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台灣環島游(12)-台南

[複製鏈接]

802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吃飽了混天黑

Rank: 5Rank: 5

積分
1512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Unknown 發表於 2020-6-18 16:4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Unknown 於 2020-6-19 16:40 編輯


清代商業城鎮
清代台灣西部沿岸港口往往是商業繁盛的市鎮, 郊商、文市、洋行遞次發展. 當貨物自中國沿海運至港口之後, 經由郊行統籌, 再由批發商、零售商及挑販逐層經手, 最後才到消費者手上. 其中, 府城(今台南)、鹿港、艋舺(今台北萬華)、大稻埕這4個由南至北的港口城市, 代表了清代台灣不同階段的商業發展.

道光2年春暖鞋街門額
地域社會與多元文化 > 清代商業城鎮 > 府城
鄭成功文物館收藏
關鍵字詞:清、道光、鞋街、十字街、春暖鞋街、門額
1652年, 荷蘭人由大井頭(荷人稱Smeerdorp, 士米村)往東沙丘上建一條可并行六輛馬車的道路, 一直到沙丘之頂(即今大上帝廟、中和境北極殿)為止, 作為荷蘭人居住處所, 是台灣第一條寬達十五公尺的歐式街道, 稱為普羅民遮街, 即今日的民權路. 清康熙年間, 在此街道中央建造一列深9公尺, 雙面臨街的店鋪, 使荷蘭街縮小成為兩條寬僅3公尺的中國式街道. 以路中屋及禾寮港街(忠義路)為準分為四條街, 東北鞋街、東南草花街、西南帽街、西北竹仔街, 四街均有遮陽棚以防日晒雨淋, 成為府城商業核心之十字街, 並以此十字街劃分出東安、西定、寧南、鎮北四個內部行政區. 十字街聚集百工技藝店家與各式零售商店, 主要販賣高貴精緻的商品, 外頭環繞著生活所需之工藝百貨, 邊緣則為食品、市場與娛樂場所. 十字街的精華商圈大致以竹仔街、草花街、打銀街、鞋街、帽街、針街為區域範圍, 多販賣服裝飾品, 主要顧客群是女性. 在這精華地段有些廟埕或路面, 甚至把貿易商船載運攜回的壓艙石鋪在地面;商街雖然狹窄小, 卻有不少以土磚、木造與瓦磚架構的二層樓建築, 相較於城外的竹屋、草厝, 可說是時尚華麗的商店街. 府城文學家葉石濤在《巧克力與玫瑰花》一文中寫到:原來清朝時代的台南府城猶如歐洲的基爾特一樣, 同行同業群居在一個被劃定的特定區域營生。便是描述十字街的同業匯聚的景象. 現存道光二年(1822)的春暖鞋街門額, 當時設於鞋街隘門之上, 寓意鞋街街市熱鬧生意興隆的榮景. 而鞋街的位置, 約在今日民權路二段64巷口到忠義路之間(北極殿一帶).

https://the.nmth.gov.tw/nmth/zh- ... a-9855-062a08f3854d



糖郊李勝興米駝(仿製品)
郊商、度量衡、秤駝
糖郊李勝興的米駝上, 正面刻著李勝興米它, 它又做砣, 其下的幾個符號是傳統民間常用的數字元號蘇州碼, 意為145, 米駝右面則刻有天平正, 下為蘇州碼14, 最下一字漫漶不清, 比較其他米駝內容, 應為兩. 鐫刻內容意為, 此米駝以1斤14兩來計算, 與此秤駝同重量的米以145斤為基準來計價. 一般來說一斤應換算為16兩, 多出來的每斤二兩乃做為郊商的利潤.
-
北郊蘇萬利油駝(仿製品)
五條港、三郊、度量衡
清代府城的大西門外有五條港道彙集, 稱五條港, 是當時全台的商貿樞紐, 貨物進出的集散地. 此地主要的商人專營大規模的外銷與進口, 不同貨物或貿易地盤的商號結成商業團體「郊」, 稱郊商, 前者如布郊、糖郊, 後者如專營福建以北, 上海、寧波、大連、牛庄、天津、煙台為主的北郊. 其中北郊蘇萬利、糖郊李勝興、南郊金永順等三郊最具代表性, 在五條港地區商業秩序的掌控頗具權威, 度量衡亦以三郊的規範為準.
-
南郊金永順公駝(仿製品)
駝又做砣, 為秤錘之意, 郊商多打造石制秤砣做為衡量基準. 清代台南三郊以水仙宮的三益堂為議事中心, 也在此處置放刻上三郊商號的石駝, 供往來商號秤重. 南郊金永順的公駝上刻注生籶公駝壹百拾筋, 籶又作籸, 是榨油過程產生的油渣, 當時台澎多以花生榨油輸出, 其油渣又稱花生粕, 俗稱豆餅, 是營養的肥料但價格遠高於人糞或其他堆肥, 台灣小農較少使用, 以輸出為主.


八吉聯境規章
徐瀛洲收藏
清代、聯境組織、八吉境、聯境規章、聯約規條
清代中葉以後, 官方的綠營兵逐漸無法有效保護府城, 城防重擔落在三郊(南郊、北郊、糖郊)及其號召的義民上, 城內外的治安系由郊商領導, 民間組成的「境」來維持. 根據研究, 府城的境, 於林爽文之役時即開始參與治安與城防的維護, 至道光年間三郊因港口淤塞, 加上戰亂頻仍, 已難以負擔城防的經費, 城內耆紳便聯合數境街眾組成聯境組織, 成為府城地方維安與城防的主力. 境的範圍以寺廟的轄區來劃分, 因此境的大小不一, 大者如祀典武廟, 管轄六條大街, 小如赤崁樓土地廟, 僅轄一街;聯境組織的組成, 則以地理環境與境民之間的情感、利害關係為基礎並非由官方劃定. 據目前研究, 清代聯境組織共有十個, 城內分東西南北中五段防守, 城外則分為小西門與城外南北三段, 形成一個將城市包圍起來的防禦體系. 「八吉境」當時負責防守南段大南門一帶, 以馬兵營保和宮為聯境主廟. 當時聯境組織防護, 主要為防禦賊匪搶奪與火災防護措施, 規約上說明遭遇賊匪與火災之因應方法, 明述賞罰規定並特別加強夜間巡境、街巷安全與公共事務的處理. 藉由此聯境規約整合聯境街巷中的人民, 由簽首領導協力進行盜賊及災害防治.




鹿港日茂行
地域社會與多元文化 > 清代商業城鎮 > 鹿港
鹿港、鹿仔港、日茂行、郊
鹿港舊稱「鹿仔港」, 原為平埔馬芝遴社原住民的生活領域. 據說因附近原野鹿群棲息, 漢人移民稱此地為鹿仔港, 是早期移民登陸台灣中部的主要港口之一. 郊行是由往來兩岸貿易的船戶、水客及行鋪所組成, 為推動清領時期貿易的重要角色. 鹿港最著名的郊行有從事兩岸貿易的泉郊、廈郊、南郊, 及從事日用雜貨等特產輸出的油郊、糖郊、布郊、染郊、竹敢郊(雜貨店-用竹編的器皿販售雜貨)等, 稱為鹿港八郊. 郊商除了從事貿易外也積極參與地方事務, 成為地方上舉足輕重的勢力。郊商通常在港口旁的市街開設店鋪和棧間, 此模型試圖呈現清領時期鹿港最大船頭行(今航運貿易公司)日茂行的樣貌. 港邊停泊船隻, 屋埕供貨物配送與臨時存放用, 埕前有歇山式屋頂的亭子為戲台. 第一進是店面與客廳, 閣樓可儲藏貨物, 天井二側的左、右護龍為帳房或庫房使用. 第二進為祠堂與主人居住空間, 另有書院、馬廄、客房、宿舍及戲台等.

https://the.nmth.gov.tw/nmth/zh- ... 2-8ab7-517551878b90



原漢相遇
漢人移民大規模來台開墾耕作, 使得18世紀後漢人聚落已遍布西部平原, 造成清代台灣社會的劇變. 平埔原住民固有的生活習慣與空間領域, 受到漢人拓墾的土地需求及水田化的影響, 難以維持原有狩獵、旱作的維生方式. 平埔原住民與漢人互動頻繁, 共存於西部平原, 共同被納入清朝的行政體系, 其傳統生活方式與文化也隨之轉變.

https://the.nmth.gov.tw/nmth/zh- ... 6-84c3-cde9b83d26a3

北投社人抵押番大租借銀的契書
原住民
唐山過台灣 > 原漢相遇 > 外來的教化
館藏編號:2003.010.0017
關鍵字詞:草屯、大埔洋、北投社、胎借字、古文書
咸豐元年11月北投社番業主羅眉聖立胎借番租字
1851年北投社番業主羅眉聖將祖先遺留的水田每年徵收的口糧租, 以此為胎向漢人蔡輝是典借佛銀17大元, 這塊水田位於大埔洋(北投大埔洋, 現今地名為南投縣草屯鎮, 約有1甲2分, 每年可以收租5石7斗1升2合. 番業主羅眉聖以這筆租業收入抵押向漢人蔡輝是借錢, 約定每1大元每年要繳3斗利息, 17大元全年就要5石1斗, 其餘尚剩租尾谷6斗1升2合則逐年刈單交付銀主收抵利息. 契約最後會訂明不拘年限只要備足本金、利息一齊還清, 就可以贖還借字.
這是一件平埔原住民將番大租抵押給漢人質借銀錢的契約, 「乏銀費用」往往是平埔原住民土地流失最大原因, 通常這種借貸關係都是地權異動的先聲.
參考來源: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採集組編, 草屯地區古文書專輯, 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1999.




岸里社總土官潘敦仔畫像
唐山過台灣 > 原漢相遇 > 文化變遷
國立台灣博物館收藏
清代、岸里社、潘敦仔、祖先畫
清代台灣中部岸里社因與官方合作屢次助清軍平亂有功, 逐漸崛起為中部勢力最強盛的原住民社群, 這張圖是岸里社第三任總土官潘敦仔的畫像. 敦仔家族自祖父阿穆起便擔任岸里社頭目之職, 其後潘家一直是當地社會的重要家族與地方菁英. 敦仔曾助清軍平定大甲西社亂事, 因此受雍正皇帝召見, 賞賜御衣. 此圖基本上符合中國傳統祖先畫的系統, 端坐的敦仔身著清朝武官虎補服, 這樣的仕宦形象是漢人社會中祖先形象的理想型態呈現.不過由潘敦仔耳朵的耳洞痕迹, 仍可看到其保留原住民的文化特徵.
仿製品

https://the.nmth.gov.tw/nmth/zh- ... a-b9eb-e8250da98930




平埔社土地公石雕神像
唐山過台灣 > 原漢相遇 > 文化變遷
現立於台北市北投區番仔厝保德宮
關鍵字詞:平埔族、番仔厝、土地公
此為番仔厝(今台北市北投區豐年裡)住民的信仰中心保德宮(現已拆除), 所供奉的石質土地公神像. 神像以青斗石雕制而成, 正面三處和手杖為橘紅色, 背後則刻有「平埔社」三字. 雖然神像來歷已不可考但番仔土地公的信仰起先可能和平埔族的祖靈偶像崇拜有關. 從祖靈偶像轉化為福德正神的結果, 說明平埔族在漢人進入台灣后的社經和文化衝擊下, 逐漸失去對原有神祇的崇拜, 在此物件上留下了信仰轉化的痕迹.

https://the.nmth.gov.tw/nmth/zh- ... 5-bb21-69d9f75ccf83

平埔綉劍帶就是由平埔族群所製成的劍帶, 所謂劍帶一般使用於床前的飾物, 掛在床前兩側具有防身避邪之意. 另外也可能是下裳上面的裝飾, 像鳳尾裙的形制. 當漢人大量入墾台灣, 平埔原住民社會受到漢人文化的影響, 服飾的形制也受到漢人服飾的影響, 但是在刺繡的技法與圖案上卻仍然保留著平埔族群風格的技法與圖案. 漢人刺繡的傳入可以追溯到明鄭時期, 因移民傳入中國傳統的刺繡工藝, 製作的綉品多為生活及服飾用品, 有色褲、鞋面、被面、門簾等, 大多提供自家使用, 官宦仕紳家庭的需求品則依賴從內地進口. 台灣刺繡的技法以閩綉、粵綉技法為範本, 其特色為用色喜愛對比強烈的色調、以正紅或黑色為地, 施以五彩或金彩色絲, 表現濃艷的色調. 圖案布局相當繁縟, 常見神話傳說等民俗性題材, 也有山水、花草、詩句等紋飾. 漢人刺繡在紋飾上有花草紋(牡丹、桃花、梅、蘭、竹、菊等)、字型紋(壽字)、線型紋(螺旋紋、如意紋、盤長紋、錢紋)等, 這些紋飾多有驅邪祈福的寓意. 在台灣南部的平埔族群、排灣、魯凱和卑南族的服飾中有類似幾何形的花紋刺繡, 本件劍帶以白色的底部, 上面綉以紫色、黑色的幾何圖紋, 下面綴以絲絛結成的網袋, 呈現與漢人樣式不同的風格.




-











802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吃飽了混天黑

Rank: 5Rank: 5

積分
15124
沙發
 樓主| Unknown 發表於 2020-6-19 16:02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Unknown 於 2020-6-19 16:40 編輯


以海為田
澎湖地區的農業受限於氣候且土壤貧瘠, 因此居民多討海為生, 以海為田形成半漁半耕的生產形態. 居民巧妙地利用當地自然資源, 在惡劣的環境下尋求生存之道. 如利用潮汐漲、退變化, 以珊瑚礁製成的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7 11:4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