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黃大慧:日美首腦會談后的中日韓關係走向

[複製鏈接]

1091

主題

1126

帖子

3721

積分

一級貝殼核心

大一新生(四級)

Rank: 5Rank: 5

積分
372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crn2005 發表於 2021-5-23 01:3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圖: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黃大慧 (中評社 陳潔瓊攝)

  中評社北京5月23日電(中評社報道組)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教授黃大慧日前出席中評智庫在北京舉辦的、以「美日峰會與東亞區域關係」為主題的「思想者論壇」,評析日美首腦會談后的中日韓關係走向。

  黃大慧在會上發言表示,2021年4月16日,日本首相菅義偉訪問美國並與拜登舉行會談,這是拜登就任以來接待的首位外國領導人。加強日美同盟,利用「印太」遏制中國成為此次訪問的重點。除此之外,菅義偉與拜登就經濟合作、疫情防控、氣候變化、安全保障等主要議題發布了聯合聲明,在這些領域處處針對中國。其中,在經濟合作領域,兩國明確了在5G技術、網路安全方面的進一步合作,意在集中兩國技術,在尖端領域與中國展開競爭。在氣候變化領域,日美設定了2050年碳排放為零的目標,藉此施壓中國,促成中國給予合作。在疫情防控領域,日美達成了通過「四邊安全對話」機制,加強彼此之間以及對「印太」各國的疫苗供給,試圖與中國在「疫苗外交」方面搶佔話語權。在安保領域,日美除了反對「中國在東海以及南海地區以實力單方面改變現狀」以外,還再次確認了「釣魚島適用於《美日安保條約》第五條」,並破天荒地標記了「強調台海和平與穩定」等內容。日美兩國領導人還就中國香港與新疆的所謂人權問題表達了共同「關切與擔憂」。

  黃大慧指出,眾所周知,日本外交以日美同盟關係為基軸,所以,日本領導人訪美高調宣揚日美友好,加強雙邊關係,這是意料之中的。但令世人關注的是,菅義偉訪美的核心話題,始終是圍繞中國展開的,如何應對、牽制、遏制中國,成了日美首腦會談的主要內容。此次日美首腦會談與此前3月16日舉行的日美外長與防長「2+2」會談如出一轍。那次會談的得大部分內容也都與中國有關,日美不僅刻意強調雙邊同盟的「基石作用」,還大肆渲染「中國威脅」。尤其是,在會談后發表的聯合聲明中,十分罕見地公然點名批評中國,胡說什麼中國的行動「不符合國際秩序」。

  黃大慧進一步指出,早在2015年4月,日美修訂的《日美防衛合作指針》中,就已將應對中國崛起作為日美同盟的基本戰略目標,但彼時雙方「擔心引發中國的不滿甚至摩擦」,並未明面上過分針對中國,表現得比較「克制」。然而,時過境遷,今天的日美,無論外長與防長「2+2」會談,還是首腦會談,不僅遏制中國成為核心議題,而且膽敢公然直接指責中國。尤其是日本,在「挾美製華」道路上越走越遠,扮演起急先鋒的角色。由此,就不難理解,為何中方要使用「甘願仰人鼻息,充當美國戰略附庸,不惜背信棄義、引狼入室,出賣本地區整體利益,令人不齒、不得人心」這些詞語,對日本進行猛烈痛批了。在我們的印象之中,這種情形,自1972年兩國邦交正常化以來,好像還是第一次。

  隨後,他提出,中日邦交正常化以來,兩國關係經歷了三個階段,即1972到1992年的「友好期」或「蜜月期」、1992年到2012年的「過渡期」或「摩擦期」,以及2012年之後的「對抗期」。事實上,自2012年前後,伴隨中日關係競爭性、對抗性加強,日本已開始視中國為其主要戰略競爭對手了。在這一點上,實際上日本遠遠走在了美國的前頭。美國特朗普政府是在2017年才明確將中國當成戰略競爭對手的。

  在東亞地區,面對中國的崛起,多數國家的反應是採取對沖策略,兩面下注,而唯獨日本採取制衡為主、對沖為輔的策略。2012年到2017年,安倍政府在「俯瞰地球儀外交」下,積極配合美國的「亞太再平衡戰略」,遠交近攻,挾美製華,中日關係嚴重惡化。2017年後,鑒於國內外環境的變化,制衡中國的政策難以為繼,於是強調中日關係要「化競爭為協調」,對對華政策做出策略性調整。於是,才有了特朗普「美國優先」背景下的中日關係重回正軌趨勢。但是,我們必須認識到,中日關係的轉圜是有限度的,「中日接近」更不意味著「日美乖離」,必須認清中日美關係的表象與實象,切不可抱有不符實際的一廂情願的幻想。

  黃大慧指出,拜登上台之後,宣稱要修復與其盟友的關係。對此,日本抱有非常高的期待,試圖藉機加強日美同盟關係,並構築遏制中國的反華統一戰戰。值得注意的是,與以往不同,此番日本在日美同盟中發揮了積極的引領作用。

  從近期日本的表現來看,日本的對華政策出現了明顯的倒退,彷彿又回到了2018年前的「競爭」狀態。基於這樣的判斷,是否可以說中日關係重回正軌的態勢宣告結束了呢?進入新世紀以來,中日關係經歷了「惡化—改善,再惡化—再改善」的循環過程,現在是否進入了「再惡化」的狀況?中日關係能否走出這種循環?這些是值得我們認真思考的問題。

  再從中日韓關係的視角來看,面對中國的崛起,韓國和日本的反應和戰略選擇是有很大差異的。如前所述,在東亞地區,面對中國崛起,只有日本把中國當成戰略競爭對手,採取制衡策略,其他一些中小國家皆採取對沖策略。韓國總體上把中國發展作為本國發展機遇,並不像日本一樣把中國當成競爭對手。韓國雖然與日本同為美國的盟友,但這並非意味著韓國對華政策與日美步調完全一致。韓國方面最近明確表示,美國是韓國的最大盟友,中國又是最大貿易夥伴,韓國不會在中美之間「選邊站」。

  展望未來,黃大慧表示,隨著影響中日關係的國內外環境的變化,歷史問題、領土問題、台灣問題等因素,仍將對中日關係產生重要影響。如果說,在本世紀第一個十年,影響中日關係的主要因素是歷史問題,第二個十年是釣魚島問題,那麼第三個十年台灣問題可能成為中日爭端的焦點。中日未來在釣魚島問題上擦槍走火的可能性未必很大,因為雙方深知釣魚島衝突的巨大危險性,且積累了一定的管控經驗;而歷史問題由來已久,難以造成震蕩性的影響。相比之下,台灣問題更加充滿不確定性,且日益凸顯起來。此番日美首腦會談,自1969年以來重提台灣問題,干涉中國內政。對此,我們必須保持高度警惕。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8 17:1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