,你可能就摔下來了。桌子的面積沒有變化,為什麼會摔下來?完全是心理作用!  

  除了高考成績,扮演重要角色的還有平時成績。  

  對美國的高中生來說,如果想上大學,在這四年裡,年年月月日日時時都得惦記著成績。考試算分,平時作業算分,做實驗算分,課堂討論算分,有的老師甚至連出不出勤都算分。平時成績日積月累,到了高校招生時,很多學校就用這個成績來衡量學生的學習態度。  

  另外,大學招生辦在審核申請材料時,會注意看你的學校成績的發展趨勢:是往上走,還是走下坡。  

  有些被大學提前錄取的高中生,12月中旬接到通知,到第二年的八九月才上大學,中間有幾乎長達1年的時間是大學和高中兩不管的「自由人」。為了監控這些「大學生」,如果該生的成績出現大滑坡或者犯了較嚴重的錯誤,大學仍然會取消該生的錄取資格。據說,每間一流大學每年都會取消10來個成績大滑坡、10來個犯嚴重錯誤的學生的錄取資格。  

  平時成績還包括選什麼課。大學招生辦據此去分析你選修這些課程的動機和心理。  

  比如,你的成績單和 SAT的考試顯示你的理科類成績很好,而你又盡選理科課程,大學招生辦會認為你的興趣狹窄,不敢挑戰自己,意圖「藏拙」;如果你選的都是一些容易的課程,大學招生辦會認為你不敢面對挑戰,「避重就輕」……  

  餅乾賣得多也能上大學  

  中國的高校招生以「高考」成績劃線,1分之差,都可能「人命關天」。上沒上線,簡直是兩個世界。  

  去年,我一位朋友的孩子,離重點線僅1分之差。就這1分,孩子最後去了個一般的學校。那些僅僅多兩三分的同學,有些竟上了重點大學。  

  我知道朋友的孩子學習一直都很好,最讓人感動的是,她從初中到高中這幾年,常常幫助鄰居―――一個患小兒麻痹症的同學。  

  我說:「如果是申請哈佛或者普林斯頓,一個堅持五六年幫助他人的孩子,加上平常成績很好,只是『高考』少一分,沒準兒還能進世界名校……」  

  朋友瞪大眼睛:「只聽說過體育好能加分,沒聽說過干點好事也能加分……」  

  美國「常春藤」名校在招生中使用的計算公式,是根據「高考」成績和平時成績計算的,是呈現在明面上的、量化了的東西;而「綜合素質」則是隱藏在背後的、不易量化的東西。  

  哈佛每年都拒收不少「高考狀元」,如1996年把165個SAT滿分的「狀元」拒之門外。理由就是對這些「狀元」的隱藏在分數後面的「綜合素質」不滿意。越是高水平的學校,越重視學生的「綜合素質」。  

  哈佛招生院長在給潛在的申請者來信時寫道:「學業表現包括高中的成績、 SATI或ACT和SATII的考分,對錄取委員會來說非常重要。然而,其他的因素諸如個人的特長、參與社區的活動、課外活動也很重要。錄取委員會會很細緻地閱讀推薦信和作文。在錄取過程中,我們尋找的是各方面都優秀的學生,從而確保每年的新生都是充滿活力的團體。」  

  普林斯頓的招生院長也在類似的信里說道:「我們絕不是簡單地把申請者的平均成績和高考分數進行排隊,然後從上選到下。如果這樣簡單的話,我們就不會花那麼多的時間去閱讀申請材料了……在閱讀申請材料時,我們把每一個申請者當作特殊的個案來審視他或她具體的綜合起來的能力和成就。」  

  「綜合素質」聽起來好像挺「虛」的。但又實實在在地表現出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比起乾巴巴的分數,更能表現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來。

一般來說,美國高中生參與的活動可以分成體育活動、文娛活動、科技活動、校內活動、校外活動、個人興趣愛好……  

  高校招生辦公室對學生參加哪一類活動,一般來說並沒有特殊的偏好。往往不在於參加什麼活動,而在於幹得怎麼樣。有些學生樣樣活動都參加,但沒有一樣特別突出,給人印象不深刻;有些孩子在某一個領域有所突破,反而顯得突出。  

  有些高中生的學業並不突出,就因為「學雷鋒」非常突出,而被大學錄取了。比如,有的學生每年的暑假都到非洲或南美洲一些不發達國家去為窮人蓋房子,堅持不懈,終於感動「上帝」。  

  普林斯頓大學曾錄取一個推銷了大量餅乾的學生。童子軍們大多愛在超市門口,或挨家挨戶地向人推銷餅乾,十次難有一兩次成功。但就有個孩子異想天開地闖到某大公司,點名要見CEO。見到CEO,孩子拿出幾盒餅乾,開始向不苟言笑的CEO兜售。從餅乾怎麼美味,講到賣餅乾的錢將怎樣幫助貧困孩子,再講到如果該公司做了這件善事將在社區造成的影響……孩子的膽略和智慧終於打動了CEO。CEO大筆一揮訂購了孩子的餅乾,數量大得讓孩子目瞪口呆。孩子的膽略和智慧還打動了普林斯頓。大學看中的是這個敢想能做的學生表現出來的潛在的領導素質。  

  尋找「未來的領導人才」,幾乎是美國每一個大學都在積極追求的東西。學校學生會的領導,各種學生俱樂部的頭頭,各個學生活動的組織者,都是大學「捕獵」的對象。社會這個大課堂是青少年充分表演的舞台。這就是為什麼一個推銷餅乾的孩子,甚至比一個學生會主席更讓大學動心的原因。  

  除了領導素質,美國大學招生辦還要考查學生參加社會公益活動的情況。  

  我認識一個來美國讀高三的中國孩子,他對我說,真不敢相信他的美國同學到外面做好事,從來不用學校組織,都是自願的。其實,自願「學雷鋒」的人有,但美國孩子參加公益活動更多的是因為學校的硬性要求。  

  美國的高中生能否獲得畢業證書,除了學分、成績等要求外,還要求無償地為社會服務數十個小時。礦礦的學校對「學雷鋒」的要求如下:高一需要5小時,高二需要10小時,高三需要10小時,高四需要35小時。  

  這只是最基本的「畢業」要求。至於申請大學時,要在這方面打動招生辦的審核人員,60或70個小時的「學雷鋒」還遠遠不夠。  

  從高一到高四,礦礦干過的義工工種繁多,大多是到城區里為窮人,傷殘人服務。什麼為窮人修建房子啦,到老人院陪老人聊天啦,帶市區里窮人家的孩子上公園玩啦……搬運工、建築工、「聊天」工、幼兒園的「男阿姨」……什麼都干過。十幾歲的孩子,正是貪玩的時候。也沒有什麼人同他談「助人為樂」的意義。很多時候,礦礦是硬著頭皮去干義工的。我常常開玩笑地「警告」他:不「學雷鋒」,就別想申請好學校。  

  也有相當一部分學生自覺自願地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社區服務里。美國高校更看重的是這種貨真價實的社區服務。礦礦有些同學到貧困國家搞扶貧活動,自己掏國際旅費,年年夏天到南美的窮鄉僻壤去幫那裡的人蓋房子。完全自費,完全自願。  

  最能引起大學招生辦注意的還是一些孩子自己搞的有創意的服務性質的活動。例如,舉辦為某個災區的義捐活動,組織一個專門幫助傷殘者的慈善團體,等等。從策劃、到組織、到實施,搞「一條龍服務」。這種活動既能表現學生的領導才能,又能表現關心他人、關心社區的良好道德。  

  許多人可能認為:做義工、義務為社會服務,是非常高尚的行為;因此,孩子只要有了足夠的做義工或義務為社區服務的「工時」,有沒有「有償工作」的經歷都不重要。因為「有償工作」是為錢而工作,得「錢」不得「分」。  

  其實,事情並沒有這麼簡單。  

  首先,義工是學校規定必須完成的「項目」;而有償打工是一種自主行為,反而能看出孩子的主動性。  

  美國大部分高中生都利用課餘時間打工。從高一開始,先是在快餐店、超市打幾個小時工,到了高三、高四就開口閉口「我們公司」、「我們單位」,儼然像個專職人員,實際仍是餐館服務生、商店售貨員、建築工地勞工。有的高中生甚至身兼數職,忙的時候,一天得跑兩三個「工作單位」。  

  按照許多在美國的華人的思維,高中生處在申請大學最關鍵的時刻,打工不過是為了增加生活經驗而已,打工太多,勢必影響學習成績。  

  美國高校招生辦審核人員的思維恰恰相反。許多大學的申請表上都有一欄「有償工作經歷」,要求填寫你從高一到高四所做過的工種和工時。美國大學要透過這種有償工作的經歷去了解一些外人難以想像的信息。  

  一般來說,打過工的,特別是做那些與自己的興趣和專業有關的工作(如報美術專業的在畫廊工作、對電腦感興趣的在電腦公司工作),並且工時長的,就會被認為注意學用結合、聯繫實際,而且有責任感、自我管理能力和獨立生活能力強,因而受到大學招生辦的青睞。  

  有償服務是一種按勞付酬的雇傭關係,必須處理好與「老闆」、與「同事」的關係;必須學會與人共處;必須端正工作態度。如果一個孩子的有償工作變換很多、很頻繁,這個孩子要麼是想豐富自己的經歷而主動換工作,要麼是工作態度有問題而不斷被「炒魷魚」。從某種意義上說,一些美國孩子在有償工作中學到的東西比在無償服務中的收穫還要多。  
晴耕雨讀,隨遇而安。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6 00:4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