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老照片:清末一個縣城的日常生活,八品芝麻官出鏡

[複製鏈接]
匿名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匿名  發表於 2020-6-25 13:10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清朝末年,英國人約翰·普雷斯頓·麥克斯韋在福建漳州府漳浦縣當醫生,在此期間用照相機拍攝了當地的日常生活。本文選取記錄1902年縣城景象的照片展示給大家。漳浦史稱「處八閩之極地,為漳潮之要衝」,地理位置重要,縣治綏安鎮(即縣城)。

  

  漳浦縣衙儀門,站在大堂拍攝。

  漳浦縣衙始建於唐朝,此後一直沿用了1200多年。靠近鏡頭的四柱三門石牌樓是戒石牌樓,上面刻有「民之父母」「爾俸爾祿,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難欺」銘文。知縣坐堂理事舉目可見,警戒其秉公辦事。

  

  漳浦縣的一位縣領導。

  此人身穿鵪鶉補服,應為八品文官(百姓口中的「芝麻官」),我們推測是漳浦縣縣丞。縣丞輔佐知縣處理事務,一般由舉人、恩貢、拔貢、副貢考取,經皇帝任命,主管全縣文書檔案、倉庫、糧馬、徵稅等。

  

  漳浦孔廟大成殿。

  清朝從國、省直到府、縣,每一級都建有孔廟,定時舉行祭孔大典,以體現對文教的重視。1864年,太平軍余部佔領漳浦,孔廟在戰火中遭受摧殘,僅剩大成殿得以保全。克複后,知縣英峻重建孔廟,並翻修了大成殿。

  

  一個大家庭合影。

  家裡有多支獵槍,這表明了他們一家的生活生產方式。晚清時期,漳浦周邊的山上活躍著不少華南虎,甚至形成虎災,給百姓生命財產安全帶來很大危害。當地有人專門獵虎,一方面為民除害,一方面虎骨虎皮可售賣賺錢。

  

  麥克斯韋的輕便小轎。

  麥克斯韋在漳浦縣的生活非常優渥,出門有四名轎夫伺候,氣派堪比知縣大人。

  

  養正女校的學生在吃飯。

  1892年2月6日,英國女傳教士安玉瑜在漳浦縣城創設養正女校,附設蒙學堂(幼兒園),開創了當地女子教育和幼兒教育的先河。要說服父母讓女兒入學是困難的,他們普遍認為女孩子不必讀書識字,所以女校每年的在校生只有數十人。

  

  養正女校的學生在洗衣服。

  養正女校的學生大多來自貧困的農民家庭,她們學習認字,學習紡織、做鞋、縫紉和刺繡等生活技能,當然還被灌輸一些聖經知識。

  

  洗衣服的男人。

  

  一對年輕夫妻。

  他們衣著乾淨整潔,想必家庭條件不錯。女子所穿襖裙是明朝沿襲下來的風格,有濃厚的傳統特色,屬於漢服體系。男子的著裝屬於旗人服飾系列,是清初「剃髮易服」的結果。

  

  漳浦縣手拿樂器的男人。

  不知道他們是專業的樂師,還是附庸風雅的讀書人?你認識他們手裡拿著的是什麼樂器嗎?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7 13:1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