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人工成本過低令人吃驚 中國世界工廠有多厲害

[複製鏈接]

3340

主題

4210

帖子

5895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倍可親智囊會員(十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89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山東大漢 發表於 2005-8-6 17:3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我們的不同客戶都在問:中國製造業有多厲害?只在美國有生產的客戶,想多了解他們的競爭對手,想知道為甚麼中國產品會這樣便宜?他們人工成本多少?研究發展的成本多少?另一些客戶則很想知道現在到中國設生產線、由中國外包服務或者在中國採購零部件,與其它新興市場相比,會否更有商機?」均富會計師行合伙人林鴻恩說,其母公司均富國


   



際美國成員剛出版的《中國視野》研究報告,為這些問題交了答卷。

  中國企業更加重質

  報告顯示,中國廠商視品質及創新為策略重點,低成本只排第四位。該研究將中國廠商及美國廠商作出比較,報告反映中國廠商以品質為上,同時在多個世界級營運標準中,領先美國廠商。

  《中國視野》由均富國際美國成員所出版,並由美國Manufacturing Performance Institute MPI 及 Industry Week 雜誌進行調查,分別對406間擁有ISO9001證書的中國廠商及681間美國廠商的生產質素做分析及比較。

  調查結果顯示,73%的中國受訪廠商將高品質視為市場的首要策略,而美國則只有70%的廠商將高質素放在首位,略低於中國。美國廠商將服務及支持放在第二位 53%,而中國廠商則將創新排於第二位 54%。

  林鴻恩接受本報專訪時提醒說,在中國調查的這406間擁有ISO9001證書的廠商,可以說是中國廠商中最優質的部分,所以相信結果會優於全體中國廠商的平均數,報告選擇擁有ISO9001證書的廠商作為調查對象,目的是選取外向出口型的廠商,這正是與美國廠商直接競爭的部分,也是均富的客戶最想知道的部分。

  是次調查的美國企業中,69%為私營企業,31%為國營企業;中國受訪企業中,則有41%為民營企業、25%為合資企業、25%為國有企業、9%為外商獨資企業。

  林鴻恩指出,中國的民營企業及合資企業發展遠較美國為晚,所以受訪企業的平均歷史較短,受訪中國企業歷史少於10年的佔總數54%,歷史少於10年的美國受訪企業只佔9%,這也是中國企業投入在設備更新、員工培訓、研究及開發部分較美國企業為多的部分原因。

  中國人工成本過低

  「研究結果最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工資,中國的工資之低,實在令人吃驚。受訪中國廠商給予每名工人每月工資的中位數是121美元(超時工作除外),比美國廠商所給予每月2160美元的工資相比,確實有很大的差別。」

  「人工成本是製造業成本很重要的一環,中國與美國的差距如此大,不管人民幣升值多少,都不足以拉近距離,所以美國有些廠商以為人民幣升值便會削弱中國產品在美國市場的競爭力,可以說是大錯特錯。一些美國企業一直不相信中國的成本真是這麼便宜,選擇相信中國政府對企業有各式各樣的補貼,所以提出反傾銷投訴,這個調查可能令他們改觀。」

  在員工訓練方面,超過一半 53% 中國廠商會為員工提供每年超過20小時的培訓,相比於美國只有35%的廠商為員工提供此規模的培訓來說,已是較為優勝。當中有27%的中國廠商每年為員工提供超過40小時培訓,美國則只得11%。

  林鴻恩說,由於被訪的中國廠商全部都是ISO廠商,而ISO要求每一位員工均須在教育或經驗上擁有處理文件的能力。再者,中國製造業發展蓬勃,促使廠商需要提供基本訓練予一些原本非技術型員工,如農村工作者,以助其轉移到工業區工作。

  中國企業不滿足低成本

  調查結果也顯示中國廠商並非只滿足於低成本的優勢,正積極在多個營運層面,提升本身的競爭力。

  中國廠商以營業額投資作資本設備的百分率中位數是20%,較美國廠商以中位數字3%的投資為高。林鴻恩說,這一方面因為受訪企業歷史較短,並處於增長期,故會動用更多資源購置新穎及先進的器材,反觀美國企業大部分已進入穩定期,器材設備又未到更新期,新的定單趨勢又不明朗,故這方面的投資較少。

  另一方面,中國廠商以營業額投資在信息科技的百份率比較中,中位數字是5%,美國廠商則只有1.4%。這也是中國廠商注重品質及創新的證明之一。

  此項調查同時亦指出自中國加入世貿、內地工業愈趨融合,加上社會和經濟上的改革,令中國廠商於國際上處於一個重要的地位。林鴻恩總結:「一方面低成本造就了中國製造業的高速增長,另方面中國廠商熱切追求西方的生產標準及技術,中國製造業不難奪取世界工業更重要的位置。」

  「我們很多國際企業客戶,都在其它新興市場設生產線、外包服務或者採購零部件,以減低整體成本,他們在北美自由貿易區國家、東歐以至亞洲都有投資,根據他們的回饋,中國是現時最佳選擇之一。」

  林鴻恩說這個結論基於幾個理由,一是這些國際企業的競爭對手已在中國有生產線,他們必須奉陪;二是中國本地區的經濟增長迅猛,產品有內銷市場;三是中國的政治、匯率相對穩定;四是整體成本較其它新興市場為低。「雖然調查同時發展較多的中國廠商的成本正在上升中,但以絕對數來說,中國的生產成本仍然偏低。」

  里昂證據:7月輕微復甦

  跨國機構近期陸續開展對中國「世界工廠」有系統的研究,並以美國製造業同樣的標準收集數據。法資大行里昂證券,自2004年4月起,便透過委託研究機構NTC,每月向350多家中國製造業廠商的採購主管發出問卷,制訂《中國製造業PMI指數報告》。

  所謂PMI即採購經理指數,是一個基於追蹤產出、新訂單、員工、價格和庫存五個單項指標的綜合指數,各指標所佔比重參考美國全國採購管理協會在美國調查時採用的標準,這個持續的調查是中國製造業的探熱針和晴雨表,時刻告訴國際投資者中國製造業的最新狀態。

  最新公布的新一期《中國製造業PMI指數報告》顯示,中國製造業的營商情況,在第三季季初進一步獲得改善,7月份的PMI指數由6月的51.0上升至51.5,成為4個月以來首次回升。中國PMI於今年3月曾高達55.2,其後持續下滑,至6月跌至新低,至7月才見回升(PMI指數50.0表示與上月比較沒有變化,高於50.0表示有增長,低於50.0表示有下跌)。

  里昂證券首席經濟師韋卓思評論這項調查結果時表示:「繼PMI指數在6月份整體明顯下降至51.0后,7月份的輕微復甦無疑成為喜訊。有27%受訪公司表示由於業務情況鞏固以及推出新產品,令產出加大,同時也有近12%公司指庫存量有所增加,由於銷售較預期為弱或產品有待運送所致,成品庫存指數首次突破50的關口,達50.5,創下2004年5月以來的高位。」

  他還稱,受訪企業的投入品的平均價格連續第二個月下降,只47.9,但出廠價下跌幅度更大,為47.1,利潤空間受到擠壓的中國製造業雖然沒有放鬆跡象,但對於國內生產商來說,人民幣幣值的些微升值,將於7月底以後帶來緩解效應,這是假設了利潤增升與出廠價格進一步下跌的步伐並不一致。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8 02:5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