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竭力進到完全的地步>

[複製鏈接]

3285

主題

3305

帖子

5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Rank: 6Rank: 6

積分
5162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霞步思 發表於 2024-1-9 21:2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竭力進到完全的地步>
讀經【來6: 1-12】【所以,我們應當離開基督道理的開端,竭力進到完全的地步……。】在希伯來書第六章的這段經文中,作者勸勉那些在基督里仍作嬰孩的信徒,應當離開基督道理的開端,竭力進到完全的地步,就是追求在靈命上長大成人。作者又特別嚴重地警告那些已經蒙了光照而離棄道理的人,他們的結局將會極其悲慘。作者首先說:【所以,我們應當離開基督道理的開端,竭力進到完全的地步,不必再立根基,就如那懊悔死行、信靠神、各樣洗禮、按手之禮、死人復活,以及永遠審判各等教訓。神若許我們,我們必如此行。】這「所以」是承接上文。既然那些在靈性上為嬰孩,不長進的人,不熟練仁義的道理,但那些在靈性上長大成人的人,就心竅通達,能分辨好歹。所以那些在靈性上為嬰孩的,現在就當「離開基督的開端,竭力進到完全的地步」。作者在這裡說「我們」,他把自己也包括在需要離開開端,進到完全,因此每個信徒都不要自以為滿足,而是要「竭力進到完全的地步」,也就是說,信主的人不能老是停留在初信的地步,而是要竭力追求生命成長到完全。「基督道理的開端」,是指關乎基督的最基本的道理。有些人在基督的道理上還未進入「開端」,他們須要進入開端,但那些已經進入開端的,就須要「離開」開端。「離開」,就是不要停留在這個基本的道理上面。就如有人決志了,受洗了,得救了,然後就停留在這裡,從來沒有想到過應該怎樣作一個背著十字架跟從主的基督門徒,如何委身於基督,如何活出與蒙召的恩相稱的基督徒生命,如何遵行基督為門徒所頒布的福音使命,那麼他就還沒有「離開基督道理的開端」,還是嬰孩,就不能進到完全的地步。因此「竭力進到完全的地步」的前提,就是「應當離開基督道理的開端」。「竭力進到」,就是努力達到某種程度、某種標準或某種地步,此處是勸勉我們竭力作能吃乾糧的人。「進到完全的地步」,指在生命上完全長大成人。而神所要的基督門徒,不是「吃奶的嬰孩」,而是要「長大成人」的人,就是要離開開端,進到完全的人。「不必再立根基」,因為得救的根基只有一個,是已經立好的,不必再立,也沒有人能再立(林前3:11)。

接著作者講到六樣「開端」的要道:「就如那懊悔死行、信靠神,各樣洗禮、按手之禮、死人復活,以及永遠審判各等教訓」。這些都基督道理的開端,是不可少的真理,作者所以只舉出這六樣,是因為這幾樣道理是開端要道中比較主要的。「懊悔死行,信靠神」;「懊悔」就是悔改的意思。「死行」,是指死在罪中之人的行事,所以這樣的「死行」,必須悔改,不可再犯。信主得救之後,也須要常常悔改各種「死行」,這是基本要道之一。「信靠神」,就是對神信而順服。「各種洗禮」,是指信基督而受洗的洗禮(太28:19),和聖靈與火的洗禮等(太3:11),這也是基本要道之一。「按手之禮」,就是關於按手方面的真理。「死人復活」,包括義人的復活(路14:14),和最後大審判的復活(啟20:5-6)。「永遠審判」,指將來的審判,包括信徒要在基督台前受審判(林后5:10),罪人要在白色大寶座前受審判(啟20:11-12)。這些都是基督道理的基本要道,所以這些教訓我們都要知道,但信徒更要過一個過委身於基督的門徒生活,進入一個活出真理的生命階段。如果信徒在信主幾年後仍舊在討論:「洗禮的意義是什麼?信主的人會不會復活?到底有沒有審判?」這就說明他還繼續停留在基督道理的開端,也顯明他沒有屬靈上的追求,沒有進到完全地步。可惜今天有許多人只停留在開端不再往前追求,還自我安慰說: 「靠恩典得救便足夠了!」但你要知道既從真理入門,就要竭力向前,達到完全的地步,這才是神所喜悅的。接著作者指出:「神若許我們,我們必如此行」,意思是說,神若真的要讓我們離開「開端」,即吃奶的階段,「進到完全」,即長大成人的階段,我們就要順從與遵行神的旨意,這樣我們就必能「進到完全的地步」。這裡作者強調生命成長的主權在乎神,也指出在神主權之下人的責任,即「如此行」,而「如此行」的結果,就是已離開了「開端」,進到「完全的地步」!

接著作者就特別嚴重地警告那些已經蒙了光照而離棄道理的人,他們的結局將會極其悲慘。他說:【論到那些已經蒙了光照、嘗過天恩的滋味,又於聖靈有份,並嘗過 神善道的滋味,覺悟來世權能的人,若是離棄道理,就不能叫他們重新懊悔了,因為他們把 神的兒子重釘十字架,明明地羞辱他。】作者在這裡用「論到那些」,和「他們」,顯明這裡所論及的人,是另外一班人。受了許多的栽培,仍只能吃奶的信徒,不過是停在「開端」上,而這些連開端也沒有的人,必定不是真信徒。然而他們也「已經蒙了光照」,「光照」就是指福音真理的光照,這並不表示蒙了光照的人,就是已經接受了福音之光的人,他們不過看見福音真理的亮光,但未必是因所蒙的光照得救的人。【耶穌又對眾人說,我是世界的光。跟從我的,就不在黑暗裡走,必要得著生命的光。】(約8:12)耶穌在地上的時候,猶太人都蒙了這光照,但並非每個人都得救。「嘗過天恩的滋味」,這些人在教會中一再聽到關乎基督救恩真道的教訓,實在是嘗過天恩的滋味。但這樣的人,卻沒有接受耶穌作他們的主,主的生命沒有在他們裡頭,他們就沒有重生得救。「又於聖靈有分」,「有分」是指在聖靈某些方面的工作有分。這些人雖有分於聖靈的工作,但無分於聖靈的印記,聖靈的印記是得救的信徒所獨有的(林后1:22),所以這些人當然不是重生得救的人。「嘗過神善道的滋味」,就是知道神的道之美好,但這等人未必接受神的道,沒有悔改信福音,所以仍沒有得救。「覺悟來世權能」,就是覺悟神永遠的權能,以及神對今世與來世的一切統治權柄。而他們卻沒有因對神的權能領略了,就悔改信耶穌,這樣的人對神的心會變得更剛硬,因此作者說:「若是離棄道理,就不能叫他們從新懊悔了」,這「離棄道理」,就是離棄真理,就是棄絕神,棄絕救恩。這樣的人「就不能叫他們從新懊悔了」,也就是說,不能再有悔改得救的機會了,「因為他們把 神的兒子重釘十字架,明明地羞辱他」。這些人雖然知道主被釘十字架時為他們自己的罪,卻還是像當年釘主十字架的人一樣,再次棄絕了主,等於將主再釘十字架,明明地羞辱主。他們蒙受主這麼多的恩典光照,卻還是執意拒絕,就和親手釘主十字架的人是一樣的罪了。

作者又說:【就如一塊田地,吃過屢次下的雨水,生長菜蔬,合乎耕種的人用,就從神得福;若長荊棘和蒺藜,必被廢棄,近於咒詛,結局就是焚燒。】這比喻正是對應那些「蒙了光照,嘗過天恩的滋味…」的人。作者在這裡提到「生長蔬菜」與「長荊棘和蒺藜」的兩等人,他們接受同樣的「雨水」,卻長不出同樣果子,其根本原因,是由於埋藏在這心田裡的種子不同。主耶穌曾說:【荊棘上豈能摘葡萄呢?蒺藜里豈能摘無花果呢?這樣,凡好樹都結好果子,唯獨壞樹結壞果子。】(太7:16-17)由此可見那些長荊棘和蒺藜的人,決不可能因受的「雨水」多就會「生長蔬菜」,雖然他們對許多道理已聽得很多,甚至可以去對別人傳講,雖然按外表他們和那些「生長蔬菜」的人,同樣是「吃過屢次下的雨水」的人,但他們根本是「壞樹」的種類,結局就是「必被廢棄」,這就是馬太福音7:19所說的:【凡不結好果子的樹,就砍下來,丟在火里】。「近於咒詛」,是趨近於或近向於咒詛,這些人雖仍活在世上卻是趨近於「咒詛」,走向滅亡的人。「結局就是焚燒」,就是永火的刑罰,何等的悲慘!可是今天在信徒中,也同樣參雜著許多沒有重生得救的人。因此這樣的人,要快快覺醒接受這嚴歷的警告,若是再忽視這警告,結局必將被廢棄和焚燒。

作者在講了這田地的比喻之後,他就對信徒說:【親愛的弟兄們,我們雖是這樣說,卻深信你們的行為強過這些,而且近乎得救。】這裡「親愛的弟兄們」,和「你們」,與前面嚴厲警告的「那些人」,和「他們」有別,雖然作者「這樣」地把那些離棄道理之人的情形和結局告訴他們說,卻「卻深信你們的行為強過這些」,「深信」,表示作者對收信人很強的信心。「行為」,指由真正的信心所產生出來的行為(雅2:17-18)。「這些」,指之前所說那等人的情形。作者向信徒說及那等人的情形,就是要警戒他們,使他們以那等人為鑒戒。這「近乎得救」,不是說他們不過是趨近於得救,而是已經得著神完全的救恩。這清楚的說明了這些是得救的真基督徒,與前者「近於咒詛」那些未得救的基督徒,是完全不同的。作者之所以做出如此的判斷是:【因為神並非不公義,竟忘記你們所作的工和你們為祂名所顯的愛心,就是先前伺候聖徒,如今還是伺候。】這表示公義的神不會忘記他們憑愛心「所作的工」,「就是先前伺候聖徒,如今還是伺候」。在此「伺候聖徒」,是指供應在物質上有需要的聖徒,諸如賙濟、接待等。「為祂名所顯的愛心」,說明神看對祂子民的愛心行為,就如作在祂身上。【我們願你們各人都顯出這樣的殷勤,使你們有滿足的指望,一直到底。】這「顯出這樣的殷勤」,意指要繼續不斷地顯出,就是從事信心的工作和愛心的服事。「使你們有滿足的指望,一直到底」,是指他們的盼望是借著不斷顯出信心和愛心的工作而得以滿足,又借著長久忍耐並堅持到底來等候神應許的實現。【並且不懈怠,總要效法那些憑信心和忍耐承受應許的人。】「不懈怠」的意思是,不但要在屬靈的德行上有已往已經顯出來的「殷勤」,且不可因「殷勤」追求所得著的成就,而漸漸「懈怠」放鬆自己。「總要效法那些憑信心和忍耐承受應許的人」,那些憑信心和忍耐的人,就是指古時的屬靈偉人,他們為神的應許,就存著信心和忍耐的態度,一直到底。為此,願我們都要效法他們的榜樣!阿們!
「創25: 1-34」「亞伯拉罕又娶了一妻,名叫基土拉。基土拉給他生了心蘭、約珊、米但、米甸、伊施巴和書亞……。」在創世紀第二十五章中記載了,亞伯拉罕的晚年,包括他的再婚及逝世,還有以撒的後代。這裡說亞伯拉罕「又娶了一妻,名叫基土拉」,別處聖經稱她為「妾」(代上1: 32),所以她在神面前的地位不能與撒拉相題並論。「基土拉給他生了心蘭、約珊、米但、米甸、伊施巴和書亞…。」基土拉的後代也是阿拉伯各族的祖先,他們並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6 02:1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