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
本帖最後由 Unknown 於 2020-6-15 15:56 編輯

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
台北還有一處/台灣歷史博物館-青銅和二戰日本歸還文物等.
https://www.nmth.gov.tw/






異文化相遇
位於東亞海上航線上的台灣, 自16世紀以來便成為各國商人會合交易地之一, 可說是異文化相遇的舞台. 來自亞、歐地區不同民族因貿易需求、船難事件、政治問題等因素, 先後來到台灣並與定居此地的住民產生許多接觸與交流, 豐富了台灣文化的多樣性. 一出精採的異文化相遇戲碼, 隨著中國、日本、荷蘭、西班牙、英國人等相繼到來, 在台灣這座歷史舞台輪番上演.

多樣的生態與地貌
位於歐亞大陸板塊及菲律賓海板塊交接處的台灣在板塊互相推擠下, 造就了台灣地形的劇烈起伏, 海岸、平原、丘陵、溪谷、高山等豐富的地貌, 使得僅三萬六千多平方公里的小島, 可以同時看見熱帶的珊瑚礁與寒帶森林. 經歷過冰河時期的台灣, 現今也可在高海拔地區尋找到罕見的冰河時代遺留的生物, 是北半球生態體系縮影的寶庫.
台灣的名稱與形象
從台灣名稱的演變與形成可以看見早期台灣歷史的發展, 有國際化的傾向. 約自16世紀以來, 台灣這個東亞海域上的重要航海座標, 曾被往來台灣附近海域的漢人稱為:東番、雞籠、淡水、北港、大灣和台灣等名稱, 日本人則稱台灣為高山國或高砂國(Takasago). 當時西方國家也開始在地圖與文字里, 以福爾摩沙島(Ilha Formosa)稱呼台灣. 透過這些東西方文獻與地圖的傳布, 台灣登上了世界歷史的舞台.
















異文化相遇 > 台灣的位置與崛起 > 台灣的崛起
此為林斯豪頓(Jan Huygen van Linschoten)所著《東印度水路志》中所描繪16世紀航行於亞洲海域的中國戎克船, 林斯豪頓曾在葡屬印度Goa停留五年時間, 擔任葡萄牙駐果亞(Goa)大主教的書記或文書人員. 因此有機會閱覽、抄寫有關葡萄牙東印度地區的文獻資料. 回到荷蘭後於1595年完成此書, 隔年由阿姆斯特丹出版商Cornelis Claesz.出版. 共三編, 上編《航海記》、中編《水路志》及下編《見聞》, 為荷蘭拓展貿易的指南.
戎克船(Junk)為中國古式木帆船, 主要為航行內陸河及沿海海運人員及貨物船隻, 支撐著明清槽運、河運和沿海貿易的興盛. 戎克船隻是統稱, 其種類甚多隨地區、尺寸、用途各有不同的型態, 船體最特別的地方為船首兩側顯著的魚眼稱為龍目, 為趨吉避凶的象徵. 船桅長度幾近船身長度約35至90呎不等, 大都為南洋鐵木與福建杉木和松木, 航行台灣兩岸的大都為三桅船, 中央主桅最高大, 由甲板深入龍骨. 風帆方面早期為竹篾編成, 爾後用厚棉布製成, 表面經防水處理. 此圖描繪為雙桅戎克船, 中國帆船與西方帆船最大不同處為表面間隔三尺左右, 有竹子或木條橫棧, 其益處為撐平帆面, 增加受風面積、簡化降帆操作、作為攀爬的橫樑等. 明清除受海禁政策影響, 尤其是清代對於船隻的管理相當嚴密, 包括製造、人員管理、港口稽查等均有嚴格限制, 並征課船稅, 因政府恐商人建造大船以資海盜貨與海盜貿易. 清代貿易活動以「行郊」商業組織扮演重要角色, 如南郊、北郊、泉郊等, 因市場需求貿易活動內容和範圍擴大, 行郊的形成與船舶貿易息息相關, 因此行郊亦是船舶運輸者, 透過戎克船貿易絲綢、鹿皮、瓷器、陶瓷、茶葉、糖等, 最為顯著的是清代欲橫渡台灣海峽兩岸, 無論是貿易、移民或偷渡, 大多以戎克船運載.
https://the.nmth.gov.tw/nmth/zh- ... f-a4c9-d49352120776

異文化相遇 > 台灣的位置與崛起 > 台灣的崛起
館藏編號:2004.028.0893
關鍵字詞:Real、里爾、銀幣、墨西哥、西班牙、菲律賓、COB、Cabo de Barra、番錢
菲利普二世(Felipe Ⅱ, 1556-1598)時期製作的1 Real(里爾)銀幣, 產制地在墨西哥. 里爾銀幣在西班牙菲利浦二世到卡洛斯四世(Felipe Ⅱ〜Carlos IV)時期流通, 為西班牙在菲律賓建立據點后歐洲人在東方使用的通貨, 荷蘭也使用. 當時從西班牙殖民地至南亞各地西班牙、葡萄牙人通商地域都流通這種貨幣. 形式為COB(Cabo de Barra)銀幣(切割銀幣)的一種, 其鑄幣過程大致為燃融原料以手工打壓成片板狀, 用印模在銀板上打壓成錢文圖樣並剪斷稱重為幣值即成銀幣. 幣值有1/2 Real、1 Real、4Real、8 Real、4marav. 、8marav., 目前市場較常見為8里爾, 1里爾之銀幣相當少見. 西班牙里爾(real)銀幣, 16-19世紀初西班牙人在亞洲使用的貨幣, 普遍流通於亞洲許多地區, 台灣當時也有使用. 1697郁永河來台采硫將其見聞書寫成《裨海遊記》, 遊記中記載當時外幣在市場上流通的情況:市中用財, 獨尚番錢. 番錢者, 紅毛人所鑄銀幣也. 圓長不一式, 上印番花, 實則九三色. 台人非此不用, 有以庫帑予之, 每蹙額不顧, 以非所習見耳.

https://the.nmth.gov.tw/nmth/zh- ... 1-b6f1-55a5ba9e87ef
關鍵字詞:鹿皮、荷蘭、日本
台灣的氣候環境處於熱帶與亞熱帶地區, 天然環境上擁有豐富的森林與水草, 形構台灣早期動植物的豐富多樣. 鹿主要棲息於台灣的山林中, 在1603年陳第的《東番記》中曾記載:「山最宜鹿, 儦儦俟俟, 千百為群」並提及狩獵方法, 及漳州、泉州一帶居民以瑪瑙、磁器、布、鹽、銅、簪環等交易鹿脯、鹿皮、鹿角的情景. 台灣棲息的鹿群主要為花鹿、水鹿和羗等, 早期獵鹿的方法主要是用槍及弓箭等器具, 漢人則使用捕鹿陷阱. 1624年荷蘭佔據台灣后, 荷蘭東印度公司建立台灣與中國和日本的三邊貿易, 大員(Tayouan)為台灣外銷的大宗集散地, 荷蘭統治時期對於人民獵鹿本是毫無限制但隨著捕獵的興盛與貿易的需求, 為防止濫捕規定捕獵期併發予執照和課稅金。1644年曾頒發400件狩獵執照(北部300件, 南部100件), 預計每年可捕獲50000張鹿皮但卻只捕獲10000張, 乃因濫捕之故已無法達到原有數量. 荷蘭當局針對漢人掘坑張網的補法實施禁捕一年的策略, 若不實行兩年狩獵, 第三年休息的保育, 鹿群將會有全滅之虞, 同時透過補鹿政策來調和漢人與原住民之間的摩擦。1625至1631年台灣鹿皮的價格上漲, 日本市場需求大增, 用鹿皮製成甲胄或背心, 台灣鹿皮依級等可分成上等、中等、下等, 價格與質量優於暹羅與柬埔寨出產的鹿皮, 此外台灣仍有出口山羊皮與大鹿皮, 至於鹿脯、鹿角與鹿骨則銷往中國. 17世紀以來日本透過戎克船與朱印船進口台灣鹿皮, 鄭氏政權建立後由於日本對於台灣鹿皮的偏好, 鹿皮則與砂糖持續銷往日本.



中華領土及海岸線精確海圖, 為林斯豪頓1596年繪製中國領土海岸線與周邊島嶼, 1958年由John Wolfe於倫敦印製出版, 其範圍橫跨東南亞與西太平洋海域. 中國領土的部分描繪出中國東南沿海與內陸的山形地勢與城鎮, 動植物概況也有清楚標示. 圖中福建沿海處繪有三個小島, 北島註記I.Formosa(福爾摩沙島)、中島無名、南島為Lequeo pequeno(小琉球). 除此之外提供許多訊息, 包括:羅盤、比例尺、航線以及海、陸上動物資訊, 為古地圖或航海圖研究的重要文件, 不僅是當時西方作為進入中國或西太平洋的參考, 同時也代表當時西方對於亞洲地區的認知或探索的程度.







長濱文化遺址
主題分類:台灣人
展區:早期的居民 > 最早的台灣人 > 長濱文化遺址
關鍵字詞:長濱文化、史前文化、舊石器時代、先陶文化、八仙洞、海蝕洞、李濟
長濱文化是目前台灣最早的史前文化之一, 即台灣舊石器時代先陶文化的重要代表. 長濱文化位在台東縣長濱鄉八仙洞好幾個面臨太平洋集塊岩峭壁上的海蝕洞, 前後進行四季共五次的發掘工作, 在其中幾個洞穴的底層發現了非常豐富的舊石器時代先陶文化遺留, 考古學家李濟先生將其命名為長濱文化. 考古學家在八仙洞遺址里發現了距今5,000-20,000年前的器物, 如單面偏鋒砍器、石片器、小型尖器、骨針、骨尖器、骨魚鉤等生活工具, 以及火塘、魚骨等生活遺留物, 雖然沒有找到人類的遺骸, 但仍可推知此地的文明已曉得利用濱海洞穴遮風避雨、打制生活工具及升火應用等.
長濱文化的存在與確認, 證明了台灣早在更新世的時候就已經有人類居住於此, 並且將台灣的人類歷史推演至距今一萬年以上, 同時也是台灣目前已知的舊石器時代史前文化中, 研究成果最為豐碩的先陶文化, 因此在台灣考古學的研究上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與價值.
參考來源:宋文薰, 長濱文化-─台灣首次發現的先陶文化, 中國民族學通訊9(1969), 1-27.
https://the.nmth.gov.tw/nmth/zh- ... 0-b968-5b9e850e0a47

農業革命
台灣進入新石器時代之後人們雖仍保有漁獵生活型態, 但同時也發展出農耕生活. 除了根莖類的芋頭、薯蕷等農作物外, 在約距今近五千年前, 人們也開始栽植小米、稻作等穀類作物, 使糧食的來源和數量穩定增加, 人們有能力發展宗教、工藝等複雜而精緻的文化. 同時, 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已日趨頻繁, 我們在全台各地的文化遺址中, 甚至可找到僅產於花蓮的玉器製品, 西南海岸則可見遠從澎湖而來的玄武岩製品, 可見當時物品流通的範圍, 不但遍及全島甚至遠至離島.
-
關鍵字詞:石刀、新石器時代、農業、營埔文化
半月形石刀是新石器時代晚期常見的石器類型. 柄部多有穿孔, 刃部呈弧型如半月狀, 用以收割作物的器具. 考古學者認為此類農具和新石器時代人口及聚落規模隨著農業發展而擴大, 進而產生作物的收割需求有關. 進入鐵器時代以後, 半月形石刀為金屬器所取代而逐漸減少.
-
關鍵字詞:石刀、新石器時代、農業、卑南文化
馬鞍型磨製石刀, 全器以變質砂岩通體粗磨而成, 刀背呈中凹的弧線, 背邊兩角突出成角狀, 狀似馬鞍. 底邊刃部加工細磨成偏鋒刃, 器身中央帶一穿孔. 石刀主要用來穿綁線繩掛於手部, 以握持刀背摘取谷穗. 本件從型制判斷, 推測為台灣東部新石器時代晚期卑南文化(距今約3,500-2,300年前).
https://the.nmth.gov.tw/nmth/zh- ... b-b7c6-2ebcad515d38
https://the.nmth.gov.tw/nmth/zh- ... 0-8ed0-44c08580ed4e






主題分類:建築 台灣人
展區:早期居民 > 多樣生活適應 > 墾丁遺址
關鍵字詞:墾丁遺址、石板棺、陪葬、陶器、玉器、牛稠子文化墾丁類型、墾丁文化
墾丁遺址為台灣首次進行學術發掘之考古遺址, 前後進行三、四次發掘工作, 發現至少31處石板棺與豐富陪葬之陶器、玉器等遺物, 在日本時代被指定為必須現址保存的史跡, 出土遺物精美且豐富, 同時具有重要的學術研究意義, 且為「牛稠子文化墾丁類型」或「墾丁文化」的命名遺址, 為台灣重要的遺址參考來源:連照美, 台灣新石器時代墾丁寮遺址墓葬研究報告, 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2007.


早期的居民 > 新技術與貿易 > 淇武蘭遺址
關鍵字詞:淇武蘭、鐵器、噶瑪蘭
淇武蘭遺址位於宜蘭縣礁溪鄉二龍村和玉田村的交界處. 位於蘭陽平原北側;淇武蘭河與武暖河的交會處. 淇武蘭遺址的發掘顯示, 這也是當時宜蘭平原地區最主要的平埔族文化. 出的文物品質精美、數量豐富, 包括許多完整的幾何印紋陶罐、石器、木器、骨器、金屬器, 還有與當時外來的人群交易來的瓷器、玻璃器、煙斗, 以及漂亮的瑪瑙珠等等裝飾品. 除此之外, 這個區域總共出土了125具墓葬, 其中許多保存良好並且有精美的裝飾品.在聚落結構方面, 發現有許多早期住屋的遺留如柱洞、各種木柱建材、石板等等, 勾勒出這個聚落的大概樣貌. 由於淇武蘭遺址之前埋在河面以下, 所以也保存了許多當時自然環境中的動植物遺留, 還有噶瑪蘭人在這個區域所食用或豢養的家禽、家畜、各種魚類等動物遺骨的大量出土, 讓我們可以進一步了解他們的生活狀況.

新技術與貿易
距今二千多年前台灣進入鐵器時代, 有些人已能製作鐵器, 製作工具的能力提升使生活器物種類增加. 考古挖掘中甚至發現來自亞洲各沿海及島嶼的陶瓷、銅錢、玻璃及金屬器等, 顯示跨區域的海外貿易開始出現. 台灣各地海岸平原均有發現此時代的遺址, 如台北著名的十三行遺址就屬於此時代的重要遺址, 有學者認為這可能是北部凱達格蘭族(Ketagalan)的起源. 鐵器時代的特徵之一是鐵製品的製造與使用, 方便耐用的鐵器逐漸取代了石器成為日常生活的工具. 當時, 除了透過交易取得鐵製品, 從八里十三行遺址發現鐵器、台東舊香蘭遺址發現銅器, 可推測部分地區的先民已能自制鐵器或銅器, 開始向中海拔山區發展.
https://the.nmth.gov.tw/nmth/zh- ... b-afed-214800ac802a




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收藏(舊香蘭遺址出土)
舊香蘭遺址、模具、石范、青銅器
石范為石質的模具, 為距今約1,500年前台東太麻里鄉舊香蘭遺址出土文物, 遺址出土文物出現鐵渣、玻璃、青銅等物質. 石范由褐色軟砂岩雕磨而成, 石范上雕刻類似刀柄的人臉形, 可能為製造青銅器的模具. 石範本身不僅提供過去金屬製品的生產方式與技術分析的研究來源, 更透露出工藝層次的藝術性及可能蘊涵的社會文化體系意義.
參考來源:1.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電子報:第45期, 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2012/12/28.
-
早期的居民 > 新技術與貿易 > 海外貿易
宜蘭縣政府文化局收藏(淇武蘭遺址出土)
關鍵字詞:淇武蘭、陶瓷、青花
台灣諸多鐵器時代遺址的出土文物可以發現來自東北亞、東亞與東南亞地區的陶瓷、銅錢、玻璃製品等, 其象徵著台灣與其他地區的連結與貿易, 從淇武蘭遺址出土的青花碟應為外來陶瓷, 除為器皿用途外也應為祭祀與陪葬重要物品.
-
十三行遺址出土大量珠飾, 其中玻璃珠飾製作技術達一定水準, 大多出土於墓葬區的陪葬品且均為成品, 但是否為當地的技術生產抑或為外來品則未定論, 需要更多證據來佐證.
參考來源:1. 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 2013/1/28.
2.台灣大百科全書(琉璃珠), 文化部, 2013/1/28.
-
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收藏(白桑安遺址出土)
黃金、銅飾、金頁、胸飾、白桑安
本件黃金銅飾又稱為金頁, 頁片非常細薄, 出土時多處扭曲壓疊, 拉直處理后略成V字形, 兩翼尖端相距38公分, V字形兩翼交接處為頁片最寬處, 寬約10公分. 金頁非常薄須用精密儀器測量, 目前初步的測量是厚約0.1-0.3公釐, 重約2.95克, 其含金成份須待進一步分析. 金頁布滿紋飾, 出土時朝上的一面屬陽紋, 下面屬陰紋, 紋飾中可明顯看出長條格狀紋, 其走向大約與金頁輪廓線平行, 其餘伴存紋飾尚待進一步辨認。由於金頁本身細薄, 又有凹凸紋飾, 很難如金鎖片般單獨存在而附近又未發現有可與之搭配的物質存在, 因此推測可能金頁是貼附在有機物如木質飾物上, 該飾物本身印刻有紋飾, 金頁打貼上去后即印上紋飾.
參考來源:葉美珍, 台東縣長濱鄉白桑安遺址試掘工作簡報, 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籌備處通訊 1(1993), 30-5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