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解六:入射式測光表比反射式准 這種說法不夠全面,客觀來說,其實兩者都一樣準確,但對只用單一種測光方式的人來說,相信某一種較為可靠是無可厚非的,因為兩種均有各自的操作方式及量度方法。但以反射式測光表來說,就稍比入射式麻煩,因為往往要考慮18%灰度的限制,而入射式可直接量度投在主體上的光度,直接獲得光圈值。可是,我們相機上內置的均是反射式測光表,好處是勝在夠方便,因為不用每每走在主體面前測度,而且多是TTL(Throagh the lens),鏡頭的失光、濾鏡等曝光因素也直接包括在內,減低錯誤發生,比入射式容易及可靠。但主體及背景的色彩(如黑或白)都會造成測度錯誤,惟一方法是作曝光補償,只要多練習,要獲得正確曝光並不是那麼艱難。而入射式本身已有比反射式優勝的地方,但使用上是較為麻煩,若不介意多帶一個測光表,這也沒有問題,但千萬要緊記將鏡頭前的濾鏡等因素計算在內。還有,如NikonF5已設有3D RGB的反射式測光表,這意味著反射式測光還有可跳出櫃框的地方,只要解決18%灰度的限制,根本不用懷疑其準確性。
誤解十:鏡頭焦距會影響透視 有些拍友常常說某某20mm鏡頭很有透視感,又話某某300mm鏡頭很有壓迫感,說這些全都因為不同焦距有不同的透視感。事實上,透視與焦距是沒有關係的,而透視是指光線的收縮效果,如用廣角鏡從地下拍攝整座大廈時,建築物兩邊的線會向上收縮,而並不是平行的。一般來說,共有三個主要影響透視的因素:不變的距離.假若保持在同一位置、同一角度,與主體保持不變角度,但以不同焦距拍攝同一主體時,拍出來的照片將有不同的視場大小(Field of View),而主體也會有不同的放大率,用長些焦距的會有大一些的放大倍數;然而,透視是一點也不變的,不信可將多張用不同焦距拍攝的照片放大或縮小至同一放大倍數來看,主體與背景之比例是非常相近的,即是說透視也相近。改變相機與主體之距離透視與鏡頭焦距無關,但同一支鏡頭與同一個焦距,若以不同的主體與相機距離拍攝,便會有不同的透視效果。或是,有多支不同焦距拍攝同一主體時,為了拍到接近相同大小的主體時,便更改拍攝的距離,結果20mm的會攝到更多的背景,而100mm會有接近人眼視覺的效果,而200mm又可能拍到背景與主體「壓縮」或接近了的照片。相機與主體之角度另一個影響透視的因素便是取景時的相機角度,若以廣角鏡拍攝時,從低角度拍攝站立著的人像時,看起來便會是上身短、下身長,而從高角度拍攝時,則會有相反的效果。若以水平向著主體拍攝,這種透視的變形便不會出現。以後大家或不會再對以上各項攝影問題而存有誤解了,但攝影始終是非常變化多端的玩意,當中還有很多事項是值得討論的,日後有機會的話,或會再與讀者分享。 [/COL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