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淺析後唐政權失敗的根源:方向比努力更重要

[複製鏈接]
匿名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匿名  發表於 2020-7-27 16:02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唐朝滅亡之後,帝國版圖內的數十個割據勢力當中沒有任何一個有能力再次實現統一,故而經過一段時間的相互征伐之後,佔據了相對優勢地位的便紛紛建立自己的小朝廷,其中依次定都於中原地區的有五個政權,即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統稱五代。而在中原之外存在過的割據政權,前蜀、后蜀、南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武平則統稱十國。於是後世的史學家們把這個大分裂時期命名為「五代十國」。

  

  在五代十國當中,疆域最廣、實力最強的當屬沙陀人李存勖創立的後唐,實際上也是最接近將天下再度統一的王朝。

  923年李存勖在魏州(今河南安陽)稱帝,改元同光,沿用「唐」國號,升魏州為東京興唐府。同年底李存勖滅後梁,定都洛陽,史稱後唐。

  後唐在其國勢最鼎盛的930年前後,其疆域東到海濱,西括隴右、川蜀,北帶長城,同時南越江漢南方諸國除南吳、南漢外皆奉後唐正朔。從戰略角度分析,北部和西部邊境有充足的馬場,長江和黃河之間的人口密集、經濟發達區域提供了錢糧和人力,鞏固的山西基地能有效的遏制北方游牧民族的襲擾,沙陀人本身又能騎善射、驍勇善戰,完全是有幾乎重新統一國家。

  然而,後唐在這種極為有利的優勢之下,非但沒有達到統一的目標,反倒迅速滅亡,究其原因,乃是選錯了學習和模仿的對象!

  李存勖的父親李克用和爺爺李國昌,與大唐王朝的關係異常緊密,甚至可以說是其率領的沙陀騎兵幫助大唐王朝延長了壽命,而大唐投桃報李,給予高官厚祿和山西的地盤,並賜予國姓。如此一來,李存勖便以唐朝的正統自居,希望能通過自身努力重新統一天下,再現大唐雄風,例證有如下幾點:1,,李存勖在攻滅梁朝之前,一直延用唐昭宗時的「天祐」作為年號,拒絕承認朱溫的梁朝;2,李存勖並沒有按傳統以自己的王號「晉」作為新朝的稱號,而是採用「唐」作為國號;3,李存勖立國之後,在制度上幾乎完全照搬了唐朝。

  

  然而,無論是李存勖本人,還是李國昌和李克用,介入大唐內部事務之時已經是大唐王朝日薄西山之時,其所見所聞的一切非但沒有促成大唐興盛的因素,反倒有造成了晚唐朝廷衰弱無力的根源,諸如宦官把持朝政,宰相為首的官僚集團與藩鎮之間分分合合,以便與宦官爭權。

  李氏家族起家是在軍事領域,故而對漢文明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不夠,導致分辨不出唐朝的制度哪些是好哪些是壞,更沒有從無到有的創造能力,只能採取拿來主義。

  

  可惜的是,李存勖所照搬的唐朝制度,是晚唐的,既非塑造了「貞觀之治」的初唐,也不是催生了「開元盛世」的中唐。於是乎他重用宦官,推行加重百姓負擔的稅賦制度,任用保守的官僚,並且寵信伶人,放任後宮婦人干政,政出多門,莫衷一是,結果自然是政局混亂,內外交困。

  用現在的話說,方向比努力更重要,李存勖雖然是勤奮努力的好學生,可惜選錯了學習的對象,結果自然只能是功敗垂成,身死國滅!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8 21:1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