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語言文字與社會發展

[複製鏈接]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5-6-28 20:2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語言文字與社會發展
齊家琴

語言是人類進行交流的工具。早在幾十萬年以前,人類過著單個的原始的穴居生活,那時,人類沒有或者很少進行交流。隨著時間的推移,為了對付自然災害和動物的侵襲,人們才開始過群居生活。這時也開始了交流活動。 最早的結繩記事就是一種簡單的交流形式。後來,人們發明了火。火,可以用來防禦野獸;火,可以禦寒取暖;火,可以驅暗照明,擴大人類活動的時間和空間……但最重要的是:火,使熟食成為可能,使食物易於消化和吸收,促進身體特別是大腦的發育;人工取火是人類的一大進步。恩格斯說,火的發明使「人類支配了一種自然力,從而最終把人同動物分開。」火的發明無愧為人類文明的起點。從此,人類的交流活動更加頻繁,人類交流的工具---語言就逐步發生了。經過漫長的發展,到了新石器時代,就逐漸出現了文字。中國最早的文字要算甲骨文,甲骨文是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公元前11世紀)的文化產物,距今約3600多年的歷史。武丁時代第一期甲骨文,已是相當成熟的文字。甲骨文記載了三千多年前中國社會政治, 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資料。是現存最早 最珍貴的歷史文物。以前是否有文字,尚不能證實。古文字的產生不是孤立的,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結果。人類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在語言的基礎上產生文字。在甲骨文的基礎上,後來,出現了大篆,小篆,隸書,行揩,草書等字體,這些都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的進步,人們對文字的需求而產生的。

漢語有十分悠久的歷史。幾千年來,漢語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產生了許多變化。除了一些基本辭彙保持不變外,漢語辭彙也在不斷地發展變化。試拿甲骨文、先秦諸子、六朝筆記、唐代變文、宋儒語錄、元代雜劇、明清白話小說的一些片斷來比較,可以明顯地感覺到它們的「面貌」不同,也體現了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語言與社會互相影響、互相作用、互相制約、互相變化,叫做共變。人類社會的發展經歷著分化、統一的過程,社會的分化常常引起語言的分化,而社會的統一總是要求語言的統一。當社會生活發生漸變和激變時,語言一定會隨著社會生活的步伐發生變化。包括軍事現象對語言變異的作用力。軍事現象甚至強於其它社會現象。阿爾馬尼亞語中有大量的來的自拉丁語、土耳其語、義大利語的辭彙,就是因為公元前羅馬軍隊的入侵、15世紀後土耳其軍隊的入侵和近代義大利軍隊的入侵。公元五世紀,使用德意志方言的盎格魯人(Angles)、撒克遜(Saxons)、裘特人(Jutes)佔領了不列顛。公元十世紀.諾曼軍隊又侵入了不列顛,諾曼人使用的古法語諾曼方言也隨之在有不列顛居民的言語交際中漸漸佔據了一定的位置。

語言的起源和人類的起源一樣久遠。可是,人類用書面記錄的語言材料只有四千年,在這之前上萬年的語言情況我們幾乎一點兒也不知道。馬克思主義認為「勞動創造語言」。我們的祖先在生產勞動中與自然災害作鬥爭時需要齊心協力,互相配合,自然就需要用某種信號把大家的行動統一起來。所謂「文言」,就是指以我國先秦時代的口語為基礎形成的一種書面語言。先秦時代距離現在已有兩千多年了,當時的書面語言與口語是基本一致的。以後口語不斷變化發展,而書面語言(即文言)卻因歷代統治階級的提倡、文人廣泛使用而逐步定型,於是兩者就脫節了。事實證明,到了近現代,文言成了束縛人們思想的東西,所以在「五四」時期,新文化運動提出了反對文言文、提倡白話文的口號,許多人寫出精彩的白話文學作品,從而基本上結束了我國長久以來以文言為主要書面語言的現象。白話是以口語為基礎的書面語,是現代漢語的直接源頭。

拼音文字的出現是人類語言的一大進步。拼音文字的優點在於它的普及性。一般來講,學會二三十個字母,就能見字讀音。
大約在五千五百年以前,埃及就出現了文字和書寫的紙草。古埃及人和蘇美爾人開始創造一些僅代表發音的符號來記錄這些語言;瑪雅人(美洲印第安人)開始借用那些畫得出來的同音字來表達它們。早在五千五百年前差不多與埃及人同時,生活在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的蘇美爾人(Sumerian)也有了自己的文字。他們最早的文字也是圖形符號,一符一義。到了公元前一千年時,腓尼基文字傳入希臘,他們馬上放棄了原有的文字,並且又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明了母音字母,世界上第一套完整的拼音文字終於誕生了。腓尼基人的字母系統,是對人類文重大貢獻。

語言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結果,是人類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結果。早在2000多年前,當人類創造了農業,出現了谷,粟,麥,稻等農作物時,自然就產生了谷,粟,麥,稻等辭彙,社會發生了由奴隸制度向封建制度的轉變。十七世紀,由於蒸汽機,內燃機,航海技術的出現,自然就產生蒸汽機,內燃機,輪船,火車等辭彙,社會發生了由封建制度向資本主義的轉變。20世紀40年代,第一台計算機問世,人類迅速進入了信息時代,於是,出現了大量的新的科技辭彙,如電腦,軟體,伊妹兒,地球村,光碟……等等。總之,每一次科技進步,都會湧現大批新詞,人類的語言就是這樣不斷得到豐富和完善。社會變革也是如此。當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轉變時,資本家,市場經濟,銀行等辭彙應運而生。抗日戰爭時期,產生過「日本鬼子」、「地道戰」等辭彙。近幾十年來,歷次政治運動都出現了一些新詞,如建國初期的「三反,五反」,「總路線」,改革開放后的「兩個凡是」,「小康社會」等,就連 「文革」時期也產生了「紅衛兵」、「造反派」等詞。由此可見,語言文字與社會進步,科技發展是有密切關係的。

到了19世紀末葉,資本主義已發展到了成熟階段,隨著國際貿易和文化交流的大幅度增長,人們之間的交流已經不只局限於一國一地,而成為全球的迫切需要。 而數千種語言的存在,極大的阻礙著這種交流,人們迫切需要一種共同的語言來促進這種交流,於是 Volapuk, Esperanto等人造國際語就應運而生。其中Esperanto發展最快。到了20世紀中期,計算機問世了,世界迅速進入了信息時代,Esperanto的缺陷便逐漸暴露出來。首先,六個帶 「帽子」的字母用計算機輸入不方便,極大的阻礙著Esperanto在計算機上的應用。其次,由於計算機首先在英,美等國大規模應用,生產自動化的大規模推廣,使這些國家在世界的經濟地位大幅度提高,從而其語言的地位也大幅度提高,英語,特別是科技英語,已經成為世界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而Esperanto的辭彙是以拉丁系語言為主要來源的,因此以英語辭彙為主要來源的人造國際語的出現就是必然趨勢,這就是世界大同語 Mondlango。第三,隨著人造國際語的推廣,人們越來越感到人造國際語的中立性、易學性越來越重要,而Esperanto仍然可以繼續簡化,如形容詞的詞尾變化可以精簡,名詞的變格沒有必要等。而世界大同語 Mondlango正是這樣作的。這樣,世界大同語 Mondlango就可以以其更多的優勢在與其他人造國際語的競爭中脫穎而出。相信世界大同語一定能夠為更多的人所接受,而最終成為國際上普遍應用的語言。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8 15:5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