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開車族健康狀況欠佳 凸顯汽車設計的漏洞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蝸牛的家 發表於 2005-8-19 08:1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8月初,《首都醫藥》公布了一項令人觸目驚心的調查結果:在北京近11000名職業駕駛員和日駕駛2小時以上的有車族中,75%超重肥胖,85%患有3種及以上的疾病,如脂肪肝、高血脂症、頸椎病、高血壓、腰椎間盤突出等,甚至有3%的人患有8種疾病。《每日經濟新聞》對此進行了一番調查。


座椅高低不適,減震系統欠佳

在影響健康的主要因素中,調查者認為,除了駕駛者平時運動少,生活飲食不規律,養成了一些不良嗜好外,另一個原因就是汽車座椅高低不合適、減震系統欠佳所致。

「除了寶馬、賓士、沃爾沃、凱迪拉克等豪華車配有全方位調節並自帶記憶功能的座椅外,目前90%以上的國產汽車的座位都只能前後調節,而不能上下調節。」上海交通大學汽車工程研究所所長張建武告訴《每日經濟新聞》。

根據《首都醫藥》的調查,座位太高,駕駛者就要低著頭看前方,身體前傾的坐姿很容易使其脊柱發生生理彎曲,處於一種緊張狀態,長此以往就會發生病變。

減震系統的狀況同樣令人擔憂,除了那些刻意追求駕駛震動感覺的車型,一般汽車也是檔次越高震動越小,但是目前大多數司機,特別是駕駛時間每天超過8小時的計程車司機,駕駛的車普遍檔次不高,「這也就是為什麼一些城市的計程車換成高檔的主要原因。」張建武說。

測試標準不缺,但具體難界定

那麼,對於汽車座椅、減震系統以及汽車應達到的舒適度要求,在我國是否有章可循呢?「其實國家目前對汽車特別是轎車的舒適度要求比較高,除了一系列的國家GB標準外,還有一些行業和企業標準等,這些標準通常都是參照國外的標準制訂的,並至少達到歐洲經濟共同體的法規標準。」張建武說。

此外,在汽車產品生產出來后,國家質量技術監督總局還要對樣車進行嚴格的檢測和性能測試,全國迄今為止已經建立了海南、襄樊、保定、安徽、定遠、等幾大機動車檢測中心,一些大型的汽車企業,如上海大眾、上海通用等都建有自己的檢測中心。「汽車舒適度界定的最常規方式是,將加速感測器放在座位上測試震動均方值,因為一般人對加速度最敏感。」一位某檢測中心的相關人員告訴《每日經濟新聞》。但當被問及「是否對汽車座椅的高低前後也有測試標準」時,他卻說:「並不測試。」

「至於減震標準,主要也是通過加速度感測器,在汽車駕駛了一段路后錄下相關信號,然後綜合評價是否超標。」該人員表示。而一位汽車廠家的工作人員對此則表示,「由於汽車本身作用和型號的不同,對震動情況是很難測試的,如一些運動型的SUV,對於駕駛者來說追求的就是駕駛樂趣。」

國內標準較高,但缺本土數據

「從整體來看,中國測試的很多要求實際上比國外還高,如由於中國的道路狀況複雜,氣候條件複雜,包括桑塔納、凱越等車在測試的時候都要到全國各地的惡劣天氣和坎坷道路上去試。」張建武說。

而對於駕駛員的健康問題,張建武認為,主要原因在於目前中國的很多車型都是以國外技術為主導,在進行本土化開發的同時,廠商並未全面考慮中國市場的需求導致。「譬如座位高低的調節器,其實安裝一個並不難,但問題是在國外這是多此一舉,因為國外汽車一般僅供個人使用,專人專車,所以使用者倘若感覺座位高矮不適,可以直接去維修站進行一次性調整,但在中國一般是一個家庭用一輛車,不可能進行固定化調整。」他說。

再看減震系統,由於國內外道路情況不同,也要進行大改。但改變並非易事,張建武認為,關鍵是汽車廠商缺少一份關於中國人的身高、體重等的標準資料庫。「國外的汽車設計,依據的是資料庫中80%的消費者的大數定理,但目前國內並沒有一份完整的資料庫,這也就是為什麼國際知名時裝設計也進不了中國的主要原因。」

泛亞技術中心的專家也表示:「雖然工程師通過對區域客戶資料的人體分佈統計規律和人口學規律進行分析,並確定相應的尺寸和角度等指標,但畢竟只是部分區域的數據。所以他們目前只能配合其它的措施來更好地設計,譬如減震系統,他們就先從結構上把震動降到最低,在設計時就充分考慮了發動機以及其它減震結構。」

在《每日經濟新聞》的調查即將結束時,張建武意味深長地說:「企業在追求本土化開發的同時,除了外形、配置、顏色要進行本土化開發外,在汽車人體工程學上也要實現本土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2 14:1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