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王下7: 1-20>

[複製鏈接]

3368

主題

3388

帖子

5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Rank: 6Rank: 6

積分
5260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霞步思 發表於 2025-9-22 04:2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王下7: 1-20】【以利沙說:『你們要聽耶和華的話,耶和華如此說:明日約到這時候,在撒馬利亞城門口,一細亞細面要賣銀一舍客勒,二細亞大麥也要賣銀一舍客勒』……。】在列王紀下第七章中記載了,以利沙預言撒瑪利亞獲救。首先【以利沙說:『你們要聽耶和華的話,耶和華如此說:明日約到這時候,在撒馬利亞城門口,一細亞細面要賣銀一舍客勒,二細亞大麥也要賣銀一舍客勒。『有一個攙扶王的軍長對神人說:『即便耶和華使天開了窗戶,也不能有這事。』以利沙說:『你必親眼看見,卻不得吃。『】「以利沙說:『你們要聽耶和華的話。耶和華如此說」,先知以利沙奉神的名說預言。「明日約到這時候,在撒瑪利亞城門口,一細亞細面要賣銀一舍客勒,二細亞大麥也要賣銀一舍客勒『」。「撒瑪利亞」是北國以色列的首都;「城門口」是古時以色列的城市廣場;「一細亞」摺合約7.3公升;「細面」就是磨細的麵粉;「一舍客勒」約值工人四天的工資。以利沙預言市場上馬上就有細面和大麥供應,「一細亞細面要賣銀一舍客勒,二細亞大麥也要賣銀一舍客勒」,雖然是正常價格的六倍多,但已經能夠緩解飢荒。「有一個攙扶王的軍長對神人說:』即便耶和華使天開了窗戶,也不能有這事『」。「攙扶王的軍長」,就是王的貼身副官。以色列此時可能正面臨七年的飢荒(8:1),已經很久沒有正常降雨。這位軍長根據人的理性判斷,「即便耶和華使天開了窗戶,也不能有這事」,就是即使神立刻降雨,糧食也不可能立刻長出來,因此糧價不可能「明日約到這時候」就暴跌。但先知宣告:「你必親眼看見,卻不得吃」。就是他在看見之後就死了。【在城門那裡有四個長大麻風的人,他們彼此說:『我們為何坐在這裡等死呢?我們若說,進城去吧!城裡有飢荒,必死在那裡;若在這裡坐著不動,也必是死。來吧,我們去投降亞蘭人的軍隊,他們若留我們的活命,就活著;若殺我們,就死了吧!『】「在城門那裡有四個長大痲瘋的人」,「長大痲瘋的人」古時被視為不潔,需離群獨居。「他們彼此說:『我們為何坐在這裡等死呢?」因當時城裡有飢荒,無人替他們送食物。「我們若說,進城去吧!城裡有飢荒,必死在那裡;若在這裡坐著不動,也必是死」。意思是城內城外都缺少食物,到哪裡都是死路一條,所以他們說:「來吧!我們去投降亞蘭人的軍隊,他們若留我們的活命,就活著;若殺我們,就死了吧『」。意思是投降敵軍還有一半的活命機會,於是就去投降亞蘭人的軍隊。

【黃昏的時候,他們起來往亞蘭人的營盤去;到了營邊,不見一人在那裡。因為主使亞蘭人的軍隊聽見車馬的聲音,是大軍的聲音;他們就彼此說:『這必是以色列王賄買赫人的諸王和埃及人的諸王來攻擊我們。』所以,在黃昏的時候他們起來逃跑,撇下帳棚、馬、驢,營盤照舊,只顧逃命。那些長大麻風的到了營邊,進了帳棚,吃了喝了,且從其中拿出金銀和衣服來去收藏了;回來又進了一座帳棚,從其中拿出財物來去收藏了。】「黃昏的時候,他們起來往亞蘭人的營盤去,到了營邊,不見一人在那裡」。「黃昏的時候」想必是為了趁著暮色漸濃,躲避敵人偵查的眼目;「亞蘭人的營盤」,就是敵軍紮營處。「到了營邊,不見一人在那裡」。這是「因為主使亞蘭人的軍隊聽見車馬的聲音,是大軍的聲音」,「車馬的聲音」是車輪和馬蹄所發出的響聲,「大軍的聲音」聲響巨大,有如眾多車輪聲和馬蹄聲匯合在一起,就如大軍壓境一般。「他們就彼此說:『這必是以色列王賄買赫人的諸王和埃及人的諸王來攻擊我們」,「賄買」就是出錢僱用;「赫人的諸王」指亞蘭北方哈馬一帶的赫人小國。「埃及人的諸王」,指南方上埃及與下埃及的法老。亞蘭人長期圍困撒馬利亞城(6:24),軍心並不穩定,因此他們一聽見車馬的聲音,就以為以色列人從北方和南方找到了援軍,如果不立刻逃跑,隨時可能被截斷後路、腹背受敵。「所以,在黃昏的時候,他們起來逃跑」,這「黃昏的時候」,應該比長大麻風的到亞蘭人的營盤去更早的時候。「撇下帳棚、馬、驢,營盤照舊,只顧逃命」。亞蘭人因來不及收拾裝備,全都丟棄在那裡。「那些長大痲瘋的到了營邊,進了帳棚,吃了、喝了」。他們「進了帳棚」里,看見有許多敵軍所丟棄的食物和飲料,因饑渴難忍就「吃了、喝了」。「且從其中拿出金銀和衣服來去收藏了」,「金銀和衣服」指貴重物品;「去收藏了」就是藏在眾人不易發現的地方;「回來,又進了一座帳棚,從其中拿出財物來去收藏了」。他們逐一搜索敵人的帳棚,「從其中拿出財物來去收藏了」。

【那時,他們彼此說:『我們所做的不好!今日是有好信息的日子,我們竟不作聲!若等到天亮,罪必臨到我們。來吧,我們與王家報信去!』他們就去叫守城門的,告訴他們說:『我們到了亞蘭人的營,不見一人在那裡,也無人聲,只有拴著的馬和驢,帳棚都照舊。『】「那時,他們彼此說:『我們所作的不好」,四位長大麻風的人在吃喝拿足了以後,知道「我們所做的不好」。這並不是因為他們的良心發現、為城裡的弟兄著想,而是因為「有好信息的日子,我們竟不作聲!」第二天百姓一旦發現亞蘭已經退兵,一定會追究他們知情不報的罪,所以說:「若等到天亮,罪必臨到我們」。就是要被追究他們知情不報的罪。「來吧!我們與王家報信去『」。「王家」是指以色列王統治下的官員;「報信」就是報告消息。「他們就去叫守城門的,告訴他們說:『我們到了亞蘭人的營,不見一人在那裡,也無人聲」,表示整個敵營空無一人。「只有拴著的馬和驢,帳棚都照舊」,是指亞蘭人留下馬匹、驢子和帳棚,沒有帶走。

【守城門的叫了眾守門的人來,他們就進去與王家報信。王夜間起來,對臣僕說:『我告訴你們亞蘭人向我們如何行。他們知道我們飢餓,所以離營,埋伏在田野,說:』以色列人出城的時候,我們就活捉他們,得以進城。『有一個臣僕對王說:』我們不如用城裡剩下之馬中的五匹馬(馬和城裡剩下的以色列人都是一樣,快要滅絕),打發人去窺探。『於是取了兩輛車和馬,王差人去追尋亞蘭軍,說:』你們去窺探窺探。『他們就追尋到約旦河,看見滿道上都是亞蘭人急跑時丟棄的衣服器具,使者就回來報告王。】「守城門的叫了眾守門的人來,他們就進去與王家報信」,就是向王宮的值夜官員通報消息。「王夜間起來,對臣僕說:『我告訴你們亞蘭人向我們如何行:他們知道我們飢餓,所以離營,埋伏在田野」。以色列王雖然早已聽見先知以利沙的預言,但如今聽了大好消息,仍不相信,認為這是敵軍所設的圈套。「說:『以色列人出城的時候,我們就活捉他們,得以進城『」。意思是敵軍藉此引誘以色列軍開門出城,他們好趁機進城。「有一個臣僕對王說:『我們不如用城裡剩下之馬中的五匹馬(馬和城裡剩下的以色列人都是一樣,快要滅絕),打發人去窺探『」。「城裡剩下之馬」,就是尚未餓死,還活著的馬;「窺探」此處有偵查的意思。「馬和城裡剩下的以色列人都是一樣,快要滅絕」,是指這些馬與其他人一樣,留在城中也只有餓死。「於是取了兩輛車和馬,王差人去追尋亞蘭軍,說:『你們去窺探窺探。『他們就追尋到約但河,看見滿道上都是亞蘭人急跑時丟棄的衣服、器具。使者就回來報告王」。這裡顯示亞蘭人逃跑的路線,是向東迅速渡過約但河,然後再北上回到亞蘭。這樣的路線,可以避免被他們心中的假想敵「赫人的諸王和埃及人的諸王」的伏擊,同時也說明亞蘭人確實逃跑了。

【眾人就出去,擄掠亞蘭人的營盤。於是一細亞細面賣銀一舍客勒,二細亞大麥也賣銀一舍客勒,正如耶和華所說的。王派攙扶他的那軍長在城門口彈壓,眾人在那裡將他踐踏,他就死了,正如神人在王下來見他的時候所說的。神人曾對王說:『明日約到這時候,在撒馬利亞城門口,二細亞大麥要賣銀一舍客勒,一細亞細面也要賣銀一舍客勒。』那軍長對神人說:『即便耶和華使天開了窗戶,也不能有這事。』神人說:『你必親眼看見,卻不得吃。』這話果然應驗在他身上;因為眾人在城門口將他踐踏,他就死了。】「眾人就出去,擄掠亞蘭人的營盤」,「亞蘭人的營盤」是儲備大量軍糧的地方。「於是一細亞細面賣銀一舍客勒,二細亞大麥也賣銀一舍客勒,正如耶和華所說的」。亞蘭人要長期圍城迫使以色列人投降,自己首先要有足夠的糧食儲備。因此以色列人從「亞蘭人的營盤」中擄掠了大量的糧食,撒馬利亞的糧價立刻降到了可以承受的地步,應驗了先知的預言。「王派攙扶他的那軍長,在城門口彈壓,眾人在那裡將他踐踏,他就死了」。「彈壓」是指維持秩序;「將他踐踏」,因大批群眾彼此推擠,而軍長就被這些人踩死了。「正如神人在王下來見他的時候所說的」,就是「你必親眼看見,卻不得吃」。「神人曾對王說:『明日約到這時候,在撒瑪利亞城門口,二細亞大麥要賣銀一舍客勒,一細亞細面也要賣銀一舍客勒『」。而「那軍長對神人說:『即便耶和華使天開了窗戶,也不能有這事。『神人說:』你必親眼看見,卻不得吃。『這話果然應驗在他身上,因為眾人在城門口將他踐踏,他就死了」。最後因亞蘭人的逃跑,撒瑪利亞城因此解圍,以色列人的飢荒變成飽足。神借著先知所說的話應驗了,因為祂是神!今天我們在世也會遭遇患難,但我們不要懼怕,因我們所信的神是行奇事的神!為此,願我們今天無論遭遇任何難處, 都要信靠行奇事的神,並將一切交託給主!阿們!

www.biblestudy-xbss.com  聖經分卷分章註解  霞步思 ​
「創25: 1-34」「亞伯拉罕又娶了一妻,名叫基土拉。基土拉給他生了心蘭、約珊、米但、米甸、伊施巴和書亞……。」在創世紀第二十五章中記載了,亞伯拉罕的晚年,包括他的再婚及逝世,還有以撒的後代。這裡說亞伯拉罕「又娶了一妻,名叫基土拉」,別處聖經稱她為「妾」(代上1: 32),所以她在神面前的地位不能與撒拉相題並論。「基土拉給他生了心蘭、約珊、米但、米甸、伊施巴和書亞…。」基土拉的後代也是阿拉伯各族的祖先,他們並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1 03:1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