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孔子之用,大矣哉!

[複製鏈接]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5-6-23 23:0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孔子之用,大矣哉!

                   資中筠

最近蒙山東師大王瑋教授的周到安排,得以生平第一次到曲阜,遍游孔廟、孔府、孔林,更加親身體會到這位聖之時者驚人的影響力。實際上,成千上萬的人都來過此處,我之有所感慨,可能是自己少見多怪,一路聽著導遊的滔滔不絕的解說,一路胡思亂想開去。

孔子之尊榮是在兩千年中逐漸上升的。儘管「定於一尊」始於漢武帝,但那時還沒有顯赫的封號,漢以後魏晉南北朝思想活躍,佛、老均有一席之地,孔子尚未享受至高無上的地位。自隋、唐統一中國后又開始尊孔,據說「聖人」之稱始於唐代,並且開始擴建孔廟,此後孔子地位一路攀升,封號也越來越了不得。有意思的是,恰恰是在兩個異族統治的王朝尊孔達到頂峰:在唐朝的封號是「文宣王」,到了元朝才加碼成為「大成至聖文宣王」。今天的孔廟猶如小一號的故宮,其基礎奠定於明朝,到了清朝,進一步把大成殿硫璃瓦的顏色由綠變成黃色,從此上升到帝王規格。康熙尊孔至於極點,在位幾十年,每隔幾年就有一次祭孔活動,或派官員去,或親自去,行三跪九叩,或一跪三叩禮。發了許多大力崇拜孔子的諭告。他表示自己尊孔要超過前朝任何皇帝,說孔子「至聖至德與天地日月同其高明廣大」,「萬世帝王咸所師法,逮公卿士庶罔不率由。」簡直無法用語言讚頌,特地隸書「萬世師表」四字高掛殿中。又有多次讚頌孔子的詩文刻錄成碑,如今孔廟內康熙、雍正、乾隆的題字碑刻很多。

元朝如此輕蔑儒生,「九儒、十丐」,接近乞丐,是為「臭老九」之來源;清朝的文字獄始於康熙,盛於雍乾,殘酷至於極點,令天下士子「避席」,為什麼獨獨把中國讀書人的祖師爺孔夫子抬得那麼高呢?導遊倒背如流的解說詞說是「統治者為了拉攏讀書人」,這聽來熟悉,是「批林批孔」時的語言。(順便說一句,導遊的解說詞內容生動,知識豐富,史實與胡編并行,今古邏輯混雜,忽而批孔,忽而尊孔,還不時聯繫當代實際,煞是有趣)。

我忽然想起自己讀書時的一段經歷。盧溝橋事變后,日寇佔領天津,強迫各學校改用偽教育局審定的課程和課本,當然有抗日內容的都刪去,但也很少明目張膽親日的。奇怪的是,除正常的「國文」課之外,增加了每星期一堂「經訓」課。這是過去沒有的,過去只在國文課本中選進一些片斷,如「孟子見梁惠王」、「鄭伯克段於鄢」之類。而自大約1940年起,我趕上了讀經:自初中一至高中一,依次為孟子、《大學》、《禮記》,《詩經》、《左傳》。我上的學校是完整的小學與中學聯在一起的。高小一年級讀《孝經》、二年級讀《論語》,我沒趕上。更有甚者,國民政府時期的「公民」課被日偽當局改成了「修身」,講的都是中國古人忠、孝、節、義的故事。到我上高中二年級時日本投降,課程又改回來,記得「經訓」課變成了「中國文學史」。

抗戰勝利,遷至大後方的學校和師生陸續回來,詢諸他們學校是否讀經,都說沒有,並以鄙夷的口氣說這是日寇為瓦解淪陷區人民鬥志,變相奴化教育的一部分。這倒與歷代異族統治者尊孔似乎接上了線。但是有的時候讀經、尊孔又是弘揚民族文化、強化愛國主義的手段。這兩個極端如何調和,百思不得其解。只能嘆:孔子之用,大矣哉!不過就我個人而言,讀經使我多了一些國學知識,可謂歪打正著。至於因此而對日寇鐵蹄統治少一些反抗心,那是絕對不可能的,如果這真是有意識的「曲線」奴化教育,肯定是失敗的。

孔子生前本不闊氣,全家只有三間草房。今天巍巍乎氣勢驚人的豪宅也是後世帝王所賜。唐朝封孔子後代為「文宣公」,宋仁宗改為「衍聖公」,「世襲罔替」,並正式建造了衍聖公府(孔府),從此開始延續了31代,歷時近千年。連金人陷汴京的短暫期內,還要匆忙在曲阜封一個衍聖公。以後金人被忽必烈打敗,蒙古大軍佔領開封,也設了個衍聖公,再加上逃到臨安的南宋在浙江也封了一個衍聖公,出現了同時有三個衍聖公的局面。足見加封孔子後代放在如何重要的地位。

如今的孔府規模與孔廟一樣奠基於明朝。按規矩,唯嫡系長子有資格住在這裡,其他子孫成家后都搬出去。如果長房無子(女兒不算),則從其他房過繼一個。衍聖公的職責主要是祭孔子、衍子孫,而且曲阜知縣由孔家世襲,據導遊說:「享受四品俸祿,相當於現在的地廳級」。不過孔子後代中官位比這高的還有的是。明清以來,皇帝賜給孔府的田地有一百多萬畝。從生活規模來看,已接近宮廷。第一進的院內兩旁是各種專為孔府供應服務人員的住處.其中還包括供各種禮儀祭祀的專用樂隊。與皇家的供奉一樣,孔府日常生活所需的供應者都是專業戶世代相傳。所以孔府周圍的百姓或農或百業,形成一個世襲小社會依附於孔家。最後一位衍聖公孔德成,於1920年出生於此宅,1937年為避日寇侵略,隨國民政府至重慶,後來到了台灣。他在10歲時率領族人在孔廟行大禮,開始第四次大規模修家譜,存留至今。孔子2488年78代家譜現存於曲阜博物館,也是世界一絕。據稱最近又有修家譜之議,不知當由何人主持.

衍聖公結婚當然是大事,對象多為名門望族,最顯貴的媳婦是乾隆皇帝的女兒。婚禮規格隆重自不待言。有意思的是,末代衍聖公孔德成於1936年成婚,蔣介石原定出席,不料發生了「西安事變」,不克親臨。但即使在那種形勢下還不敢怠慢,改由國民政府主席林森前來賀喜。連美國公使也送了一套西式沙發,與古色古香的傢具擺放在一起.

孔府大院中間有兩扇孤立的黑漆大門,頗有氣派,但是虛設,並無用處,人們都從兩旁繞行。據導遊說,這是專為皇帝準備的,過去只有皇帝來孔府時才打開大門,象徵性地從這裡進去。最近一次開這扇門是那年江總書記來,從這裡走進去。接著他懂事地沖我們一笑說:也許他本人並沒有要求,但是當地的官兒們認為他該走這扇門。我沒有問,林森當年來時是否走這扇門,想必他不知道。

出了孔府再到孔林,孔子及其後代安葬的園林。那裡柏樹森森,望不到邊。如果靠步行轉一圈大約要好幾小時。好在這是旅遊點,裡面有為遊人預備的車,坐汽車轉雖然有點殺風景,但也只得採取實用態度了。第一個赫然映入眼帘的是刻有「子貢守靈廬」的碑。據說孔子逝世時子貢在外地趕不回來。後來就在孔子墓前結廬守喪,把規定的三年延長為六年,以補未及奔喪之過。我不禁私心又發出對聖賢不敬的胡思亂想:他六年不出廬,何以為生呢?想起子貢是孔門弟子中唯一經商的,想必賺了些錢,有積蓄,足夠坐吃六年的。執這種奢侈的「弟子禮」看來也要有一定的本錢。一般說來,儒家傳統是輕商的。記得兒時經過一家舊式商店,門口有一副對聯,當時覺得有趣,竟然過目不忘,至今仍記得:「越國大夫曾貨殖,孔門弟子亦生涯」。上聯顯然指范蠡,下聯就是指子貢了。看來那位老闆有點心虛,怕別人看不起他,要拉兩位古代賢人來撐腰。今天當然商人地位大不相同,財大自然氣粗,令人側目,誰敢輕視?恰好在我到達嚮往已久的齊魯故國、孔孟之鄉的當天,山東臨沂發生駭人聽聞的著名「企業家」、人大代表在機場毆打航空服務員,乃至其公子隨後率打手砸碎安全門衝進飛機毒打乘警之事。後來見報導,由於他在當地的財與勢,此事查處遇到重重阻力,至今未有結果雲。嗚呼!聖人餘蔭及於子孫陵墓,而聖人遺教何以為繼?

孔林倒是不分長幼,不分門第,只要姓孔的一律納入。當然還是遵守男子中心的傳統,容媳不容女。外姓人當然不行。據稱現在已有10萬多座墳墓。究竟此園能容多少墳墓,單是曲阜附近現在就有十萬姓孔的,將來有一天,會不會墳滿為患呢?導遊說不會,因為立碑的很少,都是土墳,而且現在是火葬,骨灰盒佔地不多。少數子孫興旺的,還來掃墓,大多數過一兩代就無人過問。墳頭漸漸平了,上面還可以接著埋。我在園裡轉,感到空氣無比清新,陣陣柏樹清香襲來,令人神清氣爽,心曠神怡。常在這種地方一定長壽。孔門後代是有福了!可惜死後才能進來。這裡的工作人員至少可以享受這取之不竭的空氣。問及工作人員由誰付工資,得知解放以後,孔林先歸文物局管,後來移交園林局,負責維修、打掃、安全等事宜。由政府為一個家族守護墳地,也是一奇。臨出門時好像是「巧遇」一位中年婦女,導遊介紹說是「孔門之後」來掃墓的,有能相面言休咎之特殊功能,竭力慫恿我們聽她說說,顯然她們是事先勾結的。我等唯物主義者豈能信此?但她不容分說,拉住王老師就雲山霧罩說起來。明知是假,王老師被他糾纏不過,給了十塊錢趕忙脫身.「孔門後人」的頭銜還能有此一用!不禁啞然。

冬天不是旅遊旺季,未見遊人如織的盛況。不過附近不少賓館,飯店,特別是到處是「孔府佳肴」、「孔膳房」等牌子。聖人「食不厭精」的遺訓為後世帶來無限商機。

從曲阜回濟南,一路上浮想聯翩:古往今來,多少閶闔宮闕、王公府第,「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樓塌了」,而惟有孔廟、孔府巍然不動,完整無缺。從來「君寵」不久長,說什麼「世襲罔替」,道什麼欽賜「鐵券」,「君子之澤,五世而斬」是往長里說。其實到不了五世。同一個君王,一怒而翻臉不認人,親密戰友殺無赦,還少嗎?不出兩代,抄家、滅族並不鮮見。唯我孔子,歷經朝代更迭、戰亂兵燹,不論明主昏君、漢人異族,不論革命、共和,學說、主義,而尊榮不衰。近來「五四」運動「打倒孔家店」的口號備受指責。其實再怎麼激烈,只不過是民間行為。從當時的北洋軍閥到後來南京政府蔣介石都是尊孔的,都以孔孟之道抵擋外來「自由平等」的「異端邪說」。儘管蔣介石自稱基督徒,儘管「新生活運動」不能提倡讀經,但是為抵擋西方傳來的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還是打出「禮義廉恥、信義和平」的口號,以說明社會主義不適宜「中國特色」,尊孔不少懈。

中國統治者中惟有毛澤東敢公開藐視孔子,稱之為「秕糠」,坦言偏愛秦始皇,並且一語點穿:歷代標榜尊孔的皇帝實際實行的都是「秦政法」,晚年更發起大規模批孔運動,被執行者推到荒唐的地步。古之帝王雖然掌握生殺予奪之權,但是不代表道統。「定於一尊」是定於孔孟之道,而不是「漢武帝思想」或「唐太宗學說」。因此貴為天子尚有所敬畏。唯自毛澤東始,開法統與道統集於一身之先河,徹底無所畏懼。可以宣布自己是「和尚打傘,無法(發)無天」。氣魄蓋世,亘古一人。不過孔廟、孔府在「文革」中卻居然逃過了紅衛兵之劫,因為正好是當地解放軍駐紮地。大約也是賴聖人餘蔭保佑吧。

然而孔聖人的餘澤是斬不斷的。改革開放以來,面對西潮洶湧,以此「西」(馬克思主義)對彼「西」(「資產階級」自由民主)似乎效力不足,因為畢竟人家還是自有傳承的,於是尊孔之風逐步升起,而且西學中源說又盛行起來。「批孔」的因素已被從毛澤東思想中剔除,上加於陳獨秀、胡適之,下加於「四人幫」。多年沒有實行的「祭孔」又開始恢復。起初是以民間團體的名義。今年是1949年以來第一次由官方主辦。據報導,公祭儀式由曲阜市副市長主持,曲阜市市長在大成殿前誦讀祭文。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協、曲阜師大、孔子研究院,以及市直轄各部門、各單位的負責人,依次敬獻花籃並祭拜如儀。站在「孔氏後裔」隊首的是此次回來祭孔孔氏嫡系中最長輩者孔令和(美籍華人)。儀式盡量依舊制,鐘鼓禮樂、八佾舞於庭,十分隆重熱鬧。美、日、韓、東南亞等地都有人來,韓國還帶來一台舞蹈。形成萬方來朝之勢(是朝拜孔子,不是中國,這點必須說清,否則將犯大國沙文主義錯誤)。

他們穿什麼服裝呢?新華社報導說「身穿漢代文士服裝的學生昨天按照漢朝禮儀祭拜孔子」。但又說:有300多名身著古裝的表演者,」再現了清朝乾隆年間祭孔的場面」。究竟是復的是哪個朝代的「古」?本人沒有躬逢其盛的榮幸。好在網上有照片,一看之下,忍俊不禁。只見韓國和東南亞的代表穿的是峨冠博帶,古漢服。而我國官員卻是清朝頂戴。有沒有裝辮子,是幾品朝服,看不出來。孔子時代的服裝當然已不可考,不過多年來祭孔大約有約定俗成的服裝,否則就著當代服裝亦無不可。為什麼偏選滿清?相當時期以來,我感到主流媒體似乎對清朝情有獨鍾。如果一個不大了解中國歷史的人天天看中國電視的話,他準會得出印象:中華人民共和國是緊接著清朝的,而且那些皇帝乃至太后個個英明偉大,只有慈禧太后是壞人,最後讓洋人給打敗了。如今為弘揚民族文化而祭孔,選擇清朝服裝,再現乾隆場面,是否也是這種「崇清」情結呢?不知設計者的初衷,難以理解,只得存疑。

出於好奇,回來到網上在「祭孔」項下搜尋一番。誰知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原來全國各地祭孔之舉決不止曲阜一處,也決非從今年始。只是今年借孔子誕生2555年之機,規模更大而已。 例如浙江衢州的「南宗孔廟」、南京夫子廟、湖北新洲、四川的德陽、雲南紅河建水,等等都於近年來恢復了歷史悠久的祭孔活動,而且以各自的方式恢復古禮、古貌,還考證「太牢」、「少牢」用的祭品「和樂而舞,依令而蹈」。等等。不過多數活動仍為民間團體主持,儘管得到官方大力支持。 實際上已成為一種文藝表演,與發展旅遊業相聯繫,許多消息都發在旅遊網站上與旅遊廣告放在一起。看來在商品經濟大潮中,聖人仍不寂寞。 不過今年天津的祭孔卻是官方主持,非同小可:天津正逢大舉慶祝建市600周年,與孔子誕生2555周年巧合,祭孔列入其中一項重要活動。本來天津文廟在解放以前一直有祭孔活動,抗戰爆發后停止。今年是66年來首屆舉行祭孔大典,由天津市文化(文物)局、天津市旅遊局、天津市南開區人民政府主辦,在文廟大辦三天,有社會各界和孔子後裔500多人參加了公祭。事前進行了詳細考證,盡量仿照古代祀孔大典。據報導有:迎神、初獻、亞獻、終獻、撤饌、送神等儀式(我想還是簡化了的),然後進行「祀孔樂舞主體表演」。以後兩天每天上午都還有兩場由舞生、樂生、歌生共同完成的「祀孔樂舞」主題表演。舞生的每個舞步都代表一個字,與歌、樂相配合,「形像生動地演繹出孔子的思想及參與者對孔子的緬懷和崇敬」雲。 此外,據報導,台北市也在孔廟舉行了祭孔大典。台北現在的孔廟重建於1927年,光復后每年都祭孔,已有50年。今年由馬英九主持,孔子後人孔德成擔任奉祀官。適逢中秋節,全台灣放假一天。祭祀之後,馬英九分別用中、英文向民眾說明祭孔的意義。還有小學生爭相比賽誰能背出更多《論語》里的句子的活動。

美國北加州祭孔今年已是第19屆,由「舊金山灣區齊魯會館」等組織與「台北駐舊金山經濟文化辦事處」共同主辦。而南加州齊魯會館則派出代表團參加曲阜舉行的祭孔,行前由北京駐舊金山總領事授予五星紅旗。同一孔子,兩岸同祭,規格相似,都盡量仿古、 復古。只不過台北和北加州都用中、英雙語,美國的祭孔更強調「多元文化」的主題。有意思的是 最後還用了汽車大王福特的一句話:「『Coming together is a beginning;Keeping together is progress; Working together is SUCCESS』,讓我們一起攜手為海外傳承中華文化而努力」。可謂洋為中用。總之海外華人團體不論親台、親大陸,對孔子的崇敬則一。看來孔子除了其他現實功能外,至少還可以協助子孫對民族團結統一做些貢獻。

另外有幾則消息則令人噴飯,而且啼笑皆非了: 新加坡於2003年第一次在韭菜芭城隍廟三清宮舉行祭孔儀式,2004年更加熱鬧,吸引了超過2000名學生前往,誠心祈求能夠在考場「金榜題名」。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人文奧運研究中心和安定門街道簽訂共建協議,啟動了國學文化社區建設項目,內容之一就是在孔廟內豎立歷屆高考狀元碑,即1978年恢復高考以來歷年省級狀元的名字將被刻成碑,和國子監孔廟的進士碑立在一起。據說此舉與其他計劃中的設施一樣,主要是為吸引遊客。因為相對於雍和宮來說,國子監孔廟平時的客流量很少,而且有相當一部分遊客是外國人。因此出此策,是想以狀元文化來吸引遊客,是一種經濟運作方式。 更有甚者:北京啟動「孔子文化月」,180對夫妻舉行婚禮,集體面對孔子畫像宣誓永不離婚 (!)。媒體還就孔子長相重新定位而開展討論的──稱其是個相貌堂堂的美男子(!!)。 今天的中國人真是實用主義者,決不甘於在書齋中皓首窮經深研夫子之道。一個孔夫子能派這麼多用場,夫子地下(天上?)有知,不知是喜是懼? 乩曰:大哉孔子,福澤綿長。蔭及子孫,覆蓋八荒。共和、專制,總統、帝王,借術牧民,顯赫榮光。一身多用,千載無雙。聖之時者,百世永昌!

《粵海風》2005年第1期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51

主題

593

帖子

227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留學助教(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27
沙發
風無影 發表於 2005-6-24 10:26 | 只看該作者
中國人喜歡造神。殊不知多神教乃是社會文明進步的一大障礙!
    有人說,如今的中國人什麼都不信,如今又翻出孔子來,不外乎是為了弄點外快。傳統需要傳承,但我不知道這些決策者們想沒有想過:這樣大肆祭孔將對下一代產生什麼影響?他們能分辨得出這其中的彎彎繞嗎?我們需要傳承的是精神,而不是教條和儀式!
    我真擔心中國的教育!
人生如夢誰非寄,心靈到處便是家!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

主題

89

帖子

29

積分

註冊會員

大一新生(四級)

Rank: 1

積分
29
3
ddfish 發表於 2005-6-25 22:08 | 只看該作者
熙熙攘攘,利來利網.這就是當今中國的實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9 20:5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