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四書:愛情書》 (毛喻原)

[複製鏈接]

681

主題

4563

帖子

1590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倍可親智囊會員(十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59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Adelyn 發表於 2005-7-30 06:4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無論何時,只要作為個體或群體的人以為在某一有限的善上絕對最終地實現並滿足了他愛的衝動,那肯定是虛妄。 ---M.舍勒[/COLOR]


    《愛情書》說明

該書是《四書》(Chinbible)之四,它的主題是愛情。儘管當代中國生活本身已是一個問題,而且是一個嚴重的問題,愛情更是問題中的問題,但作者還是甘冒犯傻的風險,不揣冒昧地來論述這一問題。

在作者看來,也許當今中國國人的現實,其心智和生活的進化程度尚遠遠沒有達到可以去理解、參與並分享愛情的階段,但作為一種理想,一種觀念,一種預期的對於愛情的標定,愛情的問題還是有必要提前地予以關注。儘管無神論的大生活背景難以產生真正是屬於愛情的生活,這是事實,但另一方面,對於愛情真諦的智慧性感悟以及對愛之真義的大明大察卻同時又可以給人帶來人性的解放,並開拓出美好生活的嶄新層面,這也完全可能。

書中的觀點不一定可取,但作者對愛情這一主題所作的多角度論述對我們肯定是有參考價值的。

                  編者

681

主題

4563

帖子

1590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倍可親智囊會員(十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590
沙發
 樓主| Adelyn 發表於 2005-7-30 06:47 | 只看該作者
《愛情書》 第二章

1. 如果愛不存在,人就會喪失記憶中所有灼人的風景。

2. 如果愛不存在,人就不會讓無期的痛苦有一個中止,生命的愁緒就不會有一種驟降的頓失。

3. 如果愛不存在,每一個現世之人就會患病式地迷戀著塵世的幻影,就會在回聲難應的夜晚,胡亂地把不切實際的妄想呼喚。

4. 愛使人的人生體驗得更神奇、更深刻、更純粹、更完善、更痛苦,也更幸福。

5. 註定了,人真愛以後的生命將充斥在那片至聖的水和光中,永遠蒙受一種存在的「投射」和「耀照」。

6. 如果愛系神源,那金色的足印就會布滿人內在生命的荒原,精神的孤島上肯定就會有一波波柔情的浪喋囁著人乾燥的湖岸。

7. 只有愛才會使人輝煌得沉醉,愁苦得目眩,使人追隨「那一位」離去的方向,時刻感受到「你」離去的那股隱力在牽引著「我」急切跟尋的目光。

8. 人心中也許有一萬種情緒,卻只有一個不變的指向,愛之意識的花也許會在每一個不經意的日子裡澎湃地盛開,「無緣」地洶湧而沸騰。

9. 為了愛,月夜會高漲成注目的柔情,讓人揣懷著不安和一天比一天更強烈、更焦灼的期許。

10. 不是夢而勝似夢,在愛中,人飽嘗一種痛苦的甜蜜,同時,充享一種幸福的折磨。

11. 為著那個時刻,人會預先嗅到空氣中那種振顫的芬香,人的靈魂會為著它的到來提前感受到那種無言的欣喜和幸福的顫慄。

12. 為了愛,即使在人生一片片憂鬱至極的風景中,人也會有一輪純潔的光環圍繞著他那座心靈的孤島。

13. 愛使人降生在大地,卻暢遊在夢的水中。

14. 愛使人沉溺在水中,卻漫步在天上的雲里。

15. 正因為有水中的漫步,人才會有大地整體形象的景觀。

16. 正因為有水中的暢遊,人才會有對自由的全息的統攝。

17. 由此,人才成為「人」,你才成為「你」。

18. 只有愛才能使人相互凝視三千個白晝,相互等待三千個夜晚,而從不喪失希望,從不心灰意懶。

19. 只有愛才能使人共同閱讀自然之書里最後一頁上那段含義精深而隱晦的箴言,使人共同讀懂人世萬象中那些隱喻深刻的意旨和象徵。

20. 愛使上帝也會發出會心的微笑,甚至令他倍感驚奇:為什麼他會創造出如此美麗的靈魂的花朵?為什麼他會促成一種這樣完美的境遇,讓人身臨其中?

21. 愛使精神的花生長在人類意識本體之根最具活力的地方,讓人感到唯有在靈魂的高原上才能領悟到那種幸福的高貴與單純。

22. 愛使人呼喚一萬次,但仍是呼喚。

23. 由於愛,人的一生才能成為一次壯麗的呼喚,終生歌唱。

24. 人在愛在,人不在,愛的思念仍然在。

25. 即使人的生命化作延綿的倦意,愛也會使人永恆幸福地期盼;誠然步伐挪不動人睏倦的身軀,寒冷的冬天,持續的午夜,那一萬種襲來的孤冷會把人凍成木雕,凍成冰凌,愛也會在人的心中重新燃起熾熱的感情。

26. 只要人愛,只要人理解始於神緣之因,返於人際之果的愛,那麼――活著就是真實的,永生也並非不可能。

27. 清醒的所謂現實不能證明自己,睡眠中的夢境才能使人相信:愛使我們沉迷得多麼深,愛使我們體驗得多麼真!

28. 請問,如果沒有愛,人還會企求什麼?人還會指望何物?

29. 如果愛之手沒有握在人的手中,如果愛之目光沒有縈繞在人的夢裡,如果愛之血液沒有流動在人的心頭,那人的手還會伸向何方?人的眼還要看向哪裡?人的心還要為誰而跳動不停?

30. 如果愛的手早已握在了人的手中,愛的目光早已與人的翹望相融,愛的血液早已在人的脈管里奔流,那人所面臨的就不僅僅是一次死亡,不僅僅是一次絕望。

31. 除了那顆巨石所含蓄的永恆,人還擁有星光的語言,天際的潛辭,靈中的夢源:一個唯一的「你」。

32. 人的夢中永遠有一種姿態,是愛讓歲月流成一條懷想和蘄望的河。

33. 愛並非是生活的一種感傷,而是人生的一種升華,是「靈魂本身的一種果實,是追求永恆命運的人們結合人類實情所必須要去領承的一種經歷。」

34. 只有愛才能使人敞開心靈的窗扉,用內在的語言與上帝交談,以期形成一種強大的支撐生活的意識之流。

35. 愛想讓人所有的感情都匯成一片語言沉積的大海,讓人的思想燃成一種靈魂的火焰,以容納悲哀,照亮人生幽暗的歲月。

36. 愛之傳說,無疑是人之存在的預言,是關於人的生活何為偉大,何以渺小的預言。

37. 儘管時間會同一切的歲月自然流動而變形,甚至突然改變原有的品味和方向,但只有愛才能讓人的生活撞上一個又一個特殊的時刻,讓這時刻成為一個又一個閃亮的光點。

38. 對生活的熱望由於愛的激情而增長,愛首先使人讚美,然後才理解。

39. 愛使人觀看世界的眼睛處於一種美之幸福的狂熱之中,他堅信世界與他之間有一種深情的目光在交流。

40. 他堅信愛是被生活的光輝所觸及的存在的見證,是對世界的一次盛情的邀請,同時也是對世界的一次智慧的啟悟。

41. 在每一次愛的啟悟中,我們的心靈都湧現出無數騰飛的夢想,使我們恢復對人的記憶,感受人生充溢的聖境。

42. 愛,首先是共同的體認,但前提必須在同一源中尋求一切事物的開端。

43. 愛之源在人類夢想最深的地方,為了每日的新生,心靈必須把愛情的宏鍾在內部存在的時間中敲響,讓鐘聲在所有感覺的層面回蕩,以期給生活貫注一種向上奮進的熱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81

主題

4563

帖子

1590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倍可親智囊會員(十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590
3
 樓主| Adelyn 發表於 2005-7-30 06:47 | 只看該作者
《愛情書》 第三章

1. 本源從上到下,由內至外,恰如上帝的抽象之言成為人在的具體肉身。上帝從神聖的彼岸降至世俗的此岸,給此岸的存在帶來神性的真理,神性的愛。

2. 由此,神性之愛成為人性之愛的條件和前提。

3. 沒有人對神的愛,也就不可能有人對人的愛,因為前者是後者的保證、支撐和根據。

4. 神性的愛之於此世,並非目的,也非指歸,而是人之愛實施普存的一大策略和一大「虛擬」。

5. 事實上,神之愛僅僅是一種功能的設定和圓成的效素,它意在讓人之愛得以真正的表達和兌現。

6. 就像真正的物質中必有精神的光,純潔的肉體中也自有神性的靈。

7. 凡靈者必愛人,同時也必被人愛,因為他接通了天路,讀懂了人何以才會愛的基原。

8. 愛的本質是一種富含靈性的交流,而交流實際上又是一種泛化了的愛之普通表達。

9. 義者深知,在這個易變的世界上,美好的事物太脆弱,太容易被存在的一般性法則所恐嚇、所威懾和所摧毀。

10. 他能意識到愛之隨時可能消失,消失之後又極易變得老於世故的那種危險,所以,他把這種消失的危機意識深藏在心中,記住了斯蒂芬的話,首先在心中,然後在自然中,最後才在與人的可能性關係中強化這種意識,讓這種意識賦予人一種眷戀的情懷,一種崇尚高遠的珍貴意旨。

11. 無神的愛只能使人愛的關係具有一種可能性,而不具有現實性。

12. 人愛的現實性必須擁有某種先在的條件,這就是愛者雙方共同的精神指歸和內語聚焦。

13. 唯有這種共同的「指歸」和「聚焦」才能保證現實之愛的最大時效性和深刻性,讓其成為一種永恆依戀的象徵。

14. 領會「指歸」和透射「聚焦」的人儘管經歷了不同歲月的流失,但卻能體悟存在之共同的底蘊。

15. 即使時光灰暗,生命偶有無法自控的消沉,但他們也會堅信一種遠隱的關係依存。

16. 在他們的心中,那些障眼的事件早已省略,那些不必要的糾繞早已消弭。只是在過程的前後,他們始終記得那個不朽開端的秘密。

17. 這秘密不是別的,而是神愛對人愛的轉捩。

18. 人愛不是愛人的直接結果,而是愛人的神學效應。

19. 也許,重要的並不是兩顆自覺互愛的心,而是要兩顆互愛自覺的心共同去愛一顆更大的心靈。

20. 真正的愛者在真實之愛的面前,不知究竟該去感謝誰。

21. 我?你?還是上帝?這一切已不顯得重要,重要的是人內心中的那種神約,以及神約之後人心對存在充滿的那種澎湃的謝忱。

22. 在關係的世界中,萬物必有它的定規,尤其在愛的關係中,萬事決不能強求,人們只能聽從上帝的真言,把美好作為永恆的背景,把醜惡作為短暫的過渡。

23. 只要有那個美好的開端就足矣,只要有那個引發開端的勇氣和真誠就足夠。除此之外,人們還能去企求更多的什麼呢?

24. 也許在這個世界上,一切結束了的都不太重要,重要的是那種神貫其中的決不會結束的愛,這種愛最終會擁載我們的一生,滋養我們的一生。

25. 人在時間中,更在愛中,而真正的愛是決不會終止和消失的,它可能變形,但變形中仍能呈現出一種人的生活性的最深內涵。

26. 「過去」的愛,「曾經」的愛,那些懷念的根據,那些給以後的人生一種衝動和嚮往的激情,「都會在一個永在的回溯所形成的永不消失的真實中重新開花,而現在的生命也就擁有未來的希望和踵事增華的萌發。」

27. 要知道在那種真正有人類之愛的地方,它的周圍都會圍繞著一個「未被揭示出來的神性的靈圈」。人類的話語在此,不是只迷戀已說出的東西,而是更專註於無限多未說出的東西。

28. 因此從這種意義上說,人類新話語的產生是內心渴望表達至愛的嚮往使然。

29. 人性中的至愛是一種完全隱蔽著的開放狀態,只有當一個不變的、關於人類命運的最後根據或人們虔誠崇拜的最高對象得以把生命中形形色色的情緒統攝了起來的時候,我們的愛最後才能在某座山上,或某條相遇的途中成為一個永遠無需再去懷疑的事實。

30. 愛更多只是一種後盾,是一種經過藝術般提煉后形成的連續的意象。

31. 它始終傾向著一種「尚未」開始的對話。除了保留著各自的誠意,真摯中感發出一種朦朧的清晰,除了剝去痛苦的外殼,它實是一串串省略了過多細節的序曲和尾聲。

32. 幻現了,它就溫和,夢合著一種仍未如願以償的跋涉。

33. 正像對真理的追尋過程中不斷有新的東西閃現出來一樣,人們在對愛的不斷詢問中也會有令人難以置信的奇迹呈現出來。

34. 開始時,愛的雙方對愛並無自信的認識,初試交談后,雙方都想得到一個確定的結果:對方是否愛我?

35. 但對愛是否在這個世界存在的確定,並非可以在一開始就一勞永逸地獲得。

36. 愛是否存在?愛是什麼?對愛者雙方的一生來說都是一個永恆的問題。

37. 倘若人們要確知他們是否相愛,這就需要他們每天都要以活生生的愛的付出去認識。38. 這種付出就是他們與神源接通后的那種自覺的愛的行動。

39. 愛不僅是一個意識的行動,它首先是一種信仰的行動。

40. 不是別的,正是這種愛的信仰才使人找到真正愛的對象和正確的愛的道路。

41. 愛的存在作為一開始就被人確知的對象,它是不會被人問夠,被人中止的。

42. 即是說,在第一次確定的回答得到之後,又會有一種新的懷疑跟隨其後。

43. 但人一直都在延續一個肯定的夢,他在一個遙遠之肯定的「虛擬」中,承受著眼下一個個具體之懷疑的折磨。

44. 但對於那些已經神覺而覺己的人來說,愛的證詞始終是存在的。他們總懷一個偉大的夢想:不僅要讓愛情竭力體現為一種現實,而且要讓現實本身也力求趨向一種愛。

45. 正如阿爾貝特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81

主題

4563

帖子

1590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倍可親智囊會員(十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590
4
 樓主| Adelyn 發表於 2005-7-30 06:48 | 只看該作者
《愛情書》 第四章

1. 只要愛心對世界開放,我們對生活就可能作至善的理解。

2. 愛之意識的成熟程度,就像憂患意識的成熟程度一樣,是一個人其人格成熟與否的標尺。

3. 一個真正具有愛之成熟意識的人完全可以在情緒的糾葛中鑄造一種意志的力量,去睥睨一切由大腦的中間層次所歧生的弱性情結,讓靈魂徹底面對宇宙中純粹時間的丟失,進而去產生一種珍時拯救的思想,去克服人之生活中那種「條件反射式」的自然墮落。

4. 愛的本文本體應該是一種先於事實的關係存在,它與創造的源頭銜接,使愛的每一次表現不僅成為形式的形式,而且更是一種內容的內容。

5. 愛即是生命的原慧和存在的完型,它通過蔑視一切混亂與破碎的斷裂,散發無數自然的純真,而這純真即是人類倫理生活的本質與精髓。

6. 愛的凝視在太虛中往返,最後落實在塵世的生活,產生最偉大的心理事實和人文景觀。

7. 愛不會讓本應充分化的存在化為無形的幻象,不會讓存在的關係成為混凝土、鋼筋、標準的螺絲和磚木。

8. 愛不僅讓人讀懂關係的註腳,而且更讓人注視天上呈現出的純詩韻文。

9. 愛不僅讓人體察膚肌的灼熱,而且更讓人目睹自己內心絢麗的風景。

10. 愛以寧靜的眼光注視著生活,它想使人體驗到無限的邊界究竟在心靈荒原的哪一座山峰。

11. 只有愛才能使人弄清楚世界這座神殿究竟最後是用什麼構成了她精神的火焰,自然之樹需要何等強勁的天風吹拂,一塊綠茵的草地需要何等峻峭的山崖陪襯其必要的背景。

12. 只有愛才能使人去傾聽一部內心歷程的音樂,為過去美妙的時刻和未來更多的希望、更多的生存,讓人每一個時刻的結束都成為一種重新去獲得生活之勇氣的躍進。

13. 愛是人性中最寶貴的自主性財富,它的精髓是肯定和抉擇,用深切的情懷和行動去造就一種「意向」,一種精神,一種意志,而不僅僅是一個自然的事實和物性的存在。

14. 愛是夢想的主體,是沒有兌現的可能性透視的焦點。

15. 愛的用意不是要去描繪現狀,而是要去喚醒生活,促成一個還處於潛伏狀態的、要是沒有人的創造精神參與其中就不可能誕生的世界的呈現。

16. 人世間的喧嘩,夜色中河流喋囁出的一切聲息都會消失,現象感動不了這個世界的沉默。當一切消失之後,有一樣東西卻永存。這就是愛的主觀熱情,人的靈魂在一萬年前的「在此」所感受到的給歷史長河投射的不移的巨影,人尋找愛的熱情,夢想的熱情永存。

17. 當人類的愛超越了自身的物質性后,便成為瀰漫物隙的氛圍意向,引發為環繞塵世之島的汪洋之水,此時與此後,不再是世界使之浮載,而是它浮載著這個世界之中千萬已發和未發的事件。

18. 現實的世界也許真實地存在著,但在這個世界之外也許還有一種更好的現實能夠讓愛的語言去尋找它重合的語言的世界。

19. 就像水面之上有彌合的天空,大山之後仍有道路的重逢。

20. 只要人真正地愛著,他就會有,並且感受到那種與永不分離的「自我」緊相連貫的最隱微的知覺。

21. 只有愛才能使人真正作為一個人來生活,時刻創生出一種活脫的意向,並且充分地體驗著、思維著、接受著一切可能湧現出和流露出的世界之美。

22. 真正的愛永遠在一種開放中升起,儘管它不構成常言的什麼,但卻隨時準備接受一切可能真正重要的什麼。

23. 儘管在我們的生命已經理解的經歷中,始終存在著一種人的毫無庇護的存在真情,人可能有某種空虛的、沒有任何實在內容的,而且是終極的、無條件的存在中心,但我們仍是相信:只要愛心存在,那麼在一切宏觀的荒誕之後,總會有一些不荒誕的動心的開始。

24. 心懷愛心的人總存一種潛在的夢想,他想讓觀念的事實意欲前行,以期在歷史真正成為有效意義的世紀讓精神的靈性與現實的氣象成為一種合乎人性的、完美而甜蜜的聚首。

25. 真正的愛不僅僅在於表現,其用意更在於表達。

26. 表達的內容是當量雙方,而同時顧及最高的源。

27. 在愛中,過度的自戀和過度的喪失都同樣是一種人性的錯誤,因為兩者都迷失於對「達」之含義的誤解。

28. 如果人們不再去表達,不屑於在表現的粗糙性中去提煉出一種契於高貴的表達,那萬物就會在感覺的灰暗中失去一切偉大的意圖,包括愛的意圖。

29. 愛,有些時候就是去尋找一個人,尋找一個能夠完全「擋」住我們的人。

30. 通過這個人,我們進入一個更為廣闊而神奇的世界。

31. 要知道,一切偉大的故事都不會結束,永遠也不會結束。除非我們不復存在,因為在之前的每一分鐘都是生活,凡生活都會潛藏一種表達未盡的愛的信息。

32. 在「愛情」的反彈下,人的意識自然會蘇醒,有一種東西總會對人的心靈發出呼喚。

33. 無窮之象由人的愛情來把握就是美,是人性之詩的一種純化和深入。

34. 生活中不應該沒有愛,愛中更不應該沒有一種神貫其中的交涉。

35. 因為無神缺聖的愛終會使愛迷失方向,喪失愛之最高的理由和最後的根據。

36. 此種愛既不創造偉大的故事,也不滋生情感的柔順與任何清晰,它派生更多的是破碎的混亂與灰暗的沮喪。

37. 所以應該學達理先生,既愛人更愛神,因為愛神之人愛才是真正的愛。

38. 只有這種愛才能戰勝自然時間風蝕的威力,只有這種愛才能克服人間狂濫的浮躁之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81

主題

4563

帖子

1590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倍可親智囊會員(十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590
5
 樓主| Adelyn 發表於 2005-7-30 06:49 | 只看該作者
《愛情書》 第五章

1. 就像上帝的存在不可能在理論上得到證明一樣,愛的存在也不可能在人生的有限經驗中得到首肯。

2. 愛作為一種設定(Postulate)產生於人的神性存在,產生於內在的責任感和全部的良知。

3. 非愛者之所以否認愛,是因為他們不知愛是什麼。

4. 在一般的情況下,我們都不能正確地認識到何為真正的愛,因為愛是一種被恩賜於我們的東西,它不可能通過人的理性的自然之光來得以認識。

5. 但一旦我們真正理解了愛是什麼,我們便會自然折服,猶如處於一種「強制」之下,內心卻心悅誠服:「愛,是存在的!」。因為我們遭遇了,也許正在遭遇著。

6. 正如基督徒通過他的上帝經歷出人性所有的可能性及其限度,愛者也想通過他的愛人經歷出人間所有情感層次的一種深刻。

7. 正是在愛和非愛的一種強烈的反差之中,人才有可能去體驗出最具感動力的地獄之懼和天國之喜。

8. 對於愛的最初認識必將給我們生存的所有方面帶來影響,並使它們活躍起來。

9. 然而這種認識的深化和完成只有在我們整個生活的參與之下,冒著毀滅我們整個生存的風險才能完成。

10. 此種生存的參與和生存的風險就是愛。

11. 所以,愛是認識此在世界的最佳途徑。

12. 愛是一種總體性的東西,是一個人自覺付出的整體人格的義務。

13. 在這個世界上,惟有愛的活動及其過程可以不是,並且超越理智的層次,完成一種純情感的震撼而達到一種人性空前的富有。

14. 局部和個別的事物不屬於愛的範疇,那頂多是一個生活的片斷和饒有意味的插曲。

15. 真愛是整體性的投入,在愛中,愛者毫不吝惜他的時間、情義,以及生命中最美好之物的付出,哪怕這種付出換來的是痛感、悲劇和與初衷忤逆的苦果。

16. 因為愛者有勇氣去愛,他同時也有勇氣去面對情感煉獄的黑暗之門。

17. 沒有敢下地獄的膽力,最好不要去愛,因為在現實中,愛不但不會使你常沐浴在存在的光輝之中,反而常使你置於一種陰森與恐怖的境地。

18. 因為真正的愛總是使人處於一種生存的極境,同時在人類感情的刀鋒上去把握人性發展的走向。

19. 在所有人類的成員中,只有極少數的人能夠逾越這一刀鋒,而給自己的生命贏來一種幸福生活的廣闊圖景,而大多數人則正好相反:愛得愈深,痛苦愈重;愛得愈純,悲情愈濃。

20. 愛不是一種論證上的肯定,而是一種實踐著的肯定。

21. 這種肯定意味著:一個人總是滿懷信心地期待著愛,並以一種與愛相恰切的方式來理解、約束和安排自己的生活。

22. 這種肯定不是理論上的、人們一次便可達到並永遠佔有的肯定,這是一種在一個人一生的工作、行為的忍受中,在其全部的經歷中需要反覆重新驗證的肯定。

23. 愛的肯定不是基於過去的經歷、過去的經驗和過去的知識,它著眼於未來,是一種期待中的肯定。

24. 對愛的肯定意味著永遠期待著愛之真實性的新證明。即是說,永懷這種期待就是對愛的最好證明。

25. 日常生活中人們所感受到的那種饑渴不成其為饑渴,只有在愛中,或在愛的間隙、停頓和回溯中,人才會體驗到何為真正靈魂的饑渴。

26. 就像在凡俗的生活中人們無法體驗到真正的人生至苦一樣,只有在愛的丟失中,人們才能理解何為至苦的恐怖人生。

27. 也只有在令人感到萬般皆空的恐懼之中,在令人感到無比美妙的歡樂之中,在令人明白絕對的時間之失中,真正的啟示和內涵才會向人展現。

28. 日常的人生無法使人體悟幸福的真諦,只有在愛的最高企求,並失而無可復得的無限追悔中,人才能最終明白何為幸福的最大可能。

29. 人在時間之失中,作為活著的意識自然會預感到某種喪失絕對力量的死亡經驗,也只有在這種預感的籠罩下,人才會在精神生活的層面上作出最大的努力,去尋找一種給精神作內在支撐的基本素質――愛。

30. 正是這種素質才能使人心靈的目光在生活的混沌中去捕捉到某種不易閃現的精神光亮。

31. 藉助這光,人們滋生一種內心的應許,繼續去尋找,並期待著愛之奇迹的出現。

32. 像斯蒂芬所說,僅僅這種期待便可讓灰暗的人生蒙受某種喜悅的色彩,使平凡的生活在最糟的情況下也不會顯得那麼幽冥。

33. 愛,不是一個事件。它是一種心境,一種直撲生活幸福方向的執著的心境。

34. 愛,有時也是一種根據,是一種當絕對的懷疑情緒陡然湧起時,仍對有限的生命可能與無限的存在合而為一終懷持信的根據。

35. 在某種意義上說,所有的成長、發展和聚集嚴格說來都是一種斷裂、分隔和疏離,愛不過是這一斷裂歷程中的一次精神性回望,或者說是對未來某種可期求的和諧生活的翹首。

36. 正是在這一回望和翹首中,我們趨塵的煩躁之心才可能獲得哪怕是片刻的安寧。

37. 豐富的人生藉助的並不是別的,正是這種珍貴的安寧,讓無序變為有序,讓慌亂滲有沉著,讓體驗者對於生存絕對的悲哀不致成為一種無節制的狂恣。

38. 儘管愛是一種幸福的倍受煎熬,儘管愛是一種冒最大風險的闖關,但這並不能阻止人們仍然要去愛。

39. 這是因為要填滿人們本是空蕩蕩的腦袋,要填滿人們本是空蕩蕩的時光,要彌補人們本是蒼白的生活,除愛之外,一切皆屬無能。

40. 在生活之填補、拯救和追討的事業中,惟有愛能正當地擔當此任。

41. 有時,愛的幸福是無比痛苦的,這是因為即使在最偉大的愛中也仍然存在著同樣偉大的空缺、丟失和悔恨。

42. 作為塵世之愛的範例,也許人們愛的並非他的同路人,而是他的最大的陌生者。

43. 正是這種最大的陌生才會給空泛生命的凡俗知覺造成某種「完美」虛飾的光輝,並以此麻痹自己尋找無著、疲憊不堪的心靈。

44. 如果現實之愛果真如此,那麼,這種所謂的現實之愛必然給愛者帶來期而必遇的勞役般的酷刑。

45. 真愛需要進入一種超越凡緒的形而上學之境,也就是需要依循一種迂迴的返還路徑。

46. 先上升,然後下降;先越位,然後後退;先超先,然後回縮。

47. 無一例外的塵世之愛之所以會成為更無一例外的痛苦的定局,這原因不是別的,正是相愛的雙方並沒有預先進入一種類似先驗的形而上學的俯瞰。

48. 作為愛中的愛者,如果他精神的目光完全被對方的身影所遮擋,哪怕是一種相互的膠著和水乳的纏綿,我們也認為這不是愛,而是一種痴意濃厚的沉迷。

49. 因為真正的愛者不僅要看到被愛者全息的畫影,更要看到被愛者身後的背景,看到與這種背景緊緊相連的統攝萬有的最後聚焦。

50. 只有這樣,愛者才有可能在自己受制約的生存中被某種根據所指點去尋求那終極的、不受制約的東西。

51. 也只有參照著某種背景的愛才是愛,而不是暫緩生存之緊張的一種手段。

52. 愛,尤其是真正的愛不是別的,它是一種無所不在地支撐和包圍著人之存在的非言語所能表述的奧秘。

53. 愛是一種接近,是一種追隨著幸福的永不偏航的方向。

54. 這個奧秘,常人無法破譯,但卻能以一種沉默的方式對自己宣講。

56. 就像上帝一樣,愛以它的不在性證明它的臨在。

57. 這臨在不在別的地方,剛好就在每一個愛者其富有激情的、眷戀神明的、忠誠的生活經歷中,在愛者每一次表達愛的具體行動中。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81

主題

4563

帖子

1590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倍可親智囊會員(十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590
6
 樓主| Adelyn 發表於 2005-7-30 06:50 | 只看該作者
《愛情書》 第六章

1. 愛是所有創造物的一個最美的內涵,這些創造物包括宇宙、世界和我們的生命。

2. 愛是人人都擁有的一種永恆的力量,它是一種積極的響應、吸引和驅動。

3. 愛使人響應美、吸引善、驅動真。

4. 愛為你的目光和足跡閃開一條自由的道路,讓你的心通向清澈、完形的宇宙,並且連接起蒼穹的光明。

5. 如果沒有愛,誠然有花朵初放的無數個瞬間,生活之樹也不會結出沉甸的果實。

6. 如果沒有愛,即使你立下過偉大的誓言,沉迷過深刻的險境,你也不會有頑強思索的方向,讓你的歲月對著富有的天空開放出醉人的笑意。

7. 愛絕不會是什麼已有之物,已存之物,或已經歷之物,實際上恰好相反,它是某種意欲去經歷、意欲去創造的未型之物。

8. 愛的價值並不在於它那種眾口一詞的原始的基色,而在於我們內心中那種一以貫之的珍貴期盼,在於一種感覺,它們來自於我們彼此饋寢於其中的存在的內幕和心靈的秘密。

9. 愛是夢中的一個姿態,是思想中的一個倩影。

10. 愛是一次精神天國中永不告別的聚會,是永世福樂中永不凋謝的一片風景。

11. 有愛,人們才會以巨大的熱情來酬謝日月常青的真情和永遠美善的情懷。

12. 無愛,歲月會空茫,面容會蒼白,感覺會衰老。

13. 正如帕斯所說,愛是一種崇拜。

14. 它讓人達到對現實中的現實――時間本身――的冥思,並且從這種冥思中感悟到存在的絕對奧秘。

15. 愛的旅程是獨立於官方說教的一種哲學式激發的個人尋覓。

16. 對現實幻滅的路徑並不導向一種自我的拯救,而只有對愛的熱切嚮往才會讓人的靈魂獲得一種解放的喜悅。

17. 愛是把人的命運和自由捆綁在一起的死結。

18. 如果說生命是宇宙的奧秘,愛欲是生命的奧秘,那麼,愛情則是奧秘中的奧秘,一切存在中最大的奧秘。

19. 如果說愛欲是一種泛化了的、沒有進化的愛情,那麼,愛情則是一種進化了的、語無歧義的愛欲。

20. 帕斯曾說,性慾是根,愛欲是莖,愛情是花蕾。

21. 他又說,性是生物的例外,愛欲是性慾的例外,而愛情則是愛欲的例外。

22. 愛既是一種前世姻緣,又是一種現實之自由的選擇。

23. 愛欲與愛情的區別在於:愛欲是社會性的、多向性的;愛情則是個人性的、單一性的。

24. 愛情不意味著別的什麼,僅意味著人用他所有的心思去選擇唯一的一個肉體和靈魂,即意味著去選擇一個人,一個活生生的、具體的人。

25. 在虔信者神秘主義的體驗中,愛的對象是個具有片刻形體的永恆存在。

26. 在現實的愛情中,人們眷戀的對象是個世俗的凡人。

27. 神秘主義者在基督的傷口中看到生命的復活,現實中的戀人卻看到,並觸摸一個人的存在。

28. 在虔信者的神秘幻想里,一個凡人和他們創造者對話,或與虛無的空茫對話,現實之愛的戀人卻與一個具體的人對話。

29. 人類之愛肯定受制於時光及其偶然性的兩個人的結合。

30. 儘管人類之愛並不能把我們從時光的流逝中拯救出來,但它卻可以給流逝的時光打開一個縫隙,讓愛者心靈的眼睛在一瞬間瞥見永恆。

31. 即是說,墜入愛河的戀人們總能在平庸的時光中找到逃避平庸的時刻。

32. 儘管這時刻既宏偉又渺小,但這也許是一個能夠持續一個世紀之久的瞬間。

33. 只有具備非凡智慧的人才能以勇敢無畏的方式去相愛,這種愛同時也顯示其超群的智力,因為當人們為了某種空洞抽象的真理去相互廝殺,為了某種莫名其妙的利益去捨命角逐時,戀人們卻在寂靜的小屋裡,溫柔的暗夜中獨自消魂。

34. 當人們迷醉於金錢,攀比於偽善的虛榮時,戀人們卻在屬於他們的空間,用身體來交談,用眸光來言說,相互沉溺於靈魂的撫摸,從而獲得一種真切的生命之感。

35. 每一個人都是奧秘的化身,人類的墮落昭示了這個奧秘的謎底。

36. 只因為人類有了愛,人才能去補救他墮落的罪過,把墮落轉化成飛升。

37. 愛情就是要在被愛人的身上發現飛升的天賦,把一個下墜的人變成一個上升的人。

48. 愛可以讓靈魂在另一個靈魂里生出不朽的思想和感情。

39. 那些有旺盛靈魂繁殖力的人正是通過愛來孕育其思想的。

40. 一個戀愛者完全可以在他的被愛者的靈魂里生成知識、美德和對美、正義和善的敬重。

41. 與柏拉圖同時代的狄俄提瑪曾說過:「那些遵循正確順序沿著愛的引導道路前進的人,在到達盡頭時,會突然看見一個絕妙的美,這美是我們一切努力的源頭。」

42. 愛是通往那個至高之美的道路和升華:它從對一個身體的愛轉移到對許多身體的愛,然後從對所有美的形式的愛轉移到對有道德行為的愛,又從對行為的愛轉移到對理念的愛,最後又從對理念的愛轉移到對絕對美的愛。

43. 絕對美是人可以經歷的最高級的生活,因為在其中,愛者的眼睛只能與美交流,而不再去製造偶像或美的幻影,而是創造美的實在。

44. 如果說愛欲是被動的接受,那麼愛情則是主動的選擇。

45. 愛情被一個獨一無二的人吸引:一個身體加上一個靈魂。

46. 誠然沒有愛欲作為基礎也就沒有愛情存在的可能,但愛情仍是要求超越被渴望的身體,去尋求身體中的靈魂和靈魂中的身體,即一個完整的人。

47. 愛同時又是一種賭注,一種冒險,一種違禁和一種犯規。

48. 真正的戀人常以自由下注,以苦難冒險,通過違禁和犯規帶來某種顛覆。

49. 愛情的顛覆性常表現在與庸俗的政治規範對立,與眾人習守的所謂生活信條水火不容。

50. 通常說來,戀人們總是在打破常規的壯舉中,在抵牾陋習的冒險中,在違背「公理」的言談中來獲得一種愛之幸福的感受的。

51. 正如斯蒂芬所說:不「反常」哪有愛情?不「違規」哪有幸福?

52. 因為我們生於斯,長於斯,存於斯的社會早已有一種異化人的情調和氛圍在等待著我們人生的劇目預期地上演,於是,我們懷著一顆並非真愛的心自覺不自覺地踏上了一條生命異化的道路。

53. 愛情是靈魂和肉體無可名狀的一種混合物,是和時間摻和在一起的一種強烈的情感。

54. 愛情的空間是幽閉的,它只能把廣場變為卧室,而不會把卧室變為廣場。

55. 在此,我們看到空間在戀人們那兒發生著一種明顯的收斂。

56. 相比之下,愛情的時間卻充滿了一種最大的變異,這種變異彷彿附有魔力,既能把分秒拉長為世紀,也能把世紀縮短為分秒。

57. 因為儘管愛情存在於時間之中,愛者卻生活於心理的時間,而非鐘錶的時間,所以,時間對戀人來說,絕非一種線性的連續,而是一種非線性的跳躍與環繞。

58. 愛情的句法在靈魂里成長,但連句和成章的卻是肉體的書本。

59. 儘管愛情會給人帶來一切災難和不幸,但人們卻總是想去愛一個人或被一個人所愛。

60. 因為愛情也許是這個人世間唯一能接近有福者天堂的至聖之福。

61. 「黃金時代和人間天堂的形象與兩廂情願的愛的形象難分彼此。」

62. 一對戀人在和解了的大自然的懷抱里,或大自然懷抱著一對和解了的戀人,這都是人間最美麗的感人畫卷。

63. 也許,愛情並不是什麼,只是存在消融於光輝中的一種景象,是純粹活力的一次閃現,是時光的一次心跳。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81

主題

4563

帖子

1590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倍可親智囊會員(十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590
7
 樓主| Adelyn 發表於 2005-7-30 06:51 | 只看該作者
《愛情書》 第七章

41. 愛首先並不是同某一個具體的人聯繫在一起,而更多是指一種能力,一種態度,一種性格上的傾向。

2. 這種態度取決於一個人同整個世界的關係,而不只同愛的唯一對象發生聯繫。

3. 一般人認為愛取決於對象,而我們則認為:愛主要取決於能力。

4. 而且主要取決於給予的能力,而不是索取的能力。

5. 人是否有能力把愛作為一種給予的行為,這又要取決於人性格的發展和純正趣味的培養。

6. 只有發展了其健康性格和培養了其美好趣味的人才有可能從根本上去克服他的依賴性、蔽郁性、自戀性以及意欲想去剝奪別人的無理性。

7. 愛起源於徹底趨善的意願,起源於對生活之美好趣味的期求。

8. 如果沒有此種意願和期求,人就不可能尋得對自己人性力量信賴的基石,也不可能激發起對美好人生不懈追求的努力。

9. 如果沒有此種意願和期求,人就會害怕獻出自己,也無能獻出自己,人就會害怕去愛,也無能去愛。

10. 愛是對生命以及我們所愛之物生長的積極的關心。

11. 如果缺乏這種積極的關心,那麼,我們所謂的愛也許並不是愛,而最多只是一種情緒。

12. 愛是一個精神的範疇,而不是一個物質的範疇。

13. 所以在一個以無神論為國教的國度,在一個以唯物論為顯學的民族,愛的理念也就無從談起,愛的能力也就無從培塑,愛的行為也就更無從真正地得到實施。

14. 在這樣的國度和民族,愛至多只能是一種託辭,只能是一種借代,也只能是一種貌似愛相的非愛,反正肯定不是愛。

15. 既然愛是一個精神的範疇,這就註定了愛情之道和愛情的精髓有別於、甚至對立於塵世的法則和物質世界的定律。

16. 在創造性的愛情中,人們正是通過給予,而不是索取才體會到一種生命之活力和靈魂之欣悅的。

17. 在愛情中,人們視給予為生命力量的最高體現,恰恰在給予中,人才能體驗到他生而為人的力量,體驗到他生而為人的富有,體驗到他生而為人的活力,體驗到他自身生命的一種無盡的、令人精神狂喜的升華。

18. 那麼在愛情中,人究竟能給予人什麼呢?在此,顯然不是物質,不是金錢,也不是有形的財富,而是人生命中所擁有的最寶貴的東西――感情。

19. 正如弗羅姆所說,是人內心中最有生命力的東西,即愛者與他所愛的人一起會分享他的歡樂、興趣、理解力、知識、幽默、痛苦和憂傷。

20. 愛者通過他的給予,既豐富了自己,同時也豐富了他的愛人,既提高了自己的生命感,同時也提高了他所愛之人的生命感。

21. 在此意義上說,愛是一種光電的效應,是一種互為感應的雨滴和雷聲。

22. 對一個戀人來說,並非擁有財富的人才是富有的,而是能夠給予他人東西的人才是富有的。

23. 在他看來,這能夠給予他人的東西,最重要的莫過於他對他所愛之人的一種精神和靈魂上的無私映照,那是一種無時無刻不牽動著他心靈的內在的關切。

24. 愛是一種與人的成熟程度相關的一種情感。

25. 愛是一門最難習得並駕馭的藝術,而且是一門只有在有神論背景下才能掌握和精通的藝術。

26. 愛不是別的什麼,而是一種有神協助方得以圓滿的使命,一種激情,一種介入,一種人格的決斷與選擇。

27. 一個只陰不陽,只地不天,只人不神,只肉不靈,只欲不思的民族,無從奢談愛的話語,更無從譜寫愛的篇章。

28. 愛不像其他別的人文事業和社會工程,它自有其更為嚴格的條件和前提。

29. 這條件和前提即是戀人在相愛之前對神的顧眷、對靈的關切,以及對心的體認。

30. 因為神、靈、心是各種形式人類之愛的基始、血脈與要素。

31. 如老斯所說,愛以神為根源,愛是靈的活動,愛是心的表現。

32. 無神,無靈愛;無靈,無心愛;同理,無心,也無人愛。

33. 惟有神才能給愛提供保證,惟有靈才能給愛提供慧敏,惟有心才能給愛提供感知。

34. 也許,世界上從來就不曾有過任何無神無靈無心的愛,就像世界上從來就不曾有過任何無根的樹和黑色的花一樣。

35. 無根之樹不是樹,是朽木;無神之愛不是愛,是貪圖。

36. 神對人來說已儼然變成一種象徵,變成一種讓生活得以有效展開的必設的功能,人藉助這一象徵和功能表達了他所欲追求的所有之物,即愛,真理和正義。

37. 愛神即意味著人努力想達到愛的全部能力,努力在人的心中實現神。

38. 有時,愛就像神,愛就是神,它無處不在,只不過這愛就像神一樣是無名的、隱匿的、是難以知覺和發現的。

39. 只有在神的映照下,那些凡被稱為愛情的東西才會發出燦爛的照射,使人的存在成為一種發光的影像。

40. 只要靈魂的眼睛在注視這種影像,那人的心中就必然會滋生出偉大的愛情。

41. 從某種意義上說,愛情既不是眼睛,也不是肖像,既不是主體,也不是客體,而是注視、光線和動態奇觀本身。

42. 唯有通融神靈的人,唯有通感天體的人,才會在內心中生髮一種真正深刻而遼遠的注視。

43. 正是通過這種注視,愛者的智慧和心靈中的激情才會抵達一個最高的頂峰。

44. 愛情是看不見的靈魂之奇觀,是注視觸發了人趨愛的情感。

45. 靈魂只要在注視,它就必然要產生愛。

46. 愛是沒有時間的一種限定,它是永恆不朽的。

47. 這種永恆不一定非得是持久的永恆,在愛中,短暫也可以變換成永恆。

48. 不是別的,正是這種永恆才把人生命的過去和未來銜接了起來。

49. 實際上,人們每時每刻都在與特定的人相愛,只不過只有極富創造性和想像力的人才會在對其愛侶的美好聯想中拓展出人類精神王國的無限空間。

50. 愛就是相愛雙方開放某些人性人情的未知方面,並且在相互的激勵中讓其充分地表現出來。

51. 也許對個人而言,並不是在愛的緩緩復得中,而是在愛的無法挽回的裂變突然襲來時,他才能對愛的真諦有所感悟。

52. 不是別的,正是生活中的痛苦才不斷加深著人之愛的體驗。

53. 這種體驗令人驚異折服,因為此種體驗乃是人的靈魂中一種為了別人、通過別人,並且總是與別人一道共生同死的情感。

54. 克莉斯特娃說過,熱情奔放的愛與其說是與和諧、幽靜的文明相匹配,還不如說與相愛者的顛狂、崩潰與分離相一致。5

5. 在人類脆弱之愛的火山之巔,總是經歷著一種死亡與再生的殊死搏鬥。

56. 在此意義上,愛是一種危險的驚人之舉,它要麼埋葬昏庸的生命,要麼讓陳舊的生活獲得新生。

57. 真正的愛絕不會重複過去生命的既定軌跡。

58. 它定會給人開拓出新的感覺層面和思想層面,進而去接近一種對於無限之善的認知,最終擁有一種可能持愛的保證。

59. 愛不僅是一個精神的範疇,它更是一個有神論的範疇,因為在愛中,正是神向人提供了愛的源泉和動力。

60. 在無神的背景中,愛極有可能是一種肉慾之巧妙的偽裝。

61. 在無神的背景中,愛不僅不能成為一種愛之秩序的自然表現,甚至連一種感情衝動的自然秩序也難以維持其經久。

62. 因為無神的愛缺乏愛的內在要素和強大動力。

63. 愛情肯定包含有肉慾的要素,但肉慾卻絕對沒有愛情的成分,因為肉慾屬於人的無神背景的一種純感官水平的生理性狂歡,而愛情則更多屬於人的有神論背景的一種精神層次的靈魂震蕩和陶醉。

64. 今日時代已非同於古代社會,人的精神的意識的進化已遠遠大於人的生物的自然的進化。

65. 如果說以前人們相互的吸引和愛戀主要取決於體液、氣味、形貌、財富和地位的話,那麼今天人們的愛情則更多取決於一種文化,取決於一種精神的品味和思想的內涵。

66. 舍勒說,愛不僅僅是對象,也不僅僅取決於對象,它是「靈魂與上帝親切交談」的共同參與的主體。

67. 愛的旨趣與欲求的範圍天壤有別,因為一切欲求都會在獲取所求之物的過程中以及在自身的滿足中耗竭自身。

68. 而愛卻恰好與此相反,它完全棲息在它的對象的存在和對象如是的存在之中。它不想使對象不同於其當下的存在,而只想更深地滲入到對象之中,完成一種存在的單一和強烈。

69. 因為愛作為一種完善的無需求的存在,它儼然已經是自己的願望和應該。

70. 愛可分為正值的愛和負值的愛,上升的愛和下降的愛,前者是個體之愛沿著他特有的理想性方向趨於無限的最高境界,後者是單純享樂的一種衝動的滿足。

71. 真正的愛在愛之中始終愛得並看得更遠一些,而不僅限於它已把握和佔有的東西。

72. 「觸發愛的本能衝動可能偃息,但愛本身卻不會偃息。」

73. 心靈的升華可能在價值領域的不同高度表現出根本不同的形式。

74. 正如舍勒所說,在同樣的乃至漸衰的本能衝動中,純粹的好色之徒在其寵愛對象上的享樂滿足可能會日益迅速地衰減,這就必然驅使他從一個對象轉移到另一個對象,而且變換越來越頻繁。

75. 這是一杯使人愈飲愈渴的水,相比之下,精神對象的求愛者所獲得的卻是一種日益增長的滿足,因為從本原上引向精神對象的本能衝動彷彿都在不斷給人一種新的允諾。

76. 所以在此意義上講,無神的享樂滿足其實質只是加速變換對象,而最高的個體之愛則是愈發深入到「那一位」之中的一種增長著的豐盈。

77. 所以,我們才會說無神之愛是一種耗損與下降,而有神之愛才是一種充溢和上升。

78. 所以,布羅茨基才會說,你們所有擁抱的臂膀還不及耶穌那雙攤開的手臂;你們所有高昂的腦袋還不及基督那顆低垂的頭顱。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81

主題

4563

帖子

1590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倍可親智囊會員(十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590
8
 樓主| Adelyn 發表於 2005-7-30 06:53 | 只看該作者
《愛情書》 第八章

1. 帕斯卡爾曾說過一句讓人難以置信的話,「愛即理性」,甚至把此視為一種生活的基本定律。

2. 不加分析,人們肯定會對此提出異議,但細想起來,此說也不無道理,甚至有某種極深的內涵。

3. 在帕斯卡爾看來,對象首先出現在愛的過程中,其次感知,再其次描摹它們,然後理性才對它進行判斷。

4. 然而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愛是盲目的,愛是迷茫的,愛是昏聵的,一句話,愛是不明智的。即是說愛與理性是相悖的。

5. 在我們看來,只有淺薄之輩才會以如此簡單的方式看問題。

6. 實際上,愛和理性,這兩者不但不矛盾,而且它們還有著一種最內在和最深刻的互動關係。

7. 正如歌德所說,「人們只能認識自己所愛的事物,愛或激情愈強烈愈充沛,認識就愈深刻愈完整。」

8. 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天才達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81

主題

4563

帖子

1590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倍可親智囊會員(十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590
9
 樓主| Adelyn 發表於 2005-7-30 06:54 | 只看該作者
《愛情書》 第九章


1. 愛是謎語,一個永恆的謎語。

2. 無論人們怎麼背離、唾棄、褻瀆與拒斥它,它都始終存在在人們意識的中心,並且構成一種生命感覺的必要性氛圍。

3. 愛這一謎語,有著無窮無盡的破譯,正是基於對這一謎語的解答,才決定了人們生活之有望還是無望,有意還是無意,有趣還是無趣的那種最終差別。

4. 儘管愛之謎語有著無窮無盡的解譯,但當今世界的人們實際上還是僅僅涉及到了它那只是屬於形而下層面的主題。

5. 對於他們,愛之更高的山峰、更深的水域是不見不現的;愛之更宏大的意象、更深遠的意義是非存不在的。

6. 對於他們,那是一個不要說在今生,即使是在前世也是從未涉及過的話語。

7. 我始終認為,有神、真信、敬畏與謙卑是愛的一個必要的條件與絕對的前提,沒有它們,愛就成了無源之水,無花之木、無果之實。

8. 沒有它們,人們也可以以一種自欺的方式去奢談愛情,但他們談的實際上僅僅是愛情的一種表皮與幻象。

9. 沒有它們,即使談了,也是白談,因為他們弄不明白,他們的所談最終指歸何物;他們不理解,他們的指歸最後會統攝在哪裡。

10. 愛實際上就是希望,是人類所有希望中最值得去希望的一種希望。

11. 愛是夢想,是人類夢境中那一片最為明亮的景色。

12. 愛是景中景,夢中夢,是人類精神世界的最高圖騰與虔誠禮拜。

13. 事實上,人們之所以共生於一個地球,卻分活於不同的世界,人們之所以同屬於一個人類,卻各處於不同的階層,其原因不是別的,正是根據此夢的有無而成為一個判斷的標準。

14. 我認為,有夢,人才構成人的條件,形成人的資格;無夢,人即虛擬之在,枉然之實,成為亞人、反人的化身,必被判入非人的行列。

15. 也就是說,夢在愛在,人一旦終止做夢,愛即隱身而去,人終究不成其為人,而僅僅是人的一種替代與假冒。

16. 如果人是字詞,愛即是句法。

17. 儘管這種句法非形存而實有,但若沒有它,單詞就不會整合為句子,言語就不會連貫成語言。

18. 愛不僅是句法,而且是所有句法中最完善、最完整的句法。

19. 它不僅能使詞語成為句子,句子成為話語,而且能使這種句子成為可理解的句子,使這種話語成為可交流的話語,最終抵達一種主際間交流的呼應、意義的共享。

20. 所謂無神論、非神論,其實就是一種無語法論、無詞根論。

21. 無語法,句非句。同理,無愛情,人非人。

22. 無詞根,字無以派生。同理,無愛心,人不能擴展,更不能提升。

23. 有時候,我們可以把單個的人比作孤立的語詞,它們必須被某種最高的共屬的東西所牽串,所連接,所聚焦,否則,這些語詞便不能匯成語流,甚至不能呈現出最基本的語象。

24. 即使匯成了語流,呈現了語象,也是相互抵觸的語流,彼此遮蔽的語象。

25. 無愛的人,最終只能成為相互敵意、相互詆毀、相互施辱的在者,成為語義混亂,甚至語義顛倒的單詞。

26. 很顯然,當我們在談論愛情時,我們只能去指稱一種有神之愛、有信之愛,因為只有這種愛才涉及到愛的前提、愛的本質。

27. 只有這種愛才能給人提供一種最起碼的去愛或被愛的條件與保證。

28. 只有這種愛才能讓人愛得經久,愛得堅實,愛得內在,愛得充盈。

29. 當然,人愛在無神愛的情況下,有時也能呈現出某種愛的形式。只不過這種愛是一種無根基、無內核的愛,僅僅是愛的一種形式。

30. 這是一種彼一時、此一時之愛,是一種短暫、偶然與僥倖之愛。

31. 我認為,無神愛之人愛,其最大的紕漏與弊端還不在於它無法愛得經久,愛得漫長,而在於這種愛明顯缺乏一種愛的美感與品質。

32. 也許,無神世界的人只能理解愛的近因、淺因,但卻無法明白愛的遠因、深因,更無法體會愛的那種因之因。即無法確認愛之最終的那個根據與理由。

33. 因為無神意味著一種斷絕、一種阻隔、一種遮蔽,意味著人與他為何成人的那個理由相分離,所以,幾乎所有的無神之人都不得不在意識超越的轉捩處折回來,在質變的臨界點打轉身,使其事奉的塵業進入一種無盡的輪迴,陷入一種相互抵損的怪圈。

34. 無神之愛,由於失去了根,失去了源,失去了最深、最遠的那個支撐,所以它只能愛一個瞬間,愛一個具體,愛一個特殊又特別的巧合。

35. 無神之愛的人愛沒有一種內在一貫的連接,也缺乏一種整體性籠罩的氛圍,所以,這種愛只能在人世間呈現出一個個愛的片段與碎屑,而無法連接成愛之完整的氣象,更不可能產生愛之整體性的凸現和始終如斯的那樣一種傳承。

36. 這情景恰如一個置於蠻荒時代的原始部落,由於其語言沒有形而上學的引導,沒有神理哲學的奠基,所以在他們的語義交流中就只能產生一些言語性的斷片,而無法形成任何語象完整的句子。

37. 無神世界只能出現短暫之愛、偶然之愛和僥倖之愛,只能出現一些所謂山洪暴髮式的、稍縱即逝的愛,而那種細水長流、柔情似水、感情充沛、陽光普照式的愛卻是絕對闕如的。

38. 而我認為,這種短暫的、瞬間消失的情感之流只能給空虛的心靈帶來一時的滿足與充盈,只有那種細水長流、陽光普照式的愛才能給饑渴的靈魂帶來長久的溫暖與安寧。

39. 儘管精神之愛最終要用肉體之愛來加以證明,但一切缺乏精神之愛(神愛)的肉體之愛幾乎都必然會呈現出一種衰竭之勢,因為無神愛前提的人愛,使人的內心沒有永恆的許諾,從而也就沒有真愛的動力,最終只能導致人世之愛的諸種厭惡與背離。

40. 至善的理念是上帝(神)的化身,只有這一理念能夠給人提供一種無限本質的愛意,從而給人心奠定一種愛的基礎與秩序。

41. 只有這種理念才有可能成為一切可愛性王國這座階梯形和金字塔形建築的尖頂,即構成存在的本源與終極性真相的底色。

42. 由於在無神的世界中,這一至善的理念與終極性的意向是隱匿不見的,所以,無神世界的愛欲就只能把愛的衝動全部傾注在某一具體之人與有限善意的個別對象上。

43. 在這樣的世界中,人們始終無法理解,無論在什麼情況下,只要作為個體的人把他生命所有的熱情全部投注在有限之善的對象上,那他就絕對不可能完整地表達並實現他愛的衝動與需求。

44. 如果有人認為,他可以以有限之物為對象來完整地表達並實現這種衝動與需求,那肯定是一種虛狂。

45. 愛無止境,愛無斷裂,愛是一個永不停息的過程,但只有神意貫注的人心,才能給這一無盡的過程提供必要的能量、信心與耐力。

46. 否則,一切的愛必然半途而廢,或虎頭蛇尾,或扭曲變形。

47. 無神之愛的人愛絕對不是一種健康的常態,它更像是一種感冒,一場無緣無故的高燒。

48. 這種愛絲毫沒有精神的潛辭和靈魂的底蘊可言。

49. 人只有處於被恩典震懾的起點與被恩典拯救的終點之間,他生命所有的感覺才會讓一種被稱為愛的意象的東西所充斥,他生命所有的感情才會讓一種被稱為愛的意志的東西所貫注。

50. 在無神的人愛中,幾乎所有的愛都會陷入愛的假象與幻覺。

51. 無神之愛也許只能以淺薄的智力與粗糙的理性去提出所謂愛的終點與目標,以簡易的方式直逼愛的對象,並想象其理所當然的後果,但這種愛卻從不去梳理,也無能去梳理愛的根源與起點。

52. 由於忽略了這種愛的根源與起點,忽略了那種可以去真愛的大的前提,所以,我們才遭遇了愛的普遍的挫折、迷亂與失敗。

53. 在我們這個時代,愛就像其它缺乏人心奠基的社會性宏偉工程,自然就成了一種只知其終極性狀態的虛擬構想。

54. 無疑,這是一種只有最後設定,而沒有初始指令,更沒有中間程序與環節的愛,是一種沒有原因,沒有後果的愛。

55. 由於沒有愛的大的前提,這就決定了我們這個時代的那種本質上的非愛性,所以,在這個時代,我們就不難看見那麼多不會令人感到吃驚的「愛」的風景:互不相厭即是它的高峰,相安無事就是它的理想。

56. 我們不難發現,即使是這樣一種圖景,也成了我們這個時代令人嚮往的愛的烏托邦。

57. 於是,愛之神秘主義和虛無主義在我們這個時代便大行其道。前者對愛本身進行迴避與懸括;後者則導致一種愛的隨心所欲和肆無忌憚。

58. 無論是哪種情況,它們都構成對真愛的褻瀆與傷害,從而使愛成為一種人們只能去想象,而無法去表達的奢求。

59. 在這樣的時代,我們更多看到的僅僅是這樣的兩種人:冷若冰霜的石頭人和自予自受的自戀狂。前者對他人無動於衷,後者不知愛情是一種感應,只能以可憐的自我為中心。

60. 除此之外,人們幾乎找不到任何一種主體間際的透射,感覺不到任何一種靈魂對等的共振,體會不到任何一種情感當量的交融。

61. 這是無神世界的悲哀,更是無愛世界的必然。

62. 真正的愛不僅僅在愛之時才讓這種愛得以表現,它應該比愛之時看得更遠更深,而不應僅僅把愛的目光局限在這種愛所佔有和把握的對象上。

63. 就像我們看一個人,不應僅僅看見這個人的現實影象,而應看見他的背景、他的出處、他的來由,真正的愛更重要的是愛之前的預感與愛之後的展望。

64. 沒有這種預感與展望,愛是虛幻的,也肯定是不真實的。

65. 也許,人們自我的感覺是在愛著,但實際的情況卻是,愛離我們非常遙遠,愛仍在別處,仍在彼時,愛的時代仍沒有到來。

66. 從某種意義上說,整個的無神論世界實際上還沒有為真愛的事業做好充分的準備,也即人們的心靈還未進化到可以去愛的那樣一個階段,那樣一種程度。

67. 就此而言,也許我們目前最該去做的還不是愛的行動,而是愛的準備,不是愛的夢想,而是愛的思索。

68. 因為沒有這種準備,沒有這種思索,愛的夢想就沒有根基,愛的行動就不會有愛的效果。

69. 從某種意義上說,無神本身就是一種非理性的結果,無愛,僅僅是這種無神的自然結局。

70. 由於非理性是我們所有存在的一個絕對大限,所以在這種前提下,我們所作的一切所謂的理性的努力,實際上都是徒勞的。

71. 這就導致了我們這個世界人們對愛的雙重迷失,一方面,人們對愛的秩序缺乏一種理性的思索,另一方面,人們對塵世之愛又有一種非理性的沉溺。

72. 結果,在這個充滿了愛語、愛符、愛之標籤與愛之口號的世界,我們發現,它恰好缺少的就是愛,缺少的就是那個能夠被稱為愛的事件或事實。

73. 人們不知,我們的愛之所以受挫,之所以中斷,之所以失敗,其原因就在於我們的愛在本質上缺乏愛的根據、愛的理由、愛的動機。

74. 原因在於我們的心靈沒有共同承擔有愛這個世界、愛整個人類的責任。

75. 也即沒有讓那種真愛的理念充滿我們的意識,浸潤我們的感覺,序化我們的心靈。

76. 人們不知,儘管愛之追求的無限性建立在愛的行動上,但這種追求在本質上卻存在著巨大的差別。一種是趨於大限的孕育痛苦的折磨,另一種則是指向近似神明的永恆的幸福。

77. 毫無疑問,前者是無神世界的必然宿命,而後者卻是有神信仰的一種寶貴可能。

78. 如果春天不在,人們何必還要去企求一個花開的季節呢?同理,如果人心早已離神而去,我們又怎能去期盼一個充滿了愛的世界的誕生?

79. 實際上,我們失去了對神的信仰,也就失去了對人的信任,而這種雙重的失去就註定了,我們只能生活在一個本質上無愛的世界中。註定了,我們只能想愛心酸,望愛興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81

主題

4563

帖子

1590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倍可親智囊會員(十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590
10
 樓主| Adelyn 發表於 2005-7-30 06:54 | 只看該作者
《愛情書》 第十章

1. 從某種意義上說,愛就是天秤。

2. 是存在的兩極之間處於中心那個支點。

3. 如果人們只有白晝,而沒有夜晚,只有今世,而沒有來生,只有物慾,而沒有神戀,我們就很難設想,秤盤上失去了砝碼的一端,何以會構成愛的均勢、愛的平衡?

4. 我們認為,只有顧及未來,顧及他人,顧及眾生,顧及所有行為的那種積分之和、返還之功,愛才會成為和諧存在的一種流布,成為黑謬時代的一種福音。

5. 我們認為,無人的宇宙是混沌而盲目的,只有人心與萬有的結合才能使存在呈現出某種理性的秩序與愛的結構。

6. 然而,只有融入了愛心的人心才會成其為人心,只有融入了愛心的人心才會賦予這人心一種珍貴的秉性。

7. 如果說人心是使宇宙格式化的第一要素的話,那麼,愛心則是使這種格式具有某種真善品質的機緣。

8. 實際上,人心的參與只是使宇宙呈現為四重的結構(天―地―人―神),表現為二元的並列(上與下、靈與肉),而只有愛心的介入才能使這種結構形成呼應,使二元的世界得以轉換。

9. 否則,天地對立,人神背離,天非天,地非地,人不人,神不神。

10. 否則,地無天,地就會失去進化的參照,人無神,人就不知何為他的皈依。

11. 正像老斯問過:「人為何物?」我們也可以問:「何為愛者?」

12. 愛是一個深深地呼喚著人呈現的「影子」,是一根出入深淵、指南迷宮的線索。

13. 愛是緒頭,牽動著心靈之語的行走。

14. 愛是界軸,刻定在分散而統一的「在」中。

15. 愛插足在世界,並非一種無由的緣起。

16. 愛是世界的效素,真愛使之富庶,假愛使之虛無。

17. 正愛使之強大,負愛使之貧弱。

18. 愛是光明之夜,它違背白晝之律,意在破除一切白晝之律的殘酷。

19. 在一個虛無的世界中,愛肯定要經歷無數多的磨難,但它始終要與存在的虛無勢不兩立,要與非愛的世界水火不容。

20. 我們認為,世界之所以具有意義,原因就在於它是可思的,它是可愛的。

21. 正是這種思性和愛性,世界最充分的存在性才能得到證明。

22. 人愛著,這是另一種尋的方式,尋什麼?尋一種連續的「流」,一種被那個「完全的他者」全面映照的「我―你」的結構。

23. 這個你,極易轉化成另一個我,轉化成我的根據,堅定信仰的深刻理由。

24. 事實上,在人的內心中,這種結構的強度就是他生活的強度,存在的強度。

25. 這種強度在磨練人的主觀性的同時,也使他的存在性存在得最真實、最充分。

26. 我們相信世界有愛,但這愛並不存在於我們仰仗的異於我們的某一對象之中,而是存在於我們怎樣看待世界的一種姿態里,存在於「我」與「你」的一種關係中。

27. 在我們的世界中,愛有很多稱謂,而在眾多的稱謂中,只有越界過活的俯瞰,俯瞰之後的悲憫才最接近這一稱述。

28. 除此之外,愛有時候又是一種瀰漫於在中的介質,其本身又充溢為一種由進化的意願所帶來的瀰漫著的在的「全」。

29. 我們通過愛感發出一種存在之精髓的氛圍,我們通過愛而經歷出一個人道豐滿的世界。

30. 實際上,只有這個由愛參與,由我們經歷出的世界才是萬有之中一種最充盈而堅實的「在」的化身。

31. 有時,愛在冥冥的在中,在多種膚淺或深奧、循環或開放的闡釋中,僅僅是一種隱喻。

32. 它反比著一切無「我」之物的虛無,從而讓有「我」之靈的實存去破除這虛無之有的偽裝,最終戰勝我之有中的「畏」。

33. 在「我」與「你」的全稱關係中,人之愛的主觀意願和人之愛的客觀效果實際上是對等的。

34. 因為人主觀性的強烈程度代表了人的存在性的強烈程度,儘管愛是在客觀上得以表現的,但它卻只有在主觀上才能得以體驗。從這種意義上說,愛是主觀的。

35. 在一個同意飛翔,但卻拆除翅膀的時代,在一個用口號來示愛,但從不以行動來履行之的時代,愛卻經常處於一種悲傷。

36. 在這樣的時代,愛經常在陽光里哭泣,在淚水中顫慄。

37. 因為在這樣的時代,人們只能有愛的想象,而沒有愛的手段、愛的途徑。

38. 在這樣的時代,人們首先遭遇的是愛的無能,其次是愛的無奈,最後必然是愛的淡漠、愛的麻木。

39. 我們歷來主張,在愛的理念提出,愛的行動實施之前,有一件事我們應該去做,也必須去做,這就是首先讓我們成為人,成為一個基本夠格的人。

40. 成為人是愛的先決條件。

41. 如果人是有缺陷的,那麼,人的愛情必然就是殘缺的。

42. 如果人本身不具有人的形狀,那麼,人的愛情肯定就具有一種鬼畫桃符式的誇張。

43. 成為人,這是一個基礎,一個最低的訴求。

44. 在一個無神非信的世界,成為人顯然是這個世界最大的難題,最大的困惑。

45. 當成人的資格都不具備,做人的條件都不成熟時,那一切的一切(包括愛)肯定是胡鬧、戲耍,或者瞎掰。

46. 那麼,何謂人的起碼條件和基本認證呢?按照老斯的說法,所謂基本的人、起碼的人,必定是「三段」統一、「三層」整合、「五系」俱全的在者。

47. 即成熟的人肯定有時間三段(過去―現在―未來)的統一意識,有空間三層(地獄―塵世―天堂)的整體知覺,有五個向度(我―物―人―自―神)的全息對應。

48. 成為人就是要把人的根據追問到極限,追問到最後,破除物相的遮蔽,撥去意障的迷霧,讓人在最深刻的哲學-神學的意義上尋找到人之為人的那個終極的源泉。

49. 我們認為,我們的愛之所以不能點燃我們最內在的那種熱情,之所以不能得到最真實的表達,之所以不能維持得那麼經久,其原因就在於,從本質上說,我們都是些無頭無腳、短斤少兩的人,都是些無始無終、不倫不類的在者。

50. 由於我們的時間被扣掉了前後,我們的空間被剔除了上下,我們的生活只有二向(「人」與「物」)的維繫,所以,這就註定了,我們只能是天空的棄兒、大地的漂泊者,是精神家園的流浪漢,哲學地獄的永恆囚徒。

51. 由於頭不沾天,腳不著地,由於前無來由,后無去所,所以,我們就成了無依無靠的人,成了被存在任意處置的構成混亂之物相的殘片。

52. 然而,愛只能在連接兩極的那根連線上著力、生根,併發揮其應有的功效。

53. 沒有兩極的頭緒,與人有關的萬物就不能獲得準確的定位,更無法依情理而就其所位。

54. 兩極的確立,換句話說,有神信仰的確立,大地之天空意向的確立,不僅意在解決存在的源頭、秩序問題,而且意在解決愛之可能、愛之參照的問題。

55. 人如若沒有兩極,他就不知道他所說的話是否是有待改正的病句,他就不明白他行為的分寸其合理性究竟在哪裡。

56. 按照斯蒂芬的說法,即使在有神論的世界中,人間真愛的概率也是很低的。

57. 有神,僅僅是愛的必要前提,並非充要條件。

58. 即使在有神論的世界中,愛也是極目難尋的,因為相愛近乎一顆遊離的黃砂與另一顆黃砂的碰撞,一片浮雲與另一片浮雲的相遇,一根蘆葦對另一根蘆葦的應許。

59. 按照斯蒂芬的說法,在無神的世界,真愛的概率為零,因為無神,不僅失去了愛的條件,更失去了愛的參照。

60. 儘管在無神的世界,本質上失去了真愛的事業,但愛之代用、愛之替身卻是有物可陳的。

61. 實際上,在無神的世界,愛之雙方的相許與相容就構成了塵世之愛的最高成就,抵達了它的最大極限。我們認為,這種愛的極限是非常明顯的。因為人的無根性,不僅使人喪失存在的方向,而且使人失去愛的動力。

62. 於是,在一個無信仰的時代,我們看見塵世的狂熱抵牾著天堂的輝煌,陰暗的流言消解著光明的話語,其目的只有一個:終止人的飛翔,斷絕人的愛夢。

63. 於是,在這樣的時代,我們看見,人們已自絕於愛的事業,熱衷於REVOLUTION與經商的賭場。

64. 這是無神時代一個以物致物的自然循環,是一個閹割靈性的民族實施動物主義策略的必然邏輯。

65. 由於在這樣的時代,愛的存在已失去了它先決的條件,於是,人們寧賭不愛,寧商非情。只好用物質的炫耀來代替愛的偉績,只好用肉身的體面來掩蓋靈魂的貧窮。

66. 這個時代,愛已無法得到證明,但非愛的證詞卻俯目皆是,垂手可得。

67. 垃圾色的心境鋪排著垃圾色的景色,無神的基因複製著純粹的塵業。

68. 我們想問,當天空鋪滿一朵完整的陰雲,人們還要去讚美「無雲」的背景下那帶金邊的雲層,這究竟還有什麼意義?

69. 同樣的道理,當愛已失去最終的理由,當無愛已成為一種日常的人生,人還要去唱,他愛得多深、愛得多沉,這又是何等的荒謬,何等的黑幽?

70. 在我們看來,這個時代的愛是顛倒的,它把不該當成了該,把最值得去提防的當成了愛。比如,一個社團,一個組織,一個杜撰的先祖的姓氏。

71. 這個時代的愛是混亂的,比如,愛龍,愛虎,愛狗,但不愛人。比如,愛城,愛門,愛牆,但不愛草原、曠野與沃土。

72. 人們把最不應該愛的實體當成了愛的對象,比如唱支山歌給誰聽,比如指鹿為馬,亂認自己的親爹娘。

73. 我們認為,愛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感動,其前提是內心被終極的源泉震懾,靈魂被巨大的恩典拯救。

74. 與我們發生關係的愛,那是一種與我們的生命休戚相關的情感。

75. 只有我們時刻維繫之,時刻惦記之,並給我們的生命帶來歡悅和幸福的存在才能成為我們愛的對象。

76. 否則,別人充作愛的賓語,那是一種強詞,我們假冒愛的主體,那是一種自欺。

77. 在無神的時代,一切都是不能直逼正題,不能面對本體的,存在本身總是被語言遺忘,被粉飾架空,成為一種徒有其名的虛擬。

78. 愛也是如此,發瘋、狂歡的永遠是口號、台詞、布景。

79. 所有的光榮都在舞台上,都在屏幕里,愛始終被遺棄在寒冷的冬天。

80. 無神時代,一切都在繞道而行。無愛在詠唱情歌,奴役在叫囂自由,暴力在渲染溫馨。

81. 人們總是用虛幻的語詞來惡補他們貧血的現實。

82. 愛的春天是倒錯的,收割永遠不在秋天的季節。

83. 在無神的時代,人們不在春天播撒種子,放荒的總是精彩的歲月,幾乎每一個日子都成為一種拼貼的景象。

84. 如果人心沒有兩極的定位,眼睛沒有越過功利的柵欄,思想沒有穿透現實的藩籬,那我們就沒有必要去奢談愛情。

85. 如果我們失去了透視全境的目光,還沒有確立人可以去參照的榜樣,那我們就沒有必要去述說一個動人的故事。

86. 如果我們生活在我們的皮囊中,意識僅被錢物定格,思想總被權力牽隨,那我們就沒有必要為一句杜撰的台詞、一個虛構的問話全身顫慄、熱淚盈眶。

87. 愛是對等的,只有對等的愛才能愛得確切,愛得真全。

88. 由於無神的世界,愛之雙方早已失去了那種可以共同使用的參照,所以,他們也就失去了這種對等。

89. 我們認為,愛是對一種不可能的可能性的無限接近。

90. 當我們的眼睛、手腳、思想被塵業的事務粘住時,只有愛能使我們自由,因為只有愛能使我們用心來代替觀看,代替奔跑。

91. 儘管這個世界充滿了虛偽,欺騙,妒忌和仇恨……不過,唯一能拯救它的還是愛,只有愛。

92. 我們應學著像上帝那樣去愛,直到我們的靈魂愛上我們自己的心靈,我們才能得到真正的新生。

93. 愛需要我們用最困難的方式去做最簡單的事情。不過它也讓我們學會用最簡單的語言來解答最複雜的問題。

94. 與其停止一切去被動地愛,不如現在就決定開始一切去主動地愛。

95. 也許只有這樣,患病的世界可以痊癒,沉睡的人可以醒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81

主題

4563

帖子

1590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倍可親智囊會員(十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590
11
 樓主| Adelyn 發表於 2005-7-30 06:55 | 只看該作者
《愛情書》 後記

該書書名《四書》是作者在付梓前才最後改定的,以前的名字叫《中聖四書》。「中聖」的英文是「Chinbible」,意為「漢語聖經」,是我杜撰的一個詞。但考慮到我們中國人對「聖經」恐怕有某種天然的抵觸情緒,並且「聖經」二字大有空洞、誇張的嫌疑,所以,還是改成《四書》為好。這樣顯得樸素、平實得多。

《四書》中的前三書(啟示書、語言書和唯一者書)寫作時間比較早,大約是作者十多年前的產品。《啟示書》寫於1987年,《語言書》寫於1988年,《唯一者書》寫於1989年。相比,《愛情書》則要晚得多,寫於1997年和1998年,是由作者連續發表在《中發月刊》上的專欄文章彙集而成。《四書》中,只有《啟示書》中間修改過一次,作了較大的增刪,最終變成現在的樣子。而其餘三書基本上未作任何修改,完全是原封不動地收錄在此書中。

Chinbible的構思對作者來說可謂久遠了。大約在1986年年初,作者就動過想寫Chinbible的念頭,並且對該書作過整體性的設計和構想。在當時的構想中,Chinbible由十書構成。它們分別是:《啟示書》、《語言書》、《唯一者書》、《愛情書》、《懺悔書》、《意識書》、《現實書》、《幸福書》、《痛苦書》和《希望書》。在作者看來,這十書分別代表了我們生活的十大主題,所以非常有必要主題單列,分書論之。

鑒於在所有有關此書的斷篇殘章中,只有《啟示書》、《語言書》、《唯一者書》和《愛情書》是相對完整的,並且有現存的文稿,所以就提前彙編成冊,早日面世,取名為《四書》,以饗讀者。

在此書的成書、出版過程中,我得到了許多朋友的無私幫助。比如,張麗小姐在打字方面,陳玲女士、秦權先生在校對方面。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上海三聯書店的倪為國先生,沒有他的膽識和慧智,這本書的面世恐怕仍然是一個奢侈的夢。為此,我心存感激與謝忱。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4 08:0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