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猴
--------------------------------------------------------------------------------
別名懶猴,風猴,屬懶猴科,學名為 Nycticebus coucang.
蜂猴體型較小而行動遲緩,是較低等的猴類,體長32-35厘米.兩隻小耳朵隱藏於毛茸茸的圓腦袋中;眼圓而大.四肢短粗而等長,第二個腳趾還保留著鉤爪,尾短而隱於毛叢中.體背棕灰色或橙黃色,正中有一棕褐色脊紋自頂部延伸至尾基部,腹面棕色,眼,耳均有黑褐色環斑.
蜂猴棲於熱帶雨林及亞熱帶季雨林中,完全在樹上生活,極少下地,喜獨自活動.行動特別緩慢,只有在受到攻擊時,才有所加快,故又名"懶猴".白天蜷成球狀隱蔽在大樹洞中或在枝
椏上歇息,夜晚出來覓食,以植物的果實為食,也捕食昆蟲,小鳥及鳥卵.一年四季均能交配,懷孕期5-6個月,多在冬季產仔,每胎1仔.
分佈於雲南和廣西南部.
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帖子相關圖片:

倭蜂猴
--------------------------------------------------------------------------------
別名風猴,小懶猴,屬於懶猴科,學名為 Bycticebus pygmaeus.
倭蜂猴與蜂猴十分相似而體型更小,只有蜂猴的一半大,其身長21-22.5厘米,尾長1.2厘米,體重325-425克.頭圓,眼圓而大,無頰囊,口,鼻,唇白色.體毛細絨狀,多為橙色至赤褐色.
從背部中央至頭頂有一深色紋,腹部,四肢有銀灰色光澤.
棲息環境,食性與蜂猴相似.倭蜂猴在中國分佈的科學記錄是1986年,當時從雲南獲得的幾隻活體曾被認為是蜂猴幼體,但其中一隻雌猴卻產下1仔.倭蜂猴屬於極為稀有而尚未深入進行研究
的低等猴類,其分佈範圍十分狹窄,受人為活動干擾相當嚴重,亟待加強保護.
只產於中國的雲南南部.
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帖子相關圖片:

短尾猴
--------------------------------------------------------------------------------
別名紅面猴,屬於猴科(Macaca arctoides).
體型比獼猴大,體長50-56厘米.成體顏面鮮紅色,老年紫紅色,幼體肉紅色.耳較小,尾短
光禿無毛.體背毛色棕褐,披毛較長,腹面略淺;頭頂毛較長,由中央向兩側披開.
短尾猴棲息於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中,生活在樹上,也常集群在地面活動.食性較雜,既取食野果,樹葉,竹筍,也捕食蟹,蛙等小動物.短尾猴的數量稀少.目前人工飼養比較困難.
產於西南及廣東,廣西.
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帖子相關圖片:

熊 猴
--------------------------------------------------------------------------------
別名蓉猴,山地獼猴,阿薩姆猴,屬於猴科(Macaca assamensis).
熊猴個體略大於獼猴,雄性體重8-15千克,體長55-65厘米;雌性較小,體重5~9千克,體長42
-62厘米.其憨態可擱,體胖如熊,性情粗暴,故名熊猴.與一般靈長類不同,熊猴的皮下脂肪
較多,抗寒能力也比其他猴類要強.體毛蓬鬆棕黃色,面部呈肉紅色.與獼猴相比,其頭大,
面長,吻部突出.頭頂具"發旋",從中間向四周發散,頭,頸毛髮為淡黃色,體毛稍具光澤,臀部周圍多毛.尾下垂,其長近體長的一半,毛稀呈褐色.
棲息於熱帶,亞熱帶高山森林. 為晝行性動物,雜食,多以20-30隻結群. 啼聲有如犬吠且略帶啞聲,性情不似獼猴活躍,但遇險逃遁的速度十分迅捷.
產於雲南,廣西,西藏,貴州等地.
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帖子相關圖片:

台灣猴
--------------------------------------------------------------------------------
別名黑肢猴,岩棲獼猴,屬於猴科,學名為 Macaca cyclopis.
台灣猴體型與獼猴相似,雄性體長44-54厘米,雌性體長36-45厘米,雄性成體明顯大於雌性個體,尾長為體長的三分之二.體毛多為藍灰石板色或灰褐色,面部呈肉紅色.額部裸露無毛,
顏色灰黃,頭部圓且具厚毛, 兩頰密生濃須,頂毛向後披,手足均為黑色,故又名黑肢猴.
尾基部為橄欖色,其端部為灰色,尾中部具明顯的黑色條紋.
台灣猴為中國特有種,棲息於岩壁和山林之中,為半地棲動物,取食各種野果,樹葉,昆蟲,有時也盜食農家的穀物和瓜果.多結成一雄多雌的家族群,以一體魄強壯的成年雄性作為首領.每胎產 1仔.壽命可達20歲.
產於台灣省的南部和中部.
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帖子相關圖片:

獼 猴
--------------------------------------------------------------------------------
別名黃猴,恆河猴,廣西猴,屬於猴科,學名為 Macaca mulatta.
獼猴是我國常見的一種猴類,體長43-55厘米,尾長15-24厘米.頭部呈棕色,背上部棕灰或棕黃色,下部橙黃或橙紅色,腹面談灰黃色.鼻孔向下,具頰囔.臀部的胼胝(pian2 zhi1)明顯.
營半樹棲生活,多棲息在石山峭壁,溪旁溝谷和江河岸邊的密林中或疏林岩山上,群居,一般30-50隻為一群,大群可達200隻左右.善於攀援跳躍,會游泳和模仿人的動作,有喜怒哀樂的表現.取食植物的花,果,枝,葉及樹皮,偶爾也吃鳥卵和小型無脊椎動物.在農作物成熟季節,有時到田裡採食玉米和花生等.4-5歲性成熟,每年產1胎,每胎1仔.
分佈於西南,華南,華中,華東,華北及西北的部分地區,地域範圍十分廣泛,西到青海南部,北至河北省興隆縣,南達海南島,都能見到它們的活動蹤跡.獼猴適應性強,容易馴養繁殖,
生理上與人類較接近,因此是生物學,心理學,醫學等多種學科研究工作中比較理想的試驗動物.
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帖子相關圖片:

豚尾猴
--------------------------------------------------------------------------------
別名平頂猴,屬於猴科,學名為 Macaca nemestrina.
豚尾猴體長54~62厘米,尾長不及身長的四分之一.通體淺黃褐色,頭頂毛短,輻射排列成一棕褐色平頂區,似帽狀;尾上的毛大部分短而稀,形似豬尾.臉側及顳需的毛斜向後方生長,耳周的毛側向前生長,彼此相連似一圍帶.分佈於西藏的豚尾猴,上體顏色較深,臉部橙黃色,體背至尾端黑褐色,頸和頭後為赤黑色;頭頂黑色,兩側土黃色染赤色;腹面黃白或灰白.
棲息於熱帶,亞熱帶森林中或海拔較低的針葉林內,營樹棲生活,喜群居,以植物果實為食,也捕食昆蟲和小鳥.
分佈於雲南西南部和西藏的東南部.
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帖子相關圖片:

藏酋猴
--------------------------------------------------------------------------------
別名四川短尾猴,大青猴,屬於猴科,學名為 Macaca thibetana.
藏酋猴體型粗壯,是中國獼猴屬中最大的一種.頭大,顏麵皮膚肉色或灰黑色,成年雌猴面部皮膚肉紅色.成年雄猴兩頰及下頦有似絡腮鬍樣的長毛.頭頂和頸毛褐色,眉脊有黑色硬毛;背部毛色深褐,*近尾基黑色,幼體毛色淺褐.尾短,不超過10厘米.
棲息于山地闊葉林區有岩石的生境中,集群生活,由10幾隻或20~30隻組成,每群有2~3隻成年雄猴為首領,遇敵時首領在隊尾護衛.喜在地面活動,在崖壁縫隙,陡崖或大樹上過夜.以多種植物的葉,芽,果,枝及竹筍為食,亦食鳥及鳥卵,昆蟲等動物性食物.5歲性成熟,發情期多在秋季,春未夏初產仔,每胎1仔.
分佈於我國中部地區,東至浙江,福建,西到四川,北達秦嶺南部,南界為南嶺.藏酋猴是中國特有種,由於開墾及闊葉林遭到破壞,生存範圍已很狹窄,在武夷山,貓兒山及唐家河自然保護區尚有一定數量.
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帖子相關圖片:

長尾葉猴
--------------------------------------------------------------------------------
別名長尾猴,屬於猴科,學名為 Presbytis entellus.
長尾葉猴體長約70厘米,體重約20千克,尾長超過體長,頰毛和眉毛髮達.體毛灰黃褐色;臉黑色;額,頰,頦,喉為灰白色.
棲息在海拔3000米以下的熱帶雨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或針闊葉混交林中.營樹上生活,在地面上也能行走.出沒於河谷兩旁林間石崖上,常集群活動,一般數十隻為一群,多晨昏覓食,以樹葉和野果為食.
長尾葉猴分佈區域狹窄,數量稀少,在我國僅分佈於西藏南部,目前,已在西藏建立了江村,樟木溝自然保護區.
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帖子相關圖片:

黑葉猴
--------------------------------------------------------------------------------
別名烏猿,屬於猴科,學名為 Presbytis francoisi.
黑葉猴體形纖瘦,四肢細長.頭小尾巴長,體長50~60厘米,尾長79~86厘米.頭頂有黑色直立的毛冠;兩頰至耳基部有白毛;成體全身烏黑色,體毛長而厚密,有光澤.手,足具烏黑扁平指(趾)甲;尾尖端白色.剛出生的小黑葉猴,全身乳黃色,頭部則為金黃色,尾為黑色,30天左右全身變黑,但頭部還是金黃色.
生活於熱帶,亞熱帶叢林中,樹棲,喜群居,每群有一首領帶領猴群活動.黑葉猴跳躍能力很強,一次可越出10多米.很少下地喝水,多飲露水和葉子上的積水,以嫩葉芽,花,果為食.
通常2~3月份交配,8~9月份產仔,每年產1胎,每胎1 仔,偶見2仔.
黑葉猴是珍貴稀有靈長類動物之一,僅產於廣西,貴州,分佈區域狹窄,數量很少.
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帖子相關圖片:

白頭葉猴
--------------------------------------------------------------------------------
別名花葉猴,屬於猴科,學名為 Presbytis leucocephalus.
外形酷似黑葉猴的白頭葉猴是我國特有種.其頭部連同冠毛及頸部和上肩均為白色,像戴一頂白色風帽,手,足背面亦雜有白色,尾的一段為白色.有人認為是黑葉猴的一個亞種.
生活於熱帶,亞熱帶叢林中,善於攀援,不僅能在樹上悠蕩,也會攀登懸崖.常聚集成家族小群生活,有一定的活動範圍和路線,並有相對固定的棲息地.一般棲息於峭壁的岩洞和石縫內.以嫩葉,芽,花,果為食.
產於廣西.白頭葉猴分佈狹窄,數量稀少,現僅存數百隻,需採取緊急保護措施.
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帖子相關圖片:

灰葉猴
--------------------------------------------------------------------------------
別名菲氏葉猴,法氏葉猴,屬於猴科,學名為 Presbytis phayrei.
身披銀灰色毛的灰葉猴,眼,嘴周圍的皮膚由於缺乏色素而顯得蒼白.其體長55~71厘米,尾長60~80厘米,四肢細長,臀胝不甚發達.頭頂的毛淺銀灰色,有時較長呈冠狀;腹面淡灰色或淺白色;幼體金黃色.眉額之間有較長的黑毛向前伸出,似黑色長眉.
棲息於熱帶,亞熱帶密林中,喜群棲,每群10餘只至20~30隻,善於攀跳,極少下地,活動時有一定路線,受驚時多按順序逃走.雜食,以嫩葉,花,果為食,也採食鳥卵和捕食小鳥.
產於雲南西南部.
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帖子相關圖片:

川金絲猴
--------------------------------------------------------------------------------
屬於獸綱靈長目猴科.
嘴部突出,鼻孔斜向上翹,故也稱仰鼻猴.臉部天藍色,頸背至尾基部在淺灰褐色被毛中夾有金黃色長毛,全身毛色艷麗.
棲息在海拔2000―3000米之間針闊混交林帶,群居.以野果,嫩枝芽,樹葉等為食.
僅分佈於中國四川,甘肅,陝西及湖北神農架山區.
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是世界級珍稀物種.
帖子相關圖片:

黔金絲猴
--------------------------------------------------------------------------------
別名灰仰鼻猴,白肩仰鼻猴,牛尾猴,屬於猴科,學名為 Rhinopithecus brelichi.
體形似金絲猴,鼻孔上仰,吻鼻部略向下凹,不像金絲猴那樣腫脹.臉部灰白或淺藍.頭頂前部毛基金黃色,至後部逐漸變為灰白,毛尖黑色.耳緣白色,背部灰褐色.兩肩之間有一白色塊斑,毛長達16厘米.上肢的肩部外側至手背,由淺灰褐色逐漸變為黑色,下肢毛色變化與上肢相同.有人認為是金絲猴的一個亞種.
棲息於海拔1700米以上的山地闊葉林中,主要在樹上活動,結群生活,有季節性分群與合群現象.以多種植物的葉,芽,花,果及樹皮為食.
產於貴州梵凈山.黔金絲猴分佈範圍十分狹窄,總數僅幾百隻,現已建立梵凈山自然保護區,對其棲息環境進行保護.
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帖子相關圖片:

滇金絲猴
--------------------------------------------------------------------------------
別名黑金絲猴,黑仰鼻猴,雪猴,屬於猴科,學名為 Rhinopithecus bieti.
滇金絲猴頭頂有尖形黑色冠毛,雌性個體較雄性小.眼周和吻鼻部青灰色或肉粉色,鼻端深藍色.毛色比較單調,背,體側,四肢外側和尾均為棕灰,灰黑色,毛長達23厘米;喉,頸,上肢內側,臀部為白色,胸部乳白,腹部橘黃色.
棲息於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暗針葉林帶,是猴類中棲息地海拔最高的種類.喜結群生活,有垂直遷移的習性,冬季下到海拔較低處活動.取食雲杉,冷杉等針葉樹的嫩芽及松蘿,竹筍等,在中午氣溫高時猴群處於休息狀態.
產於雲南西北部,西藏西南部.滇金絲猴是中國的特有種,其分佈區狹小,各自然種群成島狀分佈,相互隔離.在比較集中的分佈區已建立白馬雪山,哈巴雪山,鹽井等自然保護區.
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帖子相關圖片:

黑長臂猿
--------------------------------------------------------------------------------
別名黑冠長臂猿,屬於猩猩科,學名為 Hylobates concolor.
雌雄體毛色迥異的黑長臂猿,體長43~54厘米,細長的前肢比後肢還長.雄猿通體黑色,頭頂部的毛向上生長,形似黑冠;成年雌猿灰棕黃色,頭頂部黑褐色;幼猿不論性別都是黑色.雌雄均無尾,亦無頰囊.
棲息於熱帶,亞熱帶茂密森林中,營家族式生活,每群10隻左右.性機警,晨昏活動,在固定的範圍內有一定的活動路線.攀援自如,很少下地,在樹上蜷曲而睡,有時也會在大樹榦上仰天而卧.食植物的嫩芽和果實,也吃昆蟲和鳥卵,極少下地飲水,主要*飲葉片的露水.妊娠期7~8個月,每年1胎,每胎1仔.雄性9歲性成熟,壽命可達30餘年.
歷史記載見於廣西,甚至遠至長江三峽地區,現僅見於雲南,海南島,呈零星分佈,數量稀少,已瀕於滅絕,亟需採取保護措施.
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帖子相關圖片:

白頰長臂猿
--------------------------------------------------------------------------------
別名黑猴,屬於猩猩科,學名為 Hylobates leucogenys.
白頰長臂猿的體型細長,肩寬臀小.體長40~65厘米,無尾,直立時兩手可觸地.與黑長臂猿的最大區別是雄猿兩頰具明顯的白色塊斑,體毛仍為黑色.頭頂具尖形冠毛.雌性幼體為黑色,成年後為灰黃色或金黃色,頭頂也有黑色毛冠.
棲息於海拔1500米以下的熱帶雨林中,由一對成年猿和2~3隻不同年齡的子女組成小群,營樹棲生活.取食野果,樹芽,嫩葉及花,特別喜食榕樹果實,亦食昆蟲.喜歡鳴叫,早晨太陽初升時成年猿首先鳴叫,最後全體共鳴,聲音悅耳,數里之內可聞.
產於雲南南部.由於開墾種橡膠樹,大面積熱帶雨林遭到破壞,白頰長臂猿的分佈範圍急劇縮小,數量也十分稀少,亟待加強保護.
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帖子相關圖片:

白掌長臂猿
--------------------------------------------------------------------------------
屬於猩猩科,學名為 Hylobates lar.
白掌長臂猿體長42~64厘米,後肢長10~15厘米,體重5~7千克,無尾.有黑褐色或棕黃色兩種色型,雌雄兩性都有.身被密長,蓬鬆的毛,其手,腳為白色,臉部周圍有一白色毛環.
棲息於熱帶雨林中,樹棲性,喜在樹上攀爬跳躍,也能在地上雙足行走,營家庭式生活.以嫩枝芽,樹葉,果實,昆蟲,鳥卵為食.妊娠期為7個月,每胎產1仔.
產於雲南西南部.白掌長臂猿現存數量很少,為了保護這一瀕於滅絕的稀有動物,我國已在南滾河建立了自然保護區.
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帖子相關圖片:

白眉長臂猿
--------------------------------------------------------------------------------
別名呼猿,通臂猿,屬於猩猩科,學名為 Hylobates hoolock.
體型稍大的白眉長臂猿,雄性黑褐色,雌性淡黃褐色.其最顯著的特徵是兩眉白色,頭頂部的毛向後生長,像是長臂猿中的老壽星.
棲息於熱帶原始森林中,幾乎常年生活在樹上,*兩條長臂和鉤形的長手,把自己懸掛在樹枝上,像盪秋干似的盪越前進,動作迅速準確.偶爾也到地上行走,走路時,身體半直立,兩臂有時彎在身子兩側,有時舉過頭頂,走起路來一搖一擺,滑稽可笑.營家庭式生活,通常3~5隻為一群.其叫聲洪亮,數裡外可聞;從不搭窩,睡眠和休息都坐在樹上.雜食性,吃樹葉,果實,昆蟲,鳥和鳥卵.幼猿8~9歲成熟,冬季產仔,每胎產1仔.
白眉長臂猿和其他長臂猿一樣,是靈長類學家,心理學家的重要研究動物.
產於雲南,西藏.其分佈區域狹窄,數量稀少,現已瀕於滅絕.在白眉長臂猿棲息的高黎貢山,國家已建立了自然保護區.
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帖子相關圖片:

穿山甲
--------------------------------------------------------------------------------
別名鯪鯉,石鯪魚,屬於鯪鯉科,學名為 Manis pentadactyla.
穿山甲,顧名思義,一是有挖穴打洞的本領,二是身被褐色角質鱗片,猶如盔甲.除頭部,腹部和四肢內側有粗而硬的疏毛外,鱗甲間也有長而硬的稀毛.全長約1米的穿山甲,頭小呈圓錐狀;吻長無齒;眼小而圓,四肢粗短,五趾具強爪.雄獸肛門後有凹陷,睾丸不外露.
穿山甲多在山麓地帶的草叢中或丘陵雜灌叢較潮濕的地方挖穴而居.晝伏夜出,遇敵時則蜷縮成球狀.舌細長,能伸縮,帶有粘性唾液,覓食時,以靈敏的嗅覺尋找蚊穴,用強健的前肢爪掘開蟻洞,將鼻吻深入洞里,用長舌舐食之.外出時,幼獸伏於母獸背尾部.以螞蟻和白蟻為食,也食昆蟲的幼蟲等.發情期為4~5月份,12月至翌年的1月產仔,每年1胎,每胎1~2仔.
產於長江以南各省.
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帖子相關圖片:

豺
--------------------------------------------------------------------------------
別名豺狗,紅狼,屬於犬科,學名為 Cuon alpinus.
外形與狗,狼相近,體型比狼小,體長100厘米左右,體重10餘千克.體毛紅棕色或灰棕色,雜有少量具黑褐色毛尖的針毛,腹色較淺.四肢較短.耳短,端部圓鈍.尾較長.額部隆起,鼻長,吻部短而寬.全身被毛較短,尾毛略長,尾型粗大,尾端黑色.
豺為典型的山地動物,棲息于山地草原,亞高山草甸及山地疏林中.多結群營遊獵生活,性警覺,嗅覺很發達,晨昏活動最頻繁.十分兇殘,喜追逐,發現獵物后聚集在一起進行圍獵,主
要捕食狍,麝,羊類等中型有蹄動物.秋季交配,冬季產仔,懷孕期約60天,每胎3~4仔.
除台灣,海南外廣泛分市.
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帖子相關圖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