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太7: 1-12>

[複製鏈接]

3298

主題

3318

帖子

5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Rank: 6Rank: 6

積分
51787
霞步思 發表於 2022-3-17 06:0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太7: 1-12」「你們不要論斷人,免得你們被論斷……。」在馬太福音第七章的這段經文中,主耶穌首先教導我們說:「你們不要論斷人,免得你們被論斷。因為你們怎樣論斷人,也必怎樣被論斷」。「論斷人」,指挑剔別人短處,宣判人的罪狀。「你們不要論斷人」,主在這裡的意思不是說我們不可按事實慎思明辨、分別是非(腓1:9-10),而是說我們不可將個人主觀的情感、偏見等,摻進客觀的事實裡面,對別人施以惡意的評判。而「論斷人」的後果,就是「被論斷」。「因為你們怎樣論斷人,也必怎樣被論斷;你們用什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什麼量器量給你們」。「量器」指量取食物的器具,這裡轉用來指度量人的是非、對錯,以及程度的尺度。我們用什麼標準來衡量別人,也要預備別人用同樣的標準來衡量我們,凡是我們不願用做衡量自己的標準,也不可以用來衡量別人。「為什麼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刺」原指從木頭上剝落的小片,轉用來指較細微的小過錯。「梁木」原指房屋建築上所用的梁木,轉用來指較明顯的大過錯。「論斷人」的人對別人的「刺」判斷得並不錯,他的錯誤在於對別人的「刺」用放大鏡來檢查,對自己更大的「梁木」卻視而不見。所以當我們挑剔別人的過錯時,必須先省察自己是否有更大的過錯,因為當我們批評別人的時候,常常是我們裡面最缺少愛的時候。

「你自己眼中有梁木,怎能對你弟兄說:『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你自己眼中有梁木」,「梁木『不單指自己的嚴重錯誤,也指對別人懷有成見,以致遮蔽了眼光,看不清事實真相。「怎能對你弟兄說:『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表示他根本不可能有公正的論斷。信徒在評判別人之前,應先查看自己,越認識自己的人,越不敢隨便定罪別人。「你這假冒為善的人!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後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
信徒若看不見自己的缺點,卻批評別人的缺點,就和法利賽人一樣被主耶穌責為「假冒為善的人」。所以天國子民在批評、幫助弟兄之前,先查看、去除自己的罪,去掉愛好論斷、挑剔的惡習,讓自己裡面被神的愛充滿,然後才能看清楚事實真相,用憐憫和恩慈去幫助弟兄。「不要把聖物給狗,也不要把你們的珍珠丟在豬前,恐怕它踐踏了珍珠,轉過來咬你們」。」這「聖物」象徵神的真理,「珍珠」象徵信徒個人對神主觀的經歷。「狗」象徵不認識主的人,「豬」象徵污穢不潔的人。信徒不可隨便將寶貴的真理和經歷向不信主的和污穢的人述說,免得被他們糟蹋了,自己反而招惹他們的攻擊。我們傳福音時要有愛心,也要認真禱告求神拯救人,但對於一直惡意棄絕真理的人,我們就不需再把聖物給這些豬狗。由此可見,主並不是要我們作個是非不分的基督徒,反而應該識透誰是豬狗般的惡人。因為天國的寶貴真理只能給能珍重欣賞的人,所以屬靈的教導應該有所判斷,根據對方的程度分別對待。

「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祈求」是指普通的禱告。 「尋找」是指專一的求問。「叩門」是指進一步迫切的要求。「祈求」、「尋找」、「叩門」,說出我們的禱告應該多次、多方,直到得著神的答應為止。我們也借著「祈求」、「尋找」、「叩門」過著依靠神、與神密切相交的生活。「因為凡祈求的,就得著;尋找的,就尋見;叩門的,就給他開門」。這是主的應許,所以我們的禱告永遠不落空,只不過神不一定照我們所禱告的「給」我們,因祂知道什麼才是我們所真正需要的。而在祈求與得著、尋找與尋見、叩門與開門之間,只有一個「就」字,並沒有設下任何其他的條件。「你們中間誰有兒子求餅,反給他石頭呢?」餅和魚是加利利海周圍居民最普通的食物。「石頭」長得像圓餅。兒子因為幼稚而容易求錯,但父母卻不會給錯。天父不但給我們對的東西,且是給得超過我們所求所想的(弗3:20)。「求魚,反給他蛇呢?」「蛇」長得像加利利海的鯰魚。只要我們向天父求,天父的答應總歸是有的,但不一定是照我們所求的,而是照父所認為對我們有益的。

「你們雖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東西給兒女,何況你們在天上的父,豈不更把好東西給求他的人嗎?」「你們雖然不好」,不單是指我們的罪,而且還包含著我們在天性上與道德上的有限與缺失。地上的父親「雖然不好」,還會拿好東西給兒女,天父豈不把「好東西」給求祂的人嗎?但父神給我們的「好東西」,就是「聖靈」(路11:13),讓聖靈親自來帶領我們、造就我們、成為我們一切福氣的來源。許多時候,我們以為神不答應我們的禱告,以為神不愛我們,豈不知神是要把最好的給我們。即使神讓難處臨到我們,也是為了造就我們,讓我們能容納更好的東西。
「所以,無論何事,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因為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所以」表示本節是總結前幾節的話,包括神既然用為父的心腸對待我們,給我們好東西,我們也當照樣用神的心腸去對待別人。我們怎樣有求必應,獲得神的恩待,也當照樣恩待別人。「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這是天國子民待人的原則,是「登山寶訓」中天國倫理觀的總結。天國子民待人的方法,不是以別人待我們的行為來決定我們的行為,乃是根據期望別人如何待我們,而主動以此對待對別人。這雖然很難做到,但主耶穌告訴我們,這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這是指舊約聖經的教訓。天國的新律法,和舊約的律法與先知並不抵觸,反而是要成全、補充它們。
為此,願我們都要在這天國子民待人處事的準則中,去遵行主耶穌這偉大的教導!阿們!
「創25: 1-34」「亞伯拉罕又娶了一妻,名叫基土拉。基土拉給他生了心蘭、約珊、米但、米甸、伊施巴和書亞……。」在創世紀第二十五章中記載了,亞伯拉罕的晚年,包括他的再婚及逝世,還有以撒的後代。這裡說亞伯拉罕「又娶了一妻,名叫基土拉」,別處聖經稱她為「妾」(代上1: 32),所以她在神面前的地位不能與撒拉相題並論。「基土拉給他生了心蘭、約珊、米但、米甸、伊施巴和書亞…。」基土拉的後代也是阿拉伯各族的祖先,他們並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1 22:4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