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太8: 1-34>

[複製鏈接]

3246

主題

3266

帖子

5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Rank: 6Rank: 6

積分
5116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霞步思 發表於 2022-4-6 05:0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太8: 1-34」「耶穌下了山,有許多人跟著祂……。」在馬太福音第八章中,當主耶穌講完登山寶訓后就下了山,有許多人跟著祂。主耶穌在山上借著教訓顯明了權柄,下山後就叫人真實地遇見那權柄。在八1至九34中記載了主耶穌所行的十大神跡,表明了天國之王的權柄。「有一個長大麻風的來拜祂,說:『主若肯,必能叫我潔凈了』」。在舊約里所記「長大麻風」的人通常都是因為罪,是不潔凈的,應該隔離(利十三至十四章)。「長大麻風的來拜祂」,這個謙卑俯伏的舉動,表示他認識主的權柄。「主若肯,必能叫我潔凈了」,這話說出他不但認識自己的敗壞,需要得著醫治,他也認識在主沒有「能」或「不能」,只有「肯」或「不肯」。「耶穌伸手摸他,說:『我肯,你潔凈了吧!『他的大麻風立刻就潔凈了」。主耶穌本可以只用一句話就醫治他,但主卻「伸手摸他」,為要表明祂願意與污穢的罪人聯合。「我肯」,表明主不僅有能力醫治人,並且祂也十分願意。「你潔凈了吧!」神的兒子話中有權柄,所以「他的大麻風立刻就潔凈了」。「耶穌對他說:『你切不可告訴人,只要去把身體給祭司察看,獻上摩西所吩咐的禮物,對眾人作證據』」。「你切不可告訴人」,這是因為主知道人心裡所存的(約2:25),祂不願意人因著不良的動機而來跟隨祂。「去把身體給祭司察看,獻上摩西所吩咐的禮物」,這是因為在主耶穌上十字架完成救贖大工、進入恩典時代之前,猶太信徒還必須按照律法的規條行事。「對眾人作證據」,證明病者已經痊癒,可恢復與人正常交往。「耶穌進了迦百農,有一個百夫長進前來,求祂說:『主啊,我的僕人害癱瘓病,躺在家裡,甚是疼苦』」。「百夫長」是當時羅馬軍隊中的官銜,轄管一百個兵卒。這位「百夫長」是個外邦人,聖靈在啟示天國的權柄的時候,先是臨到猶太人,接著就臨到外邦人(羅1:16)。「進前來,求祂」是得享主救恩的必要條件。百夫長為僕人代求,只是陳明苦狀,並未求主去醫治他的僕人,因為他認識主耶穌的權柄,僕人得著醫治與否,權柄乃在於主。「耶穌說:『我去醫治他』」。即使這人是猶太人認為不配的外邦人,主耶穌也從不吝惜施恩,祂願意醫治他。

「百夫長回答說:『主啊,你到我舍下,我不敢當;只要你說一句話,我的僕人就必好了」。百夫長「不敢當」是因為覺得自己不配,也是因為他認識主是超越空間的神,所以只要「一句話」就夠了。「因為我在人的權下,也有兵在我以下;對這個說『去!』他就去;對那個說『來!』他就來;對我的僕人說:『你做這事!』他就去做『」。百夫長了解軍中的權柄只需要話語就能施行出來,所以他以權柄施行的經驗向主耶穌祈求。天國之王的權柄更是在祂的話語里。「耶穌聽見就希奇,對跟從的人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麼大的信心,就是在以色列中,我也沒有遇見過」。百夫長的信心是基於他對權柄的認識。「這麼大的信心」表示對主「一句話」的信心。以色列人因不夠認識主耶穌,所以沒有那麼大的信心。「我又告訴你們,從東從西,將有許多人來,在天國里與亞伯拉罕、以撒、雅各一同坐席」。「從東從西,將有許多人」,指天國里將有許多外邦人,因著信心而有分於屬天的國度,因著認識、接受天國的權柄而得享救恩的筵席。「亞伯拉罕、以撒、雅各」是以色列人的祖宗,也是信心的見證人(來11:17-21)。「惟有本國的子民竟被趕到外邊黑暗裡去,在那裡必要哀哭切齒了『」。「本國的子民」指缺乏信心的猶太人,他們無分於天國的筵席,並且要「被趕到外邊黑暗裡去,在那裡必要哀哭切齒了」,猶太人對主的話必定非常震驚。「耶穌對百夫長說:『你回去吧!照你的信心,給你成全了。』那時,他的僕人就好了」。「那時」說明,主的話一出口,就立即得著成就。

「耶穌到了彼得家裡,見彼得的岳母害熱病躺著」。「彼得的岳母」代表猶太人。「熱病」是不正常的熱,可能是因為瘧疾。「耶穌把她的手一摸,熱就退了;她就起來服事耶穌」。主「一摸」,她的「熱就退了」,於是「她就起來服事耶穌」。「到了晚上,有人帶著許多被鬼附的來到耶穌跟前,祂只用一句話就把鬼都趕出去,並且治好了一切有病的人」。「鬼」不是人死後的鬼魂,而是邪靈,就是跟隨撒但背叛神的墮落天使。「鬼」喜歡附在交鬼的人身上。但人只要讓主的「一句話」進到裡面,就能把鬼趕出去,並且得著醫治。「這是要應驗先知以賽亞的話,說:『祂代替我們的軟弱,擔當我們的疾病』」。這個預言引自以賽亞書53:4。主在十字架上的救贖大功,不只除去我們的罪惡,並且還使我們經歷祂生命的大能,軟弱變剛強,疾病得醫治。「耶穌見許多人圍著祂,就吩咐渡到那邊去」。主耶穌「見許多人圍著祂」,正是工作大有成效的時候,卻「吩咐渡到那邊去」。「那邊」是外邦人的地方「加大拉」,通常猶太人是不願意去的,主耶穌藉此把那些真心愿意跟隨祂的人從「許多人」中分別出來。「有一個文士來,對他說:『夫子,你無論往哪裡去,我要跟從你』」。這位「文士」沒有蒙主呼召,卻主動要來跟從主。也許他是因為見到主耶穌會醫病趕鬼,想得些神奇的能力,好在宗教界中出人頭地。這位文士稱呼主耶穌「夫子」,在馬太福音里,這種稱呼只出於不認識主的人之口。「耶穌說:『狐狸有洞,天空的飛鳥有窩,人子卻沒有枕頭的地方』」。「人子」這名源出「彌賽亞篇」(但7:13-14)。主耶穌在地上常用「人子」自稱。對於跟隨主是為得屬地好處的人,主要求他們必須認識祂在地上的一無所有,讓他們好好計算代價。「又有一個門徒對耶穌說:『主啊,容我先回去埋葬我的父親』」。「容我先回去埋葬我的父親」這是當時的諺語,並不代表他父親已經死了,意思是先為父親養老送終,然後再來跟從主。

「耶穌說:『任憑死人埋葬他們的死人;你跟從我吧!』」。第一個「死人」指靈里死亡的罪人,第二個「死人」指肉身死亡的人。主耶穌不是要天國子民不照顧地上家庭的需要,而是說不應該等到屬地的事務都辦妥了,然後才來跟從主。「耶穌上了船,門徒跟著祂。海里忽然起了暴風,甚至船被波浪掩蓋;耶穌卻睡著了」。加利利海常常有突然而來的暴風,狂風使海面匉訇不平,對船隻十分危險。主耶穌是完全的人,祂因整日的傳道,已經疲倦地睡著了。「門徒來叫醒了祂,說:『主啊,救我們,我們喪命啦!』耶穌說:『你們這小信的人哪,為什麼膽怯呢?』於是起來,斥責風和海,風和海就大大地平靜了」。主耶穌責備門徒,是因為他們對祂的權柄失去了信心,以致膽怯,卻忘了稍早時主曾吩咐他們「渡到那邊去」的話。主耶穌「斥責風和海」,是行使祂對大自然的權柄。而風和海是沒有位格和知覺的,所以主耶穌其實是在斥責背後的空中掌權者(弗2:2)。「眾人希奇,說:『這是怎樣的人?連風和海也聽從祂了!』」。風浪使門徒們更深地認識了天國之王的權柄。「耶穌既渡到那邊去,來到加大拉人的地方,就有兩個被鬼附的人從墳塋里出來迎著他,極其兇猛,甚至沒有人能從那條路上經過」。「那邊」是加利利海的東岸低加坡里,是外邦人的地方「加大拉」,這「兩個被鬼附的人」是外邦人。「他們喊著說:『神的兒子,我們與你有什麼相干?時候還沒有到,你就上這裡來叫我們受苦嗎?『」。「神的兒子」,表明污鬼認識耶穌的身份。「我們與你有什麼相干?」污鬼認識主耶穌是「神的兒子」,卻仍與祂沒有相干,可見道理上的認識,若沒有加上信而順從的心,仍與我們無益。「時候還沒有到」,指牠們受審判的時候尚未來到。

「離他們很遠,有一大群豬吃食」。「豬」在律法中是不潔凈的(利11:7),所以猶太人不養豬,這一大群豬是外邦人養的。「鬼就央求耶穌,說:『若把我們趕出去,就打發我們進入豬群吧!』」。鬼被趕出人身,就需要一個住處(12:43),豬是不潔的動物,是鬼最喜歡的去處之一。「耶穌說:『去吧!』鬼就出來,進入豬群。全群忽然闖下山崖,投在海里淹死了」。主說「去吧」,鬼才能行動,這說出主的權柄,連鬼也在祂主宰的掌握中。鬼帶著豬群投到海里,可能因為鬼在有水的地方才能安歇(12:43)。「放豬的就逃跑進城,將這一切事和被鬼附的人所遭遇的都告訴人」。「放豬的」失去豬群,損失了財物,若能因此得著主,乃是最大的福氣,可惜他竟然不要主。「合城的人都出來迎見耶穌,既見了就央求他離開他們的境界」。「合城的人」一致拒絕主,可見他們關心財物比被鬼附的同胞更多。本來合城的人都可以借這個機會認識神的兒子,歸向真神,可惜他們要豬不要耶穌,所以他們就「央求祂離開他們的境界」。今天也有許多人是這樣,若因信耶穌會損失他們的財產或生意,他們就不要耶穌,但到那日,當他們下地獄的時候,就要後悔了!為此,願我們今天都要以得著耶穌基督為至寶!阿們!
「創25: 1-34」「亞伯拉罕又娶了一妻,名叫基土拉。基土拉給他生了心蘭、約珊、米但、米甸、伊施巴和書亞……。」在創世紀第二十五章中記載了,亞伯拉罕的晚年,包括他的再婚及逝世,還有以撒的後代。這裡說亞伯拉罕「又娶了一妻,名叫基土拉」,別處聖經稱她為「妾」(代上1: 32),所以她在神面前的地位不能與撒拉相題並論。「基土拉給他生了心蘭、約珊、米但、米甸、伊施巴和書亞…。」基土拉的後代也是阿拉伯各族的祖先,他們並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8 08:2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