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深度】「菠蘿風暴」持續,台灣「自救」有戲嗎?

[複製鏈接]

5950

主題

8072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精神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2903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仲國民 發表於 2021-3-10 15:3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來源:環球時報
2021-03-10 04:03

【環球時報記者 雒亦 辛斌  張天行 付國豪 】編者的話:由於多次檢出有害生物,大陸海關總署上月底宣布,從3月1日起暫停台灣菠蘿(鳳梨)輸入大陸。這項正常的生物安全防範舉措隨即在島內掀起風暴,台當局呼籲展開「自救」,背後卻充滿自私的政治化操作——在台灣對大陸貿易出口佔比達到史上最高之際,民進黨卻藉機煽動「反中」情緒。自2016年上台以來,民進黨當局就強調要擺脫對大陸的依賴,為此推出所謂的「新南向政策」,5年過後,台灣民眾卻發現東西賣不出去,「新南向政策」在海外的影響力也很有限。究其原因,有學者對《環球時報》記者說,「新南向政策」的本質是民進黨為贏得選舉而提出的,因此「對內為主」;而其他國家亦對「新南向政策」中的「政治因素」看得一清二楚,不想牽涉進台當局「對抗大陸」的算計中。「激情過後回歸現實」,有台灣農漁經學者說,現在應該要深刻反思蔡政府這些年的相關政策。

台灣農產品出口市場,大陸第一

「過去九成以上(出口的)鳳梨都外銷大陸,現在突然要找其他通路真的有困難。」高雄大樹區冠瀧合作社總經理許躍瀧憂心忡忡地對媒體說,如今,海南菠蘿技術已經成熟,與台灣金鑽菠蘿的差異不明顯;而廣東省湛江市徐聞縣的菠蘿產量幾乎居大陸之冠,這次台灣菠蘿退出大陸市場,徐聞菠蘿開始進入收穫季,預料這塊市場很快會被搶下。在許躍瀧看來,蔡英文當局宣稱要拿出10億元新台幣救菠蘿,這對穩定價格而言有點幫助,但要補貼外銷帶來的產值,「10億又能有多少作用?」

其他果農擔心被波及。據台灣《經濟日報》報道,大陸是台灣農產品最大出口市場,約有43%的農產品集中出口大陸。除了菠蘿,外銷至大陸的比重占出口產值九成以上的水果還有蓮霧、釋迦、葡萄柚、橙類,佔比從92%到98%不等。

台灣「農委會」的數據顯示,2020年台灣農產品外銷出口產值為49億多美元,其中大陸以佔比20.7%排名第一,美國以7.5%排名第三,台灣對泰國(排名第七)出口值衰退29%,對其最看重的日本市場(排名第二)也下降了16.5%。

農漁經學者李武忠在島內媒體撰文說,菠蘿在台灣「捲起千堆雪」,但是激情過後要回歸現實,深刻檢討民進黨自執政以來的政策。蔡英文當局2016年上台後就強調農產品對大陸市場依賴度過高,應該要「分散風險」,因此實施「新南向政策」,並專門成立「台灣國際農業開發股份有限公司」(「台農發」),找來協助紐西蘭奇異果在全球營銷的陳郁然掌舵,第一波措施就鎖定菠蘿、釋迦作為營銷品項。2018年和2019年,民進黨當局又先後成立「台農投資股份有限公司」(「台農投」)與「台灣農產品外銷平台」,試圖發展新興目標市場。

相關主管官員不時「放嘴炮」,稱台灣水果已賣到大陸以外的市場,比如番石榴成功銷往美加,香蕉賣到阿聯酋,芒果、蜜棗分別打入新加坡、韓國市場,但這些所謂的「成果」都沒有下文。去年3月,蔡英文在社交媒體上宣稱台灣菠蘿走進澳大利亞,但「財政部關務署」數據顯示,去年出口至該國的只有56公斤菠蘿乾,今年這一數字目前為零。

令島內輿論氣憤的是,「台農發」等機構連日來「一言不發」。在國民黨本月4日舉行的「台農發神隱失能,農產新南向失敗」記者會上,國民黨文傳會主委王育敏稱,「台農發」成立以來已累計虧損7800萬元新台幣,相當於當初投資經費的1/3,卻不見其兌現承諾。

台灣「農委會」數據顯示,2016年以來,大陸以外市場佔比僅增加6%,但對日本出口呈持續下滑趨勢,美國市場不穩定,越南、印度尼西亞比重在下降,馬來西亞、新加坡佔比未超過3%,絲毫不見「新南向政策」成效。

此次「菠蘿風波」發生后,台北駐汶萊代表處代表李憲章與當地聯繫採購,雖然促成部分採購量,但發現台灣菠蘿價格比當地高三四倍,比菲律賓進口貴一倍。台灣《遠見》雜誌說,菠蘿既重又容易腐壞,裝好貨經海運到大陸,最快一天、最慢三天能到達各城市的超市;到日本則需要四至七天,新加坡要八天,想要銷往加拿大、美國等目前無法實現,因為船運期在28天以上。隨著運費抬升,賣到目標市場的價格會更高,競爭力比較差。

另外,台灣出口菠蘿至其他市場需要繳納較高關稅,比如銷往日本要繳17%關稅,韓國則高達30%。與之形成對比的是,據《經濟日報》報道,大陸對台灣105項農產品實施零關稅,包括菠蘿、蓮霧、荔枝、芒果、茶葉以及部分漁產品,這顯示台灣農產品能在大陸市場佔有一席之地,不僅是靠所謂「高品質」。

台灣《中國時報》說,從「菠蘿事件」可看出台灣是典型的「淺碟子經濟」,經不起震蕩,但執政黨卻看不透。「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前兩天先宣布今年銷往日本的菠蘿將突破5000噸,「創下歷年新高」,9日又稱能超過1萬噸。然而,一年銷往大陸的菠蘿多達4萬多噸。報道稱,一個菠蘿都搞得雞飛狗跳,如果釋迦、蓮霧也出問題,民進黨當局該怎麼辦,「再提一百個新南向也起不了作用」。

民進黨推「新南向」,對方不想「沾上政治色彩」

所謂「新南向」,是蔡英文參加2016年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時提出的主要政策之一,意圖擴大與南亞、東南亞等國以及澳大利亞、紐西蘭的聯繫,共面向18個國家。5年下來,成效如何?台「經濟部貿易局」4日公布數據稱,自推動該政策以來,台灣對新南向國家的貿易總額從30882億元新台幣上升至2020 年的32022 億元,增長3.7%;雙向投資增長,以2020 年為例,台對新南向國家投(增)資金額與2016年相比增長18.8%;新南向國家來台投(增)資金額增長61.6%。

在國民黨「立委」鄭正鈐看來,蔡當局刻意拿「貿易總額增長3.7%」糊弄民眾,卻不提上任以來,台灣對新南向18國出口佔比從21.2%連年下降至17.7%,「這難道不是自欺欺人?」而台灣對大陸的出口佔比從2014年馬英九時期的40.2%攀升至2020年的43.9%。國民黨前主席朱立倫在社交媒體上稱,自2017年以來,台灣與18國的整體貿易額沒有顯著變化,貿易順差從2017年的237.19億美元降到去年的138.59億美元。具體到水果方面,朱立倫列舉道,2020年台灣對大陸的菠蘿、芒果、釋迦、蓮霧出口量分別是新南向國家的100倍、100倍、200倍和600倍;銷售至大陸的這四樣水果依次佔台灣年產量約10%、2%、20%和8%。

「東西賣不出去的新南向政策。」網路媒體工作者汪葛雷撰文稱,貿易拿不出成績,如果「外交」拿得出,或許還可稱為成功。但這幾年也是乏善可陳,未在任何一個新南向國家增設具有發放「簽證」功能的代表處。

有匿名台灣問題學者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新南向政策」本質上是民進黨當局為獲得選票而提出的,以「對內為主」,「對外」更多是一個「虛的口號」,因此投入的資金和注入的新能量較有限。與以往相比,這項政策也並沒有太多新的實質性內容。

台灣《聯合報》說,在新南向國家中,東盟國家和台灣貿易往來度最高。然而除了「新南向政策」實施第一年,台灣對東盟出口連年衰退,出口佔比從2013年的高點19%下降至15.4%。

在對待台灣政策方面,東南亞國家有著自己的考量。前述匿名學者表示,一些國家「在商言商」,如果台方以企業、法人等名義提出投資項目,那麼相關國家會啟動審批等程序;但如果有借「新南向政策」搞政治化宣傳之嫌,那麼這些國家就會非常謹慎。一些在當地做生意的台商也不願意將自己的業務與「新南向政策」掛鉤,不願「沾上政治色彩」。

在推動「新南向政策」上,台灣面對一系列現實問題,比如《環球時報》駐越南記者注意到,該國官方未曾對這一政策發表過評論。有分析說,各國都無法避開一中原則,因此台灣想推動更新與東南亞國家的「雙邊投資協議」時勢必遇到重重阻力,而洽簽自貿協議、參與區域整合更是難以施力。新加坡《聯合早報》稱,台灣想要強化與新南向國家的官方交流、給台商提供相應協助等都不會太順暢;它要想加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等,都需要大陸配合釋放善意。「『新南向政策』在東南亞缺乏合作對象,」前述匿名學者說,願意和台當局「綁定」的基本都是中小私人企業,有規模的公司都不願意冒險。

「東南亞國家一直是台商傳統投資對象之一,無論民進黨當局搞不搞『新南向』,兩者之間的貿易在整體上仍然會呈波動式發展。」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研究員王建民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但如果兩岸關係繼續惡化,勢必會影響台當局與東南亞國家的關係。《聯合早報》說,大陸實力雄厚,在部分東盟國家發揮的經濟與政治影響力之巨大,絕非台灣所能及。

「這種民粹式的反應」,毫無幫助

農漁業經濟學者李武忠日前刊文質問道,這些年蔡當局配合美國對大陸做出諸多非善意言行,「在商言商,試問有商家會對重要買家惡言相向的嗎?」「化解鳳梨危機,不能只靠反中。」台灣《經濟日報》近日以此為題發表社論稱,早在2005年,大陸就宣布,在符合檢疫及原產地規定下,為菠蘿、木瓜、荔枝、芒果、蓮霧等15項台灣農產品提供關稅優惠。當時陳水扁政府稱這是大陸「統戰」的伎倆,不過隨後台灣農產品對大陸出口大幅增長。2010年簽署《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大陸又將更多台灣農產品納入早期收穫清單中,並在2013年完成降稅。但台灣在ECFA下並沒有納入對大陸農產品減讓,且目前仍禁止多項大陸農產品進口。因此農產品不對等開放也一直是兩岸之間爭議的焦點之一。

文章說,蔡政府欲通過指責大陸「政治操作」而助長島內「反中情結」,卻對菠蘿長期享受零關稅避而不談。「外交部門」更將此事與性質不相關的大陸對澳大利亞葡萄酒征反傾銷稅聯繫在一起,呼籲共同捍衛「自由鳳梨」「自由紅酒」,諷刺的是菠蘿目前是台灣禁止大陸輸入的「最不自由」的產品之一,「這種民粹式的反應,對化解對立毫無幫助,只會治絲益棼」。

有島內人士呼籲當局化「菠蘿危機」為轉機。淡江大學大陸所榮譽教授趙春山建議,民進黨當局應把「菠蘿事件」當成兩岸復談契機,可通過相應機制甚至是民間機構,先單純從檢疫等技術性事務來創造跟對岸協商機會,其間會涉及公權力等問題,屆時再處理「九二共識」等議題。

台灣「國家安全青年智庫」專員宋磊本月6日撰文稱,面對大陸暫停台灣菠蘿進口,號稱最挺台的美國此時「遠水救不了近火」。兩岸關係穩固應該是蔡當局現在努力的目標,畢竟兩岸經貿依存度史上最高,若是將兩岸關係置之於不顧,反而是本末倒置。《中國時報》認為,民進黨當局若能少一點情緒,而是跳脫當前充滿敵意的兩岸氛圍,使兩岸重回交流正軌,「不也正好印證那句老話,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30 08:3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