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海油事件:我們需要反思什麼

[複製鏈接]

4

主題

4

帖子

9

積分

註冊會員

小留學生(一級)

Rank: 1

積分
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一盞明燈 發表於 2005-8-6 16:1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海油事件:我們需要反思什麼
令國內外市場矚目的中海油競購美國優尼科公司一案,終於打破了僵局,只不過這次是以中海油的撤出而結束。

  客觀而言,不論是從市場風險、政治風險,還是從中海油的知名度增大來看,中海油退出競購不失為一個理智的選擇,可以說是見好就收。
但是,中海油的失敗對國內許多準備「走出去」的企業來說,仍將帶來不小的震動和打擊。中海油的失敗會給「走出去」帶來什麼樣的影響?有什麼樣的教訓?它對中國能源戰略的實施有何影響?這些問題都是中國政府和中國企業應該思考的。

  就企業層面而言,筆者認為,有如下問題值得中國企業關註:

  一是國際公關和國際語言問題。坦率而言,在中國企業中,中海油是比較開放、國際接受度相對較高的企業。這次在以國際語言交流和國際公關中,做得還比較到位。中海油聘請了高盛和JP摩根作顧問公司,還有從政治風險到市場風險方面的一系列高級顧問,並且在華盛頓專門成立了「作戰室」。中海油還在華盛頓主要媒體《Roll Call》和《The Hill》等報上打出廣告呼籲,要求立法者給予公正待遇。其中之一展示了一個棒球裁判員(這是美國文化精髓之一)的形象,請求國會給予中海油競購一個公正的待遇。在廣告中,中海油稱:「相信人們對競購背後的事實了解越多,也就越會對此感到安心。」

  二是政府的干預問題。此次美國政商兩界對中海油收購的爭議焦點之一在於,這不是一次純商業性收購,中國政府在背後提供了從融資到政治方面的大量支持。我們認為,國內有關機構和中海油對這一點的估計是不足的。在國際市場看來,非市場化的干預太多將帶來較大的不確定性,降低市場透明度。而中海油在競購中強調,國資委對這一收購一直很支持。但這一聲明給中海油帶來了負面效果,因為國資委一直被海外認為是一個政府機構。而且,此後一些中國政府機構對「商業收購」的澄清,也與國資委的支持表態產生了衝突。相比之下,美國政府機構對此事一直都很小心處理,布希政府對此沒有發出任何有偏向性的表態。這是一個市場觀念問題,國內今後需要對此高度重視。

  三是投資者的態度與關係問題。中海油是香港和紐約股市的上市公司,不能不顧及海外投資者的感受。回顧中海油的收購過程可以發現,從股票市場的反應來看,中海油的收購始終沒有得到股市投資者的認同:中海油提價時,其股價出現下跌;中海油宣布放棄收購的當天,其股價出現強勁上升。其間,中海油的第二大股東、最大海外機構投資者William Blair&Co(WB)還曾表示要全部退股,以示對中海油執意收購優尼科的不滿。

  從國家能源戰略層面來看,中海油的失敗顯示了中國能源戰略的全球化進程中充滿了險阻。

  首先,國際市場對中國的崛起充滿了不適應,這是「中國威脅論」在新形勢下的一個變體。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對中國威脅的擔心正在由政治和意識形態領域,轉化為經濟領域、資源與能源領域。一方面,國際市場對「中國製造」有巨大的需求;另一方面,又對「中國製造」在全球市場的衝擊,以及中國巨大的能源與資源需求感到擔心。當中國的能源戰略擠進全球能源市場格局中時,遇到的衝突和阻礙是必然的。

  其次,中國在國際能源市場中將面臨更多的排擠式的競爭。由於中國是國際能源市場的一個新來者,自然會成為一個被排斥的對象。不論是在能源資源的直接購買,還是以資本方式入股能源企業,中國都遇到過強大的阻力。前者如中石油、中石化參與購買裏海油田的石油資源被排擠,後者如中海油競購優尼科失敗,都是如此。

  再有,在中國目前的情況下,國家能源戰略的落實,必然要依靠國有企業來實現,這就需要平衡國家戰略與企業經營的關係。如果過多地在表面強化國家戰略,企業的經營將負載過多的負擔,並且易被國外市場人為加上過多的政府色彩,這實際上極不利於中國企業的海外收購。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03:5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