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王焱:從羅馬不設防想到的(完整版)

[複製鏈接]

123

主題

2376

帖子

695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9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snail_house 發表於 2005-11-5 06:1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美盟軍進攻義大利。統率美軍的是克拉克上將,統率英軍的是亞歷山大上將。而他們的對手則是德國陸軍元帥凱瑟林。凱瑟林是一位軍事指揮才能極為傑出的軍隊統帥。更為難能的是,在整個義大利戰爭期間,由於他直接下命令保護那些珍貴的古代歷史文化遺產,不但象威尼斯、波倫尼亞這些義大利的古城,德軍都未經一戰而主動放棄,從而在戰後得以倖存;而且為了在戰爭中保護羅馬和佛羅倫薩,凱瑟林還宣布這兩座歷史文化名城為「不設防城市」,主動撤出軍隊,另外闢地作為戰場。可笑的倒是美軍將領克拉克,他不去與德軍的主力決戰,卻趁勢佔領了不設防的羅馬城,還聲稱「收復」,未免令人失笑。

     常言說,「兵者,危道。」戰爭關乎死生,繫於存亡。也正因此,古往今來,戰爭史上,為了取勝而不惜採用任何下作手段的將領多得不可勝數。可凱瑟林在兩國決戰的生死關頭,竟能將文明遺產的保護置於戰爭的勝負之上,不能不令人讚歎。假如他不是主動避讓,而是採取焦土抵抗的戰術,則這些千古文化名城必然在戰火中毀於一旦。人類文明遺產將遭遇永遠無法挽回的損失。無論納粹德國有多麼兇殘,在這位元帥身上,我們卻看到依然有德意志民族的偉大文化教養在。

      更令人感慨的是,凱瑟林指揮的德軍防線的制高點,是具有一千五百年歷史的卡西諾山修道院,那是公元六世紀基督教本尼迪克特修會的發祥地。為了保護這一文物古迹,凱瑟林下令不許軍隊在修道院附近設防。結果,反倒是盟軍由於懷疑德軍會利用這個修道院作為防禦設施,出動大量轟炸機先將這一珍貴古迹夷為平地。凱瑟林的作為,連許多盟軍將領也不能不肅然起敬。令人遺憾的是,戰爭結束后,凱瑟林卻作為戰犯被義大利軍事法庭判處死刑。聽到這個消息,盟國許多在戰爭中曾作為其對手的政治家和將領都為他鳴不平,就連已經卸任的英國首相邱吉爾,也委託戰後已經晉陞為元帥的亞歷山大寫信為他說情。凱塞林最終在1952年7月被釋放。

      今天當我在歷史久遠、文明輝煌的歐洲大陸旅行,看到人們在羅馬、威尼斯、弗羅倫薩等歷史文化名城之間流連忘返,很想問一問他們,是否還能聯想起這段歷史往事?

      作為中國人,在歐洲眾多歷史名城的輝映下,我們會感到古老的中華文明的城市建築遺產,不免多少相形失色。追索其原因,我以為近代文史學者黃F所言最為確當。在黃F看來:「吾國雖以舊邦著於世界,然大建築物除長城外,鮮能保全,以殿宇廨舍,率用木材故也。」然而,即便建築所用的材質有異,如果單單就作為文明遺產的古代城市建築而論,老祖宗所留下的未必就比歐洲遜色。在老大中國還處在積貧積弱的民國初年,日本作家鶴見v輔,在歐洲「看了馬德里的山都,看了威丹的新戰場,看了美麗的巴黎的凱旋門后的夕陽西墜」後來到北京,還是不能不被北京古城所擁有的那種雄奇的文化魅力所傾倒。

      當鶴見坐著火車到達北京的時候,他首先看到的是,北京的城牆「暴露在五百年的風雨中,到處缺損,既不及圍繞凡爾賽王宮的磚,單是整齊,也不如千代田城的城壕的石塊。但是,這荒廢的城牆在遊子的心中所引起的情調上,卻有著無可比類的特異的東西。令人覺得稱為支那的這一個大國的文化和生活和歷史的一切,就滲進在這城牆裡。」待他走出北平車站,一見巍然之前門,便覺氣象萬千。其城樓與箭樓之壯美,特別是正陽門之箭樓,作為意涵民族保衛精神的軍事性建築,莊嚴博大,挺立於市街的中心,象徵著北方民族性之偉大。鶴見說,他仰觀正陽門,從「幾十尺的石壁之上的樓門的朱和青和金的色調,足夠想像出明朝全盛時期的榮華。而且那配搭,無論從哪一面看來,總覺得美。這也可以推見建造當時的支那人的文化生活的高的水準。」更令鶴見驚異的是,故宮太和殿「門前的石燈、石床、石欄之宏大,我以為歐洲無論哪一國的王宮都未必比得上。……自己常常想,能想出那麼雄大的構想的明朝的人們,那一定是偉大的人吧!」由此竟使他放下了近代日本人常見的狂妄與驕橫,想到「一見便該謾罵似的支那人的生活之中,卻有我們日本人所難於企及的『大』和『深』在。」

      時至今日,正陽門城樓和箭樓儘管得以倖存,然而,那經歷幾百年間的寒霜雪雨,以巍然的身姿環繞拱衛京師的城牆卻已經蕩然無存。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它們消失的原因,卻並非由於外敵入侵的戰火兵燹。這正象黃F所指出的,「吾國都會公私宇舍,不盡以荒而圮,其毀之亦尤力。殆亦世界所寡有。」

      世人論華夏文明近代凋敝,每每歸罪於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而黃F卻在他的《花隨人聖庵摭憶》中指出,其實考察歷史,「若拓跋魏,若遼,金,以及滿清,皆有所建設。蒙古雖甚暴,而其後亦多創置。」「今日中國精完之城邑,僅有北京,而北京之所以有此風格,乃自遼、金、元諸代承襲而來,異族帝王有造於中國如此,關心中國文化者,不可不知此盛衰起伏之跡。」

      黃F的分析兼顧到中國文化的不同層次。他指出,儘管「吾國哲人所垂訓者,何莫非以因為創」,都強調有繼承才能有發展,有因襲才能有創造,可「試考有史垂三千餘年,而國中名都之有宮殿者,只余北平一城。開封宋宮,只余龍亭。金陵明宮,只余東西華門。泱泱大邦,重基傑構,所留遺後世者,大抵皆為荒煙蔓草,此非為剷除封建思想,直以自曝吾族破壞力之特偉。此習不革,何以自全於悠久哉?」 殷周時代是宗法倫理社會,所以征伐戰爭,先要破壞敵方的宗廟。此一傳統相沿傳承,致使中國古代都城建築多毀於自己人之手。就執鈞者而言,受近代激進主義影響,往往因為痛恨封建主義,牽連而及,以為摧毀舊建築可以收掃蕩封建之效。這一破壞傳統,如果不能徹底革除,則中華民族是成不了文化騰達的偉大民族的。

      黃F進而指出,「其所以每經大亂,一切文物即蕩然無存者,類皆以民間教、學兩失之故,但知毀廓,以申怨毒,而不悟已成之結構,皆為國寶。相習成風,視為固然,易代之際,始勇於破壞。抑知每經大亂一度,民失教養者愈眾,後者之學識,未必遽逾於前,所形於建築者,則已必遜於前。」 此所以古代的延陵季子游於晉國,道是:「吾入其都,新室惡而故室美,新牆卑而故牆高。」

      黃F以八國聯軍入侵,海淀遊民乘亂搶劫圓明園為例,說:「二十年來,圓明園故址,文礎雕欄,暨于山石,為豪強攫取略盡……京城道上,常見大車曳宮殿木材花石而過,不知所往。」以為此事當與明清易代之際吳梅村的「易餅市中金殿瓦,換魚江上孝陵柴」同一沉痛。他說:「余謂殘毀文化最力者,實為國中盜賊……焚儐吹矗背山袢罩矗使磺浚幕徽瘢純篩拋鎘諞熳逡病6浯笤謨諉裰аВ氬壞悶溲!奔幢閌恰叭嗣瘛保捌柯又竇壬浚虻幣圓√郟豢剎揮掠謚瘟埔病!

      今天回想,包括古城北京在內的承載華夏文明的眾多歷史文化名城,之所以未能得到切實的保護,其原因也依然不外這兩個:缺學識,缺教養。




世紀中國系列論壇 » 世紀學堂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13:5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