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5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上海三才女之張愛玲 

[複製鏈接]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5-7-14 06:1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上海三才女之張愛玲   
  

生不逢時,懷才不遇,遇人不淑,人生三大憾事。
――摘自日記

三十歲那年秋天我在錦城謀食
間或踩踩杜甫的草堂
拍拍薛濤的井沿
摸摸諸葛亮的祠門
望望王建的墓地
在文殊院聽緇門誦佛經
到青陽宮看盤鬏玩八卦
有時也去陪陪那個寂寞的韶山人
我的工作就是到處亂跑
跑累了便回到斗室守著電視
過了一個中秋又一個中秋
可我並沒有多長一歲
在那個以芙蓉遮面的城市
卻見不到李白蘇軾故鄉的月亮
卻有漫天的雨絲
濕潤遊人的眼睛
――《買一送二的中秋節自然就沒有月》

這是我在1995年中秋節的晚上寫的一首詩歌《買一送二的中秋節自然就沒有月》。當時,我正在成都鄉下石羊場的一個小村裡,吃著月餅,聽著澳洲廣播電台的新聞節目。在節目中偶然聽到張愛玲在大洋彼岸孤寂地死去。乍聽這死訊,我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懷疑自己是不是在做夢。待耐心地聽完,才明白,我很清醒。我清醒地知道,天上沒有月亮。我努力地瞪大眼睛也看不見在那天晚上有月亮,許是月亮被許多人的淚水淹沒了罷。
說到張愛玲,我還得從劉西鴻說起。因為喜歡廣東女作家劉西鴻寫的東西,而她總是提到張愛玲對她的影響。劉西鴻有點像張愛玲:坦然從俗的思想觀念、都市浮情的主題內容,踢脫靈動的文字風格,以及在一個鮮活而紊亂的時代驟然成名、短暫才華噴發的創作經歷。劉西鴻,不知道有多少人能記得這個女作家。極有個性的一個人,在當年的文壇也是極為轟動。劉西鴻原是深圳市文錦渡海關一員業餘作家。後來好像不寫作品了,劉西鴻出國居住在法國馬賽。我比較喜歡劉西鴻發表在《人民文學》1986年第9期的《你不可改變我》。此篇小說獲1985―1986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我便買了張愛玲的書。那時候,我枕邊常有三個女作家的小說集:張愛玲的《傾城之戀》、鍾曉陽的《流年》、劉西鴻的《你不可改變我》。
最先買來看的,當然是《傾城之戀――張愛玲傳奇》。對《傾城之戀》、《金鎖記》等很叫得響的小說不怎麼喜歡,卻是特別喜歡她的《心經》、《茉莉香片》、《紅玫瑰與白玫瑰》。
「也許每一個男子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至少兩個。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飯粘子,紅的卻是心口上的一顆硃砂痣。」看到這段文字,就讓我震撼。接下來看到嬌蕊對振保說的話:「一個人,學會了一樣本事,總捨不得放著不用。」更是讓我嘆為觀止。
人影簾遮,香殘燈攏晗阜縲薄
門掩春寒,雲迷小夢,睡損梨花。

且消錦樣年華,更莫問天涯水涯。
孔雀徘徊,杜鵑歸去,我已無家。
――呂碧城《柳梢青》


悵秋風,憔悴天涯,美人芳草怨遲暮
――從呂碧城到張愛玲
瓊樓秋思入高寒,看盡蒼冥意已闌。
棋罷忘言誰勝負,夢余無跡認悲歡。
金輪轉劫知難盡,碧海量愁未覺寬。
欲擬騷詞賦天問,萬靈凄側繞吟壇。
――呂碧城七律《瓊樓》
悵秋風,憔悴天涯,美人芳草怨遲暮。(呂碧城《綺羅香》)
二十世紀頭一二十年間,中國文壇、女界以至整個社交界,曾有過「絳帷獨擁人爭羨,到處咸推呂碧城」一大景觀。這一景觀之端倪,初露於津門一地。
呂碧城(1883―1943),一名蘭清,字遁夫,號明因(后改為聖因),安徽旌德人。其父鳳岐,字端,光緒丁丑科進士,與清末著名詩樊增祥(樊山)同年,曾任山西學政。1895年,端田公中風猝死,其二子亦早已夭亡,按照封建宗法制度,女兒不得繼承遺產,碧城更分文未得。兩年後,其母送她遠赴天津,依時在塘沽任鹽運使的舅父嚴鳳笙而居,並接受現代教育。碧城母親系繼室,族人因覬覦其家產,唆使匪徒將她劫持攜去。后雖有世交、時為江蘇布政使的樊樊山派人救脫險,但此類事被時人認作有損呂家聲譽,碧城先前所訂之婚約,亦以此而被對方解除。這對她日後的感情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以致其終身不嫁。
呂氏有姐妹四人,碧城行三。三位姐姐,均以詩文名世有「淮西三呂,天下知名」之美譽;幼妹雖略為遜色,也算得上是工於詩文的才女。呂氏四姐妹中,碧城最為慧秀多才,除工於詩文,亦擅長書畫,且通音律。其聲名成就,均出三姐妹之右。這固系其才情和思想性格所致,也與一時之機遇有關。1903年春,20歲的呂碧城有意到天津市內訪女學,受其舅父攔阻,一時氣憤,「決與脫離」,隻身出走。身無分文,舉目無親的呂碧城,在赴津列車中,幸遇好心人佛照樓主婦(不知真實姓名為何),將其挈往寓中住下。當她得知舅父署中秘書方君之夫人住在濱江道的《大公報》社,便馳函暢訴來津種種。函為該報經理英斂之。
英斂之(1866―1926,滿洲正紅旗人,名華,以字行,別號安蹇齋主,立憲黨人,傾向維新,能文章,1902年在津創辦《大公報》)所見,大加讚賞,親自前往邀呂到報館內居住,並聘其為助理編輯。從此,呂碧城開始走上了獨立自主的生之路。才情煥發的呂碧城,到《大公報》僅數月,即以詩詞文章聲譽鵲起,名聞海內。其詩文中流露的剛直率易之性情、橫刀立馬之氣概,深為時人尤其女性們所嚮往傾慕。
其間,秋瑾由北京專程到津拜訪一事,可謂兩位新女性間一段因緣佳話。呂有《予之宗教觀》一文,內中栩栩如生地記述了她倆會見同寢的動人情景。文中說:「猶憶其名刺為紅箋『秋閨瑾'三字,館役某高舉而報曰:『來了一位梳頭的爺們!'蓋其時秋作男裝而仍擁髻,長身玉立,雙眸炯然,風度已異庸流。主人款留之,與予同榻寢。次晨予睡眼朦朧,睹之大驚,先瞥見其官式皂鞋之雙足,認為男子也。彼方就床頭庋小奩敷粉於鼻。」還說,秋瑾原來亦號「碧城」,京中人士都以為呂之詩文出諸彼手,倆人相見之下,秋瑾「慨然取消其號」,原因是呂已名聲大著,「故讓避也」。這說法,不能排除呂有自誇自大的意味。文章又說:「嗟乎!當時詎同寢者他日竟喋血飲刃於市耶!彼密同渡扶桑為革命運動,予持世界主義,同情於政體改革而無滿漢之見。交談結果彼獨進行,予任文字之役。彼在東所辦《女報》,其發刊詞即予署名之作。后因此幾同遇難竟獲倖免者,殆成仁入史亦有天數存焉。」言辭當中,充滿了對秋瑾的懷念之情和不解之意。
呂碧城欲辦女學,英斂之介紹她遍識嚴復、嚴范孫、傅增湘津門名流,以求支持。在直隸總督袁世凱和天津道尹唐紹儀的贊助下,1904年9月,「北洋女子公學」成立,呂任總教習;兩年後,「公學」改名「北洋女子范學堂」,年僅23歲的呂碧城任監督(校長),為我國女子任此高級職務的第一人。呂氏四姐妹同事女子教育,三位姐姐都擔任校長(大姐長南京女子師範學校、二姐長奉天女子師範學校),四妹則為教員。此道風景,在清末亦傳為美談。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當年呂碧城因被舅父責罵而出走,及至其創辦女學之時,她舅父「適因事被劾去職」,袁世凱指定他協助外甥女參預籌備事宜,他只好「忍氣權從」,未幾則辭職回了塘沽。對此,呂調侃地說:「然予之激成自主以迄今日者,皆為舅氏一罵之功也。」此亦可見,人之得失榮辱,不能執滯於一時一事,所謂風物長宜放眼量也。
辛亥革命后,北洋女學一時停辦,呂碧城離職他就,到袁世凱總統府任秘書。她對民國肇造,有過一定的熱情與期望。慢慢地,看多了民初政壇上光怪陸離的情景,對時政逐漸憎厭起來。迨至1915年8月,籌安會出,袁世凱稱帝之心日露,她便攜母離京,寓居滬上。呂不只是才女,亦通「陶朱之學」。她與外商合辦貿易,兩三年間積聚起可觀財富。其住宅之富麗堂皇,生活之奢華氣派,行事之不懼物議,為海上人士所艷羨生妒。葉恭綽、楊雲史、張季直、袁寒雲、費仲深等等,呂所交接的多系一時之聞人名士,真所謂「座上無白丁」了。
呂碧城雖姿容嫻雅,風流倜儻,生活富足,但亦有難以平衡處。她在婚姻一事上,早期被棄的陰影一直困繞不散,每環顧左右,又無可以與己相埒相配之人,這就難免孤獨虛無之感。1918年,她請天台教觀四十三世祖諦閑法師開示引導。諦閑說的是:「欠債當還,還了便沒事;既知道還債辛苦,以後切不可再欠了。」她似有所悟,開始信佛食素。此後十多年間,她曾兩度長期出國周遊。其間,漢譯英佛典多種,斥資印行,流通歐美。1930年正式出家為尼,法號寶蓮。
1933年回國,二次大戰後移居香港,一心念佛誦典,不問世事。時人呂碧城的評價,可以其父執樊樊山的幾句話概括:「以一弱女子,自立於社會,手散萬金而不措意,筆掃千人而不自矜。」其在創作上的成就,有人評為近三百年詞家之殿軍,亦即千年詞史的殿軍。呂雖是清末民初的新女性,但她並不贊成「五四」時期開始的白文運動。以此,有論者說,以呂之藝術感覺和描寫功力,如能用白話文創作,她的成就可能超過新文學史上其他幾位女性作家。這只是推,新文學的標誌也並非僅僅表現在文字語言上。名噪一時之才女慧秀,不能跟隨時代之步伐,終被時代所淘汰,這確是呂碧城悲劇之所在,也是幾為後代讀者所不聞的主要原因。
呂碧城才情橫溢,力壓群芳,但又自視甚高,個性剛愎,且疑心特重,不易容人。她之崛起津門,一時揚名,得力於英斂之者多矣。英卻在日記中有這樣的記載:「碧城因《大報》白話登有勸女教習不當妖艷招搖一段,疑為譏彼,旋於《津報》登駁文,強詞奪理,極為可笑。數日後,彼來信,洋洋千言分辨。予乃答書,亦千言。此後遂永不來館。」與英斂之終於絕交。從中國人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的傳統觀念上說,呂碧城是有負提攜她的恩師了。此類個性之表現,亦施之於家族間。她與其二姐,因細故失和。朋友一再勸和,她卻說:「不到黃泉毋相見也。」她這種心態生態,隨著年齡的增長,越發變本加厲。那樣,她只好與世隔絕,閉門念佛了。這也可以說是一代才女性格所造成的,人生之必然。有謂才子才女,或自認為才子才女的人,多性格乖僻拒眾者;無任何性格特色的人,又往不易有大的成就,難道這真是大千世界中令人無可奈何之一相歟?!
在呂碧城逝世后,在上海卻出現了一個古往今來獨一無二的張愛玲。

「三十年前的上海,一個有月亮的晚上……我們也許沒趕上看見三十年前的月亮。年輕的人想著三十年前的月亮該是銅錢大的一個紅黃的濕暈,像朵雲軒信箋上落了一滴淚珠,陳舊而迷糊。老年人回憶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歡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圓,白;然而隔著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帶點凄涼。」這是張愛玲在《金鎖記》的開場白。只是輕描淡寫,便呵成一片蒼涼的氣氛,這就是張愛玲,一九四三年在上海文壇橫空出世的天才。半個世紀后的滬上,已是另一種繁華,然而再也聽不到那樣冷漠平靜的聲音,和那雙似乎能洞察靈魂深處的眼睛。也許正如她所說的:「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虱子。再精緻的衣裘,也有被蝕破的時候。」於只求完美的張愛玲,就不得不捨棄了,雖然它曾經是完美的東西。五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然而在許多人的心裡,五十年前的故事還沒有完――完不了。
在張愛玲以刻意選擇的孤寂方式死於他鄉異國的同時,北京正在為另一位同樣可作「世紀證言」的女作家冰心大張旗鼓作華誕祝壽。雖然張愛玲早已說過:「把我同冰心、白薇她們來比較,我實在不能引以為榮,只有和蘇青相提並論,我是心甘情願的。」(《我看蘇青》)今天一般讀者不知為何方神聖的「才女」蘇青,早已焚身在一片「正確」的革命烈焰之中了;這種不期而至的張愛玲――冰心「比較」――在渺無人跡的葬禮,與急管繁弦的壽禮之間,竟然逼肖張愛玲嗜讀一生的《紅樓夢》中的「釵、黛」終局,則仍舊涓涓漏漏滲出了世紀末的「荒涼」況味。
張愛玲(1920-1995),現代文學史上重要作家,原籍河北豐潤,1921年出身於上海,名門閨秀。1952年赴香港。1966年定居美國。1995年中秋節病逝美國洛杉磯。當時身邊沒有一個人,恰逢中國的團圓節日――「中秋節」。
在現代中國文學史上,陸續出現了「魯迅精神」、「老舍語言」、「沈從文風格」、「張愛玲句式」、「金庸模式」等辭彙,說明這些文學大師在人們心中的地位。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張愛玲佔有一席重要位置。四十年代初開始文學創作生涯。主要作品有:散文集《流言》、散文小說合集《張看》、中短篇小說集《傳奇》、長篇小說《傾城之戀》、《半生緣》、《赤地之戀》。晚年從事中國文學評價和《紅樓夢》研究。
在日偽淪陷區的上海,張愛玲忽如一顆文學慧星驟然照亮當時寂寞的文壇。現代女作家有以機智聰慧見長者,有以抒發情感著稱者,但是能將才與情打成一片,在作品中既深深進入有保持超脫的,張愛玲之外再無第二人。她在文章里同讀者拉家常,但卻始終保持著距離,不讓外人窺測她的內心;她在四十年代的上海大紅大紫,一時無二,然而幾十年後,她在美國又深居淺出,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以至有人說:「只有張愛玲才可以同時承受燦爛奪目的喧鬧與極度的孤寂。」

蘇煒在《閑說張愛玲――關於張愛玲的一封通信》中說:作為小說家,張愛玲確是一出發即踏上巔峰、一出手即成經典了。今天重讀《金鎖記》與《傾城之戀》,把它放在「五四」以來任何一位「經典作家」的名著之林,只有「誰能企及」的問題而不存在「是否遜色」的問題。難怪早在五十年前,傅雷就稱之為「我們文壇最美的收穫之一」了(見《論張愛玲的小說》)。張愛玲仿了不少《紅樓夢》的句式,你在今天台灣的幾乎任何一位成名作家的文字里,也都可以讀到不少熟口熟面的「張愛玲句式」;大陸作家則是另一番樣貌,你從今天蘇童、格非、葉兆言等人的作品中,處處都可以讀出「張愛玲」。蘇童就曾為此抱冤說:他在寫《妻妾成群》以前,從未讀過張愛玲,談不上受張的影響。其實這裡面的道理很簡單:正如寫大家族的興衰頹亡,巴金的《家•春•秋》、曹禺的《雷雨》、《北京人》等等,無人逃得脫《紅樓夢》卻無人可及曹雪芹一樣(張愛玲同樣不可及);寫舊時代庸常男女的庸常恩怨,從題材、主題到人物、氛圍――末世情懷,洋場懶夢,舊人舊物,死亡敗德,張愛玲一下筆就把它寫透了,寫盡了。張愛玲的小說集《傳奇》一出,仿如文學上的一記死吻,後人在相近的題材內便很難逃出它的「死亡之象」了。連同張愛玲自己,日後無論創作與人生,也都被那種深刻的「死相」所籠罩住了。
蘇煒同時表示:我敢說,張愛玲設若死在二、三十年前,其作品的魅力至今不會稍減。我不知道是不是這個原因(大抵不是的),如你所說,張愛玲從來不怕死,「死亡」於她也從來不成一個詛咒的字眼――她選擇的,本身就是一種如同死亡一樣孤絕的生存方式以及如同她的生存方式一樣孤絕的死亡。就這一個意義而言,張愛玲數十年的「雖生猶死」,就是一部世間難得罕見的奇書。(我不願用陳凱歌稱讚她的「偉大」二字,因為這太不「張愛玲」)。就死亡、末世、畸異、虛空等等的意象營造而言,唯一超過了她以往作品所提示的高度的,就是張愛玲自己的生命現象本身。她作品里的人物――曹七巧、白流蘇、范柳原、紅玫瑰、白玫瑰等等,改編成影視作品(有的業已改編),你從今天全球各地的華人演員面孔中,或許都不難找到相近的、相對應的面影;但我無法想象,假若今天哪一位導演發願要想編演《張愛玲》,從港、台、大陸當今的袞袞諸「星」中,究竟能有哪一位可以夠格勝任演釋張愛玲的?――鞏俐?梅艷芳?張曼玉?劉嘉玲?不,沒有,我真的想不出任何一位合適的。你可以舉出一位來么?
蘇煒還說:張愛玲,因為她的死,反而重新真正地在她久違了的現實世界――尤其在中國大陸,活生生、潑剌剌地活了過來。她的作品、她的裝扮、她的為人行狀甚至她修補過的牙齒以及丟棄過的垃圾,都纖毫畢現地活現在讀者面前了。都知道張愛玲的文字功力了得。我時時覺得她的文章是寫在針尖、刀尖與舌尖上的,犀利,爽亮,細碎。你信中撿出來的句子,在在都是隨手拈來卻凡人難及的。出身滿清官宦世家的張愛玲,對朝代更迭之間一個古老文明的走向毀滅,有一種逼在眉睫的恐懼,更有一種洞燭機先的預言。今天一般人印象中的張愛玲,容易把她歸入「閨房作家」一類。寫庸常男女之間的勃蹊,大的悲愁之下的小計算,她確是落筆精微而處處生彩的。但張愛玲筆鋒間常有的一種史筆,一種「上窮碧落下黃泉」的「人間世」的況味,一股犀利逼人的鬚眉大氣(對不起,這個字眼太「男性中心」,一時想不到更合適的),卻容易被人們忽略。

李碧華在《綠腰》中說:我覺得「張愛玲」是一口井――不但是井,且是一口任由各界人士四方君子盡情來淘的古井。大方得很,又放心得很。古井無波,越淘越有。於她又有什麼損失?是以拍電視的恣意炒雜錦。拍電影的恭敬謹獻。寫小說的誰沒看過她?看完了少不免忍不住模仿一下。攪新派舞台劇的又借題發揮,沾沾光彩。遲一點也許有人把文字給舞出來了。總之各人都在她身上淘,然而,各人卻又互相看不起呢,互相竊笑沒有人真正領略她的好處,儘是附庸風雅,只有自己是十大傑出讀者,排名甚前。張愛玲除了是古井,還是紫禁城裡頭的出租龍袍戲服,花數元人民幣租來拍個照,有些好看,有些不好看。她還是狐假虎威中的虎,藕斷絲連中的藕,鍊石補天中的石,群蟻附膻中的膻,聞雞起舞中的雞……文壇寂寞得恐怖,只出一位這樣的女子。

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香港少女鍾曉陽以一部《停車暫借問》震動讀者。鍾年紀雖小,卻寫出本老練滄桑的世情小說。烽火離亂,姻緣聚散;這不啻是當年張愛玲二十齣頭,就寫出《金鎖記》的翻版。鍾以後的作品,皆能維持水準,卻似乎難有突破。八十年代中期的《愛妻》,九十年代初的《燃燒之後》(皆為選集),都有類似問題。《燃燒之後》書中的中篇《腐朽與期待》是篇力作,但非傑作。這裡張的陰魂不散,從《金鎖記》到《半生緣》,從《鴻鸞喜》到《創世紀》,都有案可考。全作講的是個時移事往,兩代情緣未了的故事,那種春夢了無痕的遺憾,以及遺憾以後的清明,是鍾全力要鋪陳的。憑心而論,《腐朽與期待》並不比《停車暫借問》差,只是鍾已經過十餘年的「修鍊」,我們的「期待」自然要高於彼時。
鍾曉陽,1962年生於廣州,五個月後遷香港。1981年赴美就讀。小說大多環繞人的感情、心裡的變化、以及人際關係。第一部長篇《停車暫借問》是個例外。作品的另一特色是「再創張愛玲的世界」。鍾曉陽《二段琴》中的人物,與張愛玲《紅玫瑰與白玫瑰》中的人物極為相似。莫非與振保,張鳳回與嬌蕊,楊清妮與孟煙鸝,在前者的身上,無不可以看出後者的影子。


翠拱屏峰,紅邐宮牆,猶見舊時天府。
傷心麥秀,過眼滄桑,消得客車延佇。
認斜陽,門巷烏衣,匆匆幾番來去?
輸與寒鴉,佔取垂楊終古。

閑話南朝往事,誰鍾清游,采香殘步。
漢宮傳蠟,秦鏡熒星,一例華無據?
但江城零亂歌弦,哀人黃陵風雨。
還怕說,花落新亭,鷓鴣啼古。
――呂碧城《汨羅怨》
我在《華人女性小說家漫議》中說到張愛玲,曾經這樣說:
「五四運動」以前,中國女性小說,僅以清代李汝珍為代表,也最為出色。其作品《鏡花緣》堪稱開中國女性小說之先河。其後,中國女性文學漸漸興起,到了「五四運動」,便掀起了一個高峰。「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女性文學作品,始以「女權運動」為嚆矢,宣揚女權、女性,以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記》為代表。再后,陸續出現了一大批女性小說作者。這些作者皆以浮躁、騷動、變異的筆調來描寫自己、描寫別人,在思想上有前衛性,在藝術上則體現出不成熟、不穩重,多以青橄欖的面貌出現。日寇侵華時代,大陸戰火頻仍,半壁江山淪為異族統治。反映在文學作品里,更加顯得激憤、無奈和鬱悶的情緒。整個抗戰時代,中國女性文學的成熟,卻誕生在日本淪陷區的「孤島」上海。因為上海出現了一個張愛玲。
張愛玲的作品,多以藝術性取勝。其遣詞造句、構思布局,無不出人意表。其語言文字之熟練,非他人可以望其項背。她的作品多描寫灰色的人生、灰色的人性。張愛玲對於文字和情感的處理所達到的高度,是空前絕後的。看她的作品,就如品釅茶,可以反覆咀嚼、反覆回味,非酒之烈、非水之淡。
在華人女性小說界,以情感取勝的作者里,張愛玲的作品,既是里程碑,又是制高點。看她的作品,你永遠不會流淚,你永遠保護忘記,你的心永遠在痛。那種痛,不是陣痛,是隱痛、是悸痛、是揪心的痛、是欲哭無淚的痛。在其後的女性文學作者里,三毛得其餘緒、瓊瑤得其皮毛,李永芹得其風韻。
看三毛的作品,你必須當看幾遍,才能夠體會出她作品中的苦與痛,才能將眼淚傾出。在淚水流出來以後,你才能夠釋懷。看瓊瑤的小說,你一看就會流淚,並且痛哭不止,哭得傷心欲絕,哭得酣暢淋漓。哭過之後,你就可以將之忘記,權當是看了一場電影,做了一場噩夢。看李永芹的小說,你就彷彿看到了張愛玲的影子,那身段、那衣裳、那步態、那神采、那眼光,無一不是張愛玲的翻版。由此可見,張愛玲作品對於後來女性文學作者的影響。
張愛玲對於語言文字的把握,也是一種冷處理的壓縮的精緻。處處是精緻的語言,處處是經典的描寫,可謂是字字珠璣,段段錦繡。在文字處理上得其精髓者,為後來的鐘曉陽;得其骨肉者,為後來的劉西鴻;得其風韻者,仍然是李永芹。
鍾曉陽的作品,初看不經意,再看便妙趣橫生,令你擊節讚賞不已。其貌不揚的文字,經過鍾曉陽的妙手加工,就成了經典的藝術品。鍾曉陽便如一個泥塑家,將平凡的泥土經過她的妙手,就成為一種經典,一種精緻的經典。劉西鴻的作品,亦是在平凡的文字中透出經典,散漫里蘊藏精緻。你不可不看,你不可草草看過,你不可不用心去看。李永芹的作品,她的語言在平實中透出雋永,透出哲理。她所表現的思想,是平凡的生活中蘊藏無奈,蘊藏殺機。如果說女性文學是一把傘的話,那麼張愛玲是傘頂,三毛、瓊瑤是傘面,鍾曉陽、劉西鴻是傘骨,而李永芹則是傘柄。
張愛玲生活在上海,所以在以後的上海女性文學作者中,亦出現了不少優秀的傑出者。譬如茹志鵑、王安憶母女即是其中的佼佼者。現在混跡在網路的捲簾人,亦是其中之一。
再後來,中國女性文學作者開始了「下半身寫作」,於是文學便墮落成了文字。頹廢、空虛、變態、淫穢等比比皆是,並且被出版媒體一再炒作,成為熱門。以前純潔的文學,在無形中被閹割、被強姦,甚至被做了變性手術。於是,垃圾出現了,人妖也出現了。讓遺老們捶胸頓足、扼腕嘆息。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334

主題

1917

帖子

739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倍可親高級會員(十六級)

Rank: 3Rank: 3

積分
739
沙發
pinkkapok 發表於 2005-7-14 20:39 | 只看該作者
瓊瑤,三毛,張愛玲,嗬嗬,我的聞道先後順序是這樣的
嗯,喜歡三毛的多過她的,隨著年齡的增長,不知道這種偏愛會不會變呢?
不過目前都還是這樣,呵呵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3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5-7-16 00:08 | 只看該作者
JJ還是瓊瑤迷呀? 偶喜歡張愛玲和三毛多點, 瓊瑤就騙偶的眼淚, 所以不看啦...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34

主題

1917

帖子

739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倍可親高級會員(十六級)

Rank: 3Rank: 3

積分
739
4
pinkkapok 發表於 2005-7-16 20:48 | 只看該作者
赫赫,我不是瓊瑤迷,我只喜歡她的一本「一簾幽夢」,那時候我還沒有那麼高境界,更喜歡看岑凱倫之類理想派的,不過是好多年前了,後來喜歡上三毛,一直到現在,間或看了張愛玲的,總是覺得太灰暗,太晦澀,不過經歷的事情多了,反而從她的小說中看到點生活的影子,可能也和心情有關,希望我將來還是能一直喜歡三毛吧,那說明生活是比較幸福的,呵呵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5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5-7-17 02:02 | 只看該作者
三毛的作品的確給人開朗和快樂的感染力, 假如可以象她那樣栓譯生活的每個細節,  我們都會變得快樂.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7

主題

692

帖子

191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有車階層(十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91
6
maggie1800 發表於 2005-8-30 22:26 | 只看該作者
嗯啊! 我也喜歡三毛,真想跟著她一起去週遊世界!
願三毛和荷西在天堂幸福!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4 13:2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