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豐田隨想(原創)

[複製鏈接]

8

主題

16

帖子

16

積分

註冊會員

大學預科(二級)

Rank: 1

積分
1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aichi78 發表於 2005-6-17 23:0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豐田隨想

上次有關豐田與通用汽車的話題沒有說完,現在想借著這個話題寫一點兒隨想。

5月10日,豐田發表了04年度企業決算,汽車銷量和l利潤均創了歷史記錄,銷量達到了740萬輛,凈利潤連續兩年超過了1萬億日元(約100億美元),單從企業盈利來說,不僅是在日本企業當中是前所未有的,在世界汽車製造業中,豐田也成為了第一。與日本廠商好業績相比,美國三大汽車製造廠商的業績普遍不佳,通用和福特的企業債券信用評級最近雙雙被降到不適合投資(俗稱垃圾級),對於日美汽車廠商的對比,看了繪里和一些網友的評論,首先我覺得繪里給我們描繪的國際大企業間的「合縱連衡」有些理想化,而其他一些人把美國汽車廠商的轉衰歸結於美國強大的工會又有些簡單化,我一貫的看法是日美兩國的企業文化差異。

源於日本文化的豐田生產模式(TPS)

今年6月以後,現任豐田社長張富士夫將讓位給豐田副社長渡邊捷昭,這將是從奧田碩開始,連續三任豐田社長都是由非豐田家族的人來擔任。在前面說到有關豐田企業文化中,我提到過「武士精神",在繪里等人的教育下,我最終把它去掉了,前兩天看到日本經濟新聞的一則廣告,是豐田會長奧田碩新出的一本書《與武士道共生》,書的內容我還沒有看到,從廣告介紹看,書的大意是講在全球化的今天,日本人從武士道中要學什麼。

看來還是不能迴避這個「武士道精神」,無論是奧田碩還是張富士夫從精神氣質看都是非常日本化的,奧田碩提倡「武士道精神」,張富士夫是日本企業終身僱用制的肯定者,他強調「員工是企業的財富」,反對裁員,對美國同行的企業經營方式持批評態度,但是這都沒有成為影響他們國際化視野的障礙,在他們在位10的年中,是豐田在海外不斷成功擴張的10年。90年代開始,當歐美廠商紛紛嘗試以「兼并重組」的強攻戰術推進全球戰略時,張富士夫不為所動,反其道而行之,把目標放在了豐田內部的合理化上,提出了「CCC21(21世紀成本競爭建設計劃)」,在設計、生產、採購和固定費用四個方面大規模地壓縮成本,繼續堅持豐田生產方式和理念。事實證明,單純追求規模擴大的兼并重組並不能帶來生產成本的降低和效益,克萊斯勒與賓士的聯合,通用汽車在世界各地兼并收買汽車廠的效果都令人失望,繪里告訴我們的「合縱連衡」有些理想化了。由於豐田企業文化的單一,在生產組織中,領導者的意圖可以徹底地貫徹到生產第一線,生產第一線的問題也可以很快地反饋到上層,實現了生產的精益化和合理化,而企業上下始終如一的危機意識,又成為豐田不斷創新的原動力。豐田靠生產優質廉價的量產車Corolla(花冠)起家,如今豐田的豪華車Lexus(雷克薩斯)又在海外取得了成功,在量產車和豪華車上能同時取得成功的,世界上只有豐田一家,Corolla(花冠)現在仍然是豐田最暢銷的量產車種之一,Lexus(雷克薩斯)也已連續10年獲北美汽車品牌排名第1位,在英國已連續5年獲得用戶滿意度第1位,北美銷量超過寶馬賓士的品牌。現在,以重視環境保護為理念的豐田燃料電池混合動力技術又走在了世界的前面。豐田生產模式源於日本單一內向的文化,可以說沒有這種共同價值觀作背景,「設計生產採購的合理化」」「危機意識」就只能是一個寫在紙上的得不到真正貫徹實踐的空話,就不會有今天的豐田生產模式。如今豐田生產模式(TPS)已成為世界汽車產業學習的一個典範,伴隨著豐田在海外的不斷擴張,豐田生產模式(TPS)被歐美汽車廠商廣泛地研究和學習,豐田把這種文化又帶向了世界。

豐田的變革

豐田給自己設定的目標是在2010年,將豐田車在世界的佔有率由目前的10%提高到15%,從而超過美國的通用汽車成為世界第一的汽車製造廠商,有樂觀的看法,豐田只需3年左右的時間就可達到這個目標。作為日本企業,豐田已經發展到了一個新境界,而過去無論是在日本國內還是海外,完全依靠日本員工的單一內向的企業文化也被發揮到了極限,海外生產出現了品質下降的情況。對豐田這樣日本風格十足的企業所面臨的如何變革去適應真正的國際化,就成為了一個課題。單純依靠日本員工,出現了人員不足,而豐田的企業經營哲學來自於內向單一的日本文化,文化背景不同的外國人對豐田經營哲學的理解就只能停留在表面,比如「反省」,如果設定的目標沒有達到,就要分析問題出在什麼地方,作總結,下次加以改進,「反省」文化在日本是順理成章的事,而在美國的工廠,由於理解不到,就只能停留在表面,顯得沒有意義。再比如,日本企業現場生產管理中的「根回」(理解溝通)方式又和歐美人普遍適應的由上向下的管理方式有所不同。無論如何,對豐田這樣規模的大企業來說,單純的日本企業文化已經不能適應國際化的要求,在日本國內,豐田面臨著日產(NISSAN)雷諾的聯合,還有本田等日本廠商的競爭,國際上今後又會有韓國中國廠商的追趕,對豐田來說,如何作到既能堅持企業自身的特點和文化,又能與與當地的文化相融合,已經成為了當前課題。

隨想

寫了這些東西,還是和中國分不開。最近,中國爆發的反日示威遊行,引起了兩國人的思考。日本人的評論有些意思,比如中國人的「仇富」心理,我想對這個結論就不用多加評論了吧。多數人的看法是中國多年來「仇日」教育的結果,對這個結論,我也不能完全接受,在對待戰爭歷史認識的問題上,讓受害者去理解加害者的習俗文化也是說不過去的。

我個人的感受是,這次反日遊行表現出中國自上而下還不具備一個大國所應有的國際視野。和「仇富心理」「仇日教育」的不同點在於,我覺得中國國內普遍有一種看輕日本的心理,樂觀地估計中國在不久的將來在綜合國力上會超過日本,這種看法在中國的政治經濟界和知識階層相當普遍,目前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日本經濟的不振似乎都給這種心理提供了佐證,然而事實絕非如此簡單,日本企業和日本文化都還處於強勢狀態,還未見衰退跡象。兩國的關係也絕不是你死我活,這種觀念本身就落伍了,我是基於對日本現代社會的認識,得出這個結論,我還是比較樂觀的。我說過在碰撞衝突中得到的認識才最真實,美國工人在80年代因不滿失業砸日本車和圍繞汽車工業所引發的日美貿易政治摩擦,讓日本人記憶猶新,也算是給當時在國際市場上剛嶄露頭角的日本廠商上了一課,也才會有現在的豐田提出要幫助通用汽車度難關,為了雙方的利益,從長遠的角度看,在激烈的競爭中還要學會合作,這種國際化的視野都是在碰撞衝突中學到的,豐田的社長曾感慨地說過,走向國際市場的過程中,豐田在美國市場上學習積累到的經驗和教訓太多了。在傳統日本文化所具有的內向低調不求張揚的個性基礎上,豐田又學到了一些包容和求同存異,豐田文化代表了被國際社會所認可的日本現代主流社會中健康的一面。

同樣,對於正在走向世界的中國,今後在國際社會中所面對的碰撞衝突,甚至挫折也不可避免,而反日遊行出現的過激暴行不會得到國際社會認同和理解,是給了正在走向世界的中國一個教訓。

文中參考了日本經濟新聞和日經Business的一些報道

**********************************************************

附上我的兩個貼,對上貼作了一些補充

1. 日中問題與武士道

前兩天我寫了一篇《豐田隨想》,在其中提到了豐田會長奧田碩的新書《與武士道共生》。

星期天,到書店裡去買了這本書,大致看了看,書主要是講「武士道精神」和60年前日本柔道「姿三四郎」的故事對作者的影響。

書中有一節<日中問題與武士道>。翻譯有些費時間,大意是說,在靖國神社參拜和戰爭歷史認識問題上,小泉首相等人不是站在「當事者」的立場,而是以「評論家」的立場發表議論和採取行動,這種行為方式是和日本「武士道精神」不符合的,在處理國際事務中,日本需要的是「當事者」,不是「評論家」(原話寫得比較含蓄,不是這樣直接)。

這本書整體內容是講個人的精神感受,而這一節有關中日問題的內容在整本書中,顯得不太自然,和武士道聯繫在一起也很牽強,似乎是為了批評小泉純一郎,有意加進去的。奧田碩以前也以日本經團連會長的身份勸過小泉在參拜靖國神社問題上要謹慎。

2. 有關武士道

魯肅網友問我「武士道」,我就說說自己的理解。

「武士道」這個詞即使是在日本,日常也很少見到了,「武士」在形式上也早已經消失,它是以一種精神氣質而存在著,這種精神氣質為日本人所獨有,無言化但是可以感觸到,作為一個外國人來說,無論是自認為日語說的多麼地道,要領會這種氣質都是很難的,不隱瞞地說,我自認為還是有些體會的。在日本之外的人,看武士電影象《最後的武士》《座頭市》可以感受到其形式,但不一定能領會其「魂」。在日本NHK的歷史劇中,還能經常看見有關武士(侍)的歷史劇,在這些歷史劇中,日本武士不僅善武,還要有思想,能著書立說,武士身上融會了「人格」,「社會」,「生死觀」等有關人的倫理道德的東西,這些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現代日本社會和日本人的氣質。在現代社會,把它作為一種日本人所獨有的行為處世哲學來理解就可以了。

一個比較易懂的例子,「9.11」恐怖事件發生時,公布的日本駐紐約的企業和銀行的人員死亡名單上,死者多數是課長部長級的企業精英,讓下屬先疏散,自己留在了後面,這種行為是自然而然就表現出來了。

把「武士道」上升到思想高度來說,它裡面有很多儒家思想的東西,孔子孟子的話一大堆,但又加進了一些「陽剛氣」,所以還不能把日本人理解的儒家思想和中國人所理解的儒家思想等同,二者已經有所區別了。對這方面的比較,我沒關注過,我個人理解是這樣的。

至於奧田碩在書裡面含蓄地評論小泉沒有「武士精神」,我想小泉個人也不會服氣。我的理解是,從個人氣質上說,兩位都有,奧田碩領會到了這種氣質的真髓,小泉只是表象,象演武士電影,沒有達到奧田碩所理解的那種「武士精神」境界。

這個話題,寫起來太生澀,我覺得在日本之外的人沒有必要過多地了解這些東西,沒有必要刻意去領會。日本人的氣質比較獨門,因此把中國人的性格氣質和日本人的性格氣質作一些優劣比較也就顯得有些徒勞了。

以上完全是個人的理解。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4 21:0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