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巔峰即毀滅:起底慕容家族

[複製鏈接]
匿名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匿名  發表於 2020-7-28 16:00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參合陂,一個消失在歷史煙雲中的小地名,歷史學者至今還在辯論它位於內蒙古還是山西。但這不影響它在歷史上的重要地位。

  公元395年,那裡發生了一場大戰。同為鮮卑族建立的政權,後燕(慕容部)和北魏(拓跋部)的決戰,以出人意料的結局收場。

  作為宗主國的後燕,此戰大敗,被俘四五萬人,這些降兵隨後全部被北魏坑殺。

  第二年,71歲的後燕皇帝慕容垂御駕親征,實施復仇。魏王拓跋珪聞訊,一度要打包逃亡。

  當慕容垂行軍至參合陂時,看到了一年前的戰場,積骸如山,於是安排祭奠死難將士。死者父兄一時號哭,軍中悲慟。慕容垂憂憤吐血,一路病情加重,只好回師。途中病逝。

  一代戰神悲情謝幕。他的一生,都在復仇中度過。他曾帶著慕容家族重返巔峰,可終究逃不過部族內訌和人才凋零的宿命。

  燕魏爭霸,隨之落幕。北魏在北方基本已無敵手,統一中國半壁江山只是時間問題而已。

  而參合陂,見證了一個榮耀家族的衰落,決定了中國歷史的走向。硝煙散去,了無痕迹。

  

  ▲遼寧朝陽鳳凰山龍翔寺,前燕時期始建的寺廟。圖源/圖蟲創意

  01. 百年崛起歷程

  慕容家族的崛起,是一個很好的故事:在對的時間,出了對的人,做了對的事。

  鮮卑人是一個古老的民族,他們的先世是東胡人。西漢初期,匈奴出了個天才的冒頓單於,建起龐大的匈奴帝國,擊潰了東胡人。東胡由此分為烏桓和鮮卑二部,他們最後的聚居地位於現在的東北地區。

  到了東漢時期,公元2世紀中後期,鮮卑族終於出了個梟雄——檀石槐。檀石槐之於鮮卑,就像冒頓之於匈奴,他統一鮮卑各部,建立起北方草原強大的鮮卑大聯盟。東漢無力控制,提出封賞與和親政策,都被檀石槐拒絕:我就是要打。

  直至181年,檀石槐死去,鮮卑軍事聯盟瓦解,東漢的邊疆危機才隨之解除。

  失去英雄的鮮卑人,在爭權內鬥中自我消耗。待東部鮮卑中的慕容部重新崛起時,他們已經是一副臣服於中原王朝的姿態。

  238年,曹魏王朝為了統一北方,派老將司馬懿征討遼東的公孫氏政權。史載,鮮卑部落大人莫護跋率人馬參加了此次軍事行動,立功后被曹魏封為「率義王」。

  四年後,曹魏派毌丘儉征討高句麗,隨同出征的慕容部首領是莫護跋之子木延。木延因此被曹魏賜為大都督、左賢王。

  到了木延之子涉歸,因功被封為鮮卑單於。

  涉歸之子慕容廆[wěi]當政50年。期間適逢西晉八王之亂、永嘉之亂,他以修明政事、敬重賢人的姿態,招攬了大批漢族士大夫與中原流民,奠定慕容家族立國的基礎。

  正是從慕容廆開始,這個部族正式冠「慕容」之姓。為何叫「慕容」?慕容家的子孫後來解釋為「慕二儀之德,繼三光之容」,「二儀」是指天、地,「三光」是指日、月、星。但這種解釋顯然是他們漢化后的附會,究其本意,是想告訴世人,慕容鮮卑是流落邊遠之地的華夏子孫——重返中原的日子不遠了。

  慕容廆的兒子慕容皝[huàng] ,在337年自稱燕王,定都龍城(今遼寧朝陽)。慕容皝的對手,主要是東北的高句麗和同屬鮮卑人的宇文部落。在他統一東北后,他面對的敵人,則是中原地區由羯人建立的後趙政權。

  但慕容皝沒有等到入主中原的那一天。

  他的兒子慕容儁[jùn]等到了。慕容儁繼位不久,後趙的暴君石虎死了,幾個兒子爭權奪位,釀成內亂。後趙政權最終落入漢人冉閔手中,冉閔「不合時宜」地推出殺胡令,將所有少數民族推到自己的對立面。

  352年,慕容儁派弟弟慕容恪擔任先鋒,以騎兵方陣大敗冉閔的精銳步兵,消滅了冉魏政權。原後趙的大部分地區,悉數歸於慕容儁麾下。

  同年,慕容儁稱帝,定都鄴城,大燕政權正式誕生。史學家後來習慣稱之為「前燕」。

  前燕一出生就抵達巔峰狀態,在當時的中國版圖內,與前秦、東晉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從莫護跋算起,慕容家族經過六代人、近百年的奮鬥,終於建立起強大的國家政權,成為十六國時期舉足輕重的族群和政治勢力。

  幾代人都是人才,開放包容,接受先進文明,主動漢化,這是慕容鮮卑成功的基本因素。史學家指出,慕容鮮卑的建國道路,在異族統治色彩濃厚的十六國早期獨樹一幟,前燕的官僚系統基本都是漢人,制度建構、機構設立也均以漢魏舊製為主體。正是這種開放的民族認同,使得慕容家族站上了歷史的高峰。

  

  ▲前燕的疆域,與前秦、東晉三足鼎立。圖源/百度百科

  02. 致命危機:慕容恪之死

  前燕的覆滅,是另一個故事。這個故事的核心,充斥著猜忌、權斗、內訌等根深蒂固的權力陰暗面。

  360年,慕容儁在鄴城閱兵,準備進犯東晉,恰在此時病重而死。臨終前,他表示要把皇位傳給弟弟慕容恪。這或許是慕容儁對這個文武雙全的弟弟的一種試探,因為慕容儁的兒子慕容暐[wěi]當時僅有10歲,傳位於子,恐難控制大局。

  慕容恪一生征戰,沒有敗績,前燕的立國仰賴於他的軍功。但他同時是接受漢化的一個典型,道德感極強。當慕容儁表示要傳位給他的時候,他脫口而出,您如果相信我有安定天下的能力,就不要懷疑我同樣有輔佐少主的能力。

  在慕容恪的輔政下,慕容暐時代的最初幾年,前燕保持了高歌猛進的狀態。

  有史學家認為,慕容家族甚至一度看到了一統天下的曙光,但隨著慕容恪在367年病逝,一切化作泡影。

  慕容恪臨終前,一再推薦五弟慕容垂繼承自己的職位。慕容垂原名慕容霸,早年是慕容皝看好的接班人,由此遭到哥哥慕容儁忌恨,即位后將他的名字改為「垂」。這預示著慕容垂在前燕將屢受打壓,難有出頭之日。

  而慕容恪超越權力爭鬥,從慕容家族榮光延續的高度,向慕容暐力薦慕容垂。可惜,這番舉薦,在心胸狹隘的慕容暐和當時掌權的慕容評(慕容皝的弟弟、慕容垂的叔叔)看來,變成了一種潛在威脅。他們非但沒有聽從慕容恪的建議,反而處處提防慕容垂。

  慕容恪死後兩年,369年,東晉猛將桓溫率軍北伐,打得前燕毫無脾氣,節節敗退。當桓溫一路打到枋頭(今河南浚縣)時,慕容暐和慕容評已經在謀划著逃回東北故都龍城。

  緊急關頭,被雪藏的閑人慕容垂請戰,說打輸了再撤回老家不遲。

  慕容垂一方面派人聯絡前秦苻堅,請外援,另一方面調度人馬,截斷晉軍的糧道,逼得桓溫只好撤退。在桓溫退兵的過程中,慕容垂率八千騎兵尾隨,發動突襲,殺數萬晉軍。

  枋頭之戰的勝利,解除了前燕危機,但立了首功的慕容垂,卻換來更多的猜忌。

  慕容評與皇太后可足渾氏密謀除掉慕容垂。慕容恪之子慕容楷等人獲悉消息,勸說慕容垂「先發制人」。慕容垂有實力發起奪權,但他不願看到同族兄弟、叔侄流血相殘,而自己成為挑起慕容家族內亂的第一人,因此決定退守東北龍城以自保。

  慕容垂的小兒子卻站出來告發父親謀反。

  走投無路的慕容垂只好投奔前秦的苻堅,開始了長達15年的寄居生涯。

  慕容垂出走的第二年,370年,前燕被前秦滅了國。

  這是慕容家族遭遇的第一次致命打擊,追根溯源,是慕容恪之死使得前燕失去了強大而正確的輔政力量,從而陷入小人執政模式。由此引發的慕容垂出走事件,使慕容家族幾乎喪失了所有的精銳人才,亡國在所難免。

  

  ▲金庸小說虛構的慕容復,帶了一點點慕容家族復國的影子。圖源/百度百科

  03. 復國與慕容垂之死

  接下來的故事,最為經典:一段關於慕容家族復國的歷史,讓世人看見了這個家族的倔強與生命力。

  慕容垂投奔前秦,苻堅大喜過望,親自到長安郊外迎接。在慕容家族人物中,慕容儁、慕容恪、慕容垂這一代兄弟數人最為傑出。整個家族的巔峰,也是在這一代人的腳下抵達的。

  跟哥哥慕容恪一樣,慕容垂也是戰神級別的人物,被當時人譽為「今之韓(信)、白(起)」。

  在苻堅統一北方的進程中,受到信任與重用的慕容垂髮揮了重要作用。慕容垂輔佐苻堅前後達15年,在這15年間,說他一直懷抱復興慕容燕政權的願望可以理解,但說他從一開始就隱忍做一個間諜則難以解釋得通。

  準確地說,在苻堅完成北方統一之後,野心膨脹,慕容垂才將他的復國之夢付之實踐。

  383年,苻堅以舉國之兵進攻東晉。很多人對他的冒進做法表示質疑,只有慕容垂等少數人表態支持。

  在淝水之戰中,苻堅的前秦軍慘敗於東晉名將謝玄帶領的北府兵。這是影響中國歷史的一場關鍵戰役,前秦的統一大業就此葬送,北方又陷入分裂混戰的局面。那些被苻堅消滅的北方政權,紛紛打起了「復國」的旗幟。

  慕容垂的3萬兵力,在淝水之戰中全身而退。苻堅大潰敗后,前去投奔慕容垂。慕容垂沒有殺掉苻堅,而是率兵護送苻堅返回關中。途中,慕容垂以鎮撫河北為名,離開苻堅。

  在河北,慕容垂才開始復國曆程。當時,鎮守前燕故都鄴城的是苻堅的長子苻丕,苻丕擋不住慕容垂的圍城,遂投降東晉,讓東晉派人來接收鄴城——實際上是以東晉來抗衡慕容垂。

  作為東晉北府兵的後起之秀,劉牢之竟然一度打得慕容垂率軍北逃。劉牢之乘勝追擊,符丕也率軍跟著追擊,追到五橋澤(今河北廣宗縣),突然遭到慕容垂的反攻。劉牢之措手不及,遭遇人生第一場大敗。姜還是老的辣,慕容垂絕非浪得虛名。

  384年,慕容垂定都中山(今河北定縣),正式復國,國號為燕。史學家為了區分,稱之為「後燕」。

  此後10年,慕容垂顯示了他的實力武功,從東晉手中奪取淮北青、兗、徐諸州,擊敗高句麗奪回遼東,佔據除晉北河套一帶北魏政權以外的關東其餘地區……恢復了前燕最鼎盛時期的勢力範圍。慕容垂不愧是那個時代第一流的人才。

  在慕容垂實施復國之時,以慕容暐為首的前燕舊王公們也在積極復國。當年,苻堅滅了前燕,但並未對慕容家族實施殺戮,而是將慕容暐等人遷往長安,隨行有鮮卑4萬餘戶。在苻堅寬鬆的族群政策下,這些亡國鮮卑貴族形成了一股強大的政治勢力。但由於之前的矛盾,慕容暐與慕容垂兩大集團並未達成合作,反而越走越遠,在淝水之戰後出現了一個家族各自復國的詭異局面。

  384年,當慕容垂建立後燕之時,慕容暐的兒子慕容泓、慕容沖等在關中建立政權,國號也是燕,史稱「西燕」。西燕部下的鮮卑人在復國后,渴望東歸。在踏上東歸之路的過程中,發生了一系列的內訌和殘殺,最終由慕容永掌權。由於東邊已經出現了慕容垂的後燕政權,西燕的東歸之路受阻,只得定都於長子(今山西長子縣)。

  慕容永是慕容廆的弟弟慕容運之孫,並不是正牌的前燕王室後裔。在他即位為西燕皇帝后,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大肆誅殺慕容皝一系的子孫。這導致了後燕與西燕之間的戰爭,從393年起,慕容垂兩次出兵討伐西燕,並於394年擒殺慕容永,全面接管了西燕的領土。而西燕自慕容泓討伐苻堅算起,僅僅存在了10年。

  

  ▲後燕的疆域圖,慕容垂實現了慕容氏榮光。圖源/百度百科

  在後燕恢復慕容燕往日榮光的時候,一個新的強敵出現了。

  同為鮮卑族,當慕容部建國之時,拓跋部也建立過自己的政權,國號為代。前燕為前秦所滅之時,代國也被滅。淝水之戰後,慕容部和拓跋部同樣開啟各自的復國運動。這是一對同病相憐的兄弟族群,他們不僅是同族,其首領之間還世代通婚。在後來開創北魏王朝的拓跋珪開始復國時,實力較弱,曾依附於後燕,以後燕為宗主國。

  後燕與北魏的兵戎相見,只是遲早的事。從後世的視角來看,這一次是慕容部與拓跋部爭奪前秦之後再次統一中國北方的主導權之戰。

  慕容垂當仁不讓,在西征滅了西燕之後,他發動了針對北魏的北伐。

  但慕容垂年紀大了。他的皇太子慕容寶柔弱,他想讓慕容寶通過一場勝仗樹立權威。打北魏,是必勝之戰。他派皇太子去了。

  歷史卻跟他開了一個殘酷的玩笑。一場穩贏的戰爭,輸得一塌糊塗,最終賠上了大燕的國運。

  因為慕容垂年邁,給了北魏造謠慕容垂已死、國中秘不發喪的借口。在拓跋珪截斷慕容寶軍隊與後燕都城的信息通道之後,謠言發酵,後燕軍隊亂了陣腳。在參合陂,後燕軍被坑殺數萬人。

  歷史無法重來,否則慕容垂拖著年邁的身軀,也要自己上場,留下一個老將的身影。

  慕容垂的一生都在復仇,50多歲向前秦復國,70來歲向北魏復仇。他一個人做了別人整整三代人的事業,這是一個註定悲劇的靈魂人物。

  參合陂慘敗后,當他真的出兵向北魏復仇時,他面對的拓跋珪,在年齡上是他的孫子輩。一個「20后」去干一個「70后」,他沒有輸給任何人,只是輸給了時間。

  憑弔完參合陂被坑殺的後燕將士,慕容垂口吐鮮血,病重回師,途中病逝,終年71歲。

  

  ▲河北正定隆興寺,後燕慕容熙時期始建。圖源/圖蟲創意

  04. 被邊緣化的一抹餘暉

  慕容垂死後,一切顛沛流離的政權重建,只是慕容家族慘淡的餘暉而已。

  前燕失去慕容恪,後燕失去慕容垂,前後相隔30年,卻都是慕容家族最致命的打擊。

  整個舞台的中央,站著拓跋珪和他的家族,他們將要書寫接下來30多年的青史。而時代已經把慕容家族一點一點趕到了邊緣。

  慕容寶在慕容垂死後繼位,拓跋珪趁機發動40萬大軍大舉攻燕,用一年多時間奪取了冀州、并州和幽州大部,取代後燕成為關東最強大的國家。

  而慕容寶逃往東北故都龍城。

  397年,北魏大軍攻克中山,後燕的國土被北魏從中間分為兩截:

  北邊,僅保有東北一隅之地的後燕,很快掀起了一場內亂。慕容寶和他的繼承人慕容盛先後被殺。慕容寶的弟弟慕容熙上位后,以荒淫出名。407年,馮跋發動政變,擁立慕容熙的養子高云為燕王,兩年後,馮跋自立為天王,國號仍為燕,史稱「北燕」。北燕436年為北魏所滅。

  南部的慕容鮮卑部眾,則由慕容皝幼子慕容德率領,於400年在山東青州廣固城立國,史稱「南燕」。慕容德是慕容恪、慕容垂的弟弟,能力不如哥哥們,但放在那一代人,也是個傑出人物,治國很有一套。405年,慕容德死後,南燕僅余苟延殘喘。410年,東晉實權人物劉裕滅了南燕。

  嚴格來說,北燕已不是慕容家族的政權。慕容家族的國史,在南燕滅亡的410年就落幕了。在風起雲湧的南北朝時期,慕容家族的狂飆與退場,前後也不過半個多世紀。

  

  

  ▲上圖:慕容諸燕疆域對照圖;下圖:慕容氏世系簡圖。圖源/百度百科、隋唐帝國形成史論一書

  而這個頗有故事的家族和族群,或許最大的遺憾是未能實現統一北方的大業。

  相反,後起的鮮卑拓跋部走得更遠。拓跋珪的長孫拓跋燾繼位后,經過十餘年的征戰,北魏終於實現了北中國的再次統一,成為對中國歷史發展具有深遠影響的胡漢融合的多民族王朝。

  後燕滅亡后,慕容鮮卑人大部分進入北魏,命運悲慘。尤其是在北魏前期,由於燕魏的宿怨,慕容鮮卑人遭到殘酷鎮壓,叛亂此起彼伏。很多人為了逃避政治迫害,紛紛改姓,由「慕容」改為「慕輿」或「豆盧」,后又改為輿、盧兩姓。隨著時間推移,大約經過了100年,慕容部與拓跋部的國讎家恨才算徹底消弭。一些慕容鮮卑人恢復了本姓,另一些人卻因時間久遠再未改回「慕容」之姓。

  弔詭的是,由於慕容氏在北魏遭受打壓,使得他們難以進入中央,很多人還被貶到邊鎮。結果,在北魏末年的大亂中,慕容氏終於以武人的面貌趁著六鎮起義后的反漢化潮流重新崛起,出現了慕容紹宗(慕容恪後人)等家族,歷經東西魏直到隋唐成為高門大族。

  然而,這也僅是這個高光族群墜落之後,勉為其難的支撐而已。也許,在某個夕陽西下的時刻,慕容氏會集體惦念不算遙遠的參合陂悲劇。

  他們曾經站得那麼高,摔得那麼慘。

  他們曾經是歷史的主角,匆匆,成了過客。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3 03:0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