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8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台灣環島游(11)-台南

[複製鏈接]

801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吃飽了混天黑

Rank: 5Rank: 5

積分
1510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Unknown 發表於 2020-6-11 17:0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Unknown 於 2020-6-12 15:42 編輯


這處也是歷史建築, 值班的一位長者段子講的有聲有色. 突然當家的趕來, 說是領隊的走的都沒影了, 只好放棄, 內部沒來得及拍照.








台灣文學的發展, 從早期原住民、荷蘭、明鄭、清領、日治、戰後,世代更迭, 族群交融, 累積大量文學作品, 孕育出豐厚多元的內涵, 惟因歷史與政治之傾軋, 諸多文學書冊與相關史料隨世流失, 散迭各處殊為可惜. 為能有系統搜集、保存、研究這些珍貴的文學資產, 文化界人士極力奔走呼籲, 希望成立專責機構擔負此任. 1991年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提出設立「現代文學資料館」計畫, 經行政院通過, 但1994年調整政策, 將「現代文學資料館」併入「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計劃」, 設「文學史料組」, 后經各界關切台灣文學發展人士奔走, 多次協商、溝通, 行政院於1998年復將文學史料組提升為國家文學館, 歷經國家台灣文學館等名稱討論, 於2007年定名為「國立台灣文學館」. 館舍是一座擁有百年歷史的國定古迹, 前身為日治時期台南州廳, 落成於1916年, 戰後曾為空戰供應司令部、台南市政府所用. 因經歷不同單位與不同時期使用, 致使本建築許多構造因戰爭或年久失修而毀損. 在歷任文建會(今文化部)主委的擘畫與支持下, 迭經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兩任主任及同仁之努力, 自1997年開始進行修復整建工程, 至2003年修築成為地上二層、地下三層之建築, 面貌煥然一新. 2003年, 遙念蔣渭水等先賢成立「台灣文化協會」之精神, 國立台灣文學館選定此日正式開館營運. 國立台灣文學館為我國第一座國家級的文學博物館, 除搜藏、保存、研究的功能外, 更將透過展覽、活動、推廣教育等方式使文學親近民眾, 帶動文化發展. 本館另設文學圖書閱覽區、兒童文學書房等空間, 提供多元化服務.
https://www.nmtl.gov.tw/


















































801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吃飽了混天黑

Rank: 5Rank: 5

積分
15107
沙發
 樓主| Unknown 發表於 2020-6-12 15:52 | 只看該作者

奇美博物館

本帖最後由 Unknown 於 2020-6-13 15:23 編輯









台灣塑膠大王的私人博物館, 大理石雕塑全部在義大利完成. 內部禁止攝影, 網站設計一流水準, 小提琴和歐亞冷兵器收藏相當出色, 台灣無雙.
-
我的博物館只有一個精神:為了大眾而存在
                                                                   ─ 奇美集團創辦人 許文龍
奇美博物館是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先生, 從孩提到年老、跨越八十年的圓夢故事. 年幼時經常到台南州立教育博物館參觀, 深受感動. 心底埋下一顆文化種子, 希望將來能夠建造一座為大眾而設的博物館, 讓民眾可以當成自己的家, 隨時回家來享受心靈饗宴. 塑膠材料事業發展穩定后, 他先以私人之力進行搜藏, 之後成立基金會並在奇美實業支持下, 於1992年創立奇美博物館, 於奇美實業仁德廠內免費對外營運二十餘年. 為了完整呈現奇美典藏, 歷經十多年努力終於覓得新址, 建造了一座西洋美學風格建築, 亦即現在的博物館樣貌. 許創辦人發願:這座博物館將永遠為大眾而存在. 奇美博物館以西洋藝術、樂器、兵器、動物標本以及化石為主要收藏方向, 總計展出約四千多件藏品, 約整體搜藏的三分之一. 創辦人許文龍先生表示:好的文物不能只是自己欣賞, 也要分享給更多人; 搜藏文物不能只是自己喜歡的品味, 更重要是大眾都能喜歡的風格.

https://www.chimeimuseum.org/












藝術廳
12-20世紀之畫作, 為民眾建構西洋藝術發展的時代概念.

小幅中清
妳願意嗎? , 1890
艾德蒙‧布萊爾‧萊頓 Edmund Blair LEIGHTON. 英國, 1852-1922
油彩、畫布
尺寸 94.2 x 51.4 公分
典藏編號: 0012656
萊頓是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畫家, 擅長描繪中世紀或英國攝政時期(The Regency Period, 1811-1820)歷史風俗題材. 此作中的男女身穿典型攝政時期時裝風尚, 男子跨步拉住女子的手訴說著情意, 而女子則低頭望著手中的花朵彷彿思考著是否接受這段愛情. 女子手中的花朵可能為勿忘草, 常見於維多利亞時期以愛情為題材的繪畫與文學作品里, 有訴說情意或象徵真愛之意.  -徐鈺涵
Leighton was a British painter of the Victorian era who specialized in historical genre scenes depicting subjects from the Middle Ages or the Regency Period (1811-1820). The man and the woman in this painting are dressed in the typical fashions of the Regency Period. The man expresses his affections as he steps forward and takes hold of the woman's hand, while the woman looks downward upon the flowers in her other hand, as if she is pondering whether to accept the man's love. The flowers in the woman』s hand may be forget-me-nots. Commonly seen in Victorian artistic and literary works with love as the subject, forget-me-nots are intended as an expression of one's feelings or as a symbolism of true love. (Yu-Han HSU)

http://cm.chimeimuseum.org/wSite ... 7&idPath=20_244

安卓米達 Andromeda , 1869
保羅‧居斯塔夫‧鐸芮 Paul Gustave DORÉ 法國, 1832-1883
油彩、畫布
255.2 x 171.5 公分
典藏編號 0006008
這幅神話題材的典故出自奧維德(Ovid, 43BC-17∕18AD)《變形記》, 故事描述安卓米達為衣索比亞公主, 由於母親誇耀安卓米達的美麗而觸怒海中神女, 波塞頓因而派出海怪刻托(Cetus)攻擊衣索比亞. 為了拯救國家被毀滅, 安卓米達願意犧牲, 被捆綁在岩石上等待海怪的吞噬. 以往的藝術家多將故事焦點置於英雄柏修斯(Perseus)與海怪奮力搏鬥之景, 強調英雄救美的勇敢無畏, 但鐸芮筆下的安卓米達則呈現出新的觀點. 赤裸柔弱的女性身軀成為主角, 包圍著她的是巨大陡峭的灰黑岩石、詭譎陰沉的黑暗夜景、張牙怒吼的海怪、噴濺而起的洶湧浪潮等殘酷力量, 在此人類的無助與自然的強硬形成鮮明對比, 暗示畫家鐸芮的浪漫主義傾向, 比起故事情節的描述, 這件作品傳達給觀者的訊息更是關於人類對於自然力量之宏偉壯觀的敬畏.

http://cm.chimeimuseum.org/wSite ... mei&xItem=15861

竊蛋龍窩蛋 Dinosaur Eggs
出土地中國, 江西, 贛州
白堊紀晚期 (距今約8400萬年前);Late Cretaceous Period
尺寸 70 x 60 x 18 cm
典藏編號 0009851
竊蛋龍(Oviraptor), 拉丁文的意思是偷蛋的賊, 又名偷蛋龍, 屬於獸足龍類. 1923年一群古生物學家在內蒙古南戈壁發現了一個小獸足類恐龍骨架正爬在一窩原角龍的蛋上, 古生物學家認為它是在偷吃原角龍的蛋, 所以把它命名為竊蛋龍. 後來更多的竊蛋龍蛋化石被發現且蛋窩內有未孵化的胎胚, 比對下才證實它是在保護自己的蛋而非偷蛋. 雖然1995年美國古生物學家在《科學》期刊為其平反, 但根據國際動物命名法規生物命名后是不能改變的. 我國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程延年博士結合跨國研究團隊, 根據中國江西所發掘出的竊蛋龍化石進行研究, 2005年在科學期刊上發表竊蛋龍的生殖機理論述, 引起學術界重視. 這些化石骨盆里有兩顆未產下的完整蛋, 由這兩顆位於產道的蛋再與成雙多層次排列於巢穴中的蛋對照, 推斷竊蛋龍應是多次產下少量的蛋, 而非單次產下大量的蛋. 竊蛋龍的產蛋習性介於現代鱷魚和鳥類之間. 鱷類有雙輸卵管, 每條輸卵管一次產下多個蛋, 鳥類僅有單一輸卵管每次發育一顆蛋, 依序定時排放. 這隻竊蛋龍擁有雙輸卵管, 每條輸卵管每次排出單一顆蛋, 生殖系統呈現了介於原始型爬行動物與進階鳥類間的「中間型」特徵.

http://cm.chimeimuseum.org/wSite ... 2&idPath=20_284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01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吃飽了混天黑

Rank: 5Rank: 5

積分
15107
3
 樓主| Unknown 發表於 2020-6-13 15:23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Unknown 於 2020-6-14 00:35 編輯


搖弦琴 Hurdy Gurdy
製作者 R. Maire, 法國, 1698年
68.5 x 26 x 17.5 cm
典藏編號 0011925
搖弦琴是古提琴 (viol) 家族的一員. 而古提琴則從阿拉伯的拉巴布琴 (rabab) 演變而來, 是所有歐洲弓弦樂器的始祖. 搖弦琴是少數真正複音的西洋弓弦樂器之一, 演奏者用手轉動曲柄, 曲柄帶動塗上松香的輪*摩擦琴弦使琴弦震動發聲. 輪*的作用就像小提琴的琴弓, 有些琴弦持續地與輪*接觸而發出持續長音和弦, 其他琴弦則由鍵盤控制來演奏旋律. 雖然搖弦琴剛開始是為了演奏宮廷音樂而製造, 但因為在演奏時無法轉換音調, 很快就失去作曲家的青睞, 之後大多隻用於民俗音樂.

http://cm.chimeimuseum.org/wSite ... 9&idPath=20_244

小提琴
瑪莉·霍爾–維奧第 (Marie Hall-Viotti)
製作者: 安東尼奧·史特拉底瓦里 Antonio Stradivari, 義大利
1709年
典藏編號 0006372
當知名小提琴家維奧第 (G. B. Viotti, 1755-1824) 在1782年以史特拉底瓦里的弦音征服法國巴黎的聽眾后, 名聲便有如狂風般迅速席捲歐洲. 即使到了二十世紀, 小提琴家慕特(Anne-Sophie Mutter) 都說: 當你擁有一把史特拉底瓦里, 只要稍微碰觸, 就能激起興奮無比的熱情!史特拉底瓦里的名字在提琴製造史上傳頌古今. 無論在樣式、比例、琴漆及音色各方面, 他都將小提琴的製作提升到最高境界, 成為後代爭相仿效的典範. 這把擁有美麗虎背卷紋的提琴, 木材品質極佳; 側板的卷紋非常細緻, 琴頭卷紋由中等寬度逐漸粗壯, 再加上橘褐色琴漆伴隨著甜美琴音, 閃耀著炫目的光芒. 1905年, 一生充滿傳奇的英國女小提琴家瑪麗·霍爾 (Marie Hall, 1884-1956) 透過琴商購得這把琴; 加上維奧第曾經持有, 因此被冠上瑪麗·霍爾-維奧第(Marie Hall-Viotti) 的名字。著名的提琴鑒定商英國希爾公司(WE Hill & Sons) 曾在他們的著作中說:「從各方面來看, 這把琴確實是極其堂皇傑出的典範. 在提琴界聲譽極高的《史特拉提琴雜誌》(The Strad Magazine) 也如此評鑒: 這把琴的音色完美無瑕. 世界許多著名的史特拉底瓦里小提琴中, 這把琴的音色公認最美好, 無人能議.

http://cm.chimeimuseum.org/wSite ... 9&idPath=20_244

室內滾筒風琴 Barrel Chamber Organ
四音栓型 (4 Registers)
作者J.J. 班諾, J.J. Benoit 法國, 約1850年
尺寸 119 x 86 x 59 cm
典藏編號 0002065
十九世紀中葉, 在家中聆聽音樂的方式非常有限, 你只能親自彈奏或請樂師到家中演奏. 這種情形隨著自動演奏樂器的出現而改變. 滾筒風琴是第一種大量生產的自動樂器, 大部分供應給小教堂或富有家庭. 這類風琴透過轉動手柄將空氣打入儲風箱, 同時也帶動載有樂曲的滾筒. 滾筒上的每根釘子會開啟一個氣閥, 讓空氣進入對應的風琴音管. 從樂器背面可看見這些錫鉛合金製造的音管, 這種音管非常脆弱, 對溫度變化相當敏感, 因此這類風琴只能在室內使用而且很少被搬動. 街頭風琴雖然也使用相同的運作機制但因採用木造音管, 除了對溫度變化沒有那麼敏感外也較為耐用, 重量亦輕巧許多. 這裡展示的這件風琴, 其滾筒上所載的是法國民俗音樂.

http://cm.chimeimuseum.org/wSite ... 9&idPath=20_244

火藥粉盒 Powder Flask
波蘭 (西利西亞), 約1650年
尺寸H: 13cm
典藏編號 0012399

http://cm.chimeimuseum.org/wSite ... 5&idPath=20_244

特殊造型兜 (頭盔) 'Kawari Kabuto', helmet
日本, 約1720(江戶時代早期)
典藏編號 0012047

http://cm.chimeimuseum.org/wSite ... 5&idPath=20_244

國土傭僕士兵 Landesknecht Soldier
德國, 約1525年
典藏編號 0011720
瑞士傭兵在法國勃艮地(Burgundy) 戰場上屢創佳績, 引發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麥斯米倫一世(1459-1519) 募集一批類似傭兵部隊的想法, 該部隊被稱為Landsknechts, 意即土地的僕人. 麥斯米倫一世與貴族們透過親自與高舉長柄步矛的國土傭僕的一同遊行的方式, 彰顯其身為步兵的光榮. 國土傭僕兵團的收入優渥、訓練嚴苛, 且與他們的對手瑞士傭兵一樣, 竭其所能為僱主奮力作戰. 國土傭僕更發展出特殊的服裝形式, 其時尚特色是羽毛帽與開叉服裝, 並從開叉處露出或拉出對比色的襯裡. 這種風格甚至被應用在寬頭鞋上, 此外, 他們佩戴特殊造型刀劍.

http://cm.chimeimuseum.org/wSite ... 5&idPath=20_244

激發撞鎖福槍 Percussion Lock Target Rifle
法國, 約1885
典藏編號 0000670

http://cm.chimeimuseum.org/wSite ... mp;viewMode=gallery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01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吃飽了混天黑

Rank: 5Rank: 5

積分
15107
4
 樓主| Unknown 發表於 2020-6-13 21:11 | 只看該作者

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

本帖最後由 Unknown 於 2020-6-15 15:56 編輯


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
台北還有一處/台灣歷史博物館-青銅和二戰日本歸還文物等.
https://www.nmth.gov.tw/






異文化相遇
位於東亞海上航線上的台灣, 自16世紀以來便成為各國商人會合交易地之一, 可說是異文化相遇的舞台. 來自亞、歐地區不同民族因貿易需求、船難事件、政治問題等因素, 先後來到台灣並與定居此地的住民產生許多接觸與交流, 豐富了台灣文化的多樣性. 一出精採的異文化相遇戲碼, 隨著中國、日本、荷蘭、西班牙、英國人等相繼到來, 在台灣這座歷史舞台輪番上演.


多樣的生態與地貌
位於歐亞大陸板塊及菲律賓海板塊交接處的台灣在板塊互相推擠下, 造就了台灣地形的劇烈起伏, 海岸、平原、丘陵、溪谷、高山等豐富的地貌, 使得僅三萬六千多平方公里的小島, 可以同時看見熱帶的珊瑚礁與寒帶森林. 經歷過冰河時期的台灣, 現今也可在高海拔地區尋找到罕見的冰河時代遺留的生物, 是北半球生態體系縮影的寶庫.
台灣的名稱與形象
從台灣名稱的演變與形成可以看見早期台灣歷史的發展, 有國際化的傾向. 約自16世紀以來, 台灣這個東亞海域上的重要航海座標, 曾被往來台灣附近海域的漢人稱為:東番、雞籠、淡水、北港、大灣和台灣等名稱, 日本人則稱台灣為高山國或高砂國(Takasago). 當時西方國家也開始在地圖與文字里, 以福爾摩沙島(Ilha Formosa)稱呼台灣. 透過這些東西方文獻與地圖的傳布, 台灣登上了世界歷史的舞台.

















異文化相遇 > 台灣的位置與崛起 > 台灣的崛起
此為林斯豪頓(Jan Huygen van Linschoten)所著《東印度水路志》中所描繪16世紀航行於亞洲海域的中國戎克船, 林斯豪頓曾在葡屬印度Goa停留五年時間, 擔任葡萄牙駐果亞(Goa)大主教的書記或文書人員. 因此有機會閱覽、抄寫有關葡萄牙東印度地區的文獻資料. 回到荷蘭後於1595年完成此書, 隔年由阿姆斯特丹出版商Cornelis Claesz.出版. 共三編, 上編《航海記》、中編《水路志》及下編《見聞》, 為荷蘭拓展貿易的指南.
戎克船(Junk)為中國古式木帆船, 主要為航行內陸河及沿海海運人員及貨物船隻, 支撐著明清槽運、河運和沿海貿易的興盛. 戎克船隻是統稱, 其種類甚多隨地區、尺寸、用途各有不同的型態, 船體最特別的地方為船首兩側顯著的魚眼稱為龍目, 為趨吉避凶的象徵. 船桅長度幾近船身長度約35至90呎不等, 大都為南洋鐵木與福建杉木和松木, 航行台灣兩岸的大都為三桅船, 中央主桅最高大, 由甲板深入龍骨. 風帆方面早期為竹篾編成, 爾後用厚棉布製成, 表面經防水處理. 此圖描繪為雙桅戎克船, 中國帆船與西方帆船最大不同處為表面間隔三尺左右, 有竹子或木條橫棧, 其益處為撐平帆面, 增加受風面積、簡化降帆操作、作為攀爬的橫樑等. 明清除受海禁政策影響, 尤其是清代對於船隻的管理相當嚴密, 包括製造、人員管理、港口稽查等均有嚴格限制, 並征課船稅, 因政府恐商人建造大船以資海盜貨與海盜貿易. 清代貿易活動以「行郊」商業組織扮演重要角色, 如南郊、北郊、泉郊等, 因市場需求貿易活動內容和範圍擴大, 行郊的形成與船舶貿易息息相關, 因此行郊亦是船舶運輸者, 透過戎克船貿易絲綢、鹿皮、瓷器、陶瓷、茶葉、糖等, 最為顯著的是清代欲橫渡台灣海峽兩岸, 無論是貿易、移民或偷渡, 大多以戎克船運載.

https://the.nmth.gov.tw/nmth/zh- ... f-a4c9-d49352120776

異文化相遇 > 台灣的位置與崛起 > 台灣的崛起
館藏編號:2004.028.0893
關鍵字詞:Real、里爾、銀幣、墨西哥、西班牙、菲律賓、COB、Cabo de Barra、番錢
菲利普二世(Felipe Ⅱ, 1556-1598)時期製作的1 Real(里爾)銀幣, 產制地在​​墨西哥. 里爾銀幣在西班牙菲利浦二世到卡洛斯四世(Felipe Ⅱ〜Carlos IV)時期流通, 為西班牙在菲律賓建立據點后歐洲人在東方使用的通貨, 荷蘭也使用. 當時從西班牙殖民地至南亞各地西班牙、葡萄牙人通商地域都流通這種貨幣. 形式為COB(Cabo de Barra)銀幣(切割銀幣)的一種, 其鑄幣過程大致為燃融原料以手工打壓成片板狀, 用印模在銀板上打壓成錢文圖樣並剪斷稱重為幣值即成銀幣. 幣值有1/2 Real、1 Real、4Real、8 Real、4marav. 、8marav., 目前市場較常見為8里爾, 1里爾之銀幣相當少見. 西班牙里爾(real)銀幣, 16-19世紀初西班牙人在亞洲使用的貨幣, 普遍流通於亞洲許多地區, 台灣當時也有使用. 1697郁永河來台采硫將其見聞書寫成《裨海遊記》, 遊記中記載當時外幣在市場上流通的情況:市中用財, 獨尚番錢. 番錢者, 紅毛人所鑄銀幣也. 圓長不一式, 上印番花, 實則九三色. 台人非此不用, 有以庫帑予之, 每蹙額不顧, 以非所習見耳.


https://the.nmth.gov.tw/nmth/zh- ... 1-b6f1-55a5ba9e87ef
關鍵字詞:鹿皮、荷蘭、日本
台灣的氣候環境處於熱帶與亞熱帶地區, 天然環境上擁有豐富的森林與水草, 形構台灣早期動植物的豐富多樣. 鹿主要棲息於台灣的山林中, 在1603年陳第的《東番記》中曾記載:「山最宜鹿, 儦儦俟俟, 千百為群」並提及狩獵方法, 及漳州、泉州一帶居民以瑪瑙、磁器、布、鹽、銅、簪環等交易鹿脯、鹿皮、鹿角的情景. 台灣棲息的鹿群主要為花鹿、水鹿和羗等, 早期獵鹿的方法主要是用槍及弓箭等器具, 漢人則使用捕鹿陷阱. 1624年荷蘭佔據台灣后, 荷蘭東印度公司建立台灣與中國和日本的三邊貿易, 大員(Tayouan)為台灣外銷的大宗集散地, 荷蘭統治時期對於人民獵鹿本是毫無限制但隨著捕獵的興盛與貿易的需求, 為防止濫捕規定捕獵期併發予執照和課稅金。1644年曾頒發400件狩獵執照(北部300件, 南部100件), 預計每年可捕獲50000張鹿皮但卻只捕獲10000張, 乃因濫捕之故已無法達到原有數量. 荷蘭當局針對漢人掘坑張網的補法實施禁捕一年的策略, 若不實行兩年狩獵, 第三年休息的保育, 鹿群將會有全滅之虞, 同時透過補鹿政策來調和漢人與原住民之間的摩擦。1625至1631年台灣鹿皮的價格上漲, 日本市場需求大增, 用鹿皮製成甲胄或背心, 台灣鹿皮依級等可分成上等、中等、下等, 價格與質量優於暹羅與柬埔寨出產的鹿皮, 此外台灣仍有出口山羊皮與大鹿皮, 至於鹿脯、鹿角與鹿骨則銷往中國. 17世紀以來日本透過戎克船與朱印船進口台灣鹿皮, 鄭氏政權建立後由於日本對於台灣鹿皮的偏好, 鹿皮則與砂糖持續銷往日本.




中華領土及海岸線精確海圖, 為林斯豪頓1596年繪製中國領土海岸線與周邊島嶼, 1958年由John Wolfe於倫敦印製出版, 其範圍橫跨東南亞與西太平洋海域. 中國領土的部分描繪出中國東南沿海與內陸的山形地勢與城鎮, 動植物概況也有清楚標示. 圖中福建沿海處繪有三個小島, 北島註記I.Formosa(福爾摩沙島)、中島無名、南島為Lequeo pequeno(小琉球). 除此之外提供許多訊息, 包括:羅盤、比例尺、航線以及海、陸上動物資訊, 為古地圖或航海圖研究的重要文件, 不僅是當時西方作為進入中國或西太平洋的參考, 同時也代表當時西方對於亞洲地區的認知或探索的程度.








長濱文化遺址
主題分類:台灣人
展區:早期的居民 > 最早的台灣人 > 長濱文化遺址
關鍵字詞:長濱文化、史前文化、舊石器時代、先陶文化、八仙洞、海蝕洞、李濟
長濱文化是目前台灣最早的史前文化之一, 即台灣舊石器時代先陶文化的重要代表. 長濱文化位在台東縣長濱鄉八仙洞好幾個面臨太平洋集塊岩峭壁上的海蝕洞, 前後進行四季共五次的發掘工作, 在其中幾個洞穴的底層發現了非常豐富的舊石器時代先陶文化遺留, 考古學家李濟先生將其命名為長濱文化. 考古學家在八仙洞遺址里發現了距今5,000-20,000年前的器物, 如單面偏鋒砍器、石片器、小型尖器、骨針、骨尖器、骨魚鉤等生活工具, 以及火塘、魚骨等生活遺留物, 雖然沒有找到人類的遺骸, 但仍可推知此地的文明已曉得利用濱海洞穴遮風避雨、打制生活工具及升火應用等.
長濱文化的存在與確認, 證明了台灣早在更新世的時候就已經有人類居住於此, 並且將台灣的人類歷史推演至距今一萬年以上, 同時也是台灣目前已知的舊石器時代史前文化中, 研究成果最為豐碩的先陶文化, 因此在台灣考古學的研究上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與價值.
參考來源:宋文薰, 長濱文化-─台灣首次發現的先陶文化, 中國民族學通訊9(1969), 1-27.

https://the.nmth.gov.tw/nmth/zh- ... 0-b968-5b9e850e0a47

農業革命
台灣進入新石器時代之後人們雖仍保有漁獵生活型態, 但同時也發展出農耕生活. 除了根莖類的芋頭、薯蕷等農作物外, 在約距今近五千年前, 人們也開始栽植小米、稻作等穀類作物, 使糧食的來源和數量穩定增加, 人們有能力發展宗教、工藝等複雜而精緻的文化. 同時, 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已日趨頻繁, 我們在全台各地的文化遺址中, 甚至可找到僅產於花蓮的玉器製品, 西南海岸則可見遠從澎湖而來的玄武岩製品, 可見當時物品流通的範圍, 不但遍及全島甚至遠至離島.
-
關鍵字詞:石刀、新石器時代、農業、營埔文化
半月形石刀是新石器時代晚期常見的石器類型. 柄部多有穿孔, 刃部呈弧型如半月狀, 用以收割作物的器具. 考古學者認為此類農具和新石器時代人口及聚落規模隨著農業發展而擴大, 進而產生作物的收割需求有關. 進入鐵器時代以後, 半月形石刀為金屬器所取代而逐漸減少.
-
關鍵字詞:石刀、新石器時代、農業、卑南文化
馬鞍型磨製石刀, 全器以變質砂岩通體粗磨而成, 刀背呈中凹的弧線, 背邊兩角突出成角狀, 狀似馬鞍. 底邊刃部加工細磨成偏鋒刃, 器身中央帶一穿孔. 石刀主要用來穿綁線繩掛於手部, 以握持刀背摘取谷穗. 本件從型制判斷, 推測為台灣東部新石器時代晚期卑南文化(距今約3,500-2,300年前).

https://the.nmth.gov.tw/nmth/zh- ... b-b7c6-2ebcad515d38
https://the.nmth.gov.tw/nmth/zh- ... 0-8ed0-44c08580ed4e







主題分類:建築 台灣人
展區:早期居民 > 多樣生活適應 > 墾丁遺址
關鍵字詞:墾丁遺址、石板棺、陪葬、陶器、玉器、牛稠子文化墾丁類型、墾丁文化
墾丁遺址為台灣首次進行學術發掘之考古遺址, 前後進行三、四次發掘工作, 發現至少31處石板棺與豐富陪葬之陶器、玉器等遺物, 在日本時代被指定為必須現址保存的史跡, 出土遺物精美且豐富, 同時具有重要的學術研究意義, 且為「牛稠子文化墾丁類型」或「墾丁文化」的命名遺址, 為台灣重要的遺址參考來源:連照美, 台灣新石器時代墾丁寮遺址墓葬研究報告, 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2007.



早期的居民 > 新技術與貿易 > 淇武蘭遺址
關鍵字詞:淇武蘭、鐵器、噶瑪蘭
淇武蘭遺址位於宜蘭縣礁溪鄉二龍村和玉田村的交界處. 位於蘭陽平原北側;淇武蘭河與武暖河的交會處. 淇武蘭遺址的發掘顯示, 這也是當時宜蘭平原地區最主要的平埔族文化. 出的文物品質精美、數量豐富, 包括許多完整的幾何印紋陶罐、石器、木器、骨器、金屬器, 還有與當時外來的人群交易來的瓷器、玻璃器、煙斗, 以及漂亮的瑪瑙珠等等裝飾品. 除此之外, 這個區域總共出土了125具墓葬, 其中許多保存良好並且有精美的裝飾品.在聚落結構方面, 發現有許多早期住屋的遺留如柱洞、各種木柱建材、石板等等, 勾勒出這個聚落的大概樣貌. 由於淇武蘭遺址之前埋在河面以下, 所以也保存了許多當時自然環境中的動植物遺留, 還有噶瑪蘭人在這個區域所食用或豢養的家禽、家畜、各種魚類等動物遺骨的大量出土, 讓我們可以進一步了解他們的生活狀況.

新技術與貿易
距今二千多年前台灣進入鐵器時代, 有些人已能製作鐵器, 製作工具的能力提升使生活器物種類增加. 考古挖掘中甚至發現來自亞洲各沿海及島嶼的陶瓷、銅錢、玻璃及金屬器等, 顯示跨區域的海外貿易開始出現. 台灣各地海岸平原均有發現此時代的遺址, 如台北著名的十三行遺址就屬於此時代的重要遺址, 有學者認為這可能是北部凱達格蘭族(Ketagalan)的起源. 鐵器時代的特徵之一是鐵製品的製造與使用, 方便耐用的鐵器逐漸取代了石器成為日常生活的工具. 當時, 除了透過交易取得鐵製品, 從八里十三行遺址發現鐵器、台東舊香蘭遺址發現銅器, 可推測部分地區的先民已能自制鐵器或銅器, 開始向中海拔山區發展.

https://the.nmth.gov.tw/nmth/zh- ... b-afed-214800ac802a




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收藏(舊香蘭遺址出土)
舊香蘭遺址、模具、石范、青銅器
石范為石質的模具, 為距今約1,500年前台東太麻里鄉舊香蘭遺址出土文物, 遺址出土文物出現鐵渣、玻璃、青銅等物質. 石范由褐色軟砂岩雕磨而成, 石范上雕刻類似刀柄的人臉形, 可能為製造青銅器的模具. 石範本身不僅提供過去金屬製品的生產方式與技術分析的研究來源, 更透露出工藝層次的藝術性及可能蘊涵的社會文化體系意義.
參考來源:1.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電子報:第45期, 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2012/12/28.
-
早期的居民 > 新技術與貿易 > 海外貿易
宜蘭縣政府文化局收藏(淇武蘭遺址出土)
關鍵字詞:淇武蘭、陶瓷、青花
台灣諸多鐵器時代遺址的出土文物可以發現來自東北亞、東亞與東南亞地區的陶瓷、銅錢、玻璃製品等, 其象徵著台灣與其他地區的連結與貿易, 從淇武蘭遺址出土的青花碟應為外來陶瓷, 除為器皿用途外也應為祭祀與陪葬重要物品.
-
十三行遺址出土大量珠飾, 其中玻璃珠飾製作技術達一定水準, 大多出土於墓葬區的陪葬品且均為成品, 但是否為當地的技術生產抑或為外來品則未定論, 需要更多證據來佐證.
參考來源:1. 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 2013/1/28.
2.台灣大百科全書(琉璃珠), 文化部, 2013/1/28.
-
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收藏(白桑安遺址出土)
黃金、銅飾、金頁、胸飾、白桑安
本件黃金銅飾又稱為金頁, 頁片非常細薄, 出土時多處扭曲壓疊, 拉直處理后略成V字形, 兩翼尖端相距38公分, V字形兩翼交接處為頁片最寬處, 寬約10公分. 金頁非常薄須用精密儀器測量, 目前初步的測量是厚約0.1-0.3公釐, 重約2.95克, 其含金成份須待進一步分析. 金頁布滿紋飾, 出土時朝上的一面屬陽紋, 下面屬陰紋, 紋飾中可明顯看出長條格狀紋, 其走向大約與金頁輪廓線平行, 其餘伴存紋飾尚待進一步辨認。由於金頁本身細薄, 又有凹凸紋飾, 很難如金鎖片般單獨存在而附近又未發現有可與之搭配的物質存在, 因此推測可能金頁是貼附在有機物如木質飾物上, 該飾物本身印刻有紋飾, 金頁打貼上去后即印上紋飾.
參考來源:葉美珍, 台東縣長濱鄉白桑安遺址試掘工作簡報, 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籌備處通訊 1(1993), 30-58.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01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吃飽了混天黑

Rank: 5Rank: 5

積分
15107
5
 樓主| Unknown 發表於 2020-6-14 16:48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Unknown 於 2020-6-16 15:41 編輯

對不住, 上貼超過2,000個字, 必須減少.
中南美原住民金器/金飾一般含銅量均相當高. 有幾種說法, 部落首領喜歡大型器物以示威嚴, 還有就是歐洲殖民者的刮地三尺. 有據可考的最大批量黃金落戶於西班牙的幾座美輪美奐的宮殿等. 美國室內裝飾用實體黃金之最大概當屬特區的辛辛那提協會建築物/安德森大廈, 內設葡萄酒窖藏亦獨步特區, 公私頭面人物待客及子女婚禮頻頻. 建造經費主要源於波士頓航運大亨遺產(富貴聯姻-太太為大亨孫女, 安德森為駐英大使, 曾因國務活動著裝過於奢華遭訓斥-仿效歐洲貴族, 金飾物過度, 展廳里有那套華服). 上次造訪所獲頗豐, 儘管內部嚴禁拍照, 但在門口和內部向幾位討教了一個多鐘頭, 中樞預算署的統籌運作和主要革命家庭(辛辛那提協會人物法美平分秋色, 美國現任總統為名譽會員).
威廉·弗萊徹·韋爾德(William Fletcher Weld, 1800-1881), 波士頓航運大亨.
市政廳不堪重負將豪宅拆毀, 僅留大型車庫-波士頓的精緻住宅/收藏博物館.
安德森故居歷史
1905年春, 安德森大廈(Anderson House)建成並成為首都最時尚的豪宅之一-「美國獨立中的佛羅倫薩別墅」. 波士頓的亞瑟·利特爾(Arthur Little)和赫伯特·布朗(Herbert Browne)公司設計的豪宅是美國外交官拉茲·安德森(Lanz Anderson)和作家兼代言人的妻子伊莎貝爾(Isabel)的冬季住所. 三十多年來, 這對夫妻在華盛頓的家中享受了自己的藝術收藏品陳列, 上流社會晚會以及他們探索「最美麗的美國城市」的家.
大使和夫人
拉茲和伊莎貝爾·安德森的肖像
這對夫婦的肖像畫在安德森故居(Anderson House)上, 周圍環繞著他們的生活偶像, 包括收藏, 獎項和會員資格.
安德森大廈花費近75萬美元(相當於現在2,000萬), 包括一個圍牆花園, 網球場, 三層馬車房. 擁有五十個房間的豪宅是Little&Browne最好的建築成就. 它的折衷室內設計受到英國和義大利的影響, 以工匠們的艱苦工作為特色, 他們用木雕牆, 鍍金的紙制天花板, 華麗的鐵制樓梯和錯綜複雜的大理石地板來裝飾房屋.  還配備了所有最新的便利設施, 包括電, 集中供熱, 電話和兩個電梯. 拉爾茲(Larz)和伊莎貝爾·安德森(Isabel Anderson)希望他們在華盛頓的住所成為一個盛大的環境, 不斷上升的外交官可以招待美國和外國要人. 安德森一家將自己與首都最搶手的主人區別開來. 在華盛頓社交季節期間(通常在元旦和復活節之間)安德森一家舉行外交和就職招待會, 正式晚宴和午餐會, 音樂會和戲劇表演. 他們的來賓名單包括威廉·H·塔夫脫(William H. Taft)和加爾文·柯立芝(Calvin Coolidge)總統, 約翰·J·潘興將軍, 亨利·杜邦以及范德比爾特家族成員. 對於安德森一家來說, 他們在華盛頓的住所代表了包括喬治·華盛頓在內的美國創始人的希望的高潮, 他們希望自己的首都成為一個可以與歐洲首都抗衡的宏偉, 現代化的城市, 但具有愛國主義的身份和悠久的歷史感顯然是美國人. 當拉爾茲·安德森1937年沒有孩子去世時, 他的遺ow監督了安德森·豪斯的禮物以及其中的禮物給辛辛那提學會, 拉爾茲曾是其中的成員. 自1939年以來, 這個國家歷史地標就作為具有歷史意義的房屋博物館向公眾開放, 該學會延續了安德森一家一百年前開始的收集, 娛樂和愛國服務的傳統.

https://societyofthecincinnati.org/
https://www.bing.com/images/sear ... ;cw=1117&ch=585


雪后劇冷, 特區不太常用鎂除冰劑.

大雪后地鐵停車場, 有人投喂.


安德森大廈


這位的主人精明強幹, 對政府運作了如指掌. 拋了一塊大磚頭, 聽了一段精彩介紹.




------

伍德羅·威爾遜故居, 特區唯一總統故居.
進步運動領導人伍德羅·威爾遜(Woodrow Wilson)是美國第28任總統(1913-1921). 一戰爆發后採取了中立政策之後, 威爾遜帶領美國參戰, 「使世界為民主安全」.

前普林斯頓校長, 痛感校董多方掣肘, 投筆從政當家做主.
https://www.whitehouse.gov/about ... nts/woodrow-wilson/



故居內有一批總統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訪問歐洲禮品. 值班負責人說是現行禮品條款上限為200美元, 否則一律交公但退休后可擺放總統圖書館.




埃莉諾·蘭道夫·威爾遜·麥克阿杜(Eleanor Randolph Wilson McAdoo-1889-1967)
作家, 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和艾倫·路易絲·阿克森最小女兒. 威爾遜有兩個姐妹, 瑪格麗特·伍德羅·威爾遜和傑西·伍德羅·威爾遜·塞爾.













艾倫·艾克森·威爾遜(Ellen Axson Wilson)
伍德羅·威爾遜總統(Woodrow Wilson)的第一任妻子和美國第一夫人, 1913-1914.
艾倫·路易斯·阿克森(Ellen Louise Axson)在喬治亞州羅馬長大, 父親牧師S.E. 埃克森(Axson)是一位長老會牧師. 托馬斯·伍德羅·威爾遜Thomas Woodrow Wilson)六歲時第一次見到她, 而且她只是一個嬰兒. 1883年, 作為來自亞特蘭大的年輕律師,「湯米」訪問了羅馬並再次遇到了「埃莉·婁小姐」, 她現在是一個美麗的女孩, 為一個喪親的父親打理家務.  儘管他們一見鍾情但直到1885年才結婚, 因為她不願離開傷心欲絕的父親.

https://www.whitehouse.gov/about ... ellen-axson-wilson/








艾倫·威爾遜和三個女兒











擺在窗口接受送冰塊的牌子, 25-100 磅.




Edith Bolling Galt Wilson是第二十八任總統威爾遜的第二任妻子. 從1915年到1921年, 她擔任第一夫人. 在總統遭受嚴重中風后, 她對所有國家事務進行預選, 並在威爾遜第二任期的剩餘時間內正常運作政府行政部門.
秘密總統
第一位領導政府的婦女-第一夫人當丈夫患了長期和致殘的疾病時, 其作用變得異常重要, 一個幸福, 受保護的童年和初婚使伊迪絲·威爾遜(Edith Wilson)做好了侍應和女主人的職責; 喪偶使她有了一些商業上的事情. 弗吉尼亞貴族後裔, 1872年出生於懷斯維爾, 在薩利·懷特(Sallie White)和威廉·霍爾科姆·博林(William Holcombe Bolling)法官的十一個孩子中排名第七. 直到12歲她從未離開過這個小鎮. 15歲去了瑪莎·華盛頓學院(Martha Washington College)學習音樂, 第二年在里士滿一所較小學校讀書. 年輕的伊迪絲拜訪了華盛頓已婚的姐姐, 遇到了一個名叫諾曼·加爾特(Norman Galt)的商人. 他們於1896年結婚, 她在首都生活了12年(雖然沒有孩子). 1908年她的丈夫意外去世. 伊迪絲選擇了一位出色的經理, 他在財務上成功經營了這個家族的珠寶公司. 高爾特夫人以一種怪異的命運和一連串的友誼, 邂逅喪親總統, 仍然深切哀悼第一任妻子. 一個依靠女性陪伴的男人, 孤獨的威爾遜立刻喜歡上了加爾特太太. 他既迷人又聰明而且異常漂亮, 欽佩很快就變成了愛. 在向她求婚時, 他發表了嚴厲的聲明:「在這裡, 時間不是用數周, 數月或數年來衡量的, 而是用豐富的人類經驗來衡量……」 他們於1915年在她家私下結婚, 弗吉尼亞短暫度蜜月, 他們的幸福給朋友和白宮工作人員留下了深刻印象. 儘管新任第一夫人具備擔任女主人角色的資格, 但行政事務的社會方面卻因歐洲戰爭而黯然失色, 美國於1917年爆發衝突后被拋棄. 伊迪絲·威爾遜將自己的生活淹沒在丈夫的生活中, 使他保持健康承受巨大壓力. 當盟國商定和平條款時, 她陪同他去了歐洲.

https://www.whitehouse.gov/about ... olling-galt-wilson/



------






















1644年赤崁地區農地與道路圖(古版)
異文化相遇 > 漢人在台灣 > 17世紀漢人來台開墾
荷蘭海牙國家檔案館提供
此圖描繪十七世紀荷蘭時代從鹽水溪到二仁溪一帶所墾田園. 圖中綠色代表稻田、蔗園, 黃色表示道路. 每一塊田地上均標有名字, 例如Amsterdam、Putman. 鹽水溪上游為今台南永康一帶的鯽魚潭, 此鯽魚潭今已淤積成陸. 圖中水潭上畫有水鴨與飛鳥, 潭邊並畫有一「別墅」, 別有一番悠閑的風味. 此地從荷蘭時期到清代一直徵收漁稅, 清代文獻中也記錄只要此地稅收好的話, 那台南一帶的稅收就不會有問題.

https://the.nmth.gov.tw/nmth/zh- ... f-822f-56e0ef573f67

建築
其空間布局與機能反映著人類社會組織對空間的掌握; 其構造、技術則呈現人類於科學的認識與詮釋進程, 以及對環境的適應;其表現形式, 即在前二者基礎上完成的形體所承載的審美觀價值, 更是人類文明的具體表徵. 如果說建築是人類社會的文化與歷史結晶, 能具體呈現時代思想、美學, 那麼, 在這個有著多元文化與人群的島嶼上也必然有著相稱的建築, 記錄著台灣歷史的豐富. 史前先民、原住民、荷蘭人、西班牙人、漢人、日本人,用不同的身份與角度, 各異的材料與技術, 在這片土地上構築他們因著生活、產業、宗教信仰、統治、軍事需求的各式建築. 而這些, 有些已是遺址、遺跡, 也有些正逐漸消失中. 且循著這些不同人群在各時期中, 為諸多需求所造;功能或純粹、或複合;構造或單純、或繁複;風格或質樸、或華麗的建築及其構件, 閱覽這固結在空間中的台灣歷史.
異文化相遇 > 東、西洋人在台灣 > 荷蘭人在台灣
關鍵字詞:大員、熱蘭遮城、醫院、刑場、鐵匠作坊、市場、附城、棱堡、烏特勒支碉堡
由紅色屋頂的平房組成的方形區域是大員市鎮, 另一側上下兩層不規則方形碉堡建築則為熱蘭遮城, 兩側間的空地上則有醫院、刑場、鐵匠作坊、市場等設施. 整個大員島向南(前方)延伸與台灣本島相連. 荷蘭人藉由熱蘭遮城的上層城堡、四角附城以及棱堡、半月堡建築, 確保他們在台灣的地位. 而熱蘭遮城南方高地上的烏特勒支碉堡, 是為了預防颱灣原住民自陸地來襲而設立, 上面架設大炮, 是保護熱蘭遮城的重要工事.








https://the.nmth.gov.tw/nmth/zh- ... a-a904-f89d1123517c
異文化相遇 > 東、西洋人在台灣 > 荷蘭人在台灣
館藏編號:2010.018.0009
關鍵字詞: 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韋麻郎、熱蘭遮城、甘治士、西拉雅
本書收集了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成立后, 於亞洲各地活動的許多航海日記、旅行記, 為研究十七世紀前期荷蘭人海外擴張事業一本重要參考書, 也可謂是第一部荷蘭文的旅行見聞紀的大部頭集成. 書中內容從Cornelis de Houtman於1595年第一次東印度航海至1630年代荷蘭人的航海紀錄、報告. 書中有關台灣的部分有韋麻郎(Wijbrand van Waerwijk)航海記, 內容包括他於1604來澎湖求市經過, 后遭明朝官員諭退. 另外尚有Seyger van Rechteren東印度旅行記(此人於1629-1632來亞洲, 並附有一張熱蘭遮城初建之時的版畫(約1630). 本書也收錄荷蘭首位來台新教牧師甘治士(G. Candidius)關於南部原住民的民族志描述〈台灣略述〉(Discours ende cort verhael van 't Eyland Formosa)一文. 此文是甘治士對台南一帶平埔西拉雅原住民社會、文化、宗教等的描述, 為其親身觀察所得, 日後被不斷引用, 成為十七世紀西方介紹福爾摩沙情事的重要參考.



魚卡子
也稱作骨質兩頭尖器、兩頭尖骨器, 是台灣舊石器時代的釣鉤, 功能如同魚鉤. 人們將動物肢骨研磨成枝狀, 兩頭成尖突狀的骨器, 在中間磨成凹槽后綁上用植物纖維作的細線, 將之塞入作為誘餌的小魚體內進行漁釣, 骨器會卡在魚的咽喉, 使得魚無法掙脫.
參考來源:
1.中研院台灣考古數位典藏博物館(主題展覽; 恆春), 歷史語言研究所, 2012/07/04.
2.台灣大百科全書 骨質兩頭尖器, 文化部, 2013/01/03.




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系收藏(小馬洞穴遺址出土)
關鍵字詞:偏鋒砍器、砍砸器、舊石器時代、中鋒砍器、石器
偏鋒砍器是砍砸器的一種, 指的是只經單面打剝形成刃邊, 刃的一邊是打擊面、另一邊是原石皮, 故鋒刃只在器物的一側. 一般推測可用來切、割、削, 以製成各種工具或處理食物, 是舊石器時代的刀片. 若鋒刃兩側都經過打擊, 使得鋒刃位於中央則稱為中鋒砍器.



由魚骨、獸骨所製成的細尖狀物, 長度與直徑都不一定, 功能與形狀近似今日所使用的縫衣針. 較粗的一端通常有人為孔洞, 作為綁線、穿線之用. 一般相信人們會利用動物的筋或植物纖維作成的麻線穿過骨針以縫製衣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01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吃飽了混天黑

Rank: 5Rank: 5

積分
15107
6
 樓主| Unknown 發表於 2020-6-15 16:48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Unknown 於 2020-6-16 17:11 編輯

https://the.nmth.gov.tw/nmth/zh- ... a-a904-f89d1123517c
異文化相遇 > 東、西洋人在台灣 > 荷蘭人在台灣
館藏編號:2010.018.0009
關鍵字詞: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韋麻郎、熱蘭遮城、甘治士、西拉雅
本書收集了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成立后, 於亞洲各地活動的許多航海日記、旅行記, 為研究十七世紀前期荷蘭人海外擴張事業一本重要參考書, 也可謂是第一部荷蘭文的旅行見聞紀的大部頭集成. 書中內容從Cornelis de Houtman於1595年第一次東印度航海至1630年代荷蘭人的航海紀錄、報告.書中有關台灣的部分有韋麻郎(Wijbrand van Waerwijk)航海記, 內容包括他於1604來澎湖求市經過, 后遭明朝官員諭退. 另外, 尚有Seyger van Rechteren東印度旅行記(此人於1629-1632年來亞洲, 並附有一張熱蘭遮城初建之時的版畫(約1630). 另外, 本書也收錄荷蘭首位來台新教牧師甘治士(G. Candidius)關於南部原住民的民族志描述〈台灣略述〉(Discours ende cort verhael van 't Eyland Formosa)一文. 此文是甘治士對台南一帶平埔西拉雅原住民社會、文化、宗教等的描述, 為其親身觀察所得日後被不斷引用, 成為十七世紀西方介紹福爾摩沙情事的重要參考.


早期的居民 > 多樣的生活適應 > 墾丁遺址
國立台灣博物館收藏(大坌坑遺址出土)
關鍵字詞:大坌坑、新石器時代、陶器、粗繩紋陶
大坌坑文化是台灣新石器時代最早的一層文化. 此期陶器通稱為粗繩紋陶, 即陶器上帶有繩子紋飾者, 紋飾可能是將繩子捆綁於器具上, 對陶器進行拍印或滾壓而形成. 此類陶器多於口緣以下帶有繩紋, 口緣或局部肩部以上帶有划紋. 重要出土遺址包括:新北市大坌坑遺址、台北市芝山岩遺址、台北市圓山遺址、台南市南關里遺址、澎湖縣果葉遺址、高雄市鳳鼻頭遺址、台南市八甲遺址、台東縣長光遺址等.
複製來源:國立台灣博物館
-
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系收藏(老番社遺址出土)
關鍵字詞:玉矛、台灣玉、磨製、墓葬、石矛、穿
玉矛屬於尖器, 多采台灣玉或其他容易片解的玉材以磨製製成, 通常出於墓葬, 作為陪葬品用. 相同形制而以石材打制、磨製者稱為石矛, 被認定為狩獵工具. 玉矛器身扁平, 形狀近於窄長的等腰三角形, 三角形相對稱的兩邊具有利刃稱為刃邊, 兩刃邊略向外拱並交會形成一尖端, 稱為尖鋒, 刃邊與尖鋒構成器身的刃部. 與尖鋒相對沒有刃的那一端稱為底部, 是器身之上與安柄有關的部分. 「穿」是指孔洞, 依所在位置分為中穿與側穿兩種.
仿製品




關鍵字詞:玦、玉、考古
早在日本時代鹿野忠雄先生就發現台灣史前時代有多種不同類型的玦形耳飾, 其中有些類型還和東南亞地區特別相像. 而在台灣的考古發掘中, 東部地區因為有玉礦分佈, 因此這個區域的史前文化也以「玉器工業」而著名, 所謂的「玦」這種裝飾品也常有發現. 由於考古出土的玦形耳飾有清楚的資料, 尤其是許多都是墓葬里的陪葬品, 它們也常出土在人頭骨的兩側耳朵的部位, 顯示這種器物的功能的確是用來當成耳環佩帶. 而且不只有玉質的玦形耳飾, 也有少數的玦形耳飾是用板岩製成的, 相當特別. 除了卑南遺址, 在台北的芝山岩遺址以及宜蘭的丸山遺址, 也分別在1979年以及1990年代後期的發掘中發現過形制獨特的人獸形玉玦耳飾, 這也被學者用來討論三個文化之間可能有的互動和關聯.
-
國立台灣博物館收藏(圓山遺址出土)
關鍵字詞:大坌坑文化、訊塘埔文化、圓山文化、新石器時代、石斧、有肩鏟形器、安山岩
台灣北部的大坌坑文化層上方普遍出現訊塘埔文化的文化層, 而圓山文化則是繼訊塘埔之後廣泛出現於台灣北部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 距今約3,300-2,300年左右. 圓山文化中最具特色的石器即為有肩石斧, 也稱作有肩鏟形器. 主要以安山岩磨製而成, 略呈鏟狀, 斧口寬而柄部窄, 柄部兩側有肩, 下端則為有弧度的刃邊. 關於有肩石斧的用途, 有認為應該如同現代的斧頭一樣, 是橫向揮舞以劈砍的工具. 但也有認為較像是用來下挖向後扒的農具.
參考來源:宋文薰、連照美, 台灣史前時代人獸形玉玦耳飾, 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 44(1984), 148-169.



早期的居民 > 多樣的生活適應 > 墾丁遺址
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系收藏(膽曼遺址出土)
關鍵字詞:網墜、石、新石器時代
網墜是搭配漁網使用的漁撈工具, 將多個網墜系在漁網周端處, 於撒網時可以加速下沉並有固定漁網形狀的功用. 網墜是台灣考古遺址常發現的文物;有帶槽卵形、法碼型、兩縊型、三縊型等形制. 多以卵狀岩礫石、小礫石、泥質砂岩、頁岩或板岩為主, 也有貝網墜.
參考來源:
1.中央研究院台灣考古數位典藏博物館(史前人類生產活動:漁撈生活), 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
隆田考古展示室收藏(石橋遺址出土)
關鍵字詞:紡輪、陶、新石器時代
紡輪是紡線、捻線的工具, 多以陶土捏塑, 再予以穿洞、燒制而成, 直徑約為2到5公分. 台灣新石器時代各文化遺址出土之紡輪器形多為圓錐形, 其中又可細分為單錐形、雙錐平均形、雙錐不平均形.
仿製品




國立台灣博物館收藏
關鍵字:德川家康, 肥前日野江, 有馬晴信, 高山國
1609年(日本慶長14年), 在德川家康的諒解下, 肥前日野江城主有馬晴信派遣部下士卒對台灣進行調查, 此掟書因此派遣遣遣所錄關於台灣之情報. 有馬晴信在視察台灣 時對士卒訓示的心得書中記載「一切行事順利無障礙之餘, 大明與日本船隻可在高山國會合, 商議買賣地點」 , 可知調查應以於台灣進行對中國的走私貿易可能的探尋為 主.
關鍵字詞: 李旦, 朱印, 朱印船, 江戶, 幕府, 代官, 平野藤次郎
從1604年到1635年間, 約356艘朱印船先後取得特許在亞洲各地進行貿易. 初期, 台灣的物產只有鹿皮, 日本人主要是將銅, 鐵, 葯, 罐賣給中國人. 自中國人手中買入生絲, 布匹, 從荷蘭人手中買入印度或歐洲商品. 從統計表可看到元和年間來台灣進行貿易的主要為中國甲必丹李旦. 長崎代官末次平藏, 以及同時為幕府代官, 京都商人的平野藤次郎, 也都來到台灣與當地居民或 自中國來航的船隻進行貿易.






圖中的船為末吉孫左衛門(1570-1617), 獲得幕府將軍發給朱印狀、特許進行海外貿易的船隻, 原圖稱為末吉船. 末吉家主要從事日本與安南(今越南)間之貿易. 原圖由畫師北村忠兵衛所作, 1634年(寬永11年)奉予京都清水寺, 同寺另藏有1632年、1633年(寬永9年、10年)同由末吉家奉獻之朱印船彩繪.







異文化相遇>東,西洋人在台灣>日本覬覦台灣
關鍵字:朱印, 朱印船, 朱印狀, 江戶, 幕府
朱印船是日本江戶時代初期獲得幕府將軍特許軍隊海外貿易, 併發給許可證的船隻. 結合了中國帆與歐洲式船體, 載重有500-750頓, 是日本海上貿易的主力船艦. 船體長約42公尺, 加上船首帆的桅杆可逾60公尺. 跨國航行許可證上附有航行目的地以及批准日期, 並蓋有將軍的紅色官印, 由此被稱為朱印狀, 朱印船也因此得名. 而德川家康執政之初為強化政權並收通商貿之利, 約於1602年發給朱印狀並送出書信給諸國, 要求諸國家准予貿易並直到1635年, 江戶幕府為尋求國家安全重新分配鎖國令, 海外貿易因此遭到限制, 朱印船, 朱印狀制度也隨之廢止.

https://the.nmth.gov.tw/nmth/zh- ... 2-9d82-77f5cb286637



荷蘭海牙國家檔案館收藏
關鍵字詞:豐臣秀吉、德川家康、幕府、朱印船、朱印狀、荷蘭
十六世紀末, 日本戰國時代接近尾聲, 豐臣秀吉為了掌握海外貿易的利潤與新技術, 以頒授合法貿易證書的方式來掌握海外貿易權. 德川幕府也接納此一政策併發揚光大. 從1604年到1635年間, 約356艘朱印船先後取得特許(朱印狀), 在亞洲各地進行貿易. 主要貿易地點包括台灣、馬尼拉、東南亞各國. 此即1609年幕府將軍德川家康授與荷蘭船長Jacques Groeneweg的朱印狀.


朱印船主要貿易地點包括台灣、馬尼拉、東南亞各國. 由於日本需要中國的貨物但不能直接到中國進行貿易, 所以日本商人只好南下到台灣與中國商人會合, 在此進行生絲、布匹、金銀等商品的交易, 使得台灣成為中國、日本二地商人的貿易轉運站. 這張圖描繪17世紀荷蘭時代朱印船前來台灣交易的景象.
https://the.nmth.gov.tw/nmth/zh- ... 8-9c8a-7a43eb564331

達悟、雅美、銀、銀盔、冶金、鳥居龍藏
達悟族(Tao)也稱雅美族(Yami), 分佈於台東蘭嶼島, 除了精湛、優美的拼板船工藝外, 也是台灣唯一擁有冶金工藝技術的原住民族, 銀盔的製作便是代表. 根據研究, 製作銀盔的原料來源主要是觸礁沉沒商船上的銀幣或透過交易所取得的銀元. 鳥居龍藏在1897年(明治30年)調查紀錄中寫道:當船靠岸的時候, 島上的蕃人爭先恐後似的駕著獨木舟過來, 每一個人都喊著:Peark! Peark!(銀)…為什麼喜歡銀幣呢?拿銀幣作什麼用途呢?結果我查出了原因. 土人一旦有了銀幣就放進陶瓮里燒熱, 然後拿出來用石頭打成薄片, 以製造男子頭盔、女子頭飾、頸飾、臂飾等. 本件共有14塊銀片打制、穿洞,以銅線相結, 連接成一銀盔. 打制方法系先將銀片打造成寬約5公分長圓弧形薄片, 再套於木模上由下往上層層圈繞, 並以銅線穿過小洞固定銀盔呈圓錐狀. 最頂端在內側以麻線結成11公分長的環帶, 以利弔掛並在前方保留二個眼洞, 作為觀看之用.
參考來源:
1.鮑克蘭, 蘭嶼雅美族的金銀工藝與銀盔,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27(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969).




關鍵字詞:西班牙、雞籠、淡水、聖薩爾瓦多城
此模型是根據維拉(Pedro de Vera)繪於1626年艾爾摩莎島西班牙人港口描述圖製作. 本圖描繪西班牙人佔領的北部雞籠、淡水一帶, 表現西班牙人對17世紀初期北台灣地理形勢的了解. 圖上標記6為聖薩爾瓦多城, 淡水河為圖中的大河(Rio grande). 標記14的聖‧卡塔莉娜海灣大約是今蘇澳港灣一帶.

https://the.nmth.gov.tw/nmth/zh- ... 1-96da-9bacc658c34b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01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吃飽了混天黑

Rank: 5Rank: 5

積分
15107
7
 樓主| Unknown 發表於 2020-6-16 16:13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Unknown 於 2020-6-18 00:38 編輯


17世紀台灣島內族群的互動與關係
16、17世紀的台灣, 是一個漢人、日本人、歐洲人與原住民文化并行發展的時期, 由於各民族之間不同的利害關係及文化差異, 造成了各種矛盾、衝突與合作, 交織成複雜的族群關係.


平埔西拉雅原住民奔跑逐鹿圖
異文化相遇 > 17世紀台灣島內族群的互動與關係 > 原住民與外來者
館藏編號:2002.006.0055
關鍵字詞:荷蘭時代、西拉雅、福爾摩沙人、原住民
此圖出自德國人司馬爾卡頓(Caspar Schmalkalden) 1642-1652年的遊記《東西印度驚奇旅行記》(Die Wundersamen Reisen des Caspar Schmalkalden nach West- und Ostindien 1642-1652). 他於1648年6月抵台灣, 將所見所聞透過文字與素描如實記錄下來, 日記中清楚描述了台灣及島上的住民, 也留下多張珍貴的手繪畫, 包括這張福爾摩沙人圖. 他在遊記中提到狩獵之外, 福爾摩沙人最大的樂趣在於賽跑, 那是在村落中固定的地方舉行, 為此年輕人在慶典中相互斗走. 奔跑時藉由手上的鐵環來製造清脆的聲響, 使他們在跑步時能聽著協調步伐、輕快小跑.

荷蘭人舉行地方會議圖
此圖出自德國人司馬爾卡頓1642-1652年遊記《東西印度驚奇旅行記》. 1636年荷蘭台灣長官普特曼斯(Hans Putmans)於新港社召集歸順村社代表, 舉行合約確認儀式. 此後, 新任長官幾乎都會與南北各村社的首長會面, 以鞏固兩者間的聯盟關係. 1644年的會議擴大舉辦, 分為南北二路召開, 為地方會議第一屆. 一直到1659年為止, 公司每年都召開地方會議. 此圖為德國人司馬爾卡頓於1648年來台所見地方會議集會的情況.






文化相遇 > 17世紀台灣島內族群的互動與關係 > 新舊勢力的矛盾衝突
館藏編號:2003.015.0182
關鍵字詞:荷蘭時代、日本人、濱田彌兵衛、荷蘭台灣長官
此圖出自法倫泰因(François Valentijn)1726年 新舊東印度志一書. 日本人早於荷蘭人來到台灣貿易, 17世紀初日本的朱印船已航渡台灣進行貿易. 荷蘭人據台後禁止僑居日本華人來台貿易, 並對日本人自台灣輸出貨品課稅, 日本人相當不滿, 拒絕納稅. 1628年, 一艘日人來台貿易船被荷蘭人拘留, 船長濱田彌兵衛憤而率眾入熱蘭遮城劫持台灣長官奴易茲(P. Nuyts), 迫其簽訂條約並交換人質. 這張圖便是描繪濱田彌兵衛挾持奴易茲的情景, 圖右坐在椅子上的便是遭脅持的奴易茲. 日荷在台灣的貿易衝突事件後來愈演愈烈, 日本幕府因此禁止荷蘭人在平戶的貿易. 荷蘭人不得已以奴易茲為人質, 遣使赴日請求重開貿易, 此事件一直到1636年奴易茲獲釋后才告一段落.



此為17世紀來台貿易的日本商人. 早在荷蘭人與西班牙人來台之前, 日本人與中國人已來到台灣進行貿易活動, 足跡遍布台灣南北. 當時持有渡航許可證的日本船隻稱為朱印船. 日本船之所以渡航前來台灣西部沿海貿易, 除收購鹿皮外主要是與對岸來航的中國船相會, 以躲避明朝嚴厲的海禁, 遂行走私貿易. 日本人也因此在今台南一帶形成村落, 台灣北部以及澎湖群島也都有日人活動的蹤跡.

原住民與外來者
16世紀中葉以前, 台灣原住民社會基本上仍保持長期穩定的狀態. 但隨著東亞海域的貿易興起, 中國、日本、荷蘭、西班牙等各地的商人組織, 紛紛來到台灣經營貿易活動, 與原住民的接觸日趨頻繁並對原住民社會帶來影響. 部分原住民除了與外來者進行交易, 也會主動選擇對自己部落有利的外來者為合作對象, 甚至接受其傳入的宗教以擴張本身的勢力.

https://the.nmth.gov.tw/nmth/zh- ... 9-82dd-6956e4c9d033


生理人
異文化相遇 > 17世紀台灣島內族群的互動與關係 > 新舊勢力的矛盾衝突
關鍵字詞:生理人、漢人、福佬海商、明朝
此為17世紀在台灣的中國商人,當時被稱為生理人. 16、17世紀與包括西班牙在內的西方人接觸較頻繁的漢人, 主要是從事貿易的商人, 尤其是福建省的海商, 結果這些生意人就成為西班牙人對漢人的簡便通稱, 以閩南語音拼寫為Sangley. 台灣在歐洲人到來之前, 已是明朝跟日本二地商人會合貿易的地方, 許多福佬海商也活躍在台灣, 將台灣做為貿易的根據地.
仿製品
類型:人模
-
新舊勢力的矛盾衝突
荷蘭人佔領台灣南部以後, 對當地交易活動帶來衝擊, 特別是中國與日本商人. 1628年荷蘭駐台灣長官與日本商人因徵稅問題爆發交易糾紛, 日本商人濱田彌兵衛在談判過程中趁機挾持荷蘭長官納茨(Pieter Nuyts), 迫其簽訂條約並交換人質. 這起事件造成荷蘭人被迫中斷在日本平戶的貿易活動直到1632年才重新開啟.

https://the.nmth.gov.tw/nmth/zh- ... 2-9e14-e59cd2c6acd5

荷蘭西班牙對抗
西班牙在1571年佔領菲律賓的馬尼拉作為其東亞貿易總部后, 又於1626年為對抗荷蘭而佔領台灣北部, 直到1642年被荷蘭擊敗才撤離台灣. 相較於荷蘭人在台灣的經營, 西班牙人顯得較為消極. 他們傳教的蹤跡也許到過台灣中部與東部地區但真正有效控制的地區, 僅限於雞籠、淡水一帶且對中國及日本的貿易與傳教, 亦未獲得太大成果.


荷蘭台灣長官
關鍵字詞:荷蘭、台灣長官、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
此為荷蘭台灣長官的塑像. 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領有台灣期間因台灣屬公司的殖民地, 故設最高行政長官, 與評議會共同處理台灣商務、行政事宜. 荷蘭領台的1624至1662年共有12位台灣長官.

https://the.nmth.gov.tw/nmth/zh- ... d-a4d7-a6270ebe9074

西班牙傳教士
關鍵字詞:西班牙、道明會、北台灣、原住民
此為西班牙道明會(Dominican Order)傳教士塑像. 西班牙人據有北台灣, 除了戰略與貿易因素外, 另一項極重要的因素就是在台灣傳教以及借台灣為跳板進入日本及中國傳教. 當時來台的傳教士以天主教道明會為最大宗, 在等待進入日本跟中國傳教的同時許多道明會的傳教士們在北台灣向原住民努力宣傳天主教教義, 並同時記錄下北台灣許多原住民的生活習俗與文化. 道明會傳教士在西班牙人1642年撤離台灣后也大致隨之離開, 直到1859年以後才重回台灣傳教.


台灣第二位新教牧師佑紐斯(Robertus Junius)肖像
館藏編號:2003.015.0116
關鍵字詞:佑紐斯、尤羅伯、Robertus Junius、新教、牧師、巴達維亞、雅加達、康第紐斯、教理問答
佑紐斯又譯尤羅伯, 是17世紀來台傳教第二位新教牧師, 出生於鹿特丹. 他在1629年抵達巴達維亞城(今印尼雅加達, 荷蘭東印度公司巴達維亞總督顧恩(Jan Pieterzoon Coen)指定他到台灣, 去當甘治士牧師(G. Candidius)的助手. 佑紐斯牧師在台傳教甚久, 以本土化的方針為台南平埔原住民編寫教理問答等教材. 1636年荷蘭人在新港社舉行的村落歸順集會也是由佑紐斯牧師居間斡旋.





1644年赤崁地區農地與道路圖(古版)
異文化相遇 > 漢人在台灣 > 17世紀漢人來台開墾
荷蘭海牙國家檔案館提供
關鍵字詞:荷蘭時代、鹽水溪、二仁溪、鯽魚潭
此圖描繪十七世紀荷蘭時代從鹽水溪到二仁溪一帶所墾田園. 圖中綠色代表稻田、蔗園,黃色表示道路. 每一塊田地上均標有名字, 例如Amsterdam、Putman. 鹽水溪的上游為今台南永康一帶的鯽魚潭, 此鯽魚潭今已淤積成陸. 圖中水潭上畫有水鴨與飛鳥, 潭邊並畫有一別墅, 別有一番悠閑的風味. 此地從荷蘭時期到清代便一直有漁稅的徵收, 清代文獻中也記錄只要此地的稅收的好的話, 那台南一帶的稅收就不會有問題.
仿製品




1654年大台北古地圖(古版)
荷蘭海牙國家檔案館提供
關鍵字詞:淡水、基隆、原住民、漢人、17世紀
此張地圖重點在描繪港灣、河流交通要道, 以及沿岸村社. 圖中標有1至61號的阿拉伯數字, 左上角為各號的說明文字. 這幅古圖描繪了當時淡水河流域、基隆一帶原住民部落、防禦工事、教會、港灣的地點, 以及山嶽、水文資料, 對於了解17世紀北台灣及北部平埔族群之歷史與生活面貌有極為重要的參考價值. 同時也反映了16、17世紀北台灣除了原住民外, 漢人與外來民族早已在此活動的事實.




鄭成功與荷蘭人的締和條約
異文化相遇 > 漢人在台灣 > 漢人社會的形成
荷蘭(海牙)國家檔案館收藏
關鍵字詞:鄭成功、荷蘭、鄭荷合約、熱蘭遮城
從1661年5月開始, 一直到1662年2月, 經歷了鄭成功9個月包圍后熱蘭遮城內的荷蘭人終於獻城投降, 鄭荷雙方在1662年2月1日簽訂正式合約. 荷蘭人寫了條約18條, 鄭成功以中文寫了16條, 雙方互換條約, 荷蘭人撤離台灣, 開啟鄭氏在台的統治. 此條約為荷蘭人所寫的18條條約, 這份合約見證了台灣史上首次的台灣統治權轉移.

https://the.nmth.gov.tw/nmth/zh- ... 6-ad76-5c3723b414af

1683年鄭清澎湖海戰圖
關鍵字詞:澎湖海戰、施琅、劉國軒、媽祖
1683年鄭氏政權與清軍在澎湖的海戰, 也是鄭氏的存亡之戰. 1681年鄭經逝世子克塽嗣位, 鄭氏內部發生內鬥, 清廷決議命施琅為水師提督主導征台, 鄭軍則以劉國軒及諸將駐守澎湖.  1683年7月施琅率軍進攻澎湖。劉國軒認為當時常有颱風來襲, 因此不必太過慌張。在決戰日中果然有風勢出現但一開始是讓清軍逆風的北風, 隨著颱風經澎湖北方海面風向忽轉吹南風使劉國軒措手不及因而戰敗. 此海戰圖除了描繪鄭清二軍交戰外, 由於傳說媽祖顯靈護航清軍作戰, 因此畫面上方繪有媽祖率領軍士抵抗鄭軍. 本幅原件收藏在荷蘭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 藏有七幅媽祖神跡圖, 有關台灣部分除了本幅外, 還有湧泉給師、大辟宮殿、託夢護舟三幅, 皆呈現媽祖協助清廷征台. 事後由施琅推奏, 康熙冊封媽祖為天後. 清廷如此推崇媽祖神績也意味藉此宣傳征台的正當性.








唐山過台灣
17世紀台灣有廣大的未墾荒地, 對地狹人稠的中國東南沿海居民來說極具吸引力. 然而, 1684(康熙23年)清廷將台灣納入版圖后實施嚴格的渡台限制, 試圖限制福建及廣東地區的移民渡海來台拓墾. 回望歷史, 先民們即使面對「黑水溝」的阻隔, 面臨重重關卡仍前仆後繼, 冒險前來尋求可以安身立命的新天地.
清代、二岸貿易、鹿耳門、攜眷渡台、偷渡
這艘單桅中式帆船是當時往返台灣海峽二岸進行貿易的小型商船, 擔負在台灣與福建之間運輸人、貨任務. 清朝統治台灣初期, 以台南鹿耳門為唯一的合法對渡正口, 同時也對往來兩岸的船隻加以限制和規範. 為了方便識別航行於中國沿海的船隻, 規定船隻兩側須寫上船隻的船籍地並以顏色作為不同省份船隻的區別. 當時來到台灣的船隻必須先到鹿耳門接受海口官兵的稽查, 才能航入台江內海抵達府城. 這艘商船上人員包括一位出海(船主)、負責掌控風帆的亞班及數名正在整理貨物的水手. 另外還有幾名合法取得渡台許可證的移民, 其中靠近船頭處坐著一對夫婦, 可見在這個時間點官方是許可漢人移民攜眷來台的. 除船員和合法移民之外, 有幾位試圖躲避官兵查緝的非法偷渡客正從船艙隱蔽處探出頭來觀察情形, 等待偷渡上岸的機會.
-
廣東、潮洲、惠州、渡台、黑水溝、下淡水、檳榔林
鄭阿興
來自廣東省潮州府海陽縣的偷渡客, 生於康熙年間. 和一批批背井離鄉的閩粵居民一樣從潮州府汕頭出海, 希望可以平安橫渡波濤洶湧的黑水溝, 找到新生之地. 為什麼要挺而走險地偷渡?如果可以, 沒有人希望走上這條路. 在施琅消滅台灣的鄭家王朝後, 要到台灣並沒有變得容易點, 甚至可以說比登天還難. 台灣被設為台灣府後不久就發布了渡台禁令, 沒有經官員審驗批準是不能進台灣的. 而且渡台者不準攜帶家眷, 也不許像鄭阿興這樣出身潮州、惠州的人渡台. 雖然渡台禁令的內容與禁弛程度多次變動, 但橫渡黑水溝仍然相當危險. 鄭阿興就是因為在老家「無田可耕、無工可雇、無食可覓」, 而他的阿叔在台灣下淡水的檳榔林和不少說著家鄉話的同鄉一起種田, 農閑時還伐木採薪貼補家用, 因為體驗到「台灣好賺食」而要偷偷把阿嬸帶到台灣, 阿興也就被鼓吹同行. 三個人躲在船腹中, 抱著忐忑不安的心情, 同時期待著新天地的生活.

https://the.nmth.gov.tw/nmth/zh- ... 2-82ac-1da9cbd7a112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01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吃飽了混天黑

Rank: 5Rank: 5

積分
15107
8
 樓主| Unknown 發表於 2020-6-17 16:24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Unknown 於 2020-6-18 18:03 編輯


黃祿(1820年-1866年), 清治台灣台北艋舺人, 著名企業家. 籍貫福建泉州泉安, 從事樟腦及木材生意, 死後由其妻吳氏續掌產業, 人稱為黃阿祿嫂(簡稱黃祿嫂), 為古代諺語「第一好張德寶;第二好黃阿祿嫂;第三好馬悄哥」里的艋舺第二富豪. 19世紀時傳統郊商逐漸弱化, 台灣貿易擴大至全世界, 除了黃祿伉儷之外部分以新經營方式與外商合作或對抗的商人, 變為新富階級, 包括買辦出身的台北稻江李春生, 台南的沈德墨、許遜榮, 打狗(今高雄市)陳福謙、陳中和, 苗栗黃南球等, 都是這時代著名企業家.
-
艋舺設市由最早的蕃薯市開始, 由此向東、向南發展出舊街、後街和媽祖宮口街等早期艋舺街市. 艋舺的貿易發展可以淡水的開港為分水嶺, 在此之前以藍菁為出口最大宗;開港后, 藍菁這種土產的染料則因西方印花棉布的大量傾銷, 導致市場急遽萎縮而被淘汰, 出口貨物轉以茶業、樟腦為大宗, 進口貨物則以鴉片為主, 其次為棉、絲織品、煤油、火柴、中藥、煙絲、瓷器等民生消費物品.

https://the.nmth.gov.tw/nmth/zh- ... 9-8d77-837d1c9fe678
https://zh.wikipedia.org/zh-hans/%E9%BB%83%E7%A5%BF

黃氏家廟
主題分類:信仰
地域社會與多元文化 > 清代商業城鎮 > 大稻埕
關鍵字詞:祖先信仰、宗祠、家廟
祖先是台灣人信仰生活的重要部分. 為了感念先祖並祈求保佑, 除了例行的祭拜外, 部分宗族在經濟能力的支持下也會建有脫離居住空間的宗祠或家廟等祭祀場所, 並於每年的特定節日聚集宗親舉行共祭, 使祭祖活動組織化. 雖然台灣在明鄭時期就有移民進入, 但宗祠、家廟的成立時間主要在清末以後. 黃氏家廟也稱黃氏大宗祠, 位於艋舺(今台北市萬華區). 創建於清代道光年間, 原為中國傳統四合院格局, 是清代台灣有名的郊商黃祿嫂捐其私宅及前後土地方建成宗祠, 后又陸續改建而成現貌.

這個博物館收藏10萬多件, 精品不少. 但圖片和文字引用均須特准, 不過照糊的說明可以核對/摘要打字.
https://collections.culture.tw/n ... s_class_browse.aspx




口岸通商
關鍵字詞:陶德、烏龍茶
台灣開港后, 英國人John Dodd(另譯陶德、杜德)於1866年來台, 在北部推廣安溪茶種, 出口台灣茶. 早期台灣茶多為粗製茶, 需運至福州或廈門精製后再出售, 而陶德在大槄埕設立精製廠, 加工烘焙后直銷紐約, 大受歡迎, 自此打開台茶知名度. 茶業的興盛也帶動了北台灣的經濟發展, 讓台北成為政治、經濟中心.















陳賴章墾號的墾照
地域社會與多元文化 > 清代商業城鎮 > 新莊、艋舺
財團法人新北市私立張方大慈善事業基金會提供
關鍵字詞:陳賴章、台北、墾號
1709(康熙48)年, 陳天章、陳逢春、賴永和、陳憲伯、戴天樞等人共同以「陳賴章」為公號申請入墾台北大佳臘地區根據墾照其請求開墾範圍為「東至雷匣、秀朗(約當今永和、中和), 西至八里坌(今八里)、干脰(今關渡, 南至興直山腳內(今林口台地東緣, 北至大浪泵溝(今圓山基隆河舊河道附近)」. 雖然請墾的範圍涵蓋了大部份的台北盆地, 但是墾照上記載的實際開墾面積只有50餘甲.

https://the.nmth.gov.tw/nmth/zh- ... f-a26e-926aef97261e





1874年日軍進攻牡丹社
台灣南端恆春半島上有18個番社, 1871年殺害琉球漂民的為高士佛社, 勢力最強大的則為牡丹社, 日軍因此將兩番社視為主要的攻擊目標. 日軍一開始采和平談判的方式先安撫其他的16個番社, 並保證只要不提供任何援助給兩社, 日本將會保護他們的安全. 1874年5月22日, 日軍在恆春半島四重溪與牡丹社人展開激戰. 不到幾天內,通往牡丹社和高士佛社的最後天然隘口「石門」被日軍攻破, 迫使兩社投降. 清帝國比日本早了10年面臨西方列強的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 但並沒有積極地面對這些由海路進攻的外來勢力, 反而採取消極抵抗的態度. 牡丹社事件的發生點醒了清政府長期以來對治理台灣的消極態度和台灣在國際舞台扮演的重要角色, 也讓洋務運動在台灣的進行有了新的契機.

http://ndaip.sinica.edu.tw/conte ... ;index_info_id=8224
-----






馬偕為人拔牙
私立淡江高級中學校史館提供
關鍵字詞:馬偕、偕睿理、長老教會、拔牙
馬偕(George Leslie Mackay, 1844-1901), 漢名偕睿理, 加拿大長老教會宣教師. 1872年來台灣傳教, 宣教期間陸續在淡水設立偕醫館、牛津學堂和女學館, 長期進行傳教、教育及醫療工作, 足跡遍布台灣北部和宜蘭、花蓮等地. 馬偕在巡迴傳教時會在當地尋找空地, 先唱聖歌再替民眾免費施藥治病, 通常患者們是站著拔牙, 拔完的牙齒將歸還給患者. 當所有患者治療完畢后馬偕會繼續佈道演說. 馬偕拔牙的工具最先是委託本地鐵匠按造需求製作, 之後馬偕回加拿大述職途經紐約才買了一套拔牙工具. 而除了馬偕以外, 他還有幾位學生能獨立進行拔牙的工作. 這張照片記錄馬偕為民眾拔牙時的情景, 左邊戴帽的黑須男士是馬偕. 馬偕幫民眾拔牙的醫療服務獲得好評, 也降低了本地人對於基督教的歧視與對立, 而能以較友善的態度去看待基督教.

https://the.nmth.gov.tw/nmth/zh- ... f-8180-4bb30b9e9fc4

-












李春生
關鍵字詞:買辦、大稻埕、洋行、茶葉
北台灣淡水成為通商口岸后, 看好茶業商機的洋行進駐北台灣從事茶葉貿易, 英商陶德經營的寶順洋行與買辦李春生另以 Formosa Tea之名, 將台茶以帆船直接輸出到美國, 不經廈門轉運, 獲得巨大利潤. 李春生出生於廈門, 15歲受洗為基督徒, 精通英文. 台灣開港后以買辦身份受聘於陶德, 協助引進福建安溪茶苗在北台灣推廣種植. 李春生亦自組商號經營出入口貿易, 將糖、茶、煤、樟腦等運銷南洋、美國等地. 李春生政商關係良好, 也投資現代化公共事業, 於劉銘傳任台灣巡撫時投資鐵路建造、煤礦修復, 亦曾與板橋林家的林維源合資打造大稻埕的建昌街、千秋街(今貴德街), 建西式洋房.

板橋林家著名大宅沒來得及看, 不過在廈門鼓浪嶼參觀了林家重建花園.













































蚵仔煎/海蠣煎





原漢相遇
漢人移民大規模來台開墾耕作, 使得18世紀後漢人聚落已遍布西部平原, 造成清代台灣社會的劇變. 平埔原住民固有的生活習慣與空間領域, 受到漢人拓墾的土地需求及水田化的影響, 難以維持原有狩獵、旱作的維生方式. 平埔原住民與漢人互動頻繁, 共存於西部平原, 共同被納入清朝的行政體系下, 其傳統生活方式與文化也隨之轉變.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01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吃飽了混天黑

Rank: 5Rank: 5

積分
15107
9
 樓主| Unknown 發表於 2020-6-18 00:15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Unknown 於 2020-6-18 19:32 編輯


頭城搶孤
源自於清代, 在中元節的普渡后將祭祀的供品提供民眾搶奪, 或有一說是為了嚇退流連忘返的鬼魂, 稱為搶孤. 頭城搶孤是台灣規模最大的搶孤活動, 也為宜蘭縣傳統農曆七月之民間重要活動之一. 高聳參天的搶孤棚以福杉製成的棚柱, 高約十一公尺, 寬約八公尺;其上再以約七、八丈高的青竹編紮成為孤棧;棧上綁系包含魷魚、肉粽、米粉、肉、魚...等多樣食品. 參賽隊伍必須以疊羅漢方式才能攀上塗滿牛油的棚柱及孤棧, 在攀登過程中所割下的食品則丟下棚架供棚下觀眾撿拾, 取下棧尾的順風旗才算奪標. 另外還有水燈遊街之老街巡禮、鬼門關閉前一天之竹安河口放水燈、北管斗陣…等活動, 內容包羅萬象. 從七月一日中元鬼門開的第一天至七月底鬼門關閉的搶孤, 為期一個月, 除了紀念篳路藍縷的開蘭先賢,更結合豐富的宗教傳統與民俗文化活動等.
-
關鍵字詞:三牲、五牲
五牲為民間祭品最隆重的牲醴, 必須包括全豬(若只用豬頭須附上豬尾, 象徵全豬)、全鴨、全雞、全魚、蝦子(或可用內臟類替代, 如豬肚、豬肝, 三牲是五牲中任選三種, 常見為豬肉、全雞、全魚(或全鴨). 這是按造神格位階高低、親疏關係所做的區別, 五牲主要祭拜玉皇大帝、三官大帝等神明, 有時通用於婚喪祭典或還願時所用. 而三牲用途在於祭祀家神、土地公或祖先等與民間關係緊密之神, 三牲擺法亦有所講究, 面對神明, 三層豬肉置於中間, 左側為雞右側為魚. 雞頭需朝向神明而彰州人、泉州人慣於將魚頭朝向神, 同安人則將魚尾朝向神明. 但由於早期是用豬頭, 現在改用三層豬肉祭祀, 本放置在中央位置的豬頭被豬肉所取代, 民間逐漸將其地位退為旁牲, 中間改擺放全雞或全鴨以象徵有頭有尾.
-
鴨賞
地域社會與多元文化 > 信仰 > 頭城搶孤
關鍵字詞:鴨賞、蛋鴨、甘蔗
這個擺放在搶孤的供桌上的是宜蘭相當具有特色的加工食品. 鴨子經過處理后先以鹽巴及香料腌制、再用竹片將鴨體撐開, 經過吹晾、風乾及甘蔗熏制的過程, 延長肉品保存期限, 也增添風味. 是早期宜蘭居民充分利用蛋鴨、物盡其用的表現.
-
關鍵字詞:面龜
龜是古代祭神的牲禮之一, 后因為活龜取得不易逐漸轉為以其形替代. 民間使用各種原料製成烏龜形狀作為祭品, 像是面龜、紅龜粿、米龜等, 內餡常見有紅豆、綠豆、花生. 傳統文化中龜被視為吉祥動物, 代表長壽. 顏色為紅色, 是象徵吉祥之意. 面龜是以麵粉製成, 除了是神誕慶典時常見的祭品外, 它的用途與民間生活十分緊密, 涵蓋人生中生老病死一生的禮儀習俗, 舉凡婚喪、喜慶、過節, 像是長輩壽誕、生兒育女、孩童滿月和周歲、訂婚、成人禮、喪葬、逢年過節等重大日子, 或是事業不順、乞求身健康祭拜時神明所用的祭品.
參考來源:1.台灣大百科全書 面龜, 文化部, 2013/07/29.

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01019&lid=080172
https://the.nmth.gov.tw/nmth/zh- ... 6-a73a-f526e2adf35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hJthjYxCb4


地域社會與多元文化
清代漢人大量移入台灣, 使得台灣全島逐漸形成以漢人為主體的社會. 但因東西向溪流的阻隔, 南北交通往來不便, 漢人移民因應各地自然及人文環境的差異, 分別在各區域形成不同的開墾形態與文化. 在自然環境上, 移民受到地形、水文等因素影響, 建立不同的聚落型態. 在人文環境上, 受原鄉風俗、族群分佈的影響, 也造就了不同的產業與文化. 最終在台灣南北各地, 分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社會.
報馬仔
地域社會與多元文化 > 信仰 > 媽祖繞境
關鍵字詞:報馬仔、媽祖
報馬仔是指傳遞消息的人, 走在迎神或進香隊伍的最前端, 其任務是探查前方路況並即時回報. 行進時沿途敲鑼通知信徒迎神或進香隊伍將至, 也提醒信徒擺設香案迎神. 各地方或不同廟宇的報馬仔造型不同, 通常穿著破舊衣服, 光腳或穿草鞋, 手上持一小鑼. 此外, 身上經常會有許多道具並各具寓意, 例如:豬腳(防止白虎煞)、錫壺(惜福)、韭菜(取久音寓長生之意). 因為頭戴斗笠、身穿補丁舊衣及毛襖, 戴老花眼鏡、褲管一長一短等滑稽裝扮, 讓他成為隊伍中最引人注意的角色之一.


頭旗
關鍵字詞:神明繞境、寺廟文物
頭旗為在廟會的繞境隊伍中所配置的旗幟里, 最前方、且標有此隊伍名稱的旗幟, 其起源主要可歸納三種歸法:由皇帝儀仗演變而來、由古代軍隊的帥旗演變而來、由豎旗祭祖的傳統演變而來. 首先皇帝儀仗, 主要是皇帝行走時陳列於道路兩旁的儀仗, 從一開始階級意義演變成純供禮儀、讓人觀賞之陳設, 成為顯示皇帝威嚴的裝飾物. 軍隊帥旗部分則有指揮士兵之功能且也有軍隊之象徵, 衍伸至現代廟會頭旗甚至有代表神明一說. 最後豎旗祭祖, 主要是為光耀門楣, 後來凡是受過玉帝或皇帝敕封之帝或王之神明, 也可借豎立旗杆彰顯威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3x8dQYEdsI

順風耳、千里眼將軍
千里眼、順風耳、金精、水精、媽祖、神將
媽祖原為中國東南沿海居民信仰的航海女神, 隨移民傳入台灣成為台灣重要的信仰. 每年農曆3月媽祖誕辰時許多廟宇會舉行繞境儀式, 吸引上萬信眾參與隨香. 神轎前方臉色朱紅、能耳聽八方者為順風耳, 而臉色青綠、能眼觀千里者為千里眼. 千里眼、順風耳將軍又稱金精將軍、水精將軍, 傳說他們原來是桃花山上擾亂地方、為害百姓的妖精, 經媽祖收伏而成為隨駕的將軍. 繞境、迎神活動中常見的神將是結合了紙雕(盔帽)、木刻(偶頭)、竹編(篾架)、刺繡(服飾)共四個傳統工藝領域藝術的具體表現;每個部份均有繁複的工序, 方能展現每個神將的特有神韻及匠師獨到的工法, 是觀察民間信仰與傳統工藝結合的最佳代表.





涼傘
關鍵字詞:涼傘、華蓋、車蓋、傘蓋、儀仗、跳鼓陣
涼傘古稱為華蓋, 原是帝王、后妃等出巡時用來遮陽的車蓋或傘蓋, 通常用華麗的刺繡裝飾以彰顯帝王尊貴, 后也用於神駕儀仗之列. 台灣民間習稱涼傘, 其外型為一圓筒狀, 上綉有主神或宮廟名號、八仙、龍鳳等圖案, 並系有兩條劍帶, 下方則綴上流蘇. 在神明出巡、進香時在神轎前方引路, 行進中持傘者須以逆時鐘方向不停旋轉涼傘, 代表生生不息、人人平安之意. 此外廟會中涼傘會立於主神轎前側, 於神明離轎時保護主神免受穢氣污染. 除了在神駕儀仗外, 涼傘也以較小型制出現在拜斗儀式的斗燈, 以及民間藝陣中的跳鼓陣.
-
跳鼓陣
跳鼓陣、花鼓陣、鼓花陣
跳鼓陣又稱花鼓陣、鼓花陣, 通常由七、八人組成, 成員以掌頭旗者為總指揮, 加上以胸前綁雙面鼓的鼓手為中心, 四人執鑼、兩人持涼傘, 伴隨大鼓與銅鑼快慢有序的節奏交相穿梭並變化隊形, 經常以跳躍為舞步(跑、跳、蹲、扭、點)配合著開場、開四門、穿鑼、打圈、龍門陣、拜鑼、開花、八卦陣、蜈蚣陣、巡更而形成完整的表演, 是廟會中節奏性十足的隊伍.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8 22:2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