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沒有北斗GPS,鄭和下西洋為何沒有迷路?

[複製鏈接]
匿名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匿名  發表於 2020-6-25 13:22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序言:識路達人「鄭和」?

  「鄭和下西洋」的故事,幾乎人人耳熟能詳。

  關於「下西洋」的目的,史學界一向眾說紛紜,結論撲朔迷離。

  但令西奇妹更感興趣的卻是:按照明朝的科技水平,為何開著寶船7次下西洋,到達過37個國家和地區的鄭和,沒有迷路?

  這顯然不是「僥倖」兩個字能解釋。

  一:「鄭和」是誰?

  鄭和(1371年?- 1433年?),原本姓馬,被明成祖朱棣賜姓鄭,世稱「三保太監」 。

  

  ▲鄭和。

  「鄭和」這個名字出現在《明史》中的次數相當多,關於他的出生,是這樣記載的:

  《明史》:

  「鄭和,雲南人,世所謂三保太監者也。初事燕王於藩邸,從起兵有功,累擢太監。」

  馬三保童鞋原本也算是一位出生良好的貴族了,因為他的太太太太爺爺是元初名臣賽典赤·贍思丁。

  太太太太……爺爺在擔任雲南地方官的時候因為工作勤勤懇懇,深受百姓愛戴,死後還被元朝追贈為「咸陽王」。這麼說來,三保勉強也能算作一位王親。

  但好景不長,在十歲那年,明朝軍隊攻入雲南,馬三保沒過上幾天的好日子便到了頭。因為年紀尚小,他保住了腦袋,但某些部位卻沒保住……

  當命運不待見你的時候,要怎麼做?

  「改名字。」

  

  於是,馬太監被分配給了燕王Judy(朱棣),Judy順手給馬太監改了個名字叫「馬和」。

  這件事意味著:馬和人生中的貴人(Judy)出現了。

  《七修類稿》:

  「永樂丁亥,命太監鄭和、王景弘、侯顯三人,往東南諸國賞賜宣諭。 今人以為三保太監下洋,不知鄭和舊名三保,皆靖難內臣有功者。」

  在Judy(朱棣)發動靖難之變的時候,馬和作為Judy的貼身太監,常常替他出謀劃策。漸漸地,馬和的軍事才能被Judy賞識。最後在在鄭村壩之戰中,因為馬和的妙計,使燕軍扭轉了頹勢。

  Judy很高興,便將「鄭村壩」的「鄭」姓賜給了他。

  再一次的改名,「馬和」變成了「鄭和」。

  從此開啟一路高光帶閃電的職業航海時代!

  二:鄭和去了哪裡?

  1405年(永樂三年)至1424年(永樂二十二年),鄭和六次作為正使太監下西洋。

  1425年(洪熙元年)后,鄭和任南京守備太監,1430年(宣德五年)受命第七次下西洋。

  

  ▲鄭和七次下西洋線路圖。

  那麼問題隨之而來。鄭和先後7次下西洋到底去了哪裡?各家說法不一,我們就以二十四史的《明史》為準,鄭和去過37個國家和地區,來看資料:

  《明史》:

  和經事三朝,先後七奉使,所歷占城、爪哇、真臘、舊港、邏羅、古里、滿刺加、渤泥、蘇門答刺、阿魯、阿枝、大葛蘭、小葛蘭、西洋瑣里、瑣里、加異勒、阿撥把丹、南巫里、甘把里、錫蘭山、喃渤利、彭亨、急蘭丹、忽魯謨斯、比刺、溜山、孫刺、木骨都束、麻林、剌撒、祖法兒、沙里灣泥、竹步、榜葛剌、天方、黎伐、那孤兒,凡三十餘國。所取無名寶物,不可勝計,而中國耗廢亦不貲。自宣德以還,遠方時有至者,要不如永樂時,而和亦老且死。自和后,凡將命海表者,莫不盛稱和以誇外番,故俗傳三保太監下西洋,為明初盛事雲。

  古時的地名我們未必熟悉,所以小妹按照如今的國家和地區大體翻譯一下(有些古地名古國早已融合消失,故無法逐個翻譯):占城(越南南部)、真臘(柬埔寨)、暹羅(泰國)、蘇門答喇及舊港(印尼蘇門答臘)、浡泥(印尼加里曼丹)、爪哇(印尼爪哇島)、滿喇加(馬六甲)、錫蘭山(斯里蘭卡)、溜山(馬爾地夫)、榜葛喇(孟加拉)、古里(印度卡利卡特)等……

  知道你不明白,所以我們還是看地圖吧。

  

  ▲鄭和七次下西洋線路圖。

  從上圖中可以看出這條線路非常非常壯觀。

  三:鄭和為何沒有迷路?

  那麼可能有小夥伴要問了,明朝的航海技術已經那麼強大了嗎?鄭和7下西洋,來回14次,就沒有迷路?古人是依靠什麼來辨認航路的?

  

  (1)沿岸航行:

  如果我們去觀察鄭和的航海路線圖,會發現寶船幾乎都貼著岸邊航行,也就是俗稱的「近岸航行」。鄭和依靠「陸地地形」結合「海圖」進行航行定位。

  「陸地地形」很容易理解,所謂「海圖」,大體就是告訴你沿著什麼方向航行多久會遇見一個什麼樣的標誌物,可以用來估算大約位置。

  當然鄭和或許也想過「遠洋航行」,但明代的船隻主體大多為木結構,這樣的材質在抗浪性和抗沉性上都不算上佳,航速也不會很快。從安全性和可靠性上來看,木船無法適應遠洋航行。

  (2)天文航海:

  

  ▲鄭和航海圖上注滿了「牽星過洋」數據。

  

  ▲鄭和航海圖上注滿了「牽星過洋」數據。

  那麼你要問了,難道鄭和就沒有一點「黑科技」嗎?

  「還是有的。」

  「觀星」。

  觀星航海在我國的歷史中源遠流長,我們來看史料:

  《淮南子》:

  「夫乘舟而惑者,不知東西,見斗極則寤矣。」(西漢)

  《佛國記》:

  「大海瀰漫無邊,不知東西, 唯望日月星辰而進。」(東晉)

  從這些資料中可以發現當古人在海上「不知東西」的時候,會抬頭看星星。

  隨著天文學的進步,可以通過觀測天上的恆星,通過辨識天空中特定位置亮度的天體來指引航向與方位。

  不過,按照明代的天文水平,天文航海定位的精度也不太高,只能作為一種參考。

  且天文航海有一定局限性,那就是——沒有星星的夜裡。

  陰天雨天時,要怎麼辦呢?

  

  (3)指南針:

  沒有星星的夜裡,我要如何去航海?

  「用指南針。」

  其實古人已經告訴我們答案了,來看資料:

  《萍洲可談》:

  「舟師識地理,夜則觀星,晝則觀日,陰晦觀指南針,或以十丈繩鉤,取海底泥嗅之,便知所至。」(北宋)

  鄭和所處的時代是明代,明代時,指引方向的神器已經從「司南」進化為「指南針」,可靠性有了很大提升。來看資料:

  《明史》:

  「指南針,術人用以定南北,辨方正位咸取則焉。」

  《殊域周咨錄》:

  「世子慮閩人不善操舟,特遣看針通事一人率夷水手至,代充其役。』看針者,舶中司指南針者也。」

  可見「指南針」在明代已經是比較常見的導航用具了。

  雖然當時的「指南針」仍有很大改進空間,但也會在鄭和的航海事業中起到一定作用。

  

  西奇妹說:世界很大,我們去看看!

  所有人類的進步,似乎都伴隨著同一種規律——在迷失中探索,在探索中創造!

  而鄭和下西洋,探索的不僅僅是航海技術,還有中外經濟文化交流之路。

  勇於探索未知、開拓歷史,這是一位真正的勇士!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5 09:3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