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淺談飲食與智力

[複製鏈接]

62

主題

90

帖子

73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初過語言關(三級)

Rank: 2

積分
7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淺談飲食與智力




    人腦,這個可貴的智慧中心,是在母體懷孕10~18周內初步建立的。一個新生兒的大腦細胞,就像安裝複雜的電子計算機元件一樣,科學而有秩序地排列與聯接著。機器靈敏與否,取決於裝備是否嚴密與精巧。人的智力基礎就是腦細胞的巧妙裝配與牢固聯繫,而裝配這智慧之庫的材料,需要珍貴的核酸、高級蛋白質和眾多的磷脂。因此說,人的先天智力條件好壞,與胎兒期從母體吸取的營養有密切關係。
  嬰兒出生后,是腦發育的關鍵時期。兩年內,腦重量從出生時的350克左右增至1 200克左右,因此要保證蛋白質等營養的充分供應。
  人腦聰明與否,決定於腦神經細胞間建立的網路規模及各種腦物質的功能狀態。構成網路的接點叫突觸,突觸內有各種各樣的腦物質。它們是記憶、思維、信息傳遞與貯存的物質基礎,是造成人與人之間智力與體力乃至氣質差異的奧秘所在。完成記憶、思維等的100萬億條神經通道,要靠30多種「化學信使」從中搭橋。其中乙醯膽鹼即是接通各種神經細胞的重要遞質之一。膽鹼從食物中吸收入血,隨血液循環被大腦吸收利用。人體注入膽鹼后,可增強健康人的短期記憶能力。這一點已被科學實驗所證明。
  過去探索提高智力的方法時,往往只強調後天訓練,而忽視了一個重要的因素,即形成神經網路的建築材料――營養。目前越來越多的研究結果表明:使頭腦更聰明的食物是存在的。日本大阪大學蛋白質研究所教授中川八郎指出:飲食習慣與性格及精神活動有密切關係。如歐美人以肉食為主,擅長理論思維,性格剛強、固執;而日本人以米食為主,有較強的實際應用能力,富有創造力。這一切民族的特點除與遺傳基因有關外,社會環境所形成的飲食習慣不同也是重要因素。這是因為,腦物質的代謝與精神活動和感情變化有重要關係。大多數腦物質都是由氨基酸合成的,而氨基酸的來源是蛋白質,所以,蛋白質的攝取量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人的個性和民族性格。
  營養三要素是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成年人每日需要的熱量是2 500卡,其中20%用於大腦。前蘇聯學者在研究智力勞動的能量消耗后指出:人在用腦時,會大量地增加人體的能量消耗。
什麼樣的營養最有益於智力呢?這得從腦物質說起。腦物質中的5―羥色胺和兒茶酚胺等都是由必需氨基酸合成的。必需氨基酸人體自身不能合成,必須從外界蛋白質中攝取。因此,隨著進食的食物質量不同,腦物質的量及其濃度也不同,腦的機能狀態也不同。如大量攝取蛋白質時,體內去甲腎上腺素濃度便會增加。去甲腎上腺素與人的學習、記憶能力關係十分密切。這種腦物質分泌、傳遞越活躍,學習和記憶能力就越強。這也正是以肉食為主的民族注意力和耐力較強的奧秘所在。
  此外,去甲腎上腺素增加時,人的進攻能力增強。因此,摔跤及拳擊運動員都以肉食為主。
  維生素與腦物質及其人的智力之間的密切關係也不可等閑視之。膳食中缺乏維生素B1,會對中樞神經產生不良影響。嚴重缺乏者會引起「腳氣病」,並會產生嚴重的精神病變。機體早期缺乏維生素B5,會影響智力發育,表現為反應遲鈍、恐懼、言語行動異常。長期缺乏維生素B5,會出現「進行性痴呆症」,嚴重者可發生「癲狂」。當孕婦體內維生素B6缺乏時,製造腦物質――γ酪氨酸的酶活性會下降,因而容易生出癲癇患兒。嬰兒膳食中缺乏維生素B6,會引起驚厥、神經炎。膳食中缺乏維生素B11,除產生頭昏、頭痛等癥狀外,還可能使人患精神方面的疾病,並有記憶力下降、急躁、煩悶、不安等癥狀。膳食中維B12供給不足,易患「智力衰退性精神病」,表現出判斷能力、記憶能力、自制能力下降,語無倫次,性格異常等癥狀。膳食中缺乏維生素C,可阻礙神經細管向大腦輸送營養成分的功能,從而使大腦不能及時得到營養成分。
  目前,世界各國都在探索提高體力、智力素質的方法。日本在戰後注意飲食科學研究,提倡適當增加動物蛋白的攝入量,國民素質和壽命得到了很大提高,超過了歐美,居世界領先地位。日本東京老人綜合研究所的松崎俊久強調:防止腦力衰退,保持腦的活力,是抗衰老研究的出發點,沒有腦功能的長壽,便不會有人的長壽。
  那麼,大腦與飲食之間是什麼關係呢?大腦最喜歡「吃糖」。在傳統的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三大營養素中,糖是大腦惟一可以利用的能源。大腦的「偏食」並不是它格外挑剔,而是因為只有糖能順利透過腦屏障進入腦組織被腦細胞利用。大腦的工作效率是驚人的,而它消耗的能量也令人吃驚。只佔體重2%的大腦,卻能消耗人體20%的能量,而且主要是葡萄糖。幸好我們每天吃的米、面等碳水化合物都可以轉化為葡萄糖。糖雖是大腦的惟一能源,但卻不是大腦的惟一食品。除了糖以外,大腦還喜歡「吃」蛋白質中的谷胱甘肽和脂肪中的卵磷脂。過度氧化是使腦細胞生鏽衰老的元兇。而谷胱甘肽的抗氧化作用,是遏制腦細胞生鏽的活性物質,能有效地提高腦細胞的活力。動物肝臟和魚肉中含有豐富的谷胱甘肽和腦細胞所需要的其他氨基酸成分。卵磷脂在體內能釋放乙醯膽鹼,而乙醯膽鹼是腦神經細胞之間傳遞信息的橋樑物質,對增強記憶力至關重要。蛋黃、黃豆中卵磷脂含量較高。大腦在利用以上營養物質的過程中,離不開維生素和某些微量元素的幫助。因為它們是大腦營養物質分解酶的激活劑。菠菜、胡蘿蔔等蔬菜中維生素含量比較豐富。水果屬鹼性食品,能消除腦力勞動時因酸性代謝物的聚積而產生的大腦疲勞。如果在食品中再佐以水果之王――桔子及他的同族柚、人腦,這個可貴的智慧中心,是在母體懷孕10~18周內初步建立的。一個新生兒的大腦細胞,就像安裝複雜的電子計算機元件一樣,科學而有秩序地排列與聯接著。機器靈敏與否,取決於裝備是否嚴密與精巧。人的智力基礎就是腦細胞的巧妙裝配與牢固聯繫,而裝配這智慧之庫的材料,需要珍貴的核酸、高級蛋白質和眾多的磷脂。因此說,人的先天智力條件好壞,與胎兒期從母體吸取的營養有密切關係。
  嬰兒出生后,是腦發育的關鍵時期。兩年內,腦重量從出生時的350克左右增至1 200克左右,因此要保證蛋白質等營養的充分供應。
  人腦聰明與否,決定於腦神經細胞間建立的網路規模及各種腦物質的功能狀態。構成網路的接點叫突觸,突觸內有各種各樣的腦物質。它們是記憶、思維、信息傳遞與貯存的物質基礎,是造成人與人之間智力與體力乃至氣質差異的奧秘所在。完成記憶、思維等的100萬億條神經通道,要靠30多種「化學信使」從中搭橋。其中乙醯膽鹼即是接通各種神經細胞的重要遞質之一。膽鹼從食物中吸收入血,隨血液循環被大腦吸收利用。人體注入膽鹼后,可增強健康人的短期記憶能力。這一點已被科學實驗所證明。
  過去探索提高智力的方法時,往往只強調後天訓練,而忽視了一個重要的因素,即形成神經網路的建築材料――營養。目前越來越多的研究結果表明:使頭腦更聰明的食物是存在的。日本大阪大學蛋白質研究所教授中川八郎指出:飲食習慣與性格及精神活動有密切關係。如歐美人以肉食為主,擅長理論思維,性格剛強、固執;而日本人以米食為主,有較強的實際應用能力,富有創造力。這一切民族的特點除與遺傳基因有關外,社會環境所形成的飲食習慣不同也是重要因素。這是因為,腦物質的代謝與精神活動和感情變化有重要關係。大多數腦物質都是由氨基酸合成的,而氨基酸的來源是蛋白質,所以,蛋白質的攝取量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人的個性和民族性格。
  營養三要素是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成年人每日需要的熱量是2 500卡,其中20%用於大腦。前蘇聯學者在研究智力勞動的能量消耗后指出:人在用腦時,會大量地增加人體的能量消耗。
什麼樣的營養最有益於智力呢?這得從腦物質說起。腦物質中的5―羥色胺和兒茶酚胺等都是由必需氨基酸合成的。必需氨基酸人體自身不能合成,必須從外界蛋白質中攝取。因此,隨著進食的食物質量不同,腦物質的量及其濃度也不同,腦的機能狀態也不同。如大量攝取蛋白質時,體內去甲腎上腺素濃度便會增加。去甲腎上腺素與人的學習、記憶能力關係十分密切。這種腦物質分泌、傳遞越活躍,學習和記憶能力就越強。這也正是以肉食為主的民族注意力和耐力較強的奧秘所在。
  此外,去甲腎上腺素增加時,人的進攻能力增強。因此,摔跤及拳擊運動員都以肉食為主。
  維生素與腦物質及其人的智力之間的密切關係也不可等閑視之。膳食中缺乏維生素B1,會對中樞神經產生不良影響。嚴重缺乏者會引起「腳氣病」,並會產生嚴重的精神病變。機體早期缺乏維生素B5,會影響智力發育,表現為反應遲鈍、恐懼、言語行動異常。長期缺乏維生素B5,會出現「進行性痴呆症」,嚴重者可發生「癲狂」。當孕婦體內維生素B6缺乏時,製造腦物質――γ酪氨酸的酶活性會下降,因而容易生出癲癇患兒。嬰兒膳食中缺乏維生素B6,會引起驚厥、神經炎。膳食中缺乏維生素B11,除產生頭昏、頭痛等癥狀外,還可能使人患精神方面的疾病,並有記憶力下降、急躁、煩悶、不安等癥狀。膳食中維B12供給不足,易患「智力衰退性精神病」,表現出判斷能力、記憶能力、自制能力下降,語無倫次,性格異常等癥狀。膳食中缺乏維生素C,可阻礙神經細管向大腦輸送營養成分的功能,從而使大腦不能及時得到營養成分。
  目前,世界各國都在探索提高體力、智力素質的方法。日本在戰後注意飲食科學研究,提倡適當增加動物蛋白的攝入量,國民素質和壽命得到了很大提高,超過了歐美,居世界領先地位。日本東京老人綜合研究所的松崎俊久強調:防止腦力衰退,保持腦的活力,是抗衰老研究的出發點,沒有腦功能的長壽,便不會有人的長壽。
  那麼,大腦與飲食之間是什麼關係呢?大腦最喜歡「吃糖」。在傳統的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三大營養素中,糖是大腦惟一可以利用的能源。大腦的「偏食」並不是它格外挑剔,而是因為只有糖能順利透過腦屏障進入腦組織被腦細胞利用。大腦的工作效率是驚人的,而它消耗的能量也令人吃驚。只佔體重2%的大腦,卻能消耗人體20%的能量,而且主要是葡萄糖。幸好我們每天吃的米、面等碳水化合物都可以轉化為葡萄糖。糖雖是大腦的惟一能源,但卻不是大腦的惟一食品。除了糖以外,大腦還喜歡「吃」蛋白質中的谷胱甘肽和脂肪中的卵磷脂。過度氧化是使腦細胞生鏽衰老的元兇。而谷胱甘肽的抗氧化作用,是遏制腦細胞生鏽的活性物質,能有效地提高腦細胞的活力。動物肝臟和魚肉中含有豐富的谷胱甘肽和腦細胞所需要的其他氨基酸成分。卵磷脂在體內能釋放乙醯膽鹼,而乙醯膽鹼是腦神經細胞之間傳遞信息的橋樑物質,對增強記憶力至關重要。蛋黃、黃豆中卵磷脂含量較高。大腦在利用以上營養物質的過程中,離不開維生素和某些微量元素的幫助。因為它們是大腦營養物質分解酶的激活劑。菠菜、胡蘿蔔等蔬菜中維生素含量比較豐富。水果屬鹼性食品,能消除腦力勞動時因酸性代謝物的聚積而產生的大腦疲勞。如果在食品中再佐以水果之王――桔子及他的同族柚、柑、橙、檸檬之類,將有利於大腦的能量代謝。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30 04:2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