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3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行遍黔東南

[複製鏈接]

353

主題

2498

帖子

957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倍可親高級會員(十六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5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膽小鬼 發表於 2005-7-3 11:1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風俗習慣奇異獨特的苗族,早就深深地吸引著攝影發燒友們。若以純旅遊為目的,黔東南已開發出了不少旅遊點,行程、住宿條件都非常好,還有組織地排演一些民俗節目供遊人參觀。我認為旅遊開發固然是好,但那裡的原始民風卻常常遭到破壞。現代意識的傳入對本地少數民族傳統淳樸觀念的衝擊是巨大的,原本善良的村民變得唯利是圖。所以我推薦的地方都是沒被開發的原始「凈土」,到這裡來,雖然吃住條件差了點兒,但你能真正體會什麼是刀耕火種,什麼是路不拾遺,什麼是淳樸善良。
拒絕現代文明的岜沙
貴州省從江縣岜沙村(「岜」在字典里念ba,但在這裡你問ba沙在哪兒,沒有人會知道。只有念bia沙,他們才都心領神會),座落在離縣城8公里的321國道邊,這裡的村民拒絕現代文明的同化,至今仍保持著原始的生活風貌。
全村現有300多戶,近1900人。全部是苗族。與其它苗族支系最大的不同就是村中男性的髮式∶將頭髮蓄起,在頭頂盤一個髮結,據說這是從秦漢時保留下來的傳統。不過現代文明還是或多或少地對這種傳統習俗產生了影響,年輕小伙兒已經很少有人盤髮髻了,只有上了年紀的,觀念相對陳舊的老人和迫於父母之命,不敢違抗的孩童才乖乖地頂著髮髻,孩子們都盼望著早日成人,好削髮為「現代人」。
說到成人,岜沙人有自己獨特的成人禮儀。當男孩子年滿十五歲那天,父母要殺兩隻雞,一隻鴨,還得在河裡撈幾尾魚來宴請全村人,進餐之前,孩子要由大人領著在村子里繞行一周,算是得到全村人的認可。
岜沙人的衣著也很獨特。不管男女老少,都穿一種藍紫色泛著光的衣服,有點兒像多年前流行的尼龍綢。這種布料是一種叫藍靛的植物在自己織的土布上染成的,並且在染制時還要加入雞蛋清,這樣染成的布既有光澤,又能防雨。
原始風貌還體現在村裡的建築上。所有房屋都是木製的吊腳樓。房頂用樹皮覆蓋,經過多年的風雨浸蝕,黑色的房頂長滿了綠色的青苔。遠遠望去,阡陌縱橫。村裡的一幢幢吊腳樓依山而建,高低錯落,靜謐迷人。寨子下方為全寨的糧倉,糧倉與生活區分開是為了防火。一旦發生火災燒了住宅還可以保全糧食,恢復生產生活。
在村裡,時常可以看見在石臼上舂米的老人,坐在紡車前紡線的婦女,身背鋤頭、扁擔下地種田的男人……在這偏遠的,無其他收入來源的地方,他們只有靠自己辛勤地勞動,祖祖輩輩地與大自然抗爭著,也妥協著,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上至老人下至孩童,別看穿著破舊,每天粗茶淡飯,但他們沒有城裡人為生活而奔波的煩惱,快樂和滿足的神情蕩漾在每個人臉上,他們表現出一種發自內心的,對自己無憂無慮生活的熱愛。



不屬於任何一族的革家(革家的「革」應該是加上單立人旁的,但字型檔里無此字)
革家人生活在貴州黃平、施秉一帶。我們把革家算作是苗族的一支,但他們自己認為是獨立的一族,在信仰、服飾、語言等方面都與苗族有著明顯的不同。
革家的服飾最為獨特,頭上一頂蠟染的小珠帽,火紅的纓須分外惹眼,頭頂髮髻上還插一根小銀箭,背上披掛的「巾」字型壓背漆黑、厚實,好似鐵甲,腰腿均綁著長長的挑花帶,胸前掛滿銀制的刀槍劍戟等小飾物,走起路來叮噹作響。據說他們的祖先是位大將軍,所以傳下了如此裝束。全副盛裝的革家少女,威風凜凜,英姿颯爽,讓人看了又愛又怕。平時她們只戴頭飾,穿便裝,只有到了民族節日時,才把盛裝穿起。穿這套盛裝往往要花費一兩個小時,尤其是年輕的未婚少女,打扮更加精心,希望能在活動中找到一個如意郎君。
革家也像苗族一樣酷愛飲酒。我們來到革寨,早有美麗的革家女孩等在寨口,一杯自家釀製的美酒下肚之後,要再吃一塊香噴噴的臘肉,最奇特的是還要在臉上蓋幾個紅色的酒戳。據說臉上有戳,革家人才不把你當外人,到各家作客才能受到歡迎。我們也別壞了人家的規據呀,於是馬上都成了京劇里的大花臉。回北京后,哥兒們看到這些照片,調侃地說∶「應該蓋紫戳才對,蓋紅戳的都是肉聯廠檢疫不合格的!」




無限遠的加鳩
從地圖上找加鳩,費了好大勁,找到公路的盡頭,才看到最小號字體印著「加鳩」二字。從從江縣城出發,到加鳩用去了我們整整一天的時間。在小鎮最好的旅館住下,黑暗的三人間,帶12寸黑白電視,每人每晚五元!據說還有三元的!
第二天起個大早,在嚮導的帶領下又徒步走了兩個多小時的山路,終於到了一處絕無外界打擾的典型的苗族村寨――加鳩鄉加翁村。
由於長期沒有外人來,所以村民看我們,比我們看他們還好奇。全村的男女老少都出來了,在蘆笙坪前和我們交流。說是交流,其實全村沒幾個懂普通話的,我們也不懂苗語,只能靠手勢、眼神和動作來表達自己的意思。這裡最好的交流方式是微笑,我們沖他們點頭笑笑,他們也對著我們大笑,於是就成了朋友,任我們怎麼拍照,他們都會很好地配合。半天下來,幾卷精采照片出世了,代價是笑得我面肌痙攣,都不會不笑了!
幾個不到十歲的小男孩兒端來了幾款不同式樣的蘆笙和莽筒,縱情地邊吹邊舞。大概是表演得不夠「專業」,引來圍觀婦女們的陣陣笑聲。真想融入他們之中,去體會那一份「原始的」快樂。應一位大嫂之邀,到她家去吃午飯。看到她那無比榮耀的高興勁兒,真讓我們感動。米飯是竹筒蒸出來的,噴兒香,還有炒竹筍,白煮臘肉和炒青菜,雖不算豐盛,但看得出這是他們所能拿書的最好的菜了。當然還少不了自家釀製的米酒。這裡的敬酒方式與眾不同∶姑娘一手拿酒杯,一手拿酒壺倒酒,敬誰誰就得喝。如有推辭,她們就會上前擰住你的耳朵,強行灌下。被她們的「淫威」嚇住,也被她們的盛情打動,不喝酒的我已連飲兩杯,還必須再喝第三杯,這一杯要互相擰著對方的耳朵喝下去,以示主客不分,站在一旁的苗家姑娘還集體「呀呦」地起著哄。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酒量大的人自然把這當享受,可苦了我們這些一沾酒臉就紅,喝兩杯就胡說八道的哥們兒了。
酒足飯飽之後,主人還為我們唱起了傳統的苗歌。蒼涼古樸,彷彿一下子把我們帶到了遙遠的古代。據說這首曲子是從古代一輩輩地口傳下來的,在附近的村寨中只剩此位大嫂會唱了,恐怕沒多久就要失傳了。於是我急忙打開採訪機,錄下了這難得的苗族古曲。
聽說這裡最有名的特產叫「香豬」,是一種長不大的小黑豬。成年豬體長不過半米,體重也就一百多斤,味道極其鮮美。既然到了這裡,我們幾個「美食家」怎能錯過如此口福?於是讓老鄉殺了一隻,一半紅燒,一半烤。那香味,從鐵鍋里四溢開來,不要說是一間房,就是一個寨子,也能聞到香味。實在是太誘人了。回想起那味道有點兒像「天福號」的醬肘子,但比它還香,皮還是脆的。回北京后大家一致認為印象最深的,不是革家少女的盛裝,也不是岜沙人的小辮,而是這香噴噴的烤香豬―― 一群饞鬼。為了這小小的加翁村,用去了我們寶貴的三天時間,但在回程的路上,人人都說∶「太值了!」



有五座鼓樓的肇興
肇興是黎平縣最大最古老的侗寨,居民三千多人。寨內又分為五個小寨,每個小寨又都有自己的鼓樓,從村口的小土坡上望去,五座鼓樓錯落有致,交相輝映。鼓樓是侗族最具代表性的建築,一般建在寨子中央,古代是敲鼓聚眾抗敵或議事的場所,現在已成了村民娛樂、休閑、聊天的地方。
我們來到肇興,正趕上當地侗族四年一度的祭祖節。場面極其熱鬧,鞭炮齊鳴自不必說,每寨由寨佬(寨子里德高望眾的老人)領隊,年輕姑娘們身著盛裝,排成一隊,載歌載舞,在寨子里**一周,然後來到小學校的操場上圍成一圈兒,寨佬居中而坐,姑娘們唱著美妙動聽的歌曲,圍著寨佬逆時針地邊唱邊跳,外面是里三層外三層看熱鬧的村民。最有趣的是寨佬們的裝束∶黑色或粉紅色綢緞做的長袍,頭戴小「地主帽」,手持長長的旱煙袋,活脫脫一個明清時期的地主。[/COLOR]
我總是在行走和停留,我走很長的路了,還有很長的路要繼續走下去。 我停留的時候,不僅僅是因為這裡的風景適合我的呼吸。 是因為我累了,我需要一次小小的歇息,重溫我的夢想。 夢想並不遠,我總是在努力抵達。 我安靜,安靜的喜歡著,安靜的讀一讀那些美好的心情,讓愛留在靜靜的夜,愛在旅遊........

353

主題

2498

帖子

957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倍可親高級會員(十六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57
沙發
 樓主| 膽小鬼 發表於 2005-7-3 11:17 | 只看該作者
以鬥牛聞名的雷山
雷山的鬥牛是遠近聞名的。平日用來耕田的黃牛、水牛,到了節日都躍躍欲試,準備比武。鬥牛那天非常熱鬧,山坡上擠滿了觀戰的人群,參戰的鬥牛被喂得膘肥體壯,毛色發亮,有些大水牛的皮膚還泛著紅色,據說賽前牛的主人先要給牛灌喂米酒,以增其力氣和膽量,可謂是「酒壯慫牛膽」吧。到比賽時,牛眼通紅,不知是喝了酒的緣故,還是真的斗紅了眼,隨著裁判的一聲令下,兩位牛主人將牽牛鼻的繩子一松,兩牛立刻從相距二、三十米處相對狂奔,霎時兩牛相遇,只聽「咔嚓」一聲,四角猛撞,然後是頭對頭,角對角地較力,直到一頭牛扭頭跑了認輸為止。如果在十分鐘內不分勝負,一般判兩牛打平,共同進入下一輪比賽。每當這時,十幾個小夥子就衝進場內,設法用繩子套住牛後腿,然後一齊用力向後拉,只有這樣才能將兩隻斗紅了眼的蠻牛分開。此時由牛牛相鬥變成了人牛相鬥,萬眾喝采之聲響徹山谷。最勇敢的,能一下子套住牛腿的小夥子被當作英雄般看待。比賽一般進行一天,規模大的要兩三天才能結束,最後奪得冠軍的牛被稱為「牛王」,在比賽中獲勝幾場,就在牛背上插幾根彩色小旗,主人拉著它招搖過市,好不威風。同時牛主人還能得到一筆「豐厚」的獎金。


舉世聞名的小黃
高增鄉小黃村距從江縣城22公里,道路狀況極差。這一帶的歌曲不僅全國聞名,而且在1996年的歐洲巡迴演出中轟動了整個歐洲。在這裡能聽到各種各樣的歌,常聽到的有情歌,酒歌,祭歌,歡慶歌,攔路歌,送別歌等,當然最具盛名的還要屬無伴奏多聲部的侗族大歌了。它高低音錯落有致,渾然一體。男聲如江海奔騰,女聲似行雲流水。侗家的各種活動都離不開歌,可以說他們就是生活在歌的海洋中。
小黃在黔東南地區還被稱為「小香港」,社會風氣極其開放。青年男女在街上摟摟抱抱甚至親嘴是很平常的事。如果你在小黃住下,晚上還可以聽到姑娘們的敬酒歌,當然不喝酒是不行的。不知是甜美動聽的歌聲的緣故,還是什麼別的原因,以往不勝酒力的我竟喝了四、五杯,還沒有一絲醉意。入夜,姑娘們更是可以坐在你的大腿上為你唱歌。千萬別大驚小怪或想入非非,風俗習慣如此。(當然姑娘要是看上了你,那又另當別論。)怎麼樣,想不想試試自己有沒有如此艷福?



穿百鳥服的擺貝
車過榕江後繼續沿 320國道向西,過了八開,就到了興華,擺貝村就在距興華3.5公里的山坡上。雖然只有3.5公里,但至少用2個小時才能爬上去。
一般其它地方的苗寨,男子都不穿民族服裝了,但在這裡,不管男女老少都穿著一種色彩鮮艷的服飾――百鳥羽毛服,顯得與眾不同。
擺貝苗家的百鳥羽毛服色彩艷麗,圖案奇特,手工刺繡了許多飛禽走獸,花鳥魚蟲,並在彩帶末端裝飾了許多鳥的羽毛,甚是好看。擺貝人平時極少下山,只是偶爾在興華鎮里採購一些生活必需品,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




蘆笙舞的故鄉
舟溪是凱里的一個鄉,每年正月十六至十八,這裡都舉行規模盛大的集會。人們從附近各縣趕來,一般可以聚集四、五萬人。
年輕姑娘們都身著盛裝。盛裝以百褶裙,花衣,花圍腰,綁腿,花鞋組成。人們以百褶裙的長短把她們分為長裙苗和短裙苗。百褶裙呈青色,裙擺綉有紅、黃、藍、白各色花紋圖案。花衣也為青色,內襯棉布作里,兩袖用絲線綉有花鳥魚蟲,野生動植物和圖騰圖案。胸前左右各釘有銀扣60枚,背後也有各種銀飾,綁腿長3米,包裹時,把帶花紋的一邊包在外邊。靛青色的大花圍腰,再加上花鞋,花襪,既精美,又漂亮。最特別的還是她們的頭飾,兩隻銀制牛角直插向天,約1米高,配以各種銀梳,銀簪,銀釵,銀項圈,算起來約7公斤重,還要不停地跳舞,真是難為她們了。跳舞時,兩三個小夥子吹蘆笙領舞,姑娘們則隨著蘆笙的節奏翩翩起舞。由於頭頂沉重的頭飾,所以她們上身都保持相對穩定,只是雙腳隨節奏有規律地前後移動,動作舒緩平和,姿態優雅。此時我也禁不住這份濃烈的奔放,加入其中,手舞足蹈一番,暢快淋漓。






黔東南旅遊攝影指南∶
1.黔東南旅遊以民俗為主,所以四季皆宜。因這裡屬山區,天氣變化多端,素有「天無三日晴」之說,所以要注意隨氣候變化而增減衣服,帶雨具是絕對必要的。
2.苗族、侗族的主食以米飯為主,口味很辣,常吃各種火鍋,怕吃辣的朋友一定在吃飯前向大師傅說明。此外還有美味的香豬,酸湯魚,盤江狗肉,自家貯存的臘肉等,來此不可不吃。
3.這裡住宿條件簡陋,一般無洗澡設施,但價錢便宜,還算乾淨,每人每天不超過20元。其中在加鳩住的三人間帶電視,每人每晚5元!
4.貴州的山路難走是出了名的,雖名為國道,但多為盤山土路,開車每小時只能走二、三十公里。這裡的司機有「晴天是洋(揚)灰路,雨天是水泥路」的說法。這次我們八人包了一輛金杯麵包車,每天全包600元,據說要不是春節期間還能便宜。這樣既能負擔我們沉重的行李,又能隨時停車拍照,方便之極。
5.拍攝稍縱即逝的民俗照片,自動對焦相機絕對比手動的方便。由於少見晴天,所以要多帶高感光度膠捲。再有就是最好帶個小採訪機,少數民族的歌曲非常有特色,不錄回來仔細聽是非常遺憾的。當然有DV最好。
6.在黔東南山區,經常能見到一些純手工縫製的圖案精美的背包,衣服和蠟染工藝品,還有一些祖傳的銀制首飾,讓人愛不釋手,可以和主人商量購買。但一些旅遊點出售的「銀飾」多數是合金製品,已無收藏價值。
7.此次行程七百多公里,歷時19天,每人花費約3000元。(包括北京至貴陽往返硬卧)

[/COLOR]
我總是在行走和停留,我走很長的路了,還有很長的路要繼續走下去。 我停留的時候,不僅僅是因為這裡的風景適合我的呼吸。 是因為我累了,我需要一次小小的歇息,重溫我的夢想。 夢想並不遠,我總是在努力抵達。 我安靜,安靜的喜歡著,安靜的讀一讀那些美好的心情,讓愛留在靜靜的夜,愛在旅遊........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53

主題

2498

帖子

957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倍可親高級會員(十六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57
3
 樓主| 膽小鬼 發表於 2005-7-3 11:18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48

帖子

10

積分

註冊會員

新新移民(六級)

Rank: 1

積分
10
4
xiaoximi 發表於 2005-7-5 12:54 | 只看該作者
挺不錯,圖片好像處理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8 09:2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