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王秋楊:第一位中國女性徒步穿越北極

[複製鏈接]

353

主題

2498

帖子

957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倍可親高級會員(十六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5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膽小鬼 發表於 2005-7-7 14:3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05年4月底,一支由9個中國人組成的探險隊成功穿越了北極,其中一位是女性。他們從北京出發那天,有送行的人說,可以把他們這次的經歷寫一本書,題目就叫《一個女人和8個男人不得不說的故事》。
  把8個男人的故事留給別人去寫,我只寫這個女人。她是徒步穿越北極的第一位中國女性,叫王秋楊,今典集團執行總裁。

  和狂暴的風一同行走
  她背著行囊,握著雪杖,踏著雪板,站在一片無際的冰原上,冰下就是3公里深的北冰洋。
  經歷了15分鐘的飛行,直升機把王秋楊和她的8位男隊友以及3位嚮導,從俄羅斯科考隊的北極barneo基站運到了這個北緯89°20』的地方,從這裡開始了穿越北極的行走。
  天空高懸著一輪蒼白的太陽,沒有一點光輝,也沒有一點熱量。正是北極的白晝期,太陽日夜都不隱沒。風在沒有遮攔的冰原上狂野地馳騁,一邊發出響亮的嘯聲。逆光下,每一顆被風掠起的雪粒都閃爍著柔和的熒光,如同一群群飛舞的小精靈。
  王秋楊第一次到北極來,卻對這裡的一切似乎都很熟悉,尤其是那片嚴寒籠罩的白色天地。1998年,她曾經乘坐蘇聯的破冰船穿越「魔鬼西風帶」到過南極。她也曾經在2003年到2004年,一年中攀登了包括海拔7546米的慕斯塔格峰在內的4座5000米以上的雪山。她在這些地方,已經領略過了冰雪世界的壯闊。
  為了這次北極之行,她自2月攀登非洲第一高峰乞力馬扎羅峰迴京后就投入了體能和技能的訓練。每天一個多小時的無氧訓練后是有氧訓練,連續的跑步、負重、深蹲……每天的運動量都要升級。她甚至還去了一趟北大湖訓練滑野雪。直到到達世界上最北端的小鎮朗伊爾賓,等待飛機送他們去往北極基地營的期間,還做了滑雪的適應性訓練。出發日期經過了幾次更改和推遲,以致王秋楊一度以為會取消計劃。變化和等待,期望和失望,原本就是探險的一部分。
  用雪杖滑動著雪板,這支小小的探險隊,以每人前後保持20米左右距離的單行隊形向著極點前進,王秋楊走在隊伍的後面。所有的人都從頭到腳包得嚴嚴實實,看不見面目,服裝又差不多,只能通過一些細節來分辨哪個人是誰。
  4月中旬,北極已經算進入了夏天。他們是今年最後一支徒步北極的隊伍。北極圈裡,一些地方的冰已經開始融化,於是他們遇到了更多的河。在北極遇到河,或是冰隙,都要繞很長的路,才能找到狹窄一點和冰層厚一點的地方。過一些河的時候,可以感到腳下的冰縫在動。王秋楊很想停下來聽一聽冰河開裂的聲音,可嚮導卻催促著隊伍快快走過。
  時常要經過大冰塊撞擊在一起形成的褶皺。這時候,腹肌要使用更大的力量,雪板才能滑過去。
  氣溫比想象的冷得多。王秋楊的風鏡很快起霧並馬上結了一層薄冰。隊長王勇峰把自己的風鏡換給了王秋楊。晚上,就發現隊長的下眼瞼有了輕微的凍傷。行走途中,每次停下來休息,都要立即穿上厚羽絨服,立即補充熱量:大量吃巧克力、乳酪、果仁、喝水……每次只能休息四五分鐘,時間再長,人就可能被凍壞。
  當太陽在他們頭頂兩點鐘的方向時,隊伍開始紮營。
  什麼都凍住了,從隊長的鬍子、頭盔到防晒霜和各種藥膏。卸裝備時,啤酒和可樂爆了,濺在裝備上的不是水,而是一片片形態奇異的霜。
  第一天,他們行走了4.5英里,可第二天,冰塊又往回漂了半英里。
  她迷戀的就是那種熬過極度艱苦之後的快樂
  在極地行走時,和登山一樣,是很孤獨的。前後的人離得很遠,你的周遭只有冰雪,你只能和自己交流。在這樣的情形下,人有時候什麼都不想,只是努力地甚至是機械地做好每一個動作;有時候卻會把一生的事情都想起來。
  少年時代,王秋楊也這樣孤獨地行走過,不過是在長滿樹木和野草的中國東南部的山嶺中。
  她是個軍人的女兒,17歲以前,跟著父親所在的野戰部隊,生活在福建的一個山村裡。
  那時的她,怎麼能夠想象得到,長大后的自己,不僅走出了縣城,走到了首都北京,而且成就了一番事業,接下來走遍了世界,一直走到地球的極地呢。
  冰雪狂風中,一天10個小時的負重行走,每行進一步都很艱難。每一個動作,甚至每說一句話,都要花費極大的力氣。凡是露在外面的東西,頭套、眼鏡……統統覆蓋著一層冰。而裡層的衣服和襪子,卻被汗水浸泡得可以擰出水來。每天,到紮營的時候,腰都彎不下去了,還得拼出最後的力氣,和隊友一道,快速把過夜的帳篷搭起來。極地的低溫下,人在露天一刻也不能停。那種嚴寒,那種極度的疲累,那種心臟彷彿要衝出胸腔、使人眩暈和窒息的劇烈的搏動,那種由於各種原因產生的肉體的疼痛,那種非常態的生活,還有,那種倏忽間降臨的險情,都會讓人想到地獄,想到永遠不要重複這樣的經歷,甚至想到死亡。
  然而,就是由於一次又一次置身於這種境地中,她懂得了對生活的珍惜和感謝:
  當她從荒原、沙漠、雪山、極地走出來,看到路邊的第一棵小草時,會感到特別的快樂。當她蓬頭垢面地回到家,享受著空調的恆溫時,會感到無比的舒適。當溫熱的水流,從浴室的蓮蓬頭灑下,輕滌著她被汗漬和沙塵包裹的身體時,她感到那樣的溫暖。當重新和親人圍坐在一張桌子邊吃飯,目光撫摩著目光,手撫摩著手,她感到格外的甜蜜。
  忽然她的眼前,閃過了兒子的面影。她感到自己的嘴角翹了起來―――一個人笑了。
  遠遠地,看見前面的嚮導扔下了雪板和手杖,她知道,一天的路又走完了。
  為人類的意志和友情感動
  清晨,睜開雙眼,又到了出發的時候。風停了,大霧卻瀰漫了冰原。
  王秋楊覺得渾身上下哪兒都疼。昨晚隊長用棉花把她的腳包了起來,可疼痛並沒有減輕。
  她對隊長說:「我很冷。」
  隊長笑著說:「那就對了。」
  她說:「我腳疼。」
  隊長仍舊笑著說:「走走就不疼了。」
  她說:「我昨晚只睡了三四個小時的覺。」
  隊長的笑更俏皮了:「那就夠了。」
  她咬咬牙跟著隊伍上路了。
  在極地行走4天了,包括隊長在內,每個人都有了或輕或重的傷痛。可是沒有人退縮。對於極限運動,這些都是正常的。走這天的第二程時,王秋楊把鞋帶和腳帶都鬆開了。她覺得腳似乎不那麼疼了。不,疼還是疼,是她不怕疼了。
  她的心裡涌動著一種感動。為大自然的神聖感動,也為人類的意志和友情感動。
  隊長有著豐富的戶外運動經驗,他對於王秋楊,意味著安全和力量。王石每天都走在第一個,是他把王秋楊引入了登山運動的。鍾先生也是個「老戶外」,休息時,對王秋楊問一句:「你還好吧?」王秋楊的心就變得暖暖的了。逢到過坎,他還常常主動幫助別人。要知道,在這種運動中,一般情況下,都是利用別人經過的時間,讓自己有片刻的喘息。呂宗陵總能選擇一條比較容易走的路,王秋楊願意跟著他走。過坎兒時,如果他選擇的路和嚮導選的不一樣,他就停下來,揮一揮雪杖向王秋楊示意。往往他過去了,還回頭望王秋楊一眼。在冰天雪地中,在人和人的間隔那麼大的時候,一個回頭,就是一種感情的交流,就能激起人跟上隊伍的氣力。王秋楊也願意跟建哥走。建哥跟王石登過七大洲的山。他還是一個烹飪愛好者,每天晚上宿營后,他做完飯菜,都要艱難地走過冰雪,給住在另兩個帳篷的隊友送一點過來。孫爺體力真好,不過總喜歡丟三落四。想到他有時候笨笨的樣子,王秋楊會忍不住笑出來。而曹峻呢,只要別人一照相,就有氣無力地喊:「把贊助商的商標露出來。」
  王秋楊覺得自己才適應了這樣的生活。
  下午,他們遇到了一條大河。嚮導帶著隊伍走了好久,都沒能過去,只好在河邊宿營。
  睡夢中,冰塊向極地漂了一英里。奮鬥的時候,不要去想目標還有多遠,否則會耗散自己的勇氣和勁頭。醒來,便是極地行走的第五天。
  首要的事是過河。嚮導不停地爬到高處t望,終於找到了一處狹窄的地方。當隊伍終於過了河,嚮導高興得一下子就躺在了地上。
  極點越來越近了,嚮導不斷地停下來看GPS確定方位。前面傳來消息,說還有3英里,王秋楊本來平靜的心興奮了起來,腳步也快了,從隊尾走到了前面。可走了好長一段路后,里程反而變成了3.4英里。開始起風了,天又冷了起來,腳步變得比剛才艱難了。再走啊走啊,嚮導說只有2.2英里了,可隊友說那是直線距離,估計還要走4個小時呢。興奮退走了,王秋楊又走回了隊尾。
  人的心理是多麼微妙啊。當目標還很遙遠的時候,人可以勇氣百倍不顧一切地去奮鬥。一旦對目標有了期待,那些期待之外的付出,都變得如此讓人難以承受。
  又走了一程,當有人再問還有多少路時,又遠了半英里。是腳下的冰塊在往回漂嗎?王秋楊在心裡笑了起來。忽然聽到了天空中傳來馬達的轟鳴聲。不一會兒,一架直升機從雲端現了出來,所有的人都停下腳步,向著天空揮手,看著這直升機在距他們大約一英里的地方落了下來,又飛走了。好高興啊,這可是5天來,他們第一次看到的他們之外的人類跡象!
  嚮導大叫:「go,go,go!」
  走著走著,發現了熊的新鮮的腳印,這說明,距極點真的不遠了。大家興奮地拍起了照,嚮導卻很緊張,拿出了槍,壓上子彈,警惕地四處張望。
  重新開始行走後,嚮導停的次數越來越多了,在找極點了。冰塊是漂動的,極點也總在變。嚮導讓大家走近點,為的是可以一起到達。
  終於讓大家排隊了。一位隊友架好相機,一聲喊,全體一起衝過了鏡頭,踏上了極點。
  每個人都很激動,大家互相熱烈地擁抱。隊友拿出了香檳,嚮導拿出了威士忌。每人一口酒,都喝得小心翼翼的,嚴寒中,怕酒瓶粘掉了嘴唇的皮膚……
  幾個小時后,直升機把他們接回barneo的基站。
  他們在基站又住了兩天,為的是等待回城市的飛機。在經歷了這樣一種人體極限的歷練之後,王秋楊此時的心是那樣的平和、快樂、安詳和滿足,什麼也不想,什麼也不求,只是在安度時光,在享受一頂溫暖的大帳篷。
  接受旅遊衛視的直播時,她告訴電視機前的觀眾:「旅行是一種生活方式,探險是一種人生態度。很想從這裡再出發,去往世界的任何地方。」然後她在日記里寫下這樣一句話:「很想永遠享受這極度體驗的生涯,就想讓自己這麼在路上。」
  (本文改編自《北京青年報》)[/COLOR]

[CENTER][music]http://mp3.baidu.com/u?n=9&u=http://bbs.ws.cq.cn/onlinemp3/k5yrNA$$.mp3[/music][/CENTER]
我總是在行走和停留,我走很長的路了,還有很長的路要繼續走下去。 我停留的時候,不僅僅是因為這裡的風景適合我的呼吸。 是因為我累了,我需要一次小小的歇息,重溫我的夢想。 夢想並不遠,我總是在努力抵達。 我安靜,安靜的喜歡著,安靜的讀一讀那些美好的心情,讓愛留在靜靜的夜,愛在旅遊........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8 12:4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