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可15: 1-47>

[複製鏈接]

3330

主題

3350

帖子

5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Rank: 6Rank: 6

積分
5215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霞步思 發表於 2022-7-27 05:1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可15: 1-47」「一到早晨,祭司長和長老、文士、全公會的人大家商議,就把耶穌捆綁,解去交給彼拉多……。」在馬可福音第十五章中,馬可說:「一到早晨,祭司長和長老、文士、全公會的人大家商議,就把耶穌捆綁,解去交給彼拉多…」。因公會不能在晚上舉行合法的會議,所以「一到早晨」就聚集開會,正式定主耶穌死罪。「彼拉多」是主后26-36年羅馬帝國派駐猶太地的行政長官,他通常駐鎮凱撒利亞,逾越節期間移駐耶路撒冷,防備隨時可能發生的騷動事件。當時猶太人在羅馬帝國的統治下,被賦予有限的自治權力,除了對擅闖聖殿內院的外邦人之外,公會並無執行死刑的權柄(約18:31),所以必須將主耶穌解交給羅馬巡撫,讓他按羅馬帝國的律法定罪並處死刑。「彼拉多問祂說:『禰是猶太人的王嗎?』耶穌回答說:『你說的是』」。「禰是猶太人的王嗎?」可能是重複猶太領袖訴狀上的罪名。彼拉多是羅馬的巡撫,只要不牽涉到羅馬政權,通常不過問猶太人的宗教紛爭,因此公會沒有以宗教的罪名來控告主耶穌,而是以政治罪名誣陷祂。主耶穌如果承認是「猶太人的王」,即表示與羅馬政權對抗。耶穌雖承認祂是王,但說明祂的國不屬這世界(約18:33-38)。「祭司長告祂許多的事。彼拉多又問祂說:『禰看,他們告禰這麼多的事,禰什麼都不回答嗎?』耶穌仍不回答,以致彼拉多覺得希奇『」。「許多事」,指許多捏造的事實以證明祂自立為王。主耶穌的沉默使巡撫不知如何判決,因為「無論什麼人,被告還沒有和原告對質,未得機會分訴告他的事,就先定他的罪,這不是羅馬人的條例」(徒25:16)。「每逢這節期,巡撫照眾人所求的,釋放一個囚犯給他們」。這是當時所特有的大赦慣例,以示統治者的慈仁。「有一個人名叫巴拉巴,和作亂的人一同捆綁。他們作亂的時候,曾殺過人」。「巴拉巴」可能是猶太革命組織奮銳黨的首領,曾在一次叛亂事件中殺人。「眾人上去求巡撫,照常例給他們辦。彼拉多說:『你們要我釋放猶太人的王給你們嗎?』他原曉得,祭司長是因為嫉妒才把耶穌解了來。只是祭司長挑唆眾人,寧可釋放巴拉巴給他們」。「嫉妒」,這是宗教上的嫉妒,公會的領袖們深感主耶穌的言行威脅到他們的權勢。當時上耶路撒冷過節的人成千上萬,這些「眾人」看見耶穌既已被公會定罪,不再符合他們心目中彌賽亞的形像,而巴拉巴則因作亂而遭監禁,反似民族英雄的樣子,所以就聽從祭司長的「挑唆」。「彼拉多又說:『那麼樣,你們所稱為猶太人的王,我怎麼辦祂呢?』他們又喊著說:『把祂釘十字架!』彼拉多說:『為什麼呢?祂做了什麼惡事呢?』他們便極力地喊著說:『把祂釘十字架!』」「釘十字架」是當時羅馬帝國處決重大人犯的酷刑,只對強盜、殺人放火、叛國等罪大惡極的囚犯施此刑罰,羅馬的公民不受此刑。「把祂釘十字架」正應驗了主自己早先說的預言(太20:19)。「祂作了什麼惡事呢?」彼拉多在審訊結束的時候說出這樣的問話,表明承認主耶穌清白無罪。

「彼拉多要叫眾人喜悅,就釋放巴拉巴給他們,將耶穌鞭打了,交給人釘十字架」。羅馬人打罪犯的鞭子用皮帶做成,上面嵌有小塊骨頭或金屬,能令挨打的人皮開肉綻。「釘十字架」不但應驗了主耶穌自己的預言,也應驗了舊約的預言,「為我們受了咒詛」(申21:23)。而彼拉多的作為就像今天許多政客和公眾人物一樣,為了「要叫眾人喜悅」,顛倒是非,不顧真理原則。「兵丁把耶穌帶進衙門院里,叫齊了全營的兵。他們給祂穿上紫袍,又用荊棘編做冠冕給祂戴上,就慶賀祂說:『恭喜,猶太人的王啊!』又拿一根葦子打祂的頭,吐唾沫在祂臉上,屈膝拜祂。戲弄完了,就給祂脫了紫袍,仍穿上祂自己的衣服,帶祂出去,要釘十字架」。主耶穌經歷了猶太人的侮辱(14:65),又經歷外邦人的侮辱。「全營的兵」約有六百人。「紫袍」本為羅馬士兵的紅色外袍,褪色后顏色接近皇室所穿的紫色,又以帶刺的冠冕替代王冠,用來將主耶穌打扮成猶太人的王來戲弄凌辱祂。「恭喜,猶太人的王啊!」這是一種嘲弄式的致敬。「拿葦子打祂的頭」,表明欺凌至極。「吐唾沫在祂臉上」,表明羞辱至極。羅馬罪犯通常都是光著身子拉出去釘十字架的,這裡讓主耶穌「仍穿上祂自己的衣服」,是羅馬巡撫對猶太人傳統的讓步。「有一個古利奈人西門,就是亞歷山大和魯孚的父親,從鄉下來,經過那地方,他們就勉強他同去,好背著耶穌的十字架」。十字架應該由囚犯本人背負,但主耶穌經過鞭打,此刻已經力不能支。「古利奈」是北非的一個地方名,「西門」是猶太人的名字,他大概是居住在古利奈的猶太人,來耶路撒冷過逾越節。「就是亞力山大和魯孚的父親」,這話表示亞力山大和魯孚乃是本書讀者所熟悉的人物,西門全家人都因他被勉強「背著耶穌的十字架」而蒙恩得救(羅16:13)。「他們帶耶穌到了各各他地方(各各他翻出來,就是髑髏地)拿沒藥調和的酒給耶穌,祂卻不受。於是將祂釘在十字架上,拈鬮分祂的衣服,看是誰得什麼」。「各各他」意思是「死人的頭骨」,據說這個小山丘的形狀像死人的頭顱,故有此名,主耶穌就在此處被釘受死。「沒藥調和的酒」具有麻醉的作用,可以用於減輕被釘的痛苦。「祂卻不受」表明主耶穌要親身擔當十字架的苦難,拒絕接受任何從人來的幫助和安慰。「拈鬮分祂的衣服」應驗了詩篇22:18的預言。「釘祂在十字架上是巳初的時候」。「巳初」即上午九點鐘。「在上面有祂的罪狀,寫的是『猶太人的王』」。這個牌子是用希伯來、羅馬和希臘三種文字寫成的(約19:20),羅馬帝國境內所有的人都能看懂。羅馬兵丁對主耶穌的諷刺,卻成了在世人面前對「那生下來作猶太人之王」(太2:2)的公開見證。「他們又把兩個強盜和祂同釘十字架,一個在右邊,一個在左邊。(有古卷在此有28「這就應了經上的話說:『他被列在罪犯之中』。」)主耶穌是以罪犯的身份被釘在十字架上,這正應驗了「祂也被列在罪犯之中」的預言。「這就應了經上的話」,指以賽亞書53:12。

「從那裡經過的人辱罵祂,搖著頭說:『咳!禰這拆毀聖殿、三日又建造起來的,可以救自己,從十字架上下來吧!』」「搖著頭」是猶太人譏笑人的一種姿態。「你這拆毀聖殿,三日又建造起來的」,這話表明他們因為不明白主的話,轉而濫用主的話(約2:19-21)。「可以救自己,從十字架上下來吧!」這話表明他們不明白神做事的原則,主耶穌不從十字架上下來,正是要「因從死里復活,以大能顯明是神的兒子」(羅1:4)。「祭司長和文士也是這樣戲弄祂,彼此說:『祂救了別人,不能救自己。以色列的王基督,現在可以從十字架上下來,叫我們看見,就信了。』那和祂同釘的人也是譏誚祂」。除了猶太教領袖和過路人,連猶太罪犯也參與了這場戲弄。但神的旨意就是要借著十字架的死,達成祂救贖的計劃。「從午正到申初,遍地都黑暗了。申初的時候,耶穌大聲喊著說:『以羅伊!以羅伊!拉馬撒巴各大尼?』(翻出來就是:『我的神!我的神!為什麼離棄我?』)」「午正」即中午12點,「申初」即下午3點。主耶穌是在「巳初」上午9點被釘,到申初一共有6個鐘頭,前3個鐘頭受盡人的譏誚,后3個鐘頭「遍地都黑暗了」,這是因為神轉臉不顧。主耶穌因替人擔罪,所以被神暫時棄絕,可見祂所擔當的罪是多麼的深重可怕。「以羅伊,以羅伊,拉馬撒巴各大尼」是亞蘭文。「我的神,我的神,為什麼離棄我?」此刻在十字架上的耶穌,由於是站在罪人的地位上,「親身擔當了我們的罪」(彼前二24),因為「耶和華使我們眾人的罪孽都歸在祂身上」(賽53:6),所以公義的神不能不離棄祂(詩22:1)。主耶穌一生時刻都與神同在,只有那三個鐘頭被神離棄,這是神兒子極度的痛苦,所以祂才如此大聲喊叫。「旁邊站著的人,有的聽見就說:『看哪,祂叫以利亞呢!』有一個人跑去,把海絨蘸滿了醋,綁在葦子上,送給祂喝,說:『且等著,看以利亞來不來把祂取下。』耶穌大聲喊叫,氣就斷了」。「以利亞」是猶太人心目中彌賽亞的先鋒,在場的人聽見主耶穌喊叫「以羅伊」,誤以為祂在呼叫以利亞。蘸醋給耶穌喝,含有戲弄的意味,豈知他們此舉,也應驗舊約的預言(詩69:21)。一般人被釘十字架時,是精疲力竭,在昏迷中無聲無息而斷氣,但主耶穌死時是「大聲喊叫」,表明祂的死和常人有別。「氣就斷了」主耶穌斷氣的時刻是申初,正是猶太人宰殺逾越節羔羊的時刻。「殿里的幔子從上到下裂為兩半」。「殿里的幔子」指隔開聖所和至聖所的內層幔子(出26:33),普通人不能直接來到至聖所的施恩寶座前。「從上到下裂為兩半」表明這是神的作為,象徵主耶穌的肉身為我們裂開,打開了天國的道路,「給我們開了一條又新又活的路,從幔子經過,這幔子就是祂的身體」(來10:20),因此我們「得以坦然進入至聖所」(來10:19) ,「坦然無懼地來到施恩的寶座前,為要得憐恤,蒙恩惠,作隨時的幫助」(來4:16)。

「對面站著的百夫長看見耶穌這樣喊叫斷氣(有古卷無喊叫二字),就說:『這人真是神的兒子!』」百夫長見慣了受十字架刑罰的一般人斷氣時的情形,現在見到主耶穌獨一無二的斷氣,就認定祂必不是平常的人,乃是「神的兒子」。「還有些婦女遠遠地觀看;內中有抹大拉的馬利亞,又有小雅各和約西的母親馬利亞,並有撒羅米,就是耶穌在加利利的時候,跟隨祂、服事祂的那些人,還有同耶穌上耶路撒冷的好些婦女在那裡觀看」。「抹大拉的馬利亞」主耶穌曾從她身上趕出七個鬼(路8:2)。「小雅各和約西的母親馬利亞」,就是主耶穌的母親馬利亞(6:3)。「撒羅米」就是「西庇太兩個兒子的母親」(太27:56)。當其他的門徒棄主而逃的時候,這些卑微、軟弱的婦女卻從加利利一直跟隨主到十字架下,這是何等的美!所以神就揀選她們作基督死而復活的見證人。「到了晚上,因為這是預備日,就是安息日的前一日」。「晚上」是指黃昏逐漸接近日落之時。猶太人因在安息日不能隨意行動和工作,要在前一天做好預備,所以稱安息日的前一天為「預備日」。「有亞利馬太的約瑟前來,他是尊貴的議士,也是等候神國的。他放膽進去見彼拉多,求耶穌的身體;彼拉多詫異耶穌已經死了,便叫百夫長來,問他耶穌死了久不久。既從百夫長得知實情,就把耶穌的屍首賜給約瑟」。「亞利馬太」是以法蓮山地的一個小鎮,位於耶路撒冷西北約30公里。「他是尊貴的議士」,表明他是公會的成員(路23:50-51)。「也是等候神國的」,約瑟和尼哥底母一樣,原是暗暗的作主門徒的(約19:38-39),因被主十字架替死的愛所摸著,就有膽量表明自己的身份。一般人被釘在十字架上,通常要兩、三天才斷氣。主耶穌當日未經打斷腿就已經死了,事非尋常,因此「彼拉多詫異耶穌已經死了」。「約瑟買了細麻布,把耶穌取下來,用細麻布裹好,安放在磐石中鑿出來的墳墓里,又滾過一塊石頭來擋住墓門。抹大拉的馬利亞和約西的母親馬利亞都看見安放祂的地方」。「約西的母親馬利亞」就是主耶穌的母親。約瑟照猶太人規矩,用香料和細麻布將耶穌包裹,安放在磐石中鑿出來的墳墓里。亞利馬太的約瑟,在門徒都逃之夭夭的時刻,他卻能冒著生命的危險,忠心、勇敢地為主擺上。但願我們今天也能在眾人都不願跟隨主的時候,能忠心地跟隨主!阿們!
「創25: 1-34」「亞伯拉罕又娶了一妻,名叫基土拉。基土拉給他生了心蘭、約珊、米但、米甸、伊施巴和書亞……。」在創世紀第二十五章中記載了,亞伯拉罕的晚年,包括他的再婚及逝世,還有以撒的後代。這裡說亞伯拉罕「又娶了一妻,名叫基土拉」,別處聖經稱她為「妾」(代上1: 32),所以她在神面前的地位不能與撒拉相題並論。「基土拉給他生了心蘭、約珊、米但、米甸、伊施巴和書亞…。」基土拉的後代也是阿拉伯各族的祖先,他們並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4 05:5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