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訪美半年小記

[複製鏈接]

3474

主題

9508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423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水影兒 發表於 2005-5-28 06:2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應美國學會聯合會(American Council of Learned Societies )和柏克萊加州大學中國研究中心的邀請,我於1999年6月抵達柏克萊開始訪問研究,並於同年12月回國,前後共6個月時間。對我來說,這是一段極其難忘的時光,短暫,但非常充實。

一,讀書記

柏克萊加州大學已有130多年的歷史,是美國的頂尖大學之一,也是美國乃至世界各地的學子最嚮往和最憧憬的地方之一。它座落在一個小山丘上,整個校園依山而建,面積1200英畝,有如公園一般。碧綠起伏的草坪上,灑滿風格各異的建築,從古典式的大劇院到現代式的大學藝術博物館,應有盡有。縱穿校園的草霉溪兩旁,是或稀稀落落或密密麻麻的橡樹,橡樹的年紀和學校差不多。校園中央有一座號稱世界第三的大學鐘樓,登上鐘樓,可以俯瞰整個秀麗的舊金山海灣。但柏克萊最吸引人的,當然不僅僅是它迷人的校園風景,更重要的是它的傳統和風格。其中最顯著的,就是它的叛逆色彩,即與主流文明相區別的多元文化。無論是在校園,還是在大街上,你看不到西裝革履的紳士模樣的人物。據說,柏克萊擁護各種生活方式,各種性格和各種人,唯一缺乏的就是「平庸的智商和平凡的理想」。

當然,對我來說,柏克萊最具魅力的,還是它的圖書館。 柏克萊大學大約有20多個圖書館,有學校的主圖書館,有各系的專業圖書館。主圖書館的主體部分,建在地下,上下共四層,自然採光,共擁有800多萬冊圖書,全部開架。期刊閱覽室整齊排列著來自世界各地、各種語言的期刊千種以上,極為豐富。置身其中,的的確確像置身於書海之中。

主圖書館之外,我去的最多的是東亞圖書館和中國研究中心圖書館。兩個圖書館各有分工,東亞圖書館主要收藏1949年以前的藏書;中國研究中心圖書館主要收藏1949年以後的中文書籍。東亞圖書館最初的收藏是傅蘭雅捐贈的,到現在已有80多冊藏書,含日文和韓文;中國研究中心圖書館創建比較晚,但收藏已頗為可觀,目前已擁有20萬冊左右的藏書。我在柏克萊的最初三個月,幾乎每天都到東亞圖書館或中國研究中心圖書館看書,逐架逐架地看,只要見到以前沒有看到的書籍,或與我的專業接近的書都找來看,基本上翻遍了所有的藏書,可謂大飽眼福。看到比較重要的就借出來複印,大約複印了4000張A4紙。因為比較閑,可以靜心讀書,隨手做一些筆記,這樣日積月累,竟做了兩大本筆記。

除了柏克萊大學的圖書館,柏克萊還有一些公共圖書館,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出入,這些圖書館藏書不多,但比較實用,中文書以台港書居多,我也經常去。柏克萊還有一家特別的圖書館,叫工具圖書館。它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圖書館,裡面沒有藏書,只有各種各樣的工具,修汽車的,修傢具的,修電器的,應有盡有。你只要有一張公共圖書館的借書證,就可以借到你所需要的任何一種工具,極為方便。

柏克萊離斯坦福大學較近,開車一個小時就到。有朋友到那裡,我總不願意錯過。所以,我有機會恣意飽覽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的中文藏書。和柏克萊不同,斯坦福大學中文圖書館的藏書以民國時期的報刊和檔案著名於世。從那裡我也找到了一些資料。

此外,我還去過美國國會圖書館、哈佛燕京圖書館、芝加哥大學圖書館、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和科羅拉多大學圖書館,因為時間關係,基本上是走馬觀花,沒有機會仔細瀏覽。這是一件挺遺憾的事情。

讀書之餘,常和當地學者交流心得。我與葉文心教授(UCB中國研究中心主任)、魏斐德教授(UCB東亞研究所所長)、Tim Weston(美國科羅拉多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等學者都曾進行過廣泛而深入的討論,並不止一次出席UCB中國研究中心主辦的學術報告會,一方面增進了彼此的了解和友誼,另一方面這些富有針對性的討論拓展了自己的研究視域,他們所提出的一些建議、思路和方法對我也有一定的啟發,為我的研究達到一個新的境界提供了理論和方法上的有益借鑒。

二、楓葉之旅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為了近距離讀解美國制度和美國社會,在訪問研究期間,我特地安排了一次環美旅行,時間從9月23日至10月30日。因為這次環美旅行是楓葉泛黃的時候開始、楓葉飄零的時候結束的,整個旅程都是踏著楓葉而行,因此我稱這次旅行為楓葉之旅。五個星期的考察和旅行,緊張而又興奮。期間不僅恣意飽覽了美國境內的許多名山勝水,如優勝美地、洛磯山國家公園、尼亞加拉大瀑布、千島、大峽谷和太平洋海灘等,考察了舊金山、Boulder、Denver、芝加哥、波士頓、紐約、華盛頓、Fortworth、俄克拉荷瑪市、洛山磯、聖地亞哥、拉斯維加斯等城市,而且訪問了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科羅拉多大學歷史系與東亞語言文明系、芝加哥大學、哈佛大學暨燕京圖書館、哥倫比亞大學、美國國會圖書館,以及許多著名博物館等文化機構。這次訪問旅行,使我對美國社會、制度、美國人的日常生活等有了貼近的體驗與認識。美國的制度、多元文化、環境保護,等等,都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一點感想

在美國讀書和旅行將近半年時間,對我來說,這是在另一個時空中的倘佯。談不上有多大的收穫,但的確很盡興。在盡興之中,或者說,在近距離讀解美國的過程中,時常在觀察一些問題,思考一些問題。在柏克萊校園的草坪上想,在旅途中想,在密歇根湖畔想,在聖勞倫斯河上想,從來沒有這樣靜心地想一些問題。當然,想的最多的問題是,美國立國如此之短,何以能達到這樣的文明程度?美國的制度為什麼那樣有效?

眾所周知,美國是信仰自主、政治民主、社會公正和經濟自由四位一體的國度。從西方民主國家的歷史來看,美國是一個年輕的國家,但從制度來看,美國又是現在民主國家中比較完美的國家。年輕與完美奇迹般地結合在一起。之所以如此,原因當然是很複雜的,譬如,美國早期移民的歐洲文化背景,來自歐洲各地的移民在長期的共存過程中,逐漸形成一種社會機制,其中最根本的一條是學會了妥協。誰也吃不掉誰,誰也消滅不了誰,要生存下去,就必須談判,就必須妥協,在妥協和談判過程中形成共識,這種共識的達成,或者說妥協的制度化,就孕育了美國的民主。任何一種制度的建立,都必須有傳統的支撐,美國就是在各種族群的談判和妥協過程中形成自己獨特的傳統。俄羅斯今後當然能夠建立民主政體,但由於自身缺乏傳統資源,因此從集權政體向民主政體的轉變極為艱難;德國和日本也沒有民主政體的傳統,所以實施民主的過程中常常伴隨著獨裁。

一種制度是不是有活力,是不是活的,或者說是不是有效的,取決於這種制度下的人的參與程度。美國的制度為美國的社會秩序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人人願意遵守這些制度,最重要的原因是這種制度是他們自己選擇的,或者說是他們參與制訂的。因此,這種制度本身的人性基礎和人道精神,以及妥協精神,是制度成活或制度的有效性的最重要的理由。但是,美國人又是如何參與制度建設的呢?我覺得,最重要的一環是選舉。美國是一個道地的選舉社會。對於美國來說,選舉具有異乎尋常的重要性。就一般意義上說,選舉至少有兩大好處:一是,美國的公務員的權利的來源是民間,任何一個候選人要贏得選舉,就必須眼睛向下,到民間尋求支持;而不是眼睛朝上,到上面去尋求支持。二是,在勤求民隱的基礎上形成不同候選人的不同的施政綱領,選民可以根據候選人的施政綱領進行比較,選擇支持誰或反對誰,在這個過程中形成社區乃至整個國家的最大多數人的共識。當選者必須按這個共識施政,否則選民就會拋棄你,甚至可以通過必要的法律程序罷免你。選出來的人未必都是最好的,但一定是比較好的。
晴耕雨讀,隨遇而安。

11

主題

140

帖子

50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本科畢業(五級)

Rank: 2

積分
50
沙發
LK2004 發表於 2005-5-29 13:14 | 只看該作者
作者基本是傻叉一個。到現在看不出到美國來是交流什麼。旅遊了一大圈,結果收穫的是美國民主政體。TMD,學政治學的?那跟尼加拉瓜瀑布有什麼關係?文章前後兩部分一點兒關係都沒有。
整個兒一劉姥姥進大觀園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8 02:5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