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來11: 17-40>

[複製鏈接]

3258

主題

3278

帖子

5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Rank: 6Rank: 6

積分
5131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霞步思 發表於 2021-4-23 06:0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來11: 17-40」「亞伯拉罕因著信,被試驗的時候,就把以撒獻上;這便是那歡喜領受應許的,將自己獨生的兒子獻上……。」在希伯來書第十一章的這段經文中,作者再次引證亞伯拉罕因信順服神:「亞伯拉罕因著信,被試驗的時候,就把以撒獻上;這便是那歡喜領受應許的,將自己獨生的兒子獻上…」。「神要亞伯拉罕將「以撒獻上」,是要「試驗」亞伯拉罕。這「獨生的兒子」是因信神之「應許」而得著的,而「亞伯拉罕因著信」,不但能「歡喜領受應許」,而且能將憑信心所領受的「應許」甘心獻上給神。「論到這兒子,曾有話說:『從以撒生的才要稱為你的後裔』」。這是引自創世紀21:12。亞伯拉罕雖然曾生了以實瑪利,但以實瑪利是從他的婢女夏甲生的,是憑肉體生的。而以撒是按照神的應許生的,所以神就告訴他,唯有那從應許生的以撒,才得稱為他的「後裔」,現在神所要他獻上的,就是他這個「獨生」而唯一的後裔。「他以為神還能叫人從死里復活;他也彷佛從死中得回他的兒子來。」亞伯拉罕相信神是信實的神,祂既然說過「從以撒生的才要稱為你的後裔」,就絕對不會落空。所以對亞伯拉罕來說,唯一可能的結論就是,即使以撒死了,「神還能叫人從死里復活」。之後神阻止了以撒被殺(創22:10-12),但亞伯拉罕已經把他獻上為祭,等於已經把他置於死地,因此亞伯拉罕「彷佛從死中得回他的兒子來」。「以撒因著信,就指著將來的事給雅各、以掃祝福」。以撒憑著信心,「就指著將來的事」,為兒子雅各和以掃祝福(創27:27-40),這等於相信神應許他的後裔必得福的話必然會實現。

「雅各因著信,臨死的時候,給約瑟的兩個兒子各自祝福,扶著杖頭敬拜神。」雅各臨死時「給約瑟的兩個兒子各自祝福」(創48:15-16),證明他確信神將把所應許的迦南之地賜給他的後裔。雅各臨終前要求約瑟不要把他葬在埃及,而要把他的屍體帶回迦南與亞伯拉罕同葬,約瑟答應了他的要求之後,他便從他內心的深處,發出無限的感恩,就盡他最後一點氣力,向神獻上他至誠的敬拜:「扶著杖頭敬拜神」。「約瑟因著信,臨終的時候,提到以色列族將來要出埃及,並為自己的骸骨留下遺命。」約瑟因相信以色列民必重返迦南,所以在臨終時留下遺命,要求在以色列人將來出埃及時,把他的骸骨帶回迦南地(創50:25)。後來以色列人出埃及時,摩西照著他的遺命,把他的骸骨帶了出來(出13:19),證明約瑟確信埃及並非以色列人永久的家鄉,神一定會帶領以色列人回到應許之地。「摩西生下來,他的父母見他是個俊美的孩子,就因著信,把他藏了三個月,並不怕王命」。「摩西生下來」時,正是埃及王下令將一切以色列人生下來的男孩丟在河裡(出1:22)。但他父母卻因著信「把他收藏了三個月,並不怕王命」,使摩西逃脫這滅命的災禍。而摩西的父母不是因摩西外貌上之俊美,而是從信心中看見這孩子將來可成為神美好的器皿,而把他收藏起來。「摩西因著信,長大了就不肯稱為法老女兒之子」。摩西「不肯稱為法老女兒之子」,是他的信心所發生的功效,是他信心最光榮的勝利。「他寧可和神的百姓同受苦害,也不願暫時享受罪中之樂。」摩西的信,不但使他拒絕了「暫時享受罪中之樂」,而且使他甘願「和神的百姓同受苦害」。

「他看為基督受的凌辱比埃及的財物更寶貴,因他想望所要得的賞賜」。「為基督受的凌辱」,雖然摩西至基督降生還有將近二千年的時間,但摩西那樣受凌辱,乃是為那二千年後降生的基督而受的。而摩西是因信從遠處仰望那未來之基督。所以摩西不是注目在眼見的苦難和凌辱上,而是全神注目他「所要得的賞賜」,就是得以在「那座有根基的城」里與神相交。「他因著信,就離開埃及,不怕王怒;因為他恆心忍耐,如同看見那不能看見的主。」摩西的信心使他敢於「離開埃及,不怕王怒」(出2:11-15),並且「恆心忍耐」。因為信心的眼睛使他能持續不斷地看見「那不能看見的主」。「他因著信,就守(或譯:立)逾越節,行灑血的禮,免得那滅長子的臨近以色列人。」神在埃及所降的十災中,殺長子是最厲害也是最後的一樣災禍。以色列人因照摩西的吩咐,「守逾越節,行灑血禮」,得免長子被殺。所以這裡提及守逾越節時,把它當作是「摩西因著信」所成就的一件大事。「他們因著信,過紅海如行乾地;埃及人試著要過去,就被吞滅了。」摩西的信心鼓勵了整個以色列民族的信心,他們在面臨埃及人追趕時雖然有軟弱,但最終還是以信心回應神讓他們「向前走」的吩咐(出14:15),「因著信」在可怕的水牆之間「過紅海如行乾地」(出14:21-28)。「以色列人因著信,圍繞耶利哥城七日,城牆就倒塌了」。「以色列人因著信」,在約書亞的帶領下「圍繞耶利哥城七日」(書6:1-20),結果「城牆就倒塌了」(書6:1-20)。「妓女喇合因著信,曾和和平平地接待探子,就不與那些不順從的人一同滅亡。」喇合「曾和和平平地接待探子」,是出於信心,因她不願與「那些不順從」神的人一同滅亡。「喇合」是外邦人,又是個「妓女」,但神並不偏待人,只要有信心就蒙神悅納,喇合甚至因此成了主耶穌的先祖(太1:5)。

「我又何必再說呢?若要一一細說,基甸、巴拉、參孫、耶弗他、大衛、撒母耳,和眾先知的事,時候就不夠了」。「何必再說呢?」即不再「一一細說」,但作者還是簡略地提起眾士師及眾先知之信心事迹,「基甸、巴拉、參孫、耶弗他」是士師時代的代表人物,「大衛」是以色列王國時代的代表人物,「撒母耳」是士師時代和王國時代之間承先啟後的人物,「眾先知」貫穿了以色列的歷史。「他們因著信,制伏了敵國,行了公義,得了應許,堵了獅子的口」,「制伏了敵國」如大衛(撒下8章),「行了公義」如約西亞(王下23:1-25)。「得了應許」如亞伯拉罕得了以撒(創21章),迦勒得著所應許之地業(書14:6-14)。「堵了獅子的口」,如但以理(但6:16-23)。「滅了烈火的猛勢,脫了刀劍的鋒刃;軟弱變為剛強,爭戰顯出勇敢,打退外邦的全軍」。「滅了烈火的猛勢」,如但以理的三友(但3:16-27)。「脫了刀劍的鋒刃」,如以利沙曾免受亞蘭王軍隊的圍剿(王下6:8-19)。「軟弱變為剛強」,如參孫重新得力(士16:28-30)。「爭戰顯出勇敢」,如基甸率三百人擊潰米甸全軍(士8:4-12)。「打退外邦的全軍」,如約書亞戰勝迦南諸國(書10:1-43)。「有婦人得自己的死人復活。又有人忍受嚴刑,不肯苟且得釋放(原文是贖),為要得著更美的復活」。「有婦人得自己的死人復活」,如以利亞使寡婦的兒子復活(王上17:17-24)。「又有人忍受嚴刑,不肯苟且得釋放」,如耶利米忠心說預言,雖受嚴刑不改變其信息(耶37:16-21)。
「更美的復活」,指這些殉道者復活得永生,比那些婦人的孩子的復活后至終還會再死更美。「又有人忍受戲弄、鞭打、捆鎖、監禁、各等的磨鍊」,「忍受戲弄、鞭打、捆鎖、監禁、各等的磨鍊」的,舊約時代有耶利米,新約時代有保羅等人。

「被石頭打死,被鋸鋸死,受試探,被刀殺,披著綿羊山羊的皮各處奔跑,受窮乏、患難、苦害」,「被石頭打死」,如祭司耶何耶大的兒子撒迦利亞(代下24:21)。「被鋸鋸死」,根據猶太人傳統,以賽亞就是這樣死的。「被刀殺」,如耶洗別所殺害的先知(王上19:10)。「披著綿羊山羊的皮」,可能指先知常穿的皮毛衣(亞13:4),居無定所的生活。「在曠野、山嶺、山洞、地穴,飄流無定,本是世界不配有的人」。「曠野、山嶺、山洞、地穴」,都是遠離世人的荒僻之地。這些信心的見證人「本是世界不配有的人」,而這世界也配不上他們。「這些人都是因信得了美好的證據,卻仍未得著所應許的」。「因信得了美好的證據」,指他們因著信,蒙神證實他們已經蒙悅納了。「仍未得著所應許的」,指神所應許他們的救贖主。「因為神給我們預備了更美的事,叫他們若不與我們同得,就不能完全」。「我們」,指新約的信徒。「更美的事」,指基督的救贖。所有舊約獻祭贖罪的事都是影兒,惟獨基督獻上自己的身體為我們成就永遠的救贖,才是「更美的事」。「叫他們若不與我們同得,就不能完全」,「他們」指舊約聖徒。神的旨意是要舊約聖徒和新約聖徒一起成為「完全」,因此祂讓舊約聖徒等候新約聖徒也加入信心偉人的行列,使所有聖徒一起成為「完全」,一同得著神所應許的救贖主。為此,願我們今天都要讓古今各時代聖徒的美好見證,激勵我們活出信心的見證,將來我們就要與他們,在基督里同享永生之福!阿們!
「創25: 1-34」「亞伯拉罕又娶了一妻,名叫基土拉。基土拉給他生了心蘭、約珊、米但、米甸、伊施巴和書亞……。」在創世紀第二十五章中記載了,亞伯拉罕的晚年,包括他的再婚及逝世,還有以撒的後代。這裡說亞伯拉罕「又娶了一妻,名叫基土拉」,別處聖經稱她為「妾」(代上1: 32),所以她在神面前的地位不能與撒拉相題並論。「基土拉給他生了心蘭、約珊、米但、米甸、伊施巴和書亞…。」基土拉的後代也是阿拉伯各族的祖先,他們並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4 15:3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