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名菜典故與製法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決策會員(三十九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851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白煮肉
 
北京傳統名菜,此菜創始於明末的滿族,約有 300多年歷史,清入關后從宮中傳入民間。北京「砂鍋居」飯莊製作此菜最為著名。傳說,清乾隆六年(1741),砂鍋居初建時,用一口直徑 133厘米的大砂鍋煮肉,每天只進一口豬,以出售白肉為主,由於生意興隆,午前便賣完,摘掉幌子,午後歇業,於是在民間逐漸流傳開一句歇後語:「砂鍋居的幌子――過午不候」。

白煮肉

原料:去骨豬五花肉、醬油、蒜泥、腌韭菜花、醬豆腐汁、辣椒油。
 
製法:將去骨豬肉橫切成三、四條,再切成長塊,刮洗乾淨,皮朝上放入鍋肉,倒入清水,蓋上鍋蓋,在旺火上燒開,再轉微火煮 2小時,用筷子一穿即入,撈出晾涼,撕去肉皮,切成薄片,整齊地排在盤內;把醬油、蒜泥、韭菜花、醬豆腐汁和辣椒油等,一起放在小碗內,隨同肉片一起上桌。

特點:肉質香爛、肥而不膩、味道醇厚、最宜卷著荷葉餅或燒餅食用。  
 
回鍋肉

四川名菜,又稱熬鍋肉,傳說這道菜是從前四川人初一、十五打牙祭(改善生活)的當家菜。當時做法多是先白煮,再爆炒。清末時成都有位姓凌的翰林,因宦途失意退隱家居,潛心研究烹飪。他將原煮后炒的回鍋肉改為先將豬肉去腥碼味,以隔水容器密封的方法蒸熟后再煎炒成菜。因為早蒸至熟,減少了可溶性蛋白質的損失,保持了肉質的濃郁鮮香,原味不失,色澤紅亮。自此,名噪錦城的早蒸回鍋肉便流傳開來。

回鍋肉

原料:豬腿肉,青蒜苗,郫縣豆瓣,甜麵醬,醬油,混合油。

製法:將肥瘦相連的豬腿肉刮洗乾淨,放入湯鍋內煮至肉熟皮軟為度,撈出冷透后,切成5厘米長4厘米寬 0.2厘米厚的片;青蒜苗切成馬耳朵形,炒鍋置旺火上,放入豬化油燒至六成熱,下肉片炒至吐油,肉片呈燈盞窩狀時,下剁茸的郫縣豆瓣炒上色,放入甜麵醬炒出香味,加入醬油炒勻,再放入青蒜苗簸鍋炒斷生起鍋即成。
 
特點:香辣味濃,油而不膩

神仙鴨子
 
這是孔府的一個傳統名菜,相傳始於孔子七十四代孫孔繁坡時期,在孔繁坡任山西同州知府時,府內廚師以鴨子出骨,加調料入碗加蓋,上籠蒸制而成,肉質酥爛,香氣濃郁,滋味鮮美,孔繁坡品嘗后,覺得此菜製法與眾不同,上籠蒸制以點香三炷燒盡為度,滋味鮃美美勝於它菜,故取名為神仙鴨子。

神仙鴨子

原料:肥鴨,紹酒,火腿,冬菇,玉蘭片,青豆,蔥,姜,精鹽,清湯,花椒。  

製法:將冬菇,玉蘭片,青豆分別用開水氽過,撈出備用;將鴨子從脊背挖除五臟,洗凈,去嘴留舌,砸斷腿骨,翅膀根,用開水氽 3分鐘,撈出洗凈,放湯鍋中煮至八成熟,再撈出剔去大骨,扣在海碗中,把鴨骨放在上面;將花椒裝在一根蔥葉里,碗中加入大蔥,姜,清湯,精鹽,紹酒,海碗加蓋,周邊用毛邊紙糊嚴,放入籠中蒸 1.5小時,鴨子爛熟后出籠,揭紙,去蓋,撿去蔥,姜,花椒;將海碗中湯汁潷到湯鍋里,再加入清湯燒沸,將湯汁澆在鴨上,放上火腿,冬菇,玉蘭片,青豆即成。  

特點:鴨肉酥爛,肥而不膩,滋味鮮美。  
我是一個熱愛自己祖國的中國人,我健康,我快樂。
細節成就完美。
圖片類未註明[原創]的均為轉帖!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決策會員(三十九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8510
沙發
 樓主| 一個中國人 發表於 2005-6-26 17:56 | 只看該作者
八仙過海鬧羅漢
 
八仙過海鬧羅漢是孔府喜慶壽宴時的第一道名菜,從漢初到清末,歷代的許多皇帝都親臨曲阜孔府祭祀孔子,其中乾隆皇帝就去過七次,至於達官顯貴、文人雅士前往朝拜者更為眾多,因而孔府設宴招待十分頻繁,孔宴聞名四海,八仙過海鬧羅漢,便是孔府名菜之一,它選料齊全,製作精細,口味豐富,盛器別緻,該菜取用魚翅、海參、鮑魚、魚骨、魚肚、蝦、雞、蘆筍、火腿等十幾種原料為主,以雞作為「羅漢」,其中八種主料為「八仙」,故名為八仙過海鬧羅漢此菜一上席隨即開鑼唱戲,一面品嘗美味,一面聽戲,十分熱鬧。

八仙過海鬧羅漢

原料:雞脯肉,水發魚翅,鮑魚,魚骨,魚肚,火腿,蘆筍,蝦仁,白魚肉,紹酒、精鹽、味精適量,熟豬油少許。
 
製法:取雞脯肉斬成泥,拌在碗底上,做成羅漢錢狀,白魚肉切成條,用刀劃開夾入魚骨,白雞脯肉切成長條,活青蝦做成蝦環,魚翅與雞泥做成菊花魚翅形,海參做成蝴蝶形,鮑魚切成片,魚肚切成片,蘆筍發好后取八根;將上述食物調好口味上籠蒸熟,然後取出分別放在磁罐里,擺成八方,中間放羅漢雞,上面撒上火腿片、薑片及氽好的青菜葉。接著將燒開的雞湯澆上即成。

特點:食物多樣,湯汁濃鮮,色澤美觀,形如八仙與羅漢。  

油爆雙脆

山東名菜,元代倪瓚《雲林堂飲食制度集》中最早記載了「 腰肚雙脆」 的菜名;清代袁枚在其《隨園食單》中概括為:「滾油炮(爆)炒,加料起鍋,以極脆為佳。此北人法也。」這是對爆肚頭一菜的記載,正是爆雙脆的特色。
 
油爆雙脆
 
原料:肚頭,硬筋,鹽,濕澱粉,雞肫,清湯,紹酒,味精,豬油,蔥,姜,蒜末。  

製法:將肚頭剝去脂皮,硬筋洗凈,用刀劃上網狀形花刀放入碗內,加鹽,濕澱粉拌和,雞肫洗凈,批去內外筋皮,用刀劃上十字花刀,放入另一隻碗內加鹽,濕澱粉拌和,小碗內加清湯,紹酒,味精,精鹽,濕澱粉,拌和成芡汁待用,炒鍋用大火燒熱放豬油,將蔥,姜,蒜末煸出香味,再放雞肫和肚頭,並下芡汁,顛翻兩下,出鍋裝盤即成。
 
特點:色澤紅白相間,吃口脆嫩,清鮮爽滑。

紅燒大裙翅
 
魚翅是鯊魚鰭的干製品。大裙翅取自大鯊魚的全鰭。粵菜的大裙翅分作三圍,魚背近頭部的前鰭稱頭圍;近尾部的后鰭稱二圍;尾端的尾鰭稱三圍。裙翅是魚翅中之上品。在高級海味中,魚翅入饌的是最晚的。明代劉若愚的<明宮史>有記,但較含糊「先帝最喜用炙蛤蜊、炒鮮蝦、田雞腿及筍雞脯。又海參、鰒魚、鯊魚筋、肥雞、豬蹄共燴一處,名曰『三事』恆喜用焉。」這裡所說的鯊魚筋,可能就是魚翅。<潛確類書>里也有類似記載「湖鯊青色,背上有沙鰭。泡去外皮,有絲作膾,瑩若銀絲。」清代,袁枚以其正名列入 <隨園食單.海鮮單>,此後一直身價百倍,而登大賓之筵,享譽內外。清光緒拔貢南海人鬍子晉著有<廣州竹枝詞>雲「由來好食廣州稱。菜式家家別樣矜。魚翅干燒銀六十,人人休說貴聯升。」並附註雲「干燒魚翅每貴碗六十元。聯升在(廣州)西門衛邊街,乃著名之老酒樓,然近日如南關之南園,西關之漠觴,惠愛路之玉醪春,亦膾人口也。」本世紀三十年代,廣州大三元酒家以紅燒大裙翅聞名,售價也達六十大洋。主制此菜的名師吳鑾乃有翅王之稱

叫化雞
 
江蘇常熟名菜,又稱黃泥煨雞。相傳明末清初時,常熟虞山麓有一叫化偶得一雞,苦無炊具、調料,無奈,宰殺去臟后,帶毛塗泥,放入柴火堆中煨烤,熟后敲去泥殼,雞毛隨殼而脫,香氣四溢。適逢隱居在虞山的大學士錢牧齋路過,試嘗,覺其味獨特,歸家命其家人稍加調味如法炮製,更感鮮美。此後,遂成為名菜,並一直流傳至今

叫花雞

原料:母雞一隻,蝦仁,雞肫丁,豬瘦肉,熟火腿丁,水發香菇丁,大蝦米,豬網油,鮮荷葉,包裝紙,酒罈泥,紹酒,精鹽,醬油,蔥段,薑末,丁香,八角,山奈末,芝麻油,熟豬油。

製法:將光雞去腳爪肋下取臟,用刀背敲斷腿,翅,頸骨入壇,加醬油,紹酒,精鹽腌漬一小時,取出,將丁香,八角碾末,加山奈末遍抹雞身,炒鍋入熟豬油,炸蔥,姜起香后撈去,再將蝦仁,雞肫丁,香菇丁,豬肉下火腿丁,蝦米入炒鍋顛炒幾下,加紹酒,醬油,綿白糖炒至斷生,待涼后塞入雞腹,雞頭塞入刀口,腋下放丁香用豬網油包緊雞身,外用鮮荷葉包裹數層用細麻繩紮緊,把酒譚泥碾成粉加清水拌和起粘平攤濕布上,捆難置泥中間用濕布兜起,使泥緊粘揭去濕布,用包裝紙包裹,在戳一小孔,將雞裝入烤箱,旺火烤約四十分鐘取出,用濕酒罈泥封孔再烤半小時,用小文火烤八十分鐘,再用微火烤九十分鐘,取出敲去泥,去繩,荷葉裝盤,淋芝麻油即成。
 
特點:酒泥烤雞,原汁原味,皮色光亮金黃,肉質肥嫩酥爛,腹藏多鮮。
我是一個熱愛自己祖國的中國人,我健康,我快樂。
細節成就完美。
圖片類未註明[原創]的均為轉帖!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決策會員(三十九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8510
3
 樓主| 一個中國人 發表於 2005-6-26 17:56 | 只看該作者
詩禮銀杏

這是孔府最早的上等名菜之一,相傳孔府詩禮堂是孔子都他兒子孔鯉學詩學禮的地方,到了寧代,此處長出了兩棵銀杏,孔府廚師取用這裡出產的白果出殼做成菜肴,供學者食用,培增興味,故取名為詩禮銀杏。

詩禮銀杏

原料:白果,白糖,蜂蜜,豬油,桂魚醬。  

製法:將白果去殼,用鹼水泡一下剝去皮,再放鍋中沸水稍焯,以去苦味,再入鍋煮酥取出;炒鍋燒熱下白豬油,加入白糖,炒至呈銀紅色時,加清水,白糖,蜂蜜,桂花醬,倒入白果,燒煮至汁濃,淋上白油,盛入淺盤中即成。  

特點:色澤潔白,白果肉酥,鮮甜入味。  
 
帶子上朝

上朝帶子,上朝寓意孔府輩輩做官,代代上朝,永為官府門第,世襲爵位不斷。此菜是用一隻鴨子一隻鴿子,一大一小入盤中,別有風味,是宴席大件菜。

帶子上朝

原料:鴨子,鴿子,蔥,姜,精鹽,醬油,料酒,花椒,桂皮,白糖,清湯,濕澱粉,雞油,花生油。

製法:把鴨子,鴿子煺毛洗凈,從脊背開挖去內臟洗凈,鴨子去嘴留舌,鴿子去嘴,用醬油,料酒養上,蔥切段,姜,花椒,桂皮包入香料包,把炒勺放火上加入花生油燒至八成熱放入鴿子,鴨子炸成棗紅色時撈出,倒出勺內的油,砂鍋放鍋墊,再放上鴨子和鴿子置入香料包,蔥段,精鹽,醬油,料酒,清湯用旺火燒開 5分鐘,改用慢火煨燉至熟,取出放盤中,鴨子在前,鴿子放在鴨子懷裡;把炒勺放火上,加花生油燒熱,加白糖炒汁,烹入清湯,加砂鍋中湯汁兩勺,燒開後用濕澱粉勾芡,淋上雞油澆在鴨子和鴿子上。

特點:紅潤酥爛,味咸鮮略帶五香,造型別緻。
 
糖醋黃河鯉魚

鯉魚,古代就稱為諸魚之長。黃河中出產一種鰭紅,色金黃的鯉魚,名為「金色黃河鯉魚」,其肉質地細嫩,肥腴鮮美,為糖醋鯉魚的上好用料。此菜是濟南歷史悠久的傳統名菜,「匯泉樓」長期經營,當時「匯泉樓」院內有一魚池,將鯉魚放養其中,顧客能夠站在池邊憑眺群魚戲游,在觀賞之餘,可以指魚定菜。廚師將顧客指定的魚用網撈出,當場收拾,在魚的周身剞上直、斜式花刀,入味后裹上芡糊,放油鍋炸熟,使頭尾翹起,撈出放入盤中,澆上熬好醋汁,迅速上席,落桌后尚發出「吱」「吱」的響聲,頗有一番雅趣。此菜外焦里嫩,香酥、酸、甜,稍咸,鮮美。

糖醋黃河鯉魚
 
原料:黃河鯉魚,醋,白糖,醬油,精鹽,清湯,薑末,蔥末,蒜末,濕澱粉,花生油。  

製法:將魚去鱗,去鰓,去內臟洗凈,在魚身上先直剞刀紋,然後提起刀,使魚身張開,將精鹽撒入魚身內稍腌,並在刀口處及魚的全身均勻地塗上一層濕澱粉糊;炒鍋倒油,旺火燒到七成熱,手提魚尾放入油鍋內,其刀口處立即張開,這時需用鏟刀將魚托住,以免粘鍋,約炸二分鐘,用鏟刀把魚推向鍋邊,使魚身呈弓形,將魚背朝下炸二分鐘,再翻過來使魚腹朝下炸二分鐘,然後把魚身放平,用鏟刀將頭按入油內炸二分鐘,以上共炸八分鐘,至魚身全部呈金黃色時,取出放入盤內,炒鍋留油少許,燒至六成熱時,放入蔥,姜,蒜末,醋,醬油,白糖,清湯燒濃后即用濕澱粉勾芡,淋上熟油少許,迅速出鍋燒在魚身上即成。

特點:色澤深紅,外脆里嫩,香味撲鼻,酸甜可口。
我是一個熱愛自己祖國的中國人,我健康,我快樂。
細節成就完美。
圖片類未註明[原創]的均為轉帖!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0 22:2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