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解讀:3000億力挺券商大重組 恢復市場融資功能

[複製鏈接]

3340

主題

4210

帖子

5895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倍可親智囊會員(十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89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山東大漢 發表於 2005-8-17 12:1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8月16日,有關方面稱,證監會確認有可能在年內恢復因股改啟動而暫停 3個月的A股新股發行,在實現第一隻全流通新股上市之前,將先恢復G股的再融資功能,並以此作為新老划斷的時間點。

  據悉,央行將運作約1000億元資金支持股改,此外,保險公司和銀行系基金還分別有1000億元資金可以投資。而證券市場的另一端――券商整治也在如火如荼的進行著,「證券公司全行業通過改革與創新實現規範發展的條件已經初步具備,力爭在兩年之內,基本化解現有風險,同時有效防範新的風險。」8月13日,證監會主席尚福林為券商「新生活」的到來給出了時間表。

  從高危券商的妥善處置,到優質公司對風險券商相關業務的穩步託管,再到匯金、中建投等對相關券商的市場化注資與重組,種種跡象顯示,券商綜合治理的序幕已經拉開。3000億元支持股改,兩年內基本化解券商現有風險,為拯救中國的證券市場,恢復市場信心和融資功能,各方正頻頻出拳。

繁榮證券市場迫在眉睫


年內恢復新股發行,3000億元支持股改

  證監會研究中心主任李青原上個月公開表示,當佔總市值近六七成的200至300家上市公司完成股權分置改革后,若市場能承受非流通股上市流通,新股發行將可恢復。當時她還曾透露,這個新股發行的時間表已經向國務院請示,並認為很可能被採納。僅僅一個月後,8月16日,證券市場便傳出利好消息,A股新股發行有望在年內恢復,比她當時的預言要早近5個月。據說,在實現第一隻全流通新股上市之前,將先恢復G股的再融資功能,以此作為新老划斷的時間點。

  據業內人士透露,在最近有關部門召開的資本市場發展座談會上,一位領導明確提出「不上新股是不行的」,並表示相關部門已經做好準備,全力支持G股再融資和新股上市以及大股東依法增持。有消息稱,央行將運作約1000億元資金支持股改,此外,保險公司和銀行系基金還分別有1000億元資金可以投資。

  而新老划斷的時間點也可能比預計的更早,不是以全流通新股上市為界限,而是以G股恢復再融資為界限,很可能就在8月底。「現在改革的緊迫感很強,可以這麼說,現在管理者和市場都盼著A股市場儘快恢復再融資,儘快完成股改,這種急切的心態和現實需求,促使新老划斷時間點必須提前。」一業內人士如是說。〉〉〉〉

相關閱讀:證監會上報全面股改指引 不股改公司可能退市

     證監會G股新政核心直指再融資 G股短暫熱舞配合

加大券商重組力度,兩年內基本化解券商現有風險

  在股權分置改革穩步推進的同時,國內證券市場的另外一條主線――券商整治――也風生水起,踏步前行。

  近日,中國證監會主席尚福林在出席證券公司創新與發展研討會時公開表示,證券公司全行業通過改革與創新實現規範發展的條件已經初步具備,力爭在兩年之內,基本化解現有風險,同時有效防範新的風險。

  尚福林特彆強調,目前證券行業正在發生明顯變化。一批優質公司進一步強化和改善了內控機制,具備了較好的創新發展基礎,並已經或正在開展組織創新、業務創新和經營方式創新,努力改善盈利模式,同時利用行業整合的機遇實行低成本的擴張,逐步做優做強;一批公司已經或正在端正經營理念,加強內部管理,規範經營行為,採取有效措施解決自身存在的問題,同時調整自己的市場定位,增強自身的競爭能力;此外,也有一批公司已經或將要被淘汰出局。 

  此前,證監會副主席庄心一也表示,中國證監會正在醞釀出台法規,建立證券公司資本、負債等明確的標準,不達標的證券公司將遭到「淘汰」。全國人大有關部門則正在修改《公司法》和《證券法》;有關方面正在研究起草《刑法》修正案;同時,證監會還在積極推動出台《證券公司監管條例》、《證券公司風險處置條例》和《上市公司監管條例》等。

  從監管者近來的種種動作看來,嚴格監管的鐵釘似乎已然被錘進了證券行業的板子上。〉〉〉〉

相關閱讀:證監會醞釀出台法規 不達標券商將遭「淘汰」

     「7.26」通知祭出快刀 券商市場化生存序幕拉開

揭密券商大重組


政府真金白銀引導券商重組

  8月12日,中信證券發布了與建銀投資共同重組華夏證券的消息,雙方將在華夏證券現有資產基礎上,六四開出資籌建新的證券公司。「猶抱琵琶半遮面」的華夏重組終於露出真面目。就在此消息披露前10天,幾經磨難的南方證券重組也最終畫上句號,建銀投資競拍收購了南方證券的經紀和投行業務,在此基礎上成立一家新證券公司。

  華夏和南方是最早誕生的老牌券商,它們的經歷差不多就是整個證券業的縮影。4年的漫漫熊市已經折磨得整個證券業大傷元氣,重組再重組似乎成為大多數券商的重生之路。尤其到了今年下半年,在政府直接出資參與的背景下,券商重組步伐驟然加快,6月份,匯金公司為銀河證券提供55億元重組資金,7月份,又注資幫助申銀萬國40億元。8月份,湘財證券、北京證券傳出將引進外資股東的消息,天同證券、華龍證券、中關村證券和崑崙證券等同時宣布正在實施重組計劃。

  重組模式也是不斷翻新,繼去年的託管模式、再貸款模式之後,今年出現了政府資金主導的「匯金模式」和「建銀模式」以及「中信+建銀」模式。匯金公司是2004年年初央行以外匯儲備註資重組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和工商銀行後設立的特殊機構,建銀投資則脫胎於建設銀行,成立於2004年9月,股東即為匯金公司。建銀投資擁有建設銀行剝離的非商業銀行資產,另外還持有原建行持有的中金公司43.35%的股份。但到今年,這兩個出身特殊的投資公司進入了證券行業,就像兩個資金急救員,四處救助資金饑渴的證券公司。

  當然,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任何一種模式都很難通行天下,無論是政府部門還是證券公司似乎都在一邊重組一邊總結,艱難地嘗試著證券業改革的種種創新之舉。〉〉〉〉

相關閱讀:注資券商的上海標本 揭露匯金公司完整操作思路

     解密注資券商 保留三分之二券商至少需1000億

     工行建行出面操作券商百億周轉貸款 部分已入市 

證券業新一輪整合開始

  中國證券業協會的數字錶明,2004年度國內114家證券公司在主承銷股票數額和籌資總金額分別比上年增長25%和28%的「良好業績」下,因為受市場影響,利潤總額卻為負149.93億元,全行業處於虧損狀態。同時截至2004年年末,114家證券公司凈資本僅453.41億元。而券商曆年來的累計虧損金額則是一個無法知曉的黑洞。這個殘酷的註腳揭示了中國券商今日的現狀。4年熊市,中國的券商們經歷了從昔日的揮金如土到如今的舉步維艱。券商的困境「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管理層開始對券商行業實施「切割手術」。證券公司重組熱撲面而來。

  中國證券業的新一輪整合正在隨券商的重組而不斷推進。「現在監管部門是在加速券商的兩極分化。」深交所研究所研究員陳建瑜指出,券商真正的洗牌序幕剛剛拉開,部分券商將加速淘汰,另一些券商則將在監管層的救急政策下獲得新生。

  據了解,證監會在四五月份要求證券公司進行自查。6月初,證監會根據證券公司上報的相關情況進行匯總,並上報給了有關部門。證監會根據彙報的情況,指定一些質地相對較好的證券公司提出再貸款申請,證監會收到申請後向央行進行推薦,再貸款申請的規則應是由央行來制定,凡是央行批准能獲得貸款的證券公司,以其固定資產或者股權作為抵押。

  「實際上現在央行的再貸款已經發生了實質性的變化。」陳建瑜認為,在央行批准申銀萬國與華安證券再貸款之前,央行對於券商的再貸款都是給券商「買棺材的錢」,從來沒有給過「葯錢」,現在監管層舉措對於化解券商風險與穩定市場無疑具有積極作用。〉〉〉〉

相關閱讀:華夏證券借中信涅磐重生 市場迎接「超級券商」

     華安證券:一出墜落和救助的悲喜劇

     閩發證券平靜謝幕 緣何淪為「資本玩家提款機」

爭論:比拯救更為重要的是什麼?


給活路還得給出路

   救助手段應該體現出行政化與市場化相結合的整體思路,包括向部分券商提供流動性資金、允許券商發行短期融資券、推動券商進行股票質押貸款、通過匯金公司或建銀投資向券商直接注資等。因為,再貸款和注資固然是解決券商現實危機的有效手段,但是此種輸血式的行政化救助手段,畢竟不能從根本上扭轉整個證券行業的危機,對於病情不同、病症不一的各家券商,仍要對症下藥、諸法齊施。

  除卻再貸款與注資,管理層在通過這些手段幫助券商重建信用基礎后,必須儘快為其提供新的盈利渠道,在金融衍生產品創新上放開券商的手腳。創新的滯后,使得國內券商不得不重複低層次的競爭,在未來同國外大投行的競爭中也處於絕對劣勢。因此,券商必須在專業化和特色化上修好內功,才能在將來更為激烈的競爭中站穩腳跟。〉〉〉〉

既要救命更要斷其病根

   顯然,從行政接管到央行再貸款,再到注資,監管當局在拯救券商的問題上一直探索不斷,這種探索無疑具有積極意義。
不可否認,將巨額資金注入重點券商,從短期看可能會救活一批券商,但從長期來看,能否讓頑疾纏身的券商祛除病根,也就是作到「一杠兩花」,既救了性命,又斷了病根,並且助其成長為經得起風浪考驗的新型券商,還值得有關方面進一步探索。

  注資並不是對券商歷史經營問題的一筆勾銷,而應該與清產核資過程中的責任追究相結合,通過釐清券商既往經營過程中的違法行為及其相關責任人的責任,樹立證券監管法律法規的權威,確立合法守規經營的良好行業氛圍,避免再次出現全行業的經營危機。

  通過注資讓一批重點券商迅速獲得業務創新資格,提高這些重點券商的盈利能力和市場競爭力,幫助它們做大做強,加快證券行業的優勝劣汰和資源整合,改變目前證券市場由於無序競爭造成的行業利潤萎縮狀況,也應成為拯救券商行動的目的之一。〉〉〉〉

必須恢復券商的造血功能

  證券公司四項基本業務卻全部處於虧損狀態:融資再融資的暫停,基本上讓券商的投行業務無米下鍋;資產管理業務誰碰誰死;股票市場長期低迷,自營業務怎麼賺錢?這麼小的成交量,由全國1000多家營業部來分,經紀業務的狀況也差得很。從某種程度上講,簡單地給錢,只是「續命」,無法救命。

  券商患的病是「白血病」,是他們自身的造血功能喪失了。如果不恢復「造血功能」,現在輸多少血都是枉然。但是市場卻忽視了重要的一點,券商自身是具有造血功能的,或者說是還有這種能力的,關鍵是,這種能力被剝奪了。

  因為券商是市場主體,本身具有逐利的特性。逐利的驅使下,券商會有一種創新的衝動,降低成本提高收益。換句話說,創新是券商造血功能恢復的關鍵所在。〉〉〉〉

相關閱讀:券商困境冰凍三尺 期待政府雪中送炭還是自我救贖?

     注資券商不改現狀無異飲鴆止渴

     再貸款變注資 輸血救不了券商



來源:人民網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02:3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