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6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珍貴動物全集

[複製鏈接]

2845

主題

1萬

帖子

6163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616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小魔女 發表於 2005-6-26 14:3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蜂猴

  --------------------------------------------------------------------------------

  別名懶猴,風猴,屬懶猴科,學名為 Nycticebus coucang.

  蜂猴體型較小而行動遲緩,是較低等的猴類,體長32-35厘米.兩隻小耳朵隱藏於毛茸茸的圓腦袋中;眼圓而大.四肢短粗而等長,第二個腳趾還保留著鉤爪,尾短而隱於毛叢中.體背棕灰色或橙黃色,正中有一棕褐色脊紋自頂部延伸至尾基部,腹面棕色,眼,耳均有黑褐色環斑.

  蜂猴棲於熱帶雨林及亞熱帶季雨林中,完全在樹上生活,極少下地,喜獨自活動.行動特別緩慢,只有在受到攻擊時,才有所加快,故又名"懶猴".白天蜷成球狀隱蔽在大樹洞中或在枝

  椏上歇息,夜晚出來覓食,以植物的果實為食,也捕食昆蟲,小鳥及鳥卵.一年四季均能交配,懷孕期5-6個月,多在冬季產仔,每胎1仔.

  分佈於雲南和廣西南部.

  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帖子相關圖片:

  

  倭蜂猴

  --------------------------------------------------------------------------------

  別名風猴,小懶猴,屬於懶猴科,學名為 Bycticebus pygmaeus.

  倭蜂猴與蜂猴十分相似而體型更小,只有蜂猴的一半大,其身長21-22.5厘米,尾長1.2厘米,體重325-425克.頭圓,眼圓而大,無頰囊,口,鼻,唇白色.體毛細絨狀,多為橙色至赤褐色.

  從背部中央至頭頂有一深色紋,腹部,四肢有銀灰色光澤.

  棲息環境,食性與蜂猴相似.倭蜂猴在中國分佈的科學記錄是1986年,當時從雲南獲得的幾隻活體曾被認為是蜂猴幼體,但其中一隻雌猴卻產下1仔.倭蜂猴屬於極為稀有而尚未深入進行研究

  的低等猴類,其分佈範圍十分狹窄,受人為活動干擾相當嚴重,亟待加強保護.

  只產於中國的雲南南部.

  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帖子相關圖片:

  

  短尾猴

  --------------------------------------------------------------------------------

  別名紅面猴,屬於猴科(Macaca arctoides).

  體型比獼猴大,體長50-56厘米.成體顏面鮮紅色,老年紫紅色,幼體肉紅色.耳較小,尾短

  光禿無毛.體背毛色棕褐,披毛較長,腹面略淺;頭頂毛較長,由中央向兩側披開.

  短尾猴棲息於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中,生活在樹上,也常集群在地面活動.食性較雜,既取食野果,樹葉,竹筍,也捕食蟹,蛙等小動物.短尾猴的數量稀少.目前人工飼養比較困難.

  產於西南及廣東,廣西.

  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帖子相關圖片:

  

  熊 猴

  --------------------------------------------------------------------------------

  別名蓉猴,山地獼猴,阿薩姆猴,屬於猴科(Macaca assamensis).

  熊猴個體略大於獼猴,雄性體重8-15千克,體長55-65厘米;雌性較小,體重5~9千克,體長42

  -62厘米.其憨態可擱,體胖如熊,性情粗暴,故名熊猴.與一般靈長類不同,熊猴的皮下脂肪

  較多,抗寒能力也比其他猴類要強.體毛蓬鬆棕黃色,面部呈肉紅色.與獼猴相比,其頭大,

  面長,吻部突出.頭頂具"發旋",從中間向四周發散,頭,頸毛髮為淡黃色,體毛稍具光澤,臀部周圍多毛.尾下垂,其長近體長的一半,毛稀呈褐色.

  棲息於熱帶,亞熱帶高山森林. 為晝行性動物,雜食,多以20-30隻結群. 啼聲有如犬吠且略帶啞聲,性情不似獼猴活躍,但遇險逃遁的速度十分迅捷.

  產於雲南,廣西,西藏,貴州等地.

  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帖子相關圖片:

  

  台灣猴

  --------------------------------------------------------------------------------

  別名黑肢猴,岩棲獼猴,屬於猴科,學名為 Macaca cyclopis.

  台灣猴體型與獼猴相似,雄性體長44-54厘米,雌性體長36-45厘米,雄性成體明顯大於雌性個體,尾長為體長的三分之二.體毛多為藍灰石板色或灰褐色,面部呈肉紅色.額部裸露無毛,

  顏色灰黃,頭部圓且具厚毛, 兩頰密生濃須,頂毛向後披,手足均為黑色,故又名黑肢猴.

  尾基部為橄欖色,其端部為灰色,尾中部具明顯的黑色條紋.

  台灣猴為中國特有種,棲息於岩壁和山林之中,為半地棲動物,取食各種野果,樹葉,昆蟲,有時也盜食農家的穀物和瓜果.多結成一雄多雌的家族群,以一體魄強壯的成年雄性作為首領.每胎產 1仔.壽命可達20歲.

  產於台灣省的南部和中部.

  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帖子相關圖片:

  

  獼 猴

  --------------------------------------------------------------------------------

  別名黃猴,恆河猴,廣西猴,屬於猴科,學名為 Macaca mulatta.

  獼猴是我國常見的一種猴類,體長43-55厘米,尾長15-24厘米.頭部呈棕色,背上部棕灰或棕黃色,下部橙黃或橙紅色,腹面談灰黃色.鼻孔向下,具頰囔.臀部的胼胝(pian2 zhi1)明顯.

  營半樹棲生活,多棲息在石山峭壁,溪旁溝谷和江河岸邊的密林中或疏林岩山上,群居,一般30-50隻為一群,大群可達200隻左右.善於攀援跳躍,會游泳和模仿人的動作,有喜怒哀樂的表現.取食植物的花,果,枝,葉及樹皮,偶爾也吃鳥卵和小型無脊椎動物.在農作物成熟季節,有時到田裡採食玉米和花生等.4-5歲性成熟,每年產1胎,每胎1仔.

  分佈於西南,華南,華中,華東,華北及西北的部分地區,地域範圍十分廣泛,西到青海南部,北至河北省興隆縣,南達海南島,都能見到它們的活動蹤跡.獼猴適應性強,容易馴養繁殖,

  生理上與人類較接近,因此是生物學,心理學,醫學等多種學科研究工作中比較理想的試驗動物.

  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帖子相關圖片:

  

  豚尾猴

  --------------------------------------------------------------------------------

  別名平頂猴,屬於猴科,學名為 Macaca nemestrina.

  豚尾猴體長54~62厘米,尾長不及身長的四分之一.通體淺黃褐色,頭頂毛短,輻射排列成一棕褐色平頂區,似帽狀;尾上的毛大部分短而稀,形似豬尾.臉側及顳需的毛斜向後方生長,耳周的毛側向前生長,彼此相連似一圍帶.分佈於西藏的豚尾猴,上體顏色較深,臉部橙黃色,體背至尾端黑褐色,頸和頭後為赤黑色;頭頂黑色,兩側土黃色染赤色;腹面黃白或灰白.

  棲息於熱帶,亞熱帶森林中或海拔較低的針葉林內,營樹棲生活,喜群居,以植物果實為食,也捕食昆蟲和小鳥.

  分佈於雲南西南部和西藏的東南部.

  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帖子相關圖片:

  

  藏酋猴

  --------------------------------------------------------------------------------

  別名四川短尾猴,大青猴,屬於猴科,學名為 Macaca thibetana.

  藏酋猴體型粗壯,是中國獼猴屬中最大的一種.頭大,顏麵皮膚肉色或灰黑色,成年雌猴面部皮膚肉紅色.成年雄猴兩頰及下頦有似絡腮鬍樣的長毛.頭頂和頸毛褐色,眉脊有黑色硬毛;背部毛色深褐,*近尾基黑色,幼體毛色淺褐.尾短,不超過10厘米.

  棲息于山地闊葉林區有岩石的生境中,集群生活,由10幾隻或20~30隻組成,每群有2~3隻成年雄猴為首領,遇敵時首領在隊尾護衛.喜在地面活動,在崖壁縫隙,陡崖或大樹上過夜.以多種植物的葉,芽,果,枝及竹筍為食,亦食鳥及鳥卵,昆蟲等動物性食物.5歲性成熟,發情期多在秋季,春未夏初產仔,每胎1仔.

  分佈於我國中部地區,東至浙江,福建,西到四川,北達秦嶺南部,南界為南嶺.藏酋猴是中國特有種,由於開墾及闊葉林遭到破壞,生存範圍已很狹窄,在武夷山,貓兒山及唐家河自然保護區尚有一定數量.

  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帖子相關圖片:

  

  長尾葉猴

  --------------------------------------------------------------------------------

  別名長尾猴,屬於猴科,學名為 Presbytis entellus.

  長尾葉猴體長約70厘米,體重約20千克,尾長超過體長,頰毛和眉毛髮達.體毛灰黃褐色;臉黑色;額,頰,頦,喉為灰白色.

  棲息在海拔3000米以下的熱帶雨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或針闊葉混交林中.營樹上生活,在地面上也能行走.出沒於河谷兩旁林間石崖上,常集群活動,一般數十隻為一群,多晨昏覓食,以樹葉和野果為食.

  長尾葉猴分佈區域狹窄,數量稀少,在我國僅分佈於西藏南部,目前,已在西藏建立了江村,樟木溝自然保護區.

  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帖子相關圖片:

  

  黑葉猴

  --------------------------------------------------------------------------------

  別名烏猿,屬於猴科,學名為 Presbytis francoisi.

  黑葉猴體形纖瘦,四肢細長.頭小尾巴長,體長50~60厘米,尾長79~86厘米.頭頂有黑色直立的毛冠;兩頰至耳基部有白毛;成體全身烏黑色,體毛長而厚密,有光澤.手,足具烏黑扁平指(趾)甲;尾尖端白色.剛出生的小黑葉猴,全身乳黃色,頭部則為金黃色,尾為黑色,30天左右全身變黑,但頭部還是金黃色.

  生活於熱帶,亞熱帶叢林中,樹棲,喜群居,每群有一首領帶領猴群活動.黑葉猴跳躍能力很強,一次可越出10多米.很少下地喝水,多飲露水和葉子上的積水,以嫩葉芽,花,果為食.

  通常2~3月份交配,8~9月份產仔,每年產1胎,每胎1 仔,偶見2仔.

  黑葉猴是珍貴稀有靈長類動物之一,僅產於廣西,貴州,分佈區域狹窄,數量很少.

  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帖子相關圖片:

  

  白頭葉猴

  --------------------------------------------------------------------------------

  別名花葉猴,屬於猴科,學名為 Presbytis leucocephalus.

  外形酷似黑葉猴的白頭葉猴是我國特有種.其頭部連同冠毛及頸部和上肩均為白色,像戴一頂白色風帽,手,足背面亦雜有白色,尾的一段為白色.有人認為是黑葉猴的一個亞種.

  生活於熱帶,亞熱帶叢林中,善於攀援,不僅能在樹上悠蕩,也會攀登懸崖.常聚集成家族小群生活,有一定的活動範圍和路線,並有相對固定的棲息地.一般棲息於峭壁的岩洞和石縫內.以嫩葉,芽,花,果為食.

  產於廣西.白頭葉猴分佈狹窄,數量稀少,現僅存數百隻,需採取緊急保護措施.

  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帖子相關圖片:

  

  灰葉猴

  --------------------------------------------------------------------------------

  別名菲氏葉猴,法氏葉猴,屬於猴科,學名為 Presbytis phayrei.

  身披銀灰色毛的灰葉猴,眼,嘴周圍的皮膚由於缺乏色素而顯得蒼白.其體長55~71厘米,尾長60~80厘米,四肢細長,臀胝不甚發達.頭頂的毛淺銀灰色,有時較長呈冠狀;腹面淡灰色或淺白色;幼體金黃色.眉額之間有較長的黑毛向前伸出,似黑色長眉.

  棲息於熱帶,亞熱帶密林中,喜群棲,每群10餘只至20~30隻,善於攀跳,極少下地,活動時有一定路線,受驚時多按順序逃走.雜食,以嫩葉,花,果為食,也採食鳥卵和捕食小鳥.

  產於雲南西南部.

  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帖子相關圖片:

  

  川金絲猴

  --------------------------------------------------------------------------------

  屬於獸綱靈長目猴科.

  嘴部突出,鼻孔斜向上翹,故也稱仰鼻猴.臉部天藍色,頸背至尾基部在淺灰褐色被毛中夾有金黃色長毛,全身毛色艷麗.

  棲息在海拔2000―3000米之間針闊混交林帶,群居.以野果,嫩枝芽,樹葉等為食.

  僅分佈於中國四川,甘肅,陝西及湖北神農架山區.

  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是世界級珍稀物種.

  帖子相關圖片:

  

  黔金絲猴

  --------------------------------------------------------------------------------

  別名灰仰鼻猴,白肩仰鼻猴,牛尾猴,屬於猴科,學名為 Rhinopithecus brelichi.

  體形似金絲猴,鼻孔上仰,吻鼻部略向下凹,不像金絲猴那樣腫脹.臉部灰白或淺藍.頭頂前部毛基金黃色,至後部逐漸變為灰白,毛尖黑色.耳緣白色,背部灰褐色.兩肩之間有一白色塊斑,毛長達16厘米.上肢的肩部外側至手背,由淺灰褐色逐漸變為黑色,下肢毛色變化與上肢相同.有人認為是金絲猴的一個亞種.

  棲息於海拔1700米以上的山地闊葉林中,主要在樹上活動,結群生活,有季節性分群與合群現象.以多種植物的葉,芽,花,果及樹皮為食.

  產於貴州梵凈山.黔金絲猴分佈範圍十分狹窄,總數僅幾百隻,現已建立梵凈山自然保護區,對其棲息環境進行保護.

  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帖子相關圖片:

  

  滇金絲猴

  --------------------------------------------------------------------------------

  別名黑金絲猴,黑仰鼻猴,雪猴,屬於猴科,學名為 Rhinopithecus bieti.

  滇金絲猴頭頂有尖形黑色冠毛,雌性個體較雄性小.眼周和吻鼻部青灰色或肉粉色,鼻端深藍色.毛色比較單調,背,體側,四肢外側和尾均為棕灰,灰黑色,毛長達23厘米;喉,頸,上肢內側,臀部為白色,胸部乳白,腹部橘黃色.

  棲息於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暗針葉林帶,是猴類中棲息地海拔最高的種類.喜結群生活,有垂直遷移的習性,冬季下到海拔較低處活動.取食雲杉,冷杉等針葉樹的嫩芽及松蘿,竹筍等,在中午氣溫高時猴群處於休息狀態.

  產於雲南西北部,西藏西南部.滇金絲猴是中國的特有種,其分佈區狹小,各自然種群成島狀分佈,相互隔離.在比較集中的分佈區已建立白馬雪山,哈巴雪山,鹽井等自然保護區.

  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帖子相關圖片:

  

  黑長臂猿

  --------------------------------------------------------------------------------

  別名黑冠長臂猿,屬於猩猩科,學名為 Hylobates concolor.

  雌雄體毛色迥異的黑長臂猿,體長43~54厘米,細長的前肢比後肢還長.雄猿通體黑色,頭頂部的毛向上生長,形似黑冠;成年雌猿灰棕黃色,頭頂部黑褐色;幼猿不論性別都是黑色.雌雄均無尾,亦無頰囊.

  棲息於熱帶,亞熱帶茂密森林中,營家族式生活,每群10隻左右.性機警,晨昏活動,在固定的範圍內有一定的活動路線.攀援自如,很少下地,在樹上蜷曲而睡,有時也會在大樹榦上仰天而卧.食植物的嫩芽和果實,也吃昆蟲和鳥卵,極少下地飲水,主要*飲葉片的露水.妊娠期7~8個月,每年1胎,每胎1仔.雄性9歲性成熟,壽命可達30餘年.

  歷史記載見於廣西,甚至遠至長江三峽地區,現僅見於雲南,海南島,呈零星分佈,數量稀少,已瀕於滅絕,亟需採取保護措施.

  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帖子相關圖片:

  

  白頰長臂猿

  --------------------------------------------------------------------------------

  別名黑猴,屬於猩猩科,學名為 Hylobates leucogenys.

  白頰長臂猿的體型細長,肩寬臀小.體長40~65厘米,無尾,直立時兩手可觸地.與黑長臂猿的最大區別是雄猿兩頰具明顯的白色塊斑,體毛仍為黑色.頭頂具尖形冠毛.雌性幼體為黑色,成年後為灰黃色或金黃色,頭頂也有黑色毛冠.

  棲息於海拔1500米以下的熱帶雨林中,由一對成年猿和2~3隻不同年齡的子女組成小群,營樹棲生活.取食野果,樹芽,嫩葉及花,特別喜食榕樹果實,亦食昆蟲.喜歡鳴叫,早晨太陽初升時成年猿首先鳴叫,最後全體共鳴,聲音悅耳,數里之內可聞.

  產於雲南南部.由於開墾種橡膠樹,大面積熱帶雨林遭到破壞,白頰長臂猿的分佈範圍急劇縮小,數量也十分稀少,亟待加強保護.

  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帖子相關圖片:

  

  白掌長臂猿

  --------------------------------------------------------------------------------

  屬於猩猩科,學名為 Hylobates lar.

  白掌長臂猿體長42~64厘米,後肢長10~15厘米,體重5~7千克,無尾.有黑褐色或棕黃色兩種色型,雌雄兩性都有.身被密長,蓬鬆的毛,其手,腳為白色,臉部周圍有一白色毛環.

  棲息於熱帶雨林中,樹棲性,喜在樹上攀爬跳躍,也能在地上雙足行走,營家庭式生活.以嫩枝芽,樹葉,果實,昆蟲,鳥卵為食.妊娠期為7個月,每胎產1仔.

  產於雲南西南部.白掌長臂猿現存數量很少,為了保護這一瀕於滅絕的稀有動物,我國已在南滾河建立了自然保護區.

  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帖子相關圖片:

  

  白眉長臂猿

  --------------------------------------------------------------------------------

  別名呼猿,通臂猿,屬於猩猩科,學名為 Hylobates hoolock.

  體型稍大的白眉長臂猿,雄性黑褐色,雌性淡黃褐色.其最顯著的特徵是兩眉白色,頭頂部的毛向後生長,像是長臂猿中的老壽星.

  棲息於熱帶原始森林中,幾乎常年生活在樹上,*兩條長臂和鉤形的長手,把自己懸掛在樹枝上,像盪秋干似的盪越前進,動作迅速準確.偶爾也到地上行走,走路時,身體半直立,兩臂有時彎在身子兩側,有時舉過頭頂,走起路來一搖一擺,滑稽可笑.營家庭式生活,通常3~5隻為一群.其叫聲洪亮,數裡外可聞;從不搭窩,睡眠和休息都坐在樹上.雜食性,吃樹葉,果實,昆蟲,鳥和鳥卵.幼猿8~9歲成熟,冬季產仔,每胎產1仔.

  白眉長臂猿和其他長臂猿一樣,是靈長類學家,心理學家的重要研究動物.

  產於雲南,西藏.其分佈區域狹窄,數量稀少,現已瀕於滅絕.在白眉長臂猿棲息的高黎貢山,國家已建立了自然保護區.

  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帖子相關圖片:

  

  穿山甲

  --------------------------------------------------------------------------------

  別名鯪鯉,石鯪魚,屬於鯪鯉科,學名為 Manis pentadactyla.

  穿山甲,顧名思義,一是有挖穴打洞的本領,二是身被褐色角質鱗片,猶如盔甲.除頭部,腹部和四肢內側有粗而硬的疏毛外,鱗甲間也有長而硬的稀毛.全長約1米的穿山甲,頭小呈圓錐狀;吻長無齒;眼小而圓,四肢粗短,五趾具強爪.雄獸肛門後有凹陷,睾丸不外露.

  穿山甲多在山麓地帶的草叢中或丘陵雜灌叢較潮濕的地方挖穴而居.晝伏夜出,遇敵時則蜷縮成球狀.舌細長,能伸縮,帶有粘性唾液,覓食時,以靈敏的嗅覺尋找蚊穴,用強健的前肢爪掘開蟻洞,將鼻吻深入洞里,用長舌舐食之.外出時,幼獸伏於母獸背尾部.以螞蟻和白蟻為食,也食昆蟲的幼蟲等.發情期為4~5月份,12月至翌年的1月產仔,每年1胎,每胎1~2仔.

  產於長江以南各省.

  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帖子相關圖片:

  

  豺

  --------------------------------------------------------------------------------

  別名豺狗,紅狼,屬於犬科,學名為 Cuon alpinus.

  外形與狗,狼相近,體型比狼小,體長100厘米左右,體重10餘千克.體毛紅棕色或灰棕色,雜有少量具黑褐色毛尖的針毛,腹色較淺.四肢較短.耳短,端部圓鈍.尾較長.額部隆起,鼻長,吻部短而寬.全身被毛較短,尾毛略長,尾型粗大,尾端黑色.

  豺為典型的山地動物,棲息于山地草原,亞高山草甸及山地疏林中.多結群營遊獵生活,性警覺,嗅覺很發達,晨昏活動最頻繁.十分兇殘,喜追逐,發現獵物后聚集在一起進行圍獵,主

  要捕食狍,麝,羊類等中型有蹄動物.秋季交配,冬季產仔,懷孕期約60天,每胎3~4仔.

  除台灣,海南外廣泛分市.

  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帖子相關圖片:

  
信心清凈,則生實相。

2845

主題

1萬

帖子

6163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6163
沙發
 樓主| 小魔女 發表於 2005-6-26 14:37 | 只看該作者
  黑熊

  --------------------------------------------------------------------------------

  別名狗熊,黑瞎子,狗駝子,屬於熊科,學名為 Selenarctos thibetanus.

  黑熊是人們比較熟悉的大型獸類.體長150~170厘米,體重150千克左右.體毛黑亮而長,下頦白色,胸部有一塊"V"字形白斑.頭圓,耳大,眼小,吻短而尖,鼻端裸露,足墊厚實,前後足具5趾,爪尖銳不能伸縮.

  棲息于山地森林,主要在白天活動,善爬樹,游泳;能直立行走.視覺差,嗅覺,聽覺靈敏.食性較雜,以植物葉,芽,果實,種子為食,有時也吃昆蟲,鳥卵和小型獸類.北方的黑熊有冬眠習性,整個冬季蟄伏洞中,不吃不動,處於半睡眠狀態,至翌年3~4月份出洞活動.夏季交配,懷孕期7個月,每胎1~3仔.

  產於東北,西北,西南,華南大部分省區.

  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帖子相關圖片:

  

  棕熊

  --------------------------------------------------------------------------------

  別名馬熊,人熊,灰熊,屬於熊科,學名為 Ursus arctos.

  大型食肉目動物,體長180~200厘米,體重達200千克.外形與黑熊相似,但毛色不同,多為棕

  褐色或棕黃色;老年熊呈銀灰色;幼年為棕黑色,頸部有一白色領環;胸毛長達10厘米.腳掌裸露,具厚實的足墊,但前足腕墊不如黑熊的寬大,與掌墊分開.

  棕熊屬環北極分佈的喜寒冷動物,主要棲息在寒溫帶針葉林中,在高山草甸也能生活.多在白天活動,行走緩慢;沒有固定的棲息場所,平時單獨行動.東北林區的棕熊有冬眠習性,但受驚擾會醒來不再入眠.食性較雜,動物性食物比重較大,喜吃蜜,螞蟻,蟻卵,或挖洞捕食鼠兔,旱獺等.夏季發情交配,懷孕期7~8個月,在冬眠期間產仔,每胎1~4仔.春季雌熊常帶小熊在林中玩耍.

  產於東北,西北,西南.

  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帖子相關圖片:

  

  馬來熊

  --------------------------------------------------------------------------------

  別名狗熊,太陽熊,屬於熊科,學名為 Helarctos malayanus.

  馬來熊是熊類中體型最小的種類,體長100厘米左右,體重約50千克.體胖頸短,頭部短圓,

  眼小,鼻,唇裸露無毛,耳小而頸部寬.全身毛短絨稀,烏黑光滑;鼻與唇周為棕黃色,眼

  圈灰褐;胸部有一棕黃色的馬蹄形塊斑.兩肩有對稱的毛旋,胸斑中央也有一個毛旋.尾約

  與耳等長;趾基部連有短蹼.

  棲息於熱帶,亞熱帶雨林,季雨林中,主要分佈在印度尼西亞,馬來半島,緬甸等地.1972

  年在我國雲南南部邊境山地首次發現,數量極少.

  產於雲南南部.

  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帖子相關圖片:

  

  小熊貓

  --------------------------------------------------------------------------------

  屬於獸綱食肉目浣熊科小熊貓屬.

  外型肥壯似家貓,成體體重可達8公斤.體毛紅褐色;四肢粗短,毛黑褐色;尾長而粗並雜有環紋.多三五成群活動,早晚出外覓食.喜食冷箭竹,大箭竹,亦覓食樹葉,果實及小動物.

  在中國主要分佈於雲南,四川,西藏等地.

  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帖子相關圖片:

  

  大 熊 貓

  --------------------------------------------------------------------------------

  屬於獸綱食肉目大熊貓科大熊貓屬.

  體形似黑熊,頭圓而大,尾極短.軀幹和尾白色,兩耳,眼及四肢全黑色.常在竹林內卧睡,平時單獨活動,行動緩慢,性情溫順,聽,視覺較差,自衛能力較弱.

  棲息在海拔1400―3500米的高山竹林內,主要以竹筍,竹葉及嫩竹尖為食,亦喜吃野果或一些動物性食物.

  只產於中國的四川,甘肅,陝西.

  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是世界級珍貴物種.

  帖子相關圖片:

  

  紫貂

  --------------------------------------------------------------------------------

  別名貂,貂鼠,赤貂,黑貂,大葉子,屬於鼬科,學名為 Martes zibellina.

  紫貂體軀細長,四肢短健,體型似黃鼬而稍大,體長40厘米左右,尾長12厘米左右,體重0.5~1.0千克.雄性一般比雌性大;具5趾.爪尖利彎曲.耳大直立,略呈三角形.尾毛蓬鬆.體色黑褐,稍摻有白色針毛;頭部淡灰褐色,耳緣污白色,具黃色或黃白色喉斑;胸部有棕褐色毛,腹部色淡.

  紫貂生活在氣候寒冷的亞寒帶針葉林或針闊混交林中,多在樹洞中或石堆上築巢.除交配期外,多獨居;其視,聽敏銳,行動快捷,一受驚擾,瞬間便消失在樹林中.多在夜間到地面或雪下取食,食物短缺時,白天也出來獵食,以小型鼠類,鳥類,松子,野果,鳥卵等為食,活動範圍在

  5~10平方公里之內.每年4~5月份為發情期,妊娠期9~10個月,每胎2~4仔,3歲后達到性成熟,主要天敵是黃喉貂和猛禽.

  紫貂的冬毛皮以絨毛細密豐厚,皮板富彈性,顏色滑潤為毛皮上品.

  產於黑龍江,吉林,遼寧及新疆.

  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帖子相關圖片:

  

  水獺

  --------------------------------------------------------------------------------

  屬於鼬科,學名為 Lutra lutra.

  水獺體長60~80厘米,體重可達5千克.體型細長,呈流線型.頭部寬而略扁,吻短,下頦中央

  有數根短而硬的須.眼略突出,耳短小而圓,鼻孔,耳道有防水灌入的瓣膜.四肢短,趾間具蹼,尾長而粗大.體毛短而密,呈棕黑色或咖啡色,具絲絹光澤;腹部毛色灰褐.

  棲息於林木茂盛的河,溪,湖沼及岸邊,營半水棲生活.在水邊的灌叢,樹根下,石縫或雜草叢中築洞,洞淺,有數個出口.多在夜間活動,善游泳.嗅覺發達,動作迅速.主要捕食魚,蛙,蟹,水鳥和鼠類.每年繁殖1~2胎,在夏季或秋季產仔,每胎1~3仔.

  水獺皮板厚而絨密,柔軟華麗,毛皮珍貴,因而遭到無節制的捕獵,加之開發建設使水域污染,數量已很稀少,亟需加強保護.

  除乾旱地區外多數省(區)都有分佈.

  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帖子相關圖片:

  

  貂熊

  --------------------------------------------------------------------------------

  別名狼灌,飛熊,月熊,屬於鼬科,學名為 Gulo gulo.

  貂熊外形介於熊與貂之間,體長80~100厘米,體重8~14千克,尾長18厘米左右.頭大耳小,背部彎曲,四肢短健,彎而長的爪不能伸縮,尾毛蓬鬆.身體兩側有一淺棕色橫帶,從肩部開始至尾基匯合,狀似"月牙",故有"月熊"之稱.

  貂熊為寒溫帶動物,除繁殖期外,多單獨活動,活動範圍廣,溪流,河谷,林帶以上的凍土及裸岩都有它的足跡.無固定巢穴,洞穴多有兩個出口,便於遇險逃遁.屬夜行性動物.貂熊生性機警,行動隱蔽,善游泳,攀爬,可在密林中自由跳竄,故又名之為"飛熊".在自然界中幾乎無天敵,肛門附近有發達的臭腺,具有一定的防禦功能,利用尿液保存食物是其適應環境的獨特方式之一.食勝雜,包括有蹄類,嚙齒類,鳥類及林木漿果等.有半冬眠的習慣.繁殖時築巢於樹洞,懸崖,石縫中,或佔據其他小動物巢穴.每年10~11月份發情,以吼聲吸引異性,翌年2~4月份繁殖,每胎1~5仔.

  貂熊數量很少,現已處於瀕危狀況,應加以嚴格保護.

  產於黑龍江與內蒙古的大興安嶺,新疆部分地區.

  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帖子相關圖片:

  

  斑林狸

  --------------------------------------------------------------------------------

  別名斑靈狸,虎靈描,彪,屬於靈貓科,學名為 Prionodon pardicolor.

  體型較小,體長37~38厘米,體重400~600克.面部狹長,吻鼻部前突.全身被黃褐色柔軟而緻密的短毛;背部較暗,由頸至肩有兩條黑紋;背和體側有許多棕黑色大毛斑.尾長接近體長,呈圓柱狀,有9~11個黑色尾環.趾墊發達,爪能伸縮.

  斑林狸為典型喜濕熱的林棲獸類,多於夜間在林緣,灌木和高草叢下單獨活動.善爬樹,在地面,樹上均可捕食.食物為鼠類,鳥,蛙和昆蟲,有時也到村寨盜食家禽.每年4~5月份產仔.目前數量已十分稀少.

  水獺皮板厚而絨密,柔軟華麗,毛皮珍貴,因而遭到無節制的捕獵,加之開發建設使水域污染,數量已很稀少,亟需加強保護.

  產於雲南,四川,貴州,廣東,廣西.

  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帖子相關圖片:

  

  大靈貓

  --------------------------------------------------------------------------------

  別名九節狸,靈狸,麝香貓,屬於靈貓科,學名為 Viverra zibetha.

  大靈貓體重6~10千克,體長60~80厘米,比家貓大得多,其體型細長,四肢較短,尾長超過體

  長之半.頭略尖,耳小,額部較寬闊,沿背脊有一條黑色鬃??毛.雌雄兩性會陰部具發達的囊

  狀腺體,雄性為梨形,雌性呈方形,其分泌物就是著名的靈貓香.體色棕灰,雜以黑褐色斑紋.頸側及喉部有3條波狀黑色領紋,間夾白色寬紋,四足黑褐.尾具5~6條黑白相問的色環.

  大靈貓生性孤獨,喜夜行,生活於熱帶,亞熱帶林緣灌叢.雜食,包括小型獸類,鳥類,兩棲爬行類,甲殼類,昆蟲和植物的果實,?

  ~~凵瘛

  2005-6-26, 09:50 AM

  

  小靈貓

  --------------------------------------------------------------------------------

  別名七節狸,筆貓,烏腳狸,香貓,屬於靈貓科,學名為 Viverricula indica.

  小靈貓外形與大靈貓相似而較小,體重2~4千克,體長46~61厘米,比家貓略大,吻部尖,額部狹窄,四肢細短,會陰部也有囊狀香腺,雄性的較大.肛門腺體比大靈貓還發達,可噴射臭液禦敵.全身以棕黃色為主,唇白色,眼下,耳後棕黑色,背部有五條連續或間斷的黑褐色縱紋,具不規則斑點,腹部棕灰.四腳烏黑,故又稱"烏腳狸".尾部有7~9個深褐色環紋.

  棲息於多林的山地,比大靈貓更加適應涼爽的氣候.多築巢於石堆,墓穴,樹洞中,有2~3個

  出口.以夜行性為主,雖極善攀援,但多在地面以巢穴為中心活動.喜獨居,相遇時經常相互

  嘶咬.小靈貓的食性與大靈貓一樣,也很雜.該物種有占區行為,但無固定的排泄場所.每年

  多在5~6月份產仔,每胎4~5仔,2歲達到性成熟.

  產於長江流域以南及海南,台灣,西藏.

  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帖子相關圖片:

  

  熊狸

  --------------------------------------------------------------------------------

  別名熊靈描,屬於靈貓科,學名為 Arctictis binturong.

  貌似小黑熊的熊狸,長著一條與身長差不多長(70~80厘米)的粗壯尾巴.其體毛黑色蓬鬆,雜有淺棕黃色.耳端具長達5厘米的簇毛,耳緣白色.四肢粗壯,五趾有堅強銳利的爪;尾具有纏繞性.頭,眼周,前額及下頦部呈暗灰色,唇旁長著白色長須.

  熊狸棲息於熱帶雨林或季雨林中,尖銳的爪及能抓能纏的尾巴使其在高大樹上攀爬自如,成為典型的樹棲動物.熊狸晨昏活動較頻繁,主要以果實,鳥卵,小鳥及小型獸類為食.常年可繁殖,每年2~3月份交配,5月中旬產仔,每胎2~3仔,壽命力10~15年.

  產於雲南南部.

  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帖子相關圖片:

  

  猞猁

  --------------------------------------------------------------------------------

  別名猞猁猻,馬猞猁,林yi4(犭曳),屬於貓科,學名為 Felis lynx.

  猞猁體型似貓而遠大於貓,體重18~32千克,體長90~130厘米.尾短粗,耳基寬.耳尖具黑色聳立簇毛,兩頰有下垂的長毛,成為有鮮明特徵的貓科動物之一.其冬毛長而密,背部呈紅棕色,中部毛色深;腹部淡呈黃白色;眼周毛色發白,兩頰具有2~3列明顯的棕黑色縱紋.全身散有褐色斑點.

  猞猁生活在森林灌叢地帶,密林及山岩上較常見.喜獨居,長於攀爬及游泳,耐飢性強,可在一處靜卧幾日,不畏嚴寒,喜歡捕殺狍子等中大型獸類.晨昏活動頻繁,活動範圍視食物豐富程度而定,有占區行為和固定的排泄地點.每年3~4月份交配,妊娠期2個月左右,每胎2~4仔.壽命可達12~15年.

  產於東北,西北,華北及西南.

  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帖子相關圖片:

  

  兔猻

  --------------------------------------------------------------------------------

  別名瑪瑙,羊猞猁,烏倫,屬於貓科,學名為 Felis manul.

  體型與家貓類似,體重2~3千克,身體粗壯而短,耳短而寬,呈鈍圓形,兩耳距離較遠.全身體毛濃密細長呈棕黃色,後部有黑色細橫紋,四肢毛色較淺,尾粗圓,具6~8條黑色橫紋,尾尖為黑色.頭頂部灰色,具多個黑色斑點,眼內角至吻端為白色,面頰部具兩條細橫紋.

  兔猻主要生活在荒漠,戈壁及草原地區,林中,丘陵及山地也有分佈,常獨居於石縫中,石塊下或佔領旱獺的巢穴.夜行性,但晨昏活動頻繁.以旱獺,野禽及鼠類為食.視,聽覺較敏銳,避敵時行動迅速,叫聲與家貓相似,但較粗野.每年多在2月份交配,4~5月份繁殖,每胎3~4仔,有時多達6仔,與環境的食物資源

  情況大有關係.

  主食嚙齒類動物,對消滅鼠類,防止傳染病,減低鼠害影響均有重要作用.毛皮厚密貴重.

  產於東北,西北及四川.

  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帖子相關圖片:

  

  金貓

  --------------------------------------------------------------------------------

  別名原貓,紅椿豹,芝麻豹,狸豹,烏雲豹,屬於貓科,學名為 Profelis temmincki.

  金貓比雲豹略小,體長80~100厘米.尾長超過體長的一半.耳朵短小直立;眼大而圓.四肢粗壯,體強健有力,體毛多變,有幾個由毛皮顏色而得的別名:全身烏黑的稱"烏雲豹";體色

  棕紅的稱"紅椿豹";而狸豹以暗棕黃色為主;其他色型統稱為"芝麻豹".

  金貓主要生活在熱帶,亞熱帶山地森林.屬於夜行性動物,白天多在樹洞中休息.獨居,善攀援,但多在地面行動.活動區域較固定,隨季節變化而垂直遷移.食性較廣,小型有蹄類,鼠類,野禽都是捕食對象.每胎2仔,多產於樹洞中.

  目前野外種群數量極小,國家已採取措施進行保護.

  產於陝西及長江以南各省區.

  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帖子相關圖片:

  

  雲豹

  --------------------------------------------------------------------------------

  別名龜紋豹,荷葉豹,柳葉豹,樟豹,屬於貓科,學名為 Neofelis nebulosa.

  雲豹比金貓略大,體重15~20千克,體長1米左右,比豹要小.體側由數個狹長黑斑連接成雲塊

  狀大斑,故名之為,"雲豹".雲豹體毛灰黃,眼周具黑環.頸背有4條黑紋,中間兩條止於肩部,外側兩條則繼續向後延伸至尾部;胸,腹部及四肢內側灰白色,具暗褐色條紋;尾長80厘

  米左右,未端有幾個黑環.

  雲豹屬夜行性動物,清晨與傍晚最為活躍.棲息在山地常綠闊葉林內,毛色與周圍環境形成良好的保護及隱蔽效果.爬樹本領高,比在地面活動靈巧,尾巴成了有效的平衡器官,在樹上活動和睡眠.發情期多在晚間交配,孕期90天左右,每胎2~4仔.

  產於長江以南各省及陝西,甘肅,台灣.

  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帖子相關圖片:

  

  豹

  --------------------------------------------------------------------------------

  別名金錢豹,豹子,文豹,屬於貓科,學名為 Panthera pardus.

  體型與虎相似,但較小,為大中型食肉獸類.體重50千克左右,體長在1米以上,尾長超過體長之半.頭圓,耳短,四肢強健有力,爪銳利伸縮性強.豹全身顏色鮮亮,毛色棕黃,遍布黑色斑點和環紋,形成古錢狀斑紋,故稱之為"金錢豹".其背部顏色較深,腹部為乳白色.

  豹棲息環境多種多樣,從低山,丘陵至高山森林,灌叢均有分佈,具有隱蔽性強的固定巢穴.豹的體能極強,視覺和嗅覺靈敏異常,性情機警,既會游泳,又善於爬樹,成為食性廣泛,膽大兇猛的食肉類.繁殖時爭雌行為激烈,3~4月份發情交配,6~7月份產仔,每胎2~3仔,幼豹於當年秋季就離開母豹,獨立生活.

  產於廣東山地森林地區.

  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帖子相關圖片:

  

  虎

  --------------------------------------------------------------------------------

  屬於獸綱食肉目貓科豹亞科豹屬.

  體大頭圓,四肢粗大,體魄強健.通體毛色橘黃,有橫列的黑色條紋;腹白色,黑紋明顯;尾部黑紋橫列,尾尖黑色.

  生活于山地森林,多夜間單獨活動.行動敏捷,善於游泳.以部分草食性動物為食.我國有幾個亞種,分別分佈於黑龍江,吉林,華南部分地區及雲南.

  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帖子相關圖片:

  

  雪 豹

  --------------------------------------------------------------------------------

  屬於獸綱食肉目貓科豹亞科豹屬.

  全身毛色灰白,通體布滿黑色斑點;尾長,尾毛長且蓬鬆,是豹類中最美麗的一種.

  棲息地海拔在2000―6000米以上,常活動於高山裸岩.性兇猛,機敏,行動靈巧,以岩 羊,盤羊等為主食,也捕食野兔,旱獺及雉類等小動物.

  在我國分佈於青藏高原,新疆,甘肅,內蒙古等地.

  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帖子相關圖片:

  
信心清凈,則生實相。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845

主題

1萬

帖子

6163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6163
3
 樓主| 小魔女 發表於 2005-6-26 14:38 | 只看該作者
  斑海豹

  --------------------------------------------------------------------------------

  別名海豹,港海豹,屬於海豹科,學名為 Phoca largha.

  斑海豹體粗圓呈紡錘形,體重20~30千克.全身被短毛,背部藍灰色,腹部乳黃色,帶有藍黑色斑點.頭近圓形,眼大而圓.無外耳廓.吻短而寬,上唇觸鬚長而粗硬,呈念珠狀.四肢均具5趾,趾間有蹼,形成鰭狀,具鋒利爪;后鰭肢大,向後延伸,尾短小而扁平.雌性有一對乳房.毛色隨年齡和季節發生變化,幼獸色深,成獸色淺.初生仔有一層具保護作用的白色絨毛.

  生活在寒溫帶海洋中,除產仔,休息和換毛季節需到冰上,沙灘或岩礁上之外,其餘時間都在海中游泳,取食或嬉戲.斑海豹在冰上產仔,當冰融化之後,幼獸才開始獨立在水中生活.繁殖期不集群,仔獸出生后,組成家庭群,哺乳期過後,家庭群結束.少數繁殖期推后的個體則不得不在沿岸的沙灘上產仔.斑海豹食物以魚類為主,也食甲殼類及頭足類.

  主要產於渤海,黃海,東海也有發現,個別遠達南海.

  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帖子相關圖片:

  

  儒艮

  --------------------------------------------------------------------------------

  別名人魚,屬於儒艮科,學名為 Dugong dugong.

  儒艮的身體呈紡錘型,長約3米,體重300~500千克.全身有稀疏的短細體毛.沒有明顯的頸部,頭部較小,上嘴唇似馬蹄形,吻端突出有剛毛,兩個近似圓形的呼吸孔並列於頭頂前端;無外耳廓,耳孔位於眼后.無背鰭,鰭肢為橢圓形.尾鰭寬大,左右兩側扁平對稱,后緣為*形,無缺刻.鰭肢的下方具一對乳房.背部以深灰色為主,腹部稍淡.

  儒艮為海生草食性獸類.其分佈與水溫,海流以及作為主要食品的海草分佈有密切關係.多在

  距海岸20米左右的海草叢中出沒,有時隨潮水進入河口,取食后又隨退潮回到海中,很少游向

  外海.以2~3頭的家族群活動,在隱蔽條件良好的海草區底部生活,定期浮出水面呼吸,常被

  認作"美人魚"浮出水面,給人們留下了很多美麗的傳說.

  儒艮是由陸生草食動物演化而來的海生動物,曾遭到嚴重捕殺,資源受到破壞,亟待加強保護.

  產於廣東,廣西,海南和台灣南部沿海.

  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帖子相關圖片:

  

  白暨豚

  --------------------------------------------------------------------------------

  別名白暨,白鰭豚,屬於喙豚科,學名為 Lipotes vexillifer.

  白暨豚是一種類似海豚而生活於江湖中的淡水哺乳動物,身體呈紡錘形,全身皮膚裸露無毛,具長吻,眼小而退化;聲納系統特別靈敏,能在水中探測和識別物體.背鰭呈鈍三角形,鰭肢與尾鰭均向水平方向平展.體背部青灰色,腹部白色,新生幼獸的體色比成體深.雌體腹部生殖裂兩側各有一個乳裂,雄體肛門前方有一個盲狀小孔.截至目前,已發現的最大雌性個體長253厘米,重237千克;最大雄性個體長216厘米,重125千克.

  白暨豚生活於長江中下游附近多沙洲,邊灘並有大,小支流與幹流相連的地段.喜歡群居,尤

  其在春天交配季節,集群行為就更明顯.每群一般2~6頭.其活動範圍廣,但對水文條件要求

  較高,經常在一個固定區域停留一段時間,待水文條件發生改變后,又遷入另一地域.以魚類

  為食.白暨豚兩年繁殖一次,每胎1仔,出生時體長80厘米左右.

  白暨豚種群數量很小,為我國特有的珍稀水生獸類,亟待加強保護.

  產於長江中下游湖北,安徽,江蘇段的幹流之中.

  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帖子相關圖片:

  

  江豚

  --------------------------------------------------------------------------------

  帖子相關圖片:

  

  亞洲象

  --------------------------------------------------------------------------------

  別名印度象,大象,野象,屬於象科,學名為 Elephas maximus.

  象是現存的最大陸生動物,最為引人注目的特證,也是最富傳奇色彩的就是那根長約二米,彎曲,纏卷自如,感覺十分靈敏的肉質長鼻,鼻端有一個肉突.長達1米多的象牙,是雄象上頜突

  出口外的門齒,也是強有力的防衛武器.象的眼小耳大,耳朵向後可遮蓋頸部兩側.四肢粗大

  強壯,前肢5趾,後肢4趾.尾短而細,皮厚多褶皺,全身被稀疏短毛.頭頂為最高點,體長5~

  6米,身高2.5米,體重達4~6噸.

  亞洲象棲息於熱帶地區.常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溝谷,河邊,竹林,闊葉混交林中遊盪.營群居生活,每群數頭或數十頭不等,由一頭成年公象作為群體的首領帶著活動,沒有固定的住所,活動範圍很廣.主食竹筍,嫩葉,野芭蕉和棕葉蘆等.大象對破壞其生存環境,傷害其同類及冒犯其尊嚴的挑釁部有自衛,報復行為.妊娠期600~640天,每胎產1仔,8~12歲才能達到性成熟.壽命50~60歲.

  野生象現已很少,在東南亞一些國家馴養的家象,役象很多.我國的野生象僅分佈於雲南省南部與緬甸,寮國相鄰的邊境地區,數量十分稀少,屢遭措殺,破壞十分嚴重.在其分佈地區國家建立了自然保護區,對隨意獵殺野象的兇手,國家按法律予以嚴厲制裁.

  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帖子相關圖片:

  

  蒙古野騾

  --------------------------------------------------------------------------------

  別名亞洲野騾,餓騾子,野騾,屬於馬科,學名為 Equus hemionus.

  大型有蹄類.外形似騾,體長可達260厘米,肩高約120厘米,尾長80厘米左右,體重約250千

  克.吻部稍細長,耳長而尖.尾細長,尖端毛較長,棕黃色.四肢剛勁有力,蹄比馬小但略大

  於家騾.頸背具短鬃,頸的背側,肩部,背部為淺黃棕色,背中央有一條棕褐色的背線延伸到

  尾的基部,頸下,胸部,體側,腹部黃白色,與背側毛色無明顯的分界線.

  屬典型荒漠動物,生活於海拔3800米左右的高原開闊草甸和半荒漠,荒漠地帶.營遊盪生活,

  耐乾渴,冬季主要吃積雪解渴.以禾本科,莎草科和百合科草類為食.叫聲像家騾,但短促而

  嘶啞.8~9月份發情交配,雄騾間爭雌激烈,勝者擁有交配權.懷孕期約11個月,每胎1仔.

  產於甘肅,新疆,內蒙古.

  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帖子相關圖片:

  

  西藏野騾

  --------------------------------------------------------------------------------

  別名野騾,騫騾,屬於馬科,學名為 Equus kiang.

  大型有蹄類.外形與蒙古野騾相似,頸的背側,肩部,背部為黃棕色,在冬季則變成淺棕色或棕褐色;頸的腹側,胸,體側,腹均為白色,與背側毛色有明顯的分界線.

  生活於高寒荒漠地帶,夏季到海拔5000多米的高山上生活,冬季則到海拔較低的地方.好集群生活,善長奔跑,警惕性高.喜歡吃茅草,苔草和蒿類.在於旱的環境中會找到合適的地方用蹄刨坑挖出水來飲用,還可以供藏羚等有蹄類動物飲水.

  產於西藏,甘肅,青海,新疆和四川.

  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帖子相關圖片:

  

  野馬

  --------------------------------------------------------------------------------

  別名普氏野馬,屬於馬科,學名為 Equus przewalskii.

  大型有蹄類,體長220~280厘米,肩高120厘米以上,體重200多千克.頭部長大,頸粗,其耳比騾耳短,蹄寬圓.整體外形象馬,但額部無長毛,頸鬃短而直立.夏毛淺棕色,兩側及四肢內側色淡,腹部乳黃色;冬毛略長而粗,色變淺,兩頰有赤褐色長毛.

  棲息於緩坡上的山地草原,荒漠及水草條件略好的沙漠,戈壁.野馬性機警,善賓士;一般

  由強壯的雄馬為首領結成5~20隻馬群,營游移生活.多在晨昏沿固定的路線到泉,溪邊飲水.

  喜食芨芨草,梭梭,蘆葦,冬天能刨開積雪覓食枯草.6月份發情交配,次年4~5月份產仔,

  每胎1仔,幼駒出生後幾小時就能隨群奔跑.

  野馬原分佈於我國新疆北部准葛爾盆地北塔山及甘肅,內蒙古交界的馬鬃山一帶.最後一次發現野馬是在1957年,估計野生種群已經滅絕,目前還有一定數量的野馬生活在人工圈養或半散放狀態下,80年代末期以來,野馬從歐洲引回我國新疆奇台,甘肅武威半散放養殖,為野馬重返大自然而進行科學實驗和研究工作.

  原產於新疆北部,甘肅,內蒙古交界處.

  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帖子相關圖片:

  

  野駱駝

  --------------------------------------------------------------------------------

  別名雙峰駝,野駝,屬於駱駝科,學名為 Camelus bactrianus.

  大型偶蹄類.體軀高大,和家養雙峰駝十分相似.頭小,耳短,上唇中央有裂,鼻孔內有瓣膜可防風沙.背具雙駝峰,尾較短.四肢細長,腳掌下有寬厚的肉墊.全身被以細密而柔軟的絨毛,毛色多為淡棕黃色,吻部毛色稍灰,肘關節處的毛尖棕黑色,尾毛棕黃色.

  生活於戈壁荒漠地帶.駱駝性情溫順,機警頑強,反應靈敏,奔跑速度較快且有持久性,能耐饑渴及冷熱,故有"沙漠之舟"的稱號.野駱駝有季節性遷移及晝夜遊移現象.主要採食紅柳,駱駝刺,芨芨草,白刺等植物,吃飽后找一個比較安靜的地方卧息反芻.發情期在3月份,孕期13個月,每胎1仔.早在二千多年前,家養雙峰駝就是我國著名的古代"絲綢之路"上的交通工具.

  產於內蒙古,甘肅,青海和新疆.

  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帖子相關圖片:

  

  鼷鹿

  --------------------------------------------------------------------------------

  別名小鼷鹿,屬於鼷鹿科,學名為 Tragulus javanicus.

  偶蹄類中最小的動物,大小似兔,體長47厘米左右,體重僅二千克左右.兩性均無角,雄性有發達的撩牙.四肢細長,主蹄尖窄.喉部有白色縱行條紋,腹部為白色.背,腿側及體側等陽光能直射到的部位,毛色黃褐.

  生活在熱帶次生林,灌叢,草坡,常在河谷灌叢和深草叢中活動,有時也進入農田.性情孤獨,在草,灌叢中十分靈敏,善於隱蔽,一般不遠離棲息地.主要在晨昏活動,以植物嫩葉,莖和

  漿果為食.全年繁殖,孕期5~6個月,每胎1仔,偶爾也產2仔,幼仔出生半小時后就能活動.

  鼷鹿是保留著許多原始特徵的鹿類動物,在進化生物學研究中很有價值.

  產於雲南南部勐臘縣.

  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帖子相關圖片:

  

  林麝

  --------------------------------------------------------------------------------

  別名香獐,林獐,麝鹿,麝,屬於鹿科,學名為 Moschus berezovskii.

  林麝是麝屬中體型最小的一種.體長70厘米左右,肩高47厘米,體重7千克左右.雌雄均無角;

  耳長直立,端部稍圓.雄麝上犬齒髮達,向後下方彎曲,伸出唇外;腹部生殖器前有麝香囊,

  尾粗短,尾脂腺發達.四肢細長,後肢長於前肢.體毛粗硬色深,呈橄欖褐色,並染以橘紅色.下頜,喉部,頸下以至前胸間為界限分明的白色或橘黃色區.臀部毛色近黑色,成體不具斑點.有人認為它是原麝的一個亞種.

  生活在針葉林,針闊混交林區.性情膽怯.過獨居生活;嗅覺靈敏,行動輕快敏捷.隨氣候和

  飼料的變化垂直遷移.食物多以灌木嫩枝葉為主.發情交配多在11~12月份,在此期間,雌雄

  合群,雄性間發生激烈的爭偶毆鬥.孕期6個月,每胎1~3仔.國內已有養殖,雄麝所產麝香

  是名貴的中藥材和高級香料.

  產於西北,華北以及西南部分省區.

  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帖子相關圖片:

  
信心清凈,則生實相。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845

主題

1萬

帖子

6163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6163
4
 樓主| 小魔女 發表於 2005-6-26 14:39 | 只看該作者
  斑羚

  --------------------------------------------------------------------------------

  別名青羊,山羊,屬於牛科,學名為 Naemorhedus goral.

  體大小如山羊,但無鬍鬚.體長110~130厘米,肩高70厘米左右,體重40~50千克.雌雄均具黑色短直的角,長15~20厘米.四肢短而勻稱,蹄狹窄而強健.毛色隨地區而有差異,一般為灰棕褐色,背部有褐色背紋,喉部有一塊白斑.

  生活于山地森林中,單獨或成小群生活.多在早晨和黃昏活動,極善於在懸崖峭壁上跳躍,攀登,視覺和聽覺也很敏銳.以各種青草和灌木的嫩枝葉,果實等為食.秋未冬初發情交配.孕

  期6個月左右,每胎1仔,有時產2仔.

  產於東北,華北,西南,華南等地.

  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帖子相關圖片:

  

  喜馬拉雅塔爾羊

  --------------------------------------------------------------------------------

  別名長毛羊,塔爾羊,屬於牛科,學名為 Hemitragus jemlahicus.

  我國是在1974年發現塔爾羊的.其體型粗壯,體長120~140厘米,肩高84~101厘米,雄性體重可達90千克.整個頭形狹長,雌雄具灰褐色的角,但雄羊角比雌羊角粗大,正面觀二角呈倒"人"字形.頜下無鬍鬚,尾短而腹面裸露.雌羊比雄羊體小.全身被毛粗硬呈暗灰褐色或褐色.雄羊頸部,肩部和臀部被毛可長達12~18厘米.

  主要棲息於海拔3000~4000米的喜馬拉稚山南坡,常活動於崎嶇的裸岩山地及林緣,適應嚴寒多雨的氣候.晚上在高山灌叢帶或多岩石地區隱蔽.多為幾十隻集群,活動範圍較固定.性機警,難以接近.以草本植物為主食,也吃灌木的嫩葉.一般冬未春初交配,孕期6~7個月,6月份產仔,每胎1仔,有時產2仔.

  產於西藏喜馬拉雅山南坡.在我國屬邊緣分佈,數量稀少.

  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帖子相關圖片:

  

  北山羊

  --------------------------------------------------------------------------------

  別名亞洲羚羊,懸羊,屬於牛科,學名為 Capra ibex.

  北山羊形似家山羊而體型較大,體長115~170厘米,肩高約100厘米,體重50千克左右.雌雄體都有角,但雄羊角特別長大,達140多厘米,呈弧形向後彎曲.頦部有須,雄性長,雌性短.夏毛棕黃色,腹部及四肢內側白色;冬毛長而色淺淡.尾長10~20厘米,尾尖棕黑色.

  夏天棲息於高山草甸及裸岩區,冬春遷至海拔較低的地區活動.多在晨昏活動,採食各種野草.常十餘只集群活動,有時可達數十隻.性機警,視,聽,嗅覺都很靈敏.11~12月份發情交配,次年5~6月份產仔,每胎1~2仔.我國北山羊的數量很少.

  產於新疆,甘肅,內蒙古,青海.

  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帖子相關圖片:

  

  岩羊

  --------------------------------------------------------------------------------

  別名石羊,藍羊,屬於牛科,學名為 Pseudois nayaur.

  體長110~120厘米,肩高60~80厘米,體重45千克左右.公羊角特別粗大,長約60厘米;母羊角很短,長約13厘米.通體青灰色,有一條深暗色背中線.上下唇,耳內側,頜以及臉側麵灰白色.腹部,臀部以及尾部和四肢內側部呈白色,尾巴尖黑色.母羊毛色較淺.

  為典型的裸岩區棲息動物,生活在海拔3100~6000米的高山裸岩和草甸地帶,結群生活,有負責放哨的個體在群外站崗,一有動靜,它就發出警報,全群即迅速逃上峭壁.善攀登跳躍,從野外捕獲養殖的成年公羊可以跳到3米多高的圍牆上,以草類,樹葉,嫩枝等作為食物.冬季發情交配.孕期約6個月,每胎1仔.

  產於西南,西北及內蒙古.

  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帖子相關圖片:

  

  盤羊

  --------------------------------------------------------------------------------

  別名大頭羊,大角羊,屬於牛科,學名為 Ovis ammon.

  羊軀體粗壯,體長150~180厘米,肩高50~70厘米,體重110千克左右.雄性角特別大,呈螺旋

  狀扭曲一圈多,角外側有明顯而狹窄的環棱,角基粗,周長約46厘米,角最長可達133厘米.雌

  性角短而細,彎曲度也不大,角長不超過50厘米.頭大頸粗,尾短小.四肢粗短,蹄的前面特

  別陡直,適於攀爬於岩石間.通體呈灰棕色,耳內白色,臀部具白斑.

  棲息於海拔3000~6000米的高山裸岩地帶,經常出沒於半開闊的峽谷和山麓間,很少在雪線以下活動.通常集成小群,有時集合成較大的群體,主要在晨昏活動,冬季也常常在白天覓食.食物包括草,樹葉和嫩枝.盤羊善於爬山,比較耐寒.在秋未和初冬發情交配,孕期約6個月,每胎1~2仔.

  盤羊角為世界狩獵愛好者收藏的珍品.

  產於新疆,青海,甘肅,西藏,四川,內蒙古.

  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帖子相關圖片:

  
信心清凈,則生實相。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845

主題

1萬

帖子

6163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6163
5
 樓主| 小魔女 發表於 2005-6-26 14:40 | 只看該作者
  海南兔

  --------------------------------------------------------------------------------

  屬於兔科,學名為 Lepus hainanus.

  海南兔是我國野兔中體型最小,毛色最艷麗的一種,體長不到40厘米,體重1.5千克.其外部形態特徵與草兔大體相似,尾毛上黑下自;頦,腹和四肢後面的毛均為白色;耳殼有明顯的白色邊緣,腳掌具暗棕色毛.

  生活於海南島西部丘陵坡地上的旱生性草原中,喜藏於灌叢和芭茅叢.在地勢較平坦,氣候較涼爽,草木叢生地段較多.以夜間活動為主,晨昏最為頻繁.

  產於海南西部.海南兔為當地有產業價值的毛皮獸,由於濱海地區大面積墾殖,棲息環境縮小,數量銳減.

  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帖子相關圖片:

  

  雪兔

  --------------------------------------------------------------------------------

  別名白兔,變色兔,屬於兔科,學名為 Lepus timidus.

  雪免軀體略大於草兔.體長45~62厘米,長短於後足長,尾長短於耳長.毛色冬夏差異很大.冬毛長而密,體側與腹部毛最長,通體白色,僅耳尖和眼周黑褐色.夏毛較短,背部黃褐色,額部黃褐色比背部更顯著,眼周白色圈狹窄,腹部白色.

  棲息於寒溫帶針葉林和苔原地區.行動機警,聽覺和嗅覺發達.白天隱藏於洞穴中,夜間出來覓食.一般活動範圍比較固定,雌雄免成對活動.降雪時,常做成深達1米以上的洞穴,雪地上形成縱橫交錯的跑道.食物包括各種草類,樹葉,嫩枝及樹皮等.每年產仔2~3窩,孕期約50天,每胎一般3~5仔.初生的幼兔能睜眼,可以活動,全身被毛.冬毛柔軟,絨厚且質量好,可以人工馴養利用.

  產於黑龍江,內蒙古及新疆北部.

  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帖子相關圖片:

  

  塔里木兔

  --------------------------------------------------------------------------------

  屬於兔科,學名為 Lepus yarkandensis.

  體型較小,體長35~43厘米,尾長5~10厘米,體重不到二千克.由於長期適應乾旱自然環境,

  其形態高度特化:毛色淺淡,背部沙黃褐色,尾部無黑毛,整體毛色與棲息環境非常接近;聽覺器官非常發達,耳長達10厘米,超過其他兔類.利用長耳殼可接收到較遠距離的微弱音響,及時發現並逃脫天敵.

  棲息於盆地中各種不同的荒漠環境和綠洲,白天活動,晚間常在灌木叢下挖淺窟藏身.以灌木的樹皮和細枝為食,也取食蘆葦嫩莖.每年於5月和8月份繁殖兩次,每窩產仔2~5隻.

  產於新疆南部塔里木盆地.塔里木兔為新疆南部平原區的主要狩獵動物,在農區對農作物有一定危害,近幾年數量明顯減少.

  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帖子相關圖片:

  

  河狸

  --------------------------------------------------------------------------------

  別名海狸,屬於河狸科,學名為 Castor fiber.

  河狸是我國最大的嚙齒動物,營半水棲生活,體長74~100厘米,體重25千克左右.頭小,眼小,頸,四肢和耳短,外耳殼能折起,以防水灌入.體毛棕黃至褐色,厚而多絨毛;後足趾間到爪有蹼,適於划水;尾寬大扁平,長約40厘米,覆蓋角質鱗片,具有舵的作用.在肛腺前方有一對能分泌"河狸香"的麝腺.

  棲息在寒溫帶針葉林和針闊混交林林緣的河邊,穴居.善游泳和潛水,主要在夜間活動.洞穴常挖在河邊樹根下,以鮮嫩的樹皮,樹枝及蘆葦為食.

  產於新疆北部.河狸在歐亞大陸北部曾有較廣的分佈,因其皮毛珍貴而長期遭到無節制的捕獵,分佈範圍縮小,我國僅產於布爾根河一帶,現己建立自然保護區.

  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帖子相關圖片:

  

  馬麝

  --------------------------------------------------------------------------------

  別名香獐,馬獐,麝,屬於鹿科,學名為 Moschus sifanicus.

  馬麝是體型最大的一種麝.體長80~90厘米,肩高55厘米,體重10~15千克.鼻端無毛,黑色.全身呈沙黃淡褐色.成體背面具隱約斑點,頸吻不顯,臀與背顏色一致.

  棲息在高山草甸,裸岩山地,*山脊灌叢或草叢等地.善於奔越懸崖峭壁,活動,排便及棲息地都有固定的路線與場所,有"捨命不舍山"之說.國內有養殖,壽命12~15年.雄麝分泌的麝香是名貴的中藥材和高級香料.

  產於甘肅,寧夏,青海,四川和西藏.

  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帖子相關圖片:

  

  河麂

  --------------------------------------------------------------------------------

  別名獐,牙獐,屬於鹿科,學名為 Hydropotes inermis.

  河麂外形似麝而稍大,體長90~100厘米,肩高55厘米,體重約15千克.雌雄均無角,雄性撩牙

  發達,尾短被短毛,四肢較寬.冬毛粗而厚密,枯草黃色;夏毛細而較短,光潤而微帶紅棕色;腹毛略呈淡黃色;全身無斑紋.初生仔鹿暗褐色,有淺棕色斑點,隨胎毛更換而逐漸消失.

  冬季棲息於淺山丘陵地帶,夏季遷至多葦草的濕地.性情溫和,感覺靈敏,善於潛伏在草叢中,會游水,獨居或成對活動,以各種青草,樹皮,樹葉為食.發情交配多集中在冬季,孕期6個月

  左右,每胎1~3仔,多者6仔.河麂是鹿科動物中繁殖力高,生長速度快的種類,很有馴養前途,國內已有少量養殖.

  產於江蘇,浙江,湖北和湖南.

  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帖子相關圖片:

  

  黑麂

  --------------------------------------------------------------------------------

  別名紅頭青麂,烏金麂,蓬頭麂,屬於鹿科,學名為 Muntiacus crinifrons.

  黑麂是麂類中體型較大的種類.體長100~110厘米,肩高60厘米左右,體重21~26千克.雄性具角,角柄較長,頭頂部和兩角之間有一簇長達5~7厘米的棕色冠毛.冬毛上體暗褐色;夏毛棕色成分增加.尾較長,一般超過20厘米,背面黑色,尾腹及尾側毛色純白,白尾十分醒目.

  棲息在山地叢林中.膽小怯懦,恐懼感強,大多營獨居生活.有遊走覓食的習性,在一定的範圍內來回覓食,直到吃飽為止;以喬,灌木嫩枝葉,花果或草本植物為食.繁殖期不固定.孕期約

  6個月,每胎1仔.

  黑鹿是我國特產動物,有較高的研究,經濟價值.

  產於安徽,浙江,江西和福建.

  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帖子相關圖片:

  

  白唇鹿

  --------------------------------------------------------------------------------

  別名岩鹿,白鼻鹿,黃鹿,屬於鹿科,學名為 Cervus albirostris.

  白唇鹿的體型大小與水鹿,馬鹿相似.頭骨淚窩大而深.唇的周圍和下頜為白色,故名"白唇鹿",為我國特產動物.成年雄鹿角的直線長可達1米,有4~6個分*,雌性無角.蹄較寬大.

  通體呈黃褐色,臀斑淡棕色,沒有黑色背線和白斑.

  棲息在海拔3500~5000米的高寒灌叢或草原上.白天常隱於林緣或其他灌木叢中,也攀登流石灘和裸岩峭壁,善於爬山奔跑.喜歡集群生活.主要採食禾本科,蓼科,景天科植物,也吃多種樹葉,有食鹽的習性.發情交配多在9~11月份,雄性間有激烈的爭偶格鬥,孕期8個月左右,每胎

  1仔,幼鹿身上有白斑.鹿茸產量較高,是名貴中藥材.

  產於青海,甘肅及四川西部,西藏東部.

  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帖子相關圖片:

  

  馬鹿

  --------------------------------------------------------------------------------

  別名赤鹿,八*鹿,白臀鹿,屬於鹿科,學名為 Cervus elaphus.

  大型鹿類,體長180厘米左右,肩高110~130厘米,成年雄性體重約200千克,雌性約150千克.

  雄性有角,一般分為6*,最多8個*,茸角的第二*緊*於眉*.夏毛短,通體呈赤褐色;冬

  毛灰棕色.馬鹿川西亞種,背紋黑色,臀部有大面積的黃白色斑,幾蓋整個臀部,與馬鹿其他

  亞種不同,故亦稱"白臀鹿".

  生活於高山森林或草原地區.喜歡群居.夏季多在夜間和清晨活動,冬季多在白天活動.善於奔跑和游泳.以各種草,樹葉,嫩枝,樹皮和果實等為食,喜歡舔食鹽鹼.9~10月份發情交配,

  孕期8個多月,每胎1仔.鹿茸產量很高,是名貴中藥材,鹿胎,鹿鞭,鹿尾和鹿筋也是名貴的滋補品.馬鹿在我國廣為養殖.

  產於東北,西北和四川,西藏等地.

  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帖子相關圖片:

  

  坡鹿

  --------------------------------------------------------------------------------

  別名海南坡鹿,澤鹿,屬於鹿科,學名為 Cervus eldi.

  體型與梅花鹿相似而稍小,但頸,軀體和四肢更為細長,顯得格外矯健.雄鹿具角,第一眉*自基部向前側平伸出,與主幹幾乎成彎弓形.毛被黃棕,紅棕或棕褐色,背中線黑褐色.背脊兩側各有一列白色斑點,仔鹿的斑點尤為明顯,成年鹿冬毛斑點不明顯.

  棲息在海拔200米以下的低丘,平原地區.性喜群居,但長茸雄鹿多單獨行動.坡鹿喜集聚於小

  河谷活動,警覺性高,每吃幾口便抬頭張望,稍有動靜便疾走狂奔,幾米寬的溝壑一躍而過.

  取食草和嫩樹枝葉,也喜歡到火燒跡地舔食草木灰.發情交配多在4~5月份.在發情期,雄性

  之間為獨霸雌鹿群而發生激烈格鬥.孕期7~8個月,每胎1仔.

  產於海南島.分佈範圍狹窄,數量很少.

  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帖子相關圖片:

  

  梅花鹿

  --------------------------------------------------------------------------------

  別名花鹿,鹿,屬於鹿科,學名為 Cervus nippon.

  梅花鹿是一種中型鹿,體長140~170厘米,肩高85~100厘米,成年體重100~150千克,雌鹿較小.雄鹿有角,一般四*.背中央有暗褐色背線.尾短,背面黑色,腹面白色.夏毛棕黃色,

  遍布鮮明的白色梅花斑點,故稱"梅花鹿".臀斑白色.

  生活於森林邊緣或山地草原地區.季節不同,棲息地也有所改變.雄鹿平時獨居,發情交配時歸群.晨昏活動,以青草樹葉為食,好舔食鹽鹼.9~11月份發情交配,雄鹿間爭雌很激烈,各自佔有一定的地盤範圍,次年4~6月份產仔,每胎1仔,幼仔身上有白色斑點.

  產於東北,安徽,江西和四川.梅花鹿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歷史上捕捉獵殺過度,野生數量極少,現人工養殖種群己達數十萬隻.

  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帖子相關圖片:

  

  豚鹿

  --------------------------------------------------------------------------------

  別名蘆蒿鹿,屬於鹿科,學名為 Cervus porcinus.

  矮小粗壯的豚鹿,體長100~115匣米,肩高60~70厘米,尾長約17厘米,體重35~50千克,雄性有三*型角;四肢相對較短.全身淡褐色,腹部灰色,夏毛背脊兩側具灰白色斑點,體側斑點不規則.臀部鈍圓且較低,看似豬臀部,故名"豚鹿".

  棲息於沿河兩岸的濕地.晝伏夜出,既善穿越灌草叢,也能跳躍障礙.多單獨活動,在發情交配期臨時集成小群.喜歡吃燒荒后再生的嫩草,也吃蘆葦葉和其他水生的植物,偶爾偷食大豆,玉米苗和瓜類等作物.9~10月份發情交配,孕期7~8個月,每胎1仔,偶產二仔,幼仔身上有白斑點.

  產於雲南南部.我國的野生種群已瀕臨滅絕,亟侍加強保護.

  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帖子相關圖片:

  

  水鹿

  --------------------------------------------------------------------------------

  別名水鹿,屬於鹿科,學名為 Cervus unicolor.

  軀體粗壯,體長140~260厘米,肩高120~140厘米,體重100~200千克.角的主幹只一次分*,全形共三*.從額至尾沿背脊有一條寬窄不等的深棕色背紋,臀周毛呈銹棕色,頸具深褐色鬃毛,體側栗棕色,尾毛黑色.

  生活於熱帶和亞熱帶林區,草原以及高原地區.常集小群活動,夜行性,白天隱於林間休息,

  黃昏開始活動,喜歡在水邊覓食,也常到水中浸泡,善游泳,所以叫"水鹿".感覺靈敏,性

  機警,善奔跑.以草,樹葉,嫩枝,果實等為食.繁殖季節不固定,孕期約8個月,每胎1仔,

  幼仔身上有白斑.

  產於中南和西南地區.

  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帖子相關圖片:

  

  麋鹿

  --------------------------------------------------------------------------------

  別名四不象,屬於鹿科,學名為 Elaphurus davidianus.

  體長約200厘米,體重100(雌)~200(雄)千克,因其頭似馬,角似鹿,尾似騾,蹄似牛而

  俗稱四不象.僅雄鹿有角,頸和背比較粗壯,四肢粗大.主蹄寬大能分開,趾間有皮健膜,

  側蹄發達,適宜在沼澤地行走.夏毛紅棕色,冬毛灰棕色;初生幼仔毛色橘紅,並有白斑.

  由化石資料推測,麋鹿原產於我國東部濕潤的平原,盆地,北起遼寧,南到海南,西自山西,湖南,東抵東海都有分佈.為草食動物,取食多種禾草,苔草及鮮嫩樹葉.喜群居,發情期一雄多雌;通常7月份開始交配,懷孕期315~350天,每胎產1仔.

  原產於遼寧,華北,黃河和長江中下游.18世紀我國野生糜鹿種群已經滅絕,僅在北京南苑養著專供皇家狩獵的鹿群,后被八國聯軍洗劫一空,盜運國外.1985年以來,我國分批從國外引回80多隻,飼養於北京南苑和江蘇大豐縣.在散放的江蘇省大豐縣已建立麋鹿自然保護區,為麋鹿在自然界恢復野生種群而開展保護管理和科學研究工作.

  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帖子相關圖片:

  

  駝鹿

  --------------------------------------------------------------------------------

  別名堪達犴,犴,屬於鹿科,學名為 Alces alces.

  駝鹿是鹿科中體型最大的種類,體長210~230厘米,肩高177厘米,成年雄鹿體重200~300千克.駝鹿的頭又長又大,但眼睛較小,成年雄鹿的角多呈掌狀分支.喉下皆生有一頷囊,雄性頷囊通常較雌性發達.鼻部隆厚,上唇肥大,肩峰高出,體形似駝,故而得名.

  為典型的亞寒帶針葉林動物,主要棲息於原始針葉林和針闊混交林中,從不遠離森林.單獨或小群生活,多在早晚活動.性喜水,尤其在炎熱時,常在水中逗留,擅長游泳.以水邊的青草及多汁的樹葉為食,喜歡到鹽鹼地舔食鹼土.駝鹿通常是一雄一雌制,9~10月份發情交配.孕期8個多月,每胎1~2仔.

  產於內蒙古,黑龍江及新疆.我國是其分佈南緣,數量稀少,有重要研究價值.

  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帖子相關圖片:

  
信心清凈,則生實相。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845

主題

1萬

帖子

6163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6163
6
 樓主| 小魔女 發表於 2005-6-26 14:40 | 只看該作者
  野牛

  --------------------------------------------------------------------------------

  別名白襪子,白肢野牛,屬於牛科,學名為 Bos gaurus.

  野牛體型巨大,體長200厘米左右,體重1500千克左右.兩角粗大而尖銳呈弧形.頭額上部有一塊白色的斑.肩部到前背有一個像瘤子一樣的隆起.體毛大部是棕褐色,黑色,四肢膝蓋以下的毛白色,故又名"白襪子".

  棲息於熱帶,亞熱帶闊葉林,竹林或稀樹草原,通常每群10餘頭.一般在晨昏活動,也有的在夜間活動.嗅覺靈敏,性情兇猛,遇見敵害時毫不畏懼.以各種草,樹葉,嫩枝,樹皮等為食.4

  歲時性成熟,交配期一般在9~10月份,孕期9個月左右,每胎1仔.

  產於雲南南部和西藏南部.

  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帖子相關圖片:

  

  野氂牛

  --------------------------------------------------------------------------------

  別名氂牛,屬於牛科,學名為 Bos mutus.

  體型似家氂牛,但要大得多,肩部也特別高聳.體長200~280厘米,肩高160~180厘米,體重

  在500千克以上,雌雄均具角,四肢粗短,蹄大而圓,蹄甲尖小,但特彆強硬.頭和軀體背面的

  毛短而光滑,喉,頸,腹,體側及尾部均具長毛,腹毛可長達70厘米.除鼻吻部周圍有少許白

  毛以外,全身呈暗褐黑色.

  典型的高原動物,生活於海拔3000~6000米的高原地帶.冬季到較低的地方,夏季又回到高山

  地帶.集群生活,數十頭一群,有時甚至達幾百頭,晨昏活動.既耐寒,又耐飢,以草和地衣

  為食.9月份發情交配,這時公牛間為爭奪母牛發生激烈的格鬥.孕期9個月左右,每胎1仔.

  發情期時有雄野氂牛闖入家氂牛群中進行交配,並可產犢.有時乘機"拐"走家氂牛,使之野化.

  產於四川,甘肅,青海,新疆和西藏.

  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帖子相關圖片:

  

  鵝喉羚

  --------------------------------------------------------------------------------

  別名長尾黃羊,屬於牛科,學名為 Gazella subgutturosa.

  鵝喉羚體型似黃羊較小,體長100厘米左右,尾長12~14厘米.雄羚在發情期喉部特別肥大,狀似鵝喉,故得此名.雄羚角較長,微向後彎角尖朝內,雌羚的角較短.體毛沙灰色,吻鼻部由上唇到眼色淺呈白色,腹部,臀部白色,尾黑褐色.

  鵝喉羚屬於典型的荒漠,半荒漠動物,棲息於海拔2000~3000米的高原開闊地帶,常4~10隻集成小群活動.耐旱勝強,以冰草,野蔥,針茅等草類為食.冬季交配,夏季產仔,每胎1~2隻.

  產於西北及內蒙古.

  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帖子相關圖片:

  

  藏原羚

  --------------------------------------------------------------------------------

  別名原羚,西藏黃羊,小羚羊,屬於牛科,學名為 Procapra picticaudata.

  體長小於100厘米,尾長6~10厘米,體重不超過20千克.雄性具角,向後彎曲呈鐮刀狀.耳狹而尖短,臀斑甚大,尾短,四肢纖細,蹄狹窄.背為紅棕色,臀斑和腹部為白色.

  典型的高原動物,棲息在青藏高原及其毗鄰地區,喜歡在水源充足,坡度不大的寬谷地區活動.過群居遊盪的生活,一般2~6隻或10餘頭結成小群,冬季集群數量增加,有時甚至出現百頭以上的大群.性機警,聽覺和視覺發達,發現敵情,疾馳如飛.食物以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為主.每年繁殖一次,12月至翌年1月發情交配.孕期6個月左右,每胎1仔,有時產2仔,羚羊仔產後3天

  就可以跟著羊群奔跑.

  產於甘肅,青海,新疆和西藏.

  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帖子相關圖片:

  

  藏羚

  --------------------------------------------------------------------------------

  別名藏羚羊,長角羊,羚羊,屬於牛科,學名為 Pantholops hodgsoni.

  藏羚為我國特有動物,體長135厘米,肩高80厘米左右,體重達45~60千克.形體健壯.頭形寬長,吻部粗壯.雄性角長而直,烏黑髮亮,一般長約60厘米,雌性無角.鼻部寬闊略隆起,尾短,四肢強健而勻稱.全身除臉頰,四肢下部以及尾外,其餘各處被毛豐厚絨密,通體淡褐色.

  棲息在4000~5300米的高原地帶.特別喜歡在有水源的草灘上活動.營群居生活,平時雌雄分群活動,一般2~6隻或10餘只結成小群,或數百隻以上的大群.晨昏活動.性怯懦機警,聽覺和視覺發達,常出沒在人跡罕至的地方,極難接近.有長距離季節遷移現象.食物以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為主.發情期為冬未春初,雄性間有激烈的爭雌現象,1隻雄羊可帶領幾隻雌羊組成一個家庭,6~8月份產仔,每胎1仔.

  產於四川,青海,新疆和西藏.

  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帖子相關圖片:

  

  高鼻羚羊

  --------------------------------------------------------------------------------

  別名賽加羚羊,大鼻羚羊,屬於牛科,學名為 Saiga tatarica.

  體長100~150厘米,肩高63~83厘米,雄性成年體重37~60千克,雌性29~37千克.雄性具角,長28~37厘米,基部約3/4具環棱,呈琥珀色.因鼻部特別隆大而膨起,向下彎,鼻孔長在最尖端,因而得名"高鼻羚羊".體毛濃密棕黃色,腹部和四肢內側帶白色,冬毛灰白色.

  生活於荒漠,半荒漠地帶.結成小群生活.有時也有成百上千隻的大群遷移.冬季多在白天活動,夏季主要在晨昏活動.有季節性遷移現象,冬季向南移到向陽的溫暖山坡地帶.跑得很快

  且有耐力,被牧民稱為"長跑健將".食物以草和灌叢為主.於秋未冬初發情交配.雄性間有

  激烈的爭雌現象,但時間不長.孕期6個多月,每胎1~2仔.我國的野生種群已經滅絕,現已

  引種回國,在甘肅和新疆半散養,為恢復野外種群進行實驗和研究.

  人們通常所說的名貴藥用羚羊角,就是出自高鼻羚羊.

  原產新疆准葛爾盆地.

  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帖子相關圖片:

  

  扭角羚

  --------------------------------------------------------------------------------

  別名羚牛,金毛扭角羚,牛羚,屬於牛科,學名為 Budorcas taxicolor.

  體型粗壯,體長200厘米左右,肩高150厘米左右,體重250千克左右.雌雄均具角,角形彎曲特殊,呈扭曲狀,故而稱之"扭角羚".其吻鼻部裸露,並以一明顯的鼻中縫分開,前額隆起.

  尾短,四肢強健,前肢特發達,肩高大於臀高.被毛短而松,但體側下方披毛特長.我國分佈

  的四個亞種毛色均不同,秦嶺亞種為白色或金黃色;不丹亞種則為淺棕色,且有一明顯的黑色

  背中線,初生牛犢為咖啡色.

  棲息於海拔1500~4000米的山地森林中.營群居生活,少者3~5隻,多者數十隻或上百隻.群

  中都有"哨牛",職責是站在高處警戒.扭角羚看上去又粗又笨,但反應很敏銳,攀爬能力較強.以各種樹枝,樹葉,竹葉,青草等為食,隨著季節和食物基地的變化而遷移.繁殖期6~8

  月份,孕期8個月左右,每胎1仔.

  產於陝西,甘肅,四川,雲南及西藏.

  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帖子相關圖片:

  

  鬣羚

  -------------------------------------------------------------------------------

  別名蘇門羚,明鬃羊,山騾子,屬於牛科,學名為 Capricornis sumatraensis.

  外形似羊,略比斑羚大,體重60~90千克.雌雄均具短而光滑的黑角.耳似騾耳,狹長而尖.自角基至頸背有長十幾厘米的灰白色鬣毛,甚為明顯.尾巴較短,四肢短粗,適於在山崖亂石間奔跑跳躍.全身被毛稀疏而粗硬,通體略呈黑褐色,但上下唇及耳內污白色.

  生活於高山岩崖或森林峭壁.單獨或成小群生活,多在早晨和黃昏活動,行動敏捷,在亂石間奔跑很迅速.取食草,嫩枝和樹葉,喜食菌類.秋季發情交配,孕期7~8個月,每胎1仔,有時產二仔.

  產於西北,西南,華東,華南和華中地區.

  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帖子相關圖片:

  

  赤斑羚

  --------------------------------------------------------------------------------

  別名紅青羊,紅山羊,紅斑羚,屬於牛科,學名為 Naemorhedus cranbrooki.

  我國是1979年發現赤斑羚的.體長95―105厘米,肩高60~70厘米.雌雄均具一對黑色角.四肢

  粗壯,蹄較大.體型與斑羚相似,但頭部,頸,體背以及四肢(除外側上段污白色外)均為紅棕色,腹面黃褐色,體側稍顯淺淡.上,下唇灰白色.尾褐黑色,長度不超過10厘米.

  是典型的林棲動物,多生活在海拔1500~4000米林內較空曠處或林緣多巨岩陡坡的地方.活動

  範圍較固定,性機警,步履輕盈,受驚后迅速竄入附近躲藏.多成對或集群活動,早晨和午後

  覓食,主要以植物的嫩芽,綠葉為食.冬季為繁殖期,6~8月份產仔,每胎1~2仔.數量極稀少.

  產於雲南西部及西藏東南部.

  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帖子相關圖片:

  
信心清凈,則生實相。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53

主題

2498

帖子

957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倍可親高級會員(十六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57
7
膽小鬼 發表於 2005-6-28 08:28 | 只看該作者
咦!成動物世界里啊!

呵呵;都是美味佳肴啊;

猴頭;穿山甲;袍子;熊掌;貂皮;水獺皮;................


看來就剩大熊貓不能吃了;

人啊!真可悲;

如果能共同相處該多好啊!
我總是在行走和停留,我走很長的路了,還有很長的路要繼續走下去。 我停留的時候,不僅僅是因為這裡的風景適合我的呼吸。 是因為我累了,我需要一次小小的歇息,重溫我的夢想。 夢想並不遠,我總是在努力抵達。 我安靜,安靜的喜歡著,安靜的讀一讀那些美好的心情,讓愛留在靜靜的夜,愛在旅遊........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9-1 03:3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