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推銷林毅夫新農村建設運動 願景美好動機單純嗎

[複製鏈接]

3340

主題

4210

帖子

5895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倍可親智囊會員(十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89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山東大漢 發表於 2005-8-5 12:0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阿蒙

  願景美好,動機單純嗎?

  日前,有人根據林毅夫先生在北大演講,四處宣揚推銷所謂新農村建設運動,筆者以為推銷者並未完全理解毅夫先生真實想法,只是斷章取義、把弄辭藻,讓媒體過了下咀嚼癮


   



罷。

  按照推銷者流行說法,所謂「新農村建設運動」是指,改進現有與農村生活有關的一些基礎設施,比如上水、下水、電、道路等。毅夫先生認為,目前中國最應啟動內需的地方就是農村,政府可以把財政資金更多地投向農村建設市場。聽起來,這的確是件好情,九億農民都要為之歡呼。記得,三年前時任湖北省監利縣棋盤鄉黨委書記的李昌平,用13個字概括出一個新名詞叫「三農」――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真危險。「三農」這個辭彙在數度輾轉徘徊之後終為官方接受,並成為紅頭文件的專用名詞。今天,毅夫先生的「新農村建設運動」,何時能成為紅頭文件里的專用名詞,我們拭目以待。

  話雖這麼說,但「新農村建設運動」的出籠是有背景、有條件、有目的的。

  就這次北大演講達成的「北大共識」看,毅夫先生認為在今年初,零售物價16個產業部門中有10個產業是下降的,而且是在上游產品價格持續上升情況下,這些產品價格持續下跌。惟一解釋就是生產能力過剩。投資雖然慢下來,但是兩年來投資過熱已經形成了過多的生產能力,所以現在看起來通貨緊縮估計很難避免。說起來真好玩,在咱中國,經濟所謂的冷和熱全憑經濟學家們一句話,顛過來倒過去都可以說得天衣無縫,圓滑得叫人目瞪口呆。

  過熱未退,通縮要來,如同大夏天落冰雹,叫人哭笑得不的了。

  既然通貨緊縮來了,那就要拿出治理的法子。釋放存量需求,便是毅夫先生開出的藥引子。他解釋指出,90年代時,存在著4種存量需求。兩個在投資,兩個在消費。投資方面,一是對外資的投資限制,二是對民營經濟的投資限制;消費方面,一是城市的存量消費,二是農村的存量消費。現在要解決通縮,主要還是啟動存量需求,對外資和民企的投資限制已經基本放開,房地產和汽車消費已經過熱,所以就只剩下農村了。在此,大家不禁要問:過熱時沒想到農村,過冷了卻打起農村的主意,毅夫先生的「新農村運動」難道就是這樣開啟的?

  那麼,「新農村建設運動」到底要達到怎樣的目的呢?按毅夫先生的理解就是要創造需求,消化我國過剩的產能,幫助經濟度過通縮期。在他看來,農村原本有很大的市場空間,但由於公共基礎設施嚴重不足,限制了農民對電器等現代製造業產品的消費,以至於農民有了錢就只能蓋房。此外,他還認為應持續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以幫助農村勞動力的轉移,使轉移出來的農民從農產品的供給者變成市場的需求者,留下的農民也會有更多的土地資源,真正做到農民增產增收。在此,我們不禁要問:難道新農村運動就是讓農民去購買電器嗎?買了電器捨得或用的起嗎?衣食住行是基礎,農民不蓋房子住哪兒?房子可是農民的基礎設施呵!另外,勞動力轉移也屬「新農村建設運動」範疇嗎?毅夫先生是農村經濟專家,為什麼說說就跑題了呢?

  廣闊田地大有作為,一位偉人曾對農村抒發過這樣的感慨。中國是農業大國,中國經濟的基礎在農村,農村經濟是一片汪洋大海,而毅夫先生將「通貨緊縮」潛進「汪洋大海」里,固然叫大傢伙分不清東西。既然如此,毅夫先生的「通貨緊縮」便順利實現軟著陸,不光成功拋出「通縮」,而且還贏得了口碑,可謂一箭雙鵰。聖哉,毅夫先生!聖哉,經濟學家!

  兩件事值得一提。

  一是,去年2月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見》作為中央一號文件正式公布,以中共中央文件的形式專門發一個關於農民增加收入的文件,這是新中國成立55年以來第一次。普遍共識認為,中央已經意識到現在是改革開放以來農民增收形勢最嚴峻時期,農民增收難已成為當前農業和農村發展面臨的最根本、最突出問題。而破解「三農」困境,就要從解決農民增收問題入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研究部韓俊部長承認:就客觀結果而言,沒有農民的巨大犧牲,中國經濟發展就難有目前的局面。

  二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經過數年跟蹤做出的調查報告顯示:近年來,中國城鄉收入差距在不斷拉大,如果把醫療、教育、失業保障等非貨幣因素考慮進去,中國的城鄉收入差距世界最高。報告指出,城鎮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沒有涵蓋城市居民所享有的各種實物補貼,比如城鎮居民很多享受公費醫療,而農村居民卻沒有這種待遇。城鎮的中小學能夠獲得國家大量財政補貼,而農村學校得到的補貼非常少,農民還要集資辦學。城鎮居民享受養老金保障、失業保險、最低生活救濟,這些對於農村居民來說卻可望而不可及。

  蒼天在上,農民乃衣食父母。令他們不蓋房子買家電為通縮埋單,這與殺雞取卵、竭澤而漁又有多少區別,我們又於心何忍啊?

  說起來真叫人嘆息。好事沒有農民,為什麼經濟出了點問題就推到農村去、撂到農民身上呢?事實上,毅夫先生知道這是不可能的,但知其不可為何為之呢?慣性思維使然?中國的經濟改革先源於農村,后彷徨躑躅於城市;中國經濟的高增長先蓬勃於農村小城鎮建設,后搖擺顛簸於大規模城市改造,以至遭遇過熱和粗放後遺症。到農村 「尋根」去,是不是毅夫先生幻想的一個經濟柏拉圖呢?

  還是那句話:農村――廣闊田地大有作為。幻想也好,柏拉圖也罷,對於毅夫先生我們還是滿懷期待――期待能看到毅夫先生更純正的農村經濟學,而不是所謂的「運動」。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7 16:5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