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王下3: 1-27>

[複製鏈接]

3347

主題

3367

帖子

5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Rank: 6Rank: 6

積分
5234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霞步思 發表於 2025-8-27 20:4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王下3: 1-27】【猶大王約沙法十八年,亞哈的兒子約蘭在撒馬利亞登基作了以色列王十二年……。】在列王紀下第三章中記載了,北國約蘭登基作王;因摩押王背叛以色列王,約蘭王就邀請南國約沙法並以東出征去攻打摩押,在途中卻遭遇無水;先知以利沙因神的靈降在身上,就為他們解決了缺水問題,並預言他們大獲全勝。本章首先說到:【猶大王約沙法十八年,亞哈的兒子約蘭在撒馬利亞登基作了以色列王十二年。他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但不至像他父母所行的,因為除掉他父所造巴力的柱像。然而,他貼近尼八的兒子耶羅波安使以色列人陷在罪里的那罪,總不離開。】「猶大王約沙法十八年,亞哈的兒子約蘭在撒瑪利亞登基」。亞哈的兒子約蘭於「猶大王約沙法十八年」登基。「亞哈的兒子約蘭」,是亞哈謝的兄弟,因亞哈謝死時沒有兒子,故傳位給兄弟約蘭(1:17)。「作了以色列王十二年,他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就是不專心跟從神,沒有遵守神的律法。「但不至像他父母所行的,因為除掉他父所造巴力的柱像」。「他父母」是亞哈和耶洗別,亞哈是北國以色列歷任君王中最邪惡的王之一(王上16:30-33),母親耶洗別在約蘭整個任內仍舊活著(9:30);「然而,他貼近尼八的兒子耶羅波安使以色列人陷在罪里的那罪,總不離開」。就是用金牛犢來代替神。「使以色列人陷在罪里」。就是唆使百姓敬拜金牛犢(王上12:30)。約蘭「除掉他父所造巴力的柱像」,卻無法離開敬拜金牛犢,還以為敬拜金牛犢,就是迴轉到祖先的神面前。

【摩押王米沙牧養許多羊,每年將十萬羊羔的毛和十萬公綿羊的毛給以色列王進貢。亞哈死後,摩押王背叛以色列王。那時約蘭王出撒馬利亞,數點以色列眾人。前行的時候,差人去見猶大王約沙法,說:『摩押王背叛我,你肯同我去攻打摩押嗎?』他說:『我肯上去,你我不分彼此,我的民與你的民一樣,我的馬與你的馬一樣。』約蘭說:『我們從哪條路上去呢?』回答說:『從以東曠野的路上去。『】「摩押王米沙牧養許多羊,每年將十萬羊羔的毛和十萬公綿羊的毛給以色列王進貢」。摩押地位於約但河谷和死海的東邊,山川滋潤,水草豐美,所以可「牧養許多羊」。亞哈死後,摩押王背叛以色列王」,就是背叛亞哈的兒子約蘭,不再給他進貢。「那時約蘭王出撒瑪利亞,數點以色列眾人」。「那時」指約蘭王登基后不久。「出撒瑪利亞」,是指啟行出征;「數點」就是召集並點閱軍隊。「前行的時候,差人去見猶大王約沙法,說:『摩押王背叛我,你肯同我去攻打摩押嗎?』」「猶大王約沙法」,因他的兒子約蘭娶亞哈的女兒為妻(8:17-18),因此他們是姻親關係。「他說:『我肯上去,你我不分彼此,我的民與你的民一樣,我的馬與你的馬一樣』」。約沙法用當年回答亞哈的話同樣答應了約蘭的請求(王上22:4)。「約蘭說:『我們從哪條路上去呢?』」約蘭問猶大王約沙法「從哪條路上去」,通常最近的路是渡過約但河直接攻擊摩押地的北方,但它的危險是可能引起亞蘭人的注意而招來干預。「回答說:『從以東曠野的路上去』」。「以東曠野的路」指繞過死海南端,取道以東曠野的路攻擊摩押地的南方。

【於是,以色列王和猶大王,並以東王,都一同去繞行七日的路程;軍隊和所帶的牲畜沒有水喝。以色列王說:『哀哉!耶和華招聚我們這三王,乃要交在摩押人的手裡。』約沙法說:『這裡不是有耶和華的先知嗎?我們可以托他求問耶和華。』以色列王的一個臣子回答說:『這裡有沙法的兒子以利沙,就是從前服事以利亞的(原文是倒水在以利亞手上的)。』約沙法說:『他必有耶和華的話。』於是以色列王和約沙法,並以東王都下去見他。】「於是,以色列王和猶大王,並以東王,都一同去繞行七日的路程」。那時「以東王」是約沙法的附庸,因此也被徵召出兵。「繞行七日的路程」,就是從耶路撒冷向南到希伯侖,然後向東繞過死海南端,沿著撒烈溪向東走,就可到達當時摩押的京城吉珥哈列設。「軍隊和所帶的牲畜沒有水喝」,「軍隊」指士兵;「牲畜」指戰馬、負載軍需品的騾驢,以及供宰殺做軍糧的牛羊。「沒有水喝」因撒烈溪是旱溪,旱季時常斷流,所以聯軍很容易陷入缺水的困境。「以色列王說:『哀哉!耶和華招聚我們這三王,乃要交在摩押人的手裡」。這是埋怨神、又怪罪猶大王約沙法的建議。「約沙法說:』這裡不是有耶和華的先知嗎?我們可以托他求問耶和華『」。「這裡」指聯軍紮營之處;「耶和華的先知」是指以利沙。「求問耶和華」就是求問水源,解決乾渴的困境。「以色列王的一個臣子回答說:』這裡有沙法的兒子以利沙,就是從前服侍以利亞的『」。「以利沙」這時應當是隨軍出行,否則不可能派人回撒瑪利亞求問這事。「服侍以利亞」,是指是以利亞的門徒。「約沙法說:』他必有耶和華的話『」。約沙法斷定以利亞的繼承人必然是真神的先知,當然也就有神的話。「於是,以色列王和約沙法,並以東王,都下去見他」。他們沒有命先知來見他們,而是「下去見他」,表示他們的態度比較謙卑。

【以利沙對以色列王說:『我與你何干?去問你父親的先知和你母親的先知吧!』以色列王對他說:『不要這樣說,耶和華招聚我們這三王,乃要交在摩押人的手裡。』以利沙說:『我指著所事奉永生的萬軍耶和華起誓,我若不看猶大王約沙法的情面,必不理你,不顧你。現在你們給我找一個彈琴的來。』彈琴的時候,耶和華的靈(原文是手)就降在以利沙身上。】「以利沙對以色列王說:『我與你何干?去問你父親的先知和你母親的先知吧!』」「我與你何干」,就是申明他與拜偶像的以色列王沒有任何干涉。「你父親的先知」,是指巴力的先知,「你母親的先知」指亞舍拉的先知(王上18:19)。「以色列王對他說:『不要這樣說,耶和華招聚我們這三王,乃要交在摩押人的手裡」。「不要這樣說」是指我已經除掉巴力的柱像;「耶和華招聚我們這三王」,約蘭企圖將自己的窘境推諉給神。「以利沙說:』我指著所事奉永生的萬軍耶和華起誓,我若不看猶大王約沙法的情面,必不理你,不顧你」,約沙法曾經與「恨惡耶和華」(代下19:2)的亞哈連手攻擊亞蘭人(王上22:4),結果被神責備,這次約沙法與約蘭連手攻打摩押,神不但沒有責備,還差遣以利沙跟隨保護。「現在你們給我找一個彈琴的來」,「彈琴」僅止於此次特殊情況,可能是為了安撫三王的焦慮,而非表示以利沙需要彈琴的幫助才能得到神的啟示。「彈琴的時候,耶和華的靈就降在以利沙身上」。「耶和華的靈降在以利沙身上」,使他得到神的啟示,知道解決無水喝的方法。

【他便說:『耶和華如此說:』你們要在這谷中滿處挖溝;因為耶和華如此說:你們雖不見風,不見雨,這谷必滿了水,使你們和牲畜有水喝。『在耶和華眼中這還算為小事,祂也必將摩押人交在你們手中。你們必攻破一切堅城美邑,砍伐各種佳樹,塞住一切水泉,用石頭糟踏一切美田。』次日早晨,約在獻祭的時候,有水從以東而來,遍地就滿了水。】「他便說:『耶和華如此說:』你們要在這谷中滿處挖溝」,「谷中」指溪谷。「滿處挖溝」,就是到處挖比谷底還要下陷的坑溝,用來蓄水,不使水流失。「因為耶和華如此說:『你們雖不見風,不見雨,這谷必滿了水,使你們和牲畜有水喝。在耶和華眼中這還算為小事」。以色列聯軍當時所在的這個山谷,東邊是摩押高地,西邊是猶大高地,所以地中海吹進來的風,就都被高山擋住了,因此很少會下雨的。想讓這山谷滿了水,實在是一件不可能發生的事情,但在神沒有難成的事。「祂也必將摩押人交在你們手中」,就是神必使聯軍得勝。「你們必攻破一切堅城美邑」,「堅城」指建有堡壘的城市;「美邑」指最佳、最美的城市。「砍伐各種佳樹,塞住一切水泉,用石頭糟踏一切美田」,就是使敵軍無法獲得足夠的給養。「次日早晨,約在獻祭的時候,有水從以東而來,遍地就滿了水『」。「獻祭的時候」約在上午九點鐘;「水從以東而來」,以東地是群山環繞的高原地區,山上一下大雨,溪谷便流滿雨水。【摩押眾人聽見這三王上來要與他們爭戰,凡能頂盔貫甲的,無論老少,盡都聚集站在邊界上。次日早晨,日光照在水上,摩押人起來,看見對面水紅如血,就說:『這是血啊!必是三王互相擊殺,具都滅亡。摩押人哪,我們現在去搶奪財物吧!『】「摩押眾人聽見這三王上來要與他們爭戰,凡能頂盔貫甲的,無論老少,盡都聚集站在邊界上」。「能頂盔貫甲的」就是能作戰的人;「站在邊界上」就是集結在邊界上備戰。「次日早晨,日光照在水上。摩押人起來,看見對面水紅如血,就說」,「次日早晨」就是水滿溪谷的時候。「對面水紅如血」,由於聯軍所在的溪谷是紅色砂岩,再加上早晨的陽光折射在水面上,以致從遠處觀看,顯得一片紅色猶如血。「這是血啊!必是三王互相擊殺,具都滅亡」。摩押人並不知道一夜之間來了水,所以才以為是三王互相擊殺的血。「摩押人哪,我們現在去搶奪財物吧!」摩押人根據他們的推斷,就認為應當趁機去搶劫。

【摩押人到了以色列營,以色列人就起來攻打他們,以致他們在以色列人面前逃跑。以色列人往前追殺摩押人,直殺入摩押的境內,拆毀摩押的城邑,各人拋石填滿一切美田,塞住一切水泉,砍伐各種佳樹,只剩下吉珥哈列設的石牆;甩石的兵在四圍攻打那城。摩押王見陣勢甚大,難以對敵,就率領七百拿刀的兵,要衝過陣去到以東王那裡,卻是不能;便將那應當接續他作王的長子,在城上獻為燔祭。以色列人遭遇耶和華的大怒(或譯:招人痛恨),於是三王離開摩押王,各回本國去了。】「摩押人到了以色列營,以色列人就起來攻打他們,以致他們在以色列人面前逃跑」。摩押人以為聯軍互相擊殺,一心只想搶掠財物,於是被維持良好戰鬥陣型的聯軍打敗,只好掉頭逃跑。「以色列人往前追殺摩押人,直殺入摩押的境內」。聯軍一路追殺,直到摩押的境內。「拆毀摩押的城邑。各人拋石填滿一切美田,塞住一切水泉,砍伐各種佳樹」,這正如先知以利沙的預言,聯軍所到之處,拆毀摩押人的防禦工事,破壞摩押人的一切良好資源。「只剩下吉珥哈列設的石牆」,「吉珥哈列設」是當時摩押王的京城。「甩石的兵在四圍攻打那城」,就是從四面八方將大塊石頭甩進城牆之內,攻打城內的人們。「摩押王見陣勢甚大,難以對敵」,就是見聯軍的兵力太強,無法抵擋。「就率領七百拿刀的兵,要衝過陣去到以東王那裡,卻是不能」。「七百拿刀的兵」指城內僅存能征善戰的勇士;「到以東王那裡」,因以東的戰力較弱,打算從那裡突圍,但還是不能成功。「便將那應當接續他作王的長子,在城上獻為燔祭」。摩押人絕望地獻長子為祭,想取悅自己的偶像基抹。「以色列人遭遇耶和華的大怒,於是三王離開摩押王,各回本國去了」。「以色列人遭遇耶和華的大怒」,原文是「以色列人遭遇大怒」,意思是「以色列人非常恐懼」,表明主動撤軍是北國以色列引起的,因為拜偶像的以色列王看到摩押王獻長子為祭,就害怕遭到基抹的報復。但神已經應許「必將摩押人交在你們手中」,不但賜下了拯救,也賜下了得勝的應許。而以色列王約蘭半途而廢、無功而返,結果被打敗的摩押沒有重新歸順以色列,這都是因為他們對神沒有足夠的信心。但願我們今天不但凡事要求問神,也要堅定的信靠神!阿們!

www.biblestudy-xbss.com  聖經分卷分章註解  霞步思
「創25: 1-34」「亞伯拉罕又娶了一妻,名叫基土拉。基土拉給他生了心蘭、約珊、米但、米甸、伊施巴和書亞……。」在創世紀第二十五章中記載了,亞伯拉罕的晚年,包括他的再婚及逝世,還有以撒的後代。這裡說亞伯拉罕「又娶了一妻,名叫基土拉」,別處聖經稱她為「妾」(代上1: 32),所以她在神面前的地位不能與撒拉相題並論。「基土拉給他生了心蘭、約珊、米但、米甸、伊施巴和書亞…。」基土拉的後代也是阿拉伯各族的祖先,他們並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1 11:2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