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1、中國人正千方百計把資金轉到境外 2、中共軍報發文印證核潛艇出事 影響軍心 3、震驚!中國60項改革黃了 習被逼到牆角選項

[複製鏈接]

1842

主題

1942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158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本帖最後由 IreneLambert878 於 2023-9-6 08:09 編輯

中國人正千方百計把資金轉到境外

【 2023-09-06 訊】

中國經濟局勢不斷惡化,人民幣貶值、信託投資爆雷、房地產危機蔓延,使得更多大陸人千方百計把資金調出境外,數量驚人的大陸企業則準備「走出去」發展國際業務,連韓國投資者持有的中國股票在7個月間也驟減30%。



近九成企業計劃走出去發展

9月5日,香港貿易發展局(下稱「貿發局」)公布的一項調查報告顯示:今年5月至7月,香港貿發局訪問了791家主要在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地區營運的大陸企業,了解企業目前「走出去」的策略,及面對的營商挑戰。

調查顯示,83.9%受訪中企表示:企業正面臨各種挑戰,包括地緣政治緊張、市場需求不足、融資困難等。近九成企業表示,計劃未來1–3年「走出去」,發展國際業務。

其中,71.6%的企業希望前往中國以外的14個《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成員國發展業務;64.3%企業希望前往其它「一帶一路」及相關的新興市場,包括中東丶中歐及東歐丶南美丶非洲等地;45%企業希望到美加兩地,願到英德等先進國家的企業有30%。

調查顯示,62.1%企業表示,會前往香港尋找專業服務支援,較2019年的同類調查增加12%;選擇在大陸不同省市尋找服務的企業有47.7%。這些「走出去」企業主要計劃拓展四大領域業務,分別為物流運輸(28.8%)、市場銷售(26.9%)、投資設廠(23.3%)及海外採購(15.9%)。

大陸人轉移資金的一種方式

由於中國大陸經濟停滯、房地產危機蔓延,更多大陸人千方百計把資金調出境外,他們中的部分人採取赴港購買保險或進行其它的理財方式來轉移資金。

Quart網站9月5日的報道,本周一些香港銀行的分行外排起了長隊——排隊者大都是來自中國大陸的遊客,他們等待開設新的香港銀行賬戶,為在香港購買的保險提供資金。通過購買香港保單,內地人可以將資金轉移到海外——這提供了一定程度上的金融安全——在大陸不透明的經濟引擎面臨熄火之際,這一點現在尤其受到大陸民眾重視。

由於在香港經營的保險公司被禁止在內地銷售,內地居民必須前往香港購買保單,經過三年的大流行旅行限制后,香港邊境再次開放,中國大陸人蜂擁進香港購買保險。

疫情前,大陸客戶已經是香港保險業務的重要客群,佔香港保險市場約三分之一。隨著陸港恢復通關,多家香港銀行與保險機構最新數據顯示,大陸遊客赴港開戶及承保數據都明顯增加。

官方數據:今年上半年中國大陸遊客的新增保費飆升至319億港元(合41億美元),遠高於2018年和2019年疫情爆發前的水平。

Quartz網站的文章分析,中國房地產危機是資本湧向海外的另一個推動因素,因為房地產業放緩有可能波及金融業。上個月,中國財富管理巨頭之一——中融信託的數十種產品未能兌付,讓投資者憂心忡忡。

中國民眾購買海外保險的另外一個原因,是為了得到更大的健康保障,諮詢公司奧緯諮詢(Oliver Wyman)3月份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內地對新冠疫情管理混亂——從嚴厲的封鎖到突然放任自流,這讓民眾對生命和健康保險的需求大增。

此外,隨著美聯儲不斷加息,香港多家銀行自2022年下半年來大幅上調了存款利率,部分銀行的港幣或者美元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甚至達到了5%以上,普遍在4%左右。而中國大陸的國有銀行經過多輪存款利率下調之後,利率普遍都低於3%,因此更多大陸人被吸引到香港開戶。

時隔9年半韓國的「日學螞蟻」逆襲「中學螞蟻」

韓國朝鮮日報說,購買日本股票的韓國投資者叫「日學螞蟻」,購買中國股票韓國投資者叫「中學螞蟻」。以股票持有額為基準,從2014年1月起至今,「日學螞蟻」首次超過中學螞蟻,時隔9年半。

9月4日,據韓國委託結算院稱,以8月底為基準,韓國投資者持有日本股票的金額達34萬3649億美元,超過了持有的中國股票金額。而在今年1月,中國股票持有額還達到44萬2278億美元,遠超日本股票。也就是說:韓國投資者持有的中國股票在7個月間驟減30%。

時隔9年半「日學螞蟻」逆襲「中學螞蟻」的原因是:他們通過各項指標看到了中國經濟的蕭條。中國零售銷售增長率從4月份的18.4%降至7月份的2.5%,同期的產業生產增長率也從5.6%降至3.7%。6月,中國大陸青年失業率以21.3%創下歷史最高紀錄。因中國經濟亮起「紅燈」,這促使「中學螞蟻」爭相拋售中國股票。

而另一方面,自年初開始,日本股市以低利率和日元弱勢為跳板呈現出上升趨勢,韓國投資者的日本股票投資額開始逐漸增加。「日學螞蟻」2月的股份持有額環比漲幅僅為0.2%,6月和7月則分別增加了6%和10%。

編輯:方尋  來源:法廣


中共軍報發文印證核潛艇出事 影響軍心

周曉輝

8月21日,習近平出訪南非當日,網傳中共軍方一艘核動力潛艇在台海出事,「所有船員都已死亡」。有意思的是,最先出來「闢謠」的是台灣中華民國國防部,其發言人稱他並沒有聽到可以證實相關傳聞的訊息。而中共國防部直到8月31日才出來「闢謠」,否認核潛艇在台海出事,但有意思的是,卻隻字不提是否是在其它海域出事。

值得關注的是,就在網傳事故發生至中共軍方出來「闢謠」這十天裡,海外自媒體路德社爆料援引中共軍方內部消息證實,中共確實有一艘核動力潛艇出事,但不是在台灣海峽,而是在黃海海域。失事潛艇是在執行裝載下潛測操作考核任務時發生意外的,導致包括參加測試的22名軍官在內的55人死亡。海外多家媒體、自媒體採用了路德社的爆料。

隨後在8月24日,大陸有上海官方背景的澎湃新聞發文「闢謠」,否認核潛艇出事,並詆毀路德社。其引用的證據居然是台灣官方的說辭,十分搞笑。

大陸媒體的「闢謠」方式和中共軍方姍姍來遲的回應,都在印證中共核潛艇出事並非是個傳說。最新可以印證這一點的是9月4日中共軍網和軍報刊發的文章:《把「安全閥」擰得更緊更牢》。

《安全閥》一文開篇以當下很多部隊在組織野外駐訓、實彈實爆實投訓練等為引子,談及要把「安全閥」擰得更緊更牢,「強固部隊安全根基」。為什麽如此重要呢?

文章在第二段明確點出,稱「安全穩定工作是一項政治性、綜合性、基礎性、長期性工作,事關政治托底可靠、事關能打仗打勝仗、事關部隊建設發展基礎、事關官兵生命安全。一旦發生安全事故,就會影響部隊的正常工作和軍心士氣。安全穩定工作不是全局但牽動全局,不是中心但影響中心」。

顯然,安全穩定首先在政治方面是相當重要的,換言之,保證軍隊不出現安全事故,對於中南海高層是相當重要的事情。如果發生安全事故,不僅影響軍隊正常工作,動搖軍心,而且將牽動全局,影響中南海高層決策,即掣肘是否開戰。

這除了印證近日軍隊內部出現重大安全事故外,是否在暗示如果潛艇中死亡的軍事專家是習所信任之人,如果他們在祕密執行某些任務,他們的死亡對習近平的打擊著實不小?甚至影響了習的攻台計劃?

之所以有這樣的推斷,是因為文章上述表述,曾經在2022年3月東航梧州空難發生后,軍報發表的《始終保持如履薄冰的高度警覺》一文中出現。當時該文寫道,東航空難后,軍方學習習近平指示,表示要「抓好部隊安全工作」,並稱「安全工作是部隊的保底工程、基礎工程,也是黨委工程、政治工程。部隊一旦發生安全事故,不僅牽扯領導大量精力,而且影響部隊中心工作和軍心士氣」。

在2022年12月30日,軍網和軍報曾刊登《推動安全穩定工作提質增效》一文,強調部隊安全工作之重要,再次重複「安全穩定工作不是全局但牽動全局,不是中心但影響中心,是部隊的保底工程、基礎工程,也是黨委工程、政治工程」,但未提「部隊一旦發生安全事故」的後果等。而在這篇文章發表前,軍方以及地方確實沒有什麽引起全國關注的重大安全事故,因為彼時全國正處於感染中共病毒和死亡的高峰。

此外,在軍報三篇提及軍隊安全工作的文章中,都提到了習近平曾經說過的一句話,即「要認真落實安全發展理念,高度重視防範重大安全問題,確保部隊安全穩定」。習近平此語何時提出,筆者不知,但從網路上可以查到至少在2015年3月,中共軍網的相關文章中就已引用習的這番話。那是不是表明,習強調了近十年的話,軍方年年在學,但卻依然沒有做到防範重大安全事故出現,依然沒有做到部隊安全穩定?

一種可能是軍隊將官陽奉陰違,那麽習對軍隊的掌控能力究竟有多大呢?另一種可能是軍隊腐敗,任人唯親,有能力將官被排斥,因此無法避免事故發生。無論是哪一種,核潛艇出事透出的正是中共軍方不為人所知的某些黑幕。

而為了避免類似重大安全事故再度發生,《安全閥》一文強調要「切實把安全穩定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抓緊抓實抓到位」,要「主動預防,少放『馬後炮』」,要「一體推進」,不搞「單打一」,要「壓實責任」等。這意味著軍方在加強洗腦的同時,還要嚴查安全問題。只是面對軍中禍事連連,人心不穩、暗流涌動的局面,北京最高層真的有辦法解決嗎?(轉自大紀元)


震驚!中國60項改革黃了 習被逼到牆角選項

【 2023-09-05 訊】


阿波羅網林億報道/「路透」4日發表題為「中國經濟奇迹的一部分只是海市蜃樓,接下來是現實檢查」的文章稱,2014年召開的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所提出的60項改革任務,目的是調整更適合欠發達國家的陳舊增長模式,然而,大部分改革都毫無進展,經濟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舊政策,而這些政策只是加劇了中國的巨額債務和工業產能過剩。

英國劍橋大學中華髮展教授赫斯特(William Hurst)表示:「短期內存在金融危機或其他程度經濟危機的重大風險,這會給中國政府帶來巨大的社會和政治成本。最終必須進行清算。」

劍橋大學中國發展教授威廉·赫斯特(William Hurst)說:「事情總是慢慢衰落,直到突然崩潰。」

經濟學者說,到2008-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時,中國已經滿足了其發展水平所需的大部分投資需求。

從那時起,中國的經濟名義上翻了兩番,而總體債務卻增加了九倍。為了保持高增長,中國在2010年代成倍增加基礎設施和房地產投資,犧牲了家庭消費。

中國經濟繁榮的結束很可能會損害大宗商品出口國的利益,並導致全球通貨緊縮。在國內,它將威脅到數百萬失業畢業生和許多財富被捆綁在房地產上的人的生活水平,從而構成社會動蕩風險。

經濟學者認為中國有三種選擇。

一是迅速、痛苦的危機,以註銷債務,抑制過剩的工業產能,化解房地產泡沫;二是一個長達數十年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中國以犧牲經濟增長為代價,逐步削減這些過剩產能;三是轉向以消費者為主導的模式,進行結構性改革,雖然會帶來一些短痛,但有助於中國更快、更強大地重新崛起。

法國外貿銀行(Natixis)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艾麗西亞·加西亞·埃雷羅(Alicia Garcia Herrero),「沒有效益的項目堆積的債務越多,資產回報率就越低,尤其是公共投資,這確實意味著中國無法通過增長走出困境。」

第三條道路,即積極轉向新模式,考慮到習近平60項改革的結果,被認為是非常不可能的。

分析人士說,2015年曾發生資本外流恐慌導致股市和人民幣暴跌,並引發官方對具有潛在破壞性的改革的反感,從那以後,這些改革計劃此後幾乎再也沒有被提及。

自那以後,中國在金融市場的重大自由化上打了退堂鼓,而控制國有巨頭和引入全民社會福利的計劃也從未完全實現。

責任編輯:方尋  來源:林億報道

希望:   http://tuidang.hopto.org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6 10:1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