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1.1億兒童處於「隱性飢餓」狀態,醒一醒!你家飲食結構該調整了

[複製鏈接]
匿名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匿名  發表於 2020-6-16 08:54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在2019年公布了「兒童現狀調查報告」,其中提到:

  全球7億的5歲以下兒童中,約有1.1億兒童正遭受因缺乏必需營養素而造成的隱性飢餓。

  這個比例 相當於每7個5歲以下兒童中,就有1個正在遭受「隱性飢餓」。

  

  我想沒有哪位家長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吃嘛嘛香,身體倍兒棒」的吧?

  可是孩子怎麼還會出現「隱性飢餓」?

  所謂隱性飢餓,通俗點說,就是看孩子吃得不少,但是必須的營養素沒攝入多少。

  根本原因有兩點:

  ①飲食結構不合理;

  ②家長們把營養密度低的食物,當做營養食物給寶寶吃了。

  這兩點加在一起,就會導致寶寶的身體長期「吃不飽」。

  其實,不光是寶寶,很多大人也在面臨著「隱性飢餓」的問題。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資料顯示:全球約有20億人正在遭受隱性飢餓,中國更是有3億人面臨隱性飢餓!

  這其實跟我們的飲食習慣有很大關係。

  還記得那個「膳食金字塔」嗎?

  類似於這個

  

  中國膳食金字塔(2007)△

  這是我國2007年發布的版本,也是被更多大眾所熟知的。

  其實不光中國,各個國家都相應公布了居民膳食金字塔,來指導人們的飲食。

  最具影響力的就是美國農業部公布的「飲食指南金字塔」,我國的則與其大體一致。

  

  美國農業部公布的「飲食指南金字塔」△

  然而,美國公布的「飲食指南金字塔」 推廣了11后,美國各種與不健康膳食習慣密切相關的疾病,例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非但沒有減少,反而持續上升。而且人們的肥胖指數也呈現出年年增長的趨勢。

  美國哈佛大學大眾健康教授威力特博士發現其中的不合理,並提出批判,為了糾正被誤導的飲食習慣,又提出了「威利特健康膳食金字塔」,這也成為了迄今為止最科學、最可行的健康飲食方案。

  

  哈佛飲食金字塔△

  對比一下不難發現,以前依靠攝入比較多的穀物麵包這些主食為主,調整之後,以前穀物多的飲食基礎現在只佔以前的三分之一,整個「金字塔」看起來每種食物的量都更均衡一些。

  然而我們很多家庭,至今仍是每天攝入過多碳水化合物。

  北方人習慣吃麵食,麵條、包子、餃子、饅頭等等,南方人習慣吃米飯,這些食物最主要營養素的就是碳水化合物,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糖類。

  它可以給我們帶來飽腹感,同時為我們的身體帶來熱量,但是吃多了,運動又少的話,熱量消耗不出去,就會轉化成為脂肪。

  

  這也是為什麼我國糖尿病及心腦血管疾病發病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

  就在前段時間,張文宏提到要家長們在特殊時期,早餐用牛奶雞蛋代替饅頭白粥,僅這一個觀點,就被很多網友炮轟。

  對於很多人來說飲食習慣已經養成,想要轉變很難,但更難的是明知有問題還不轉變,甚至認為人家說的不對。

  白粥、饅頭這些食物其實就屬於營養密度低的食物。

  營養密度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同等熱量下,食物中所含的營養素含量。

  那麼所謂營養密度低的食物,就是那些相對熱量高,而且營養素含量還低的食物。

  

  而 白粥、饅頭,碳水化合物多,微量元素少,吃了會飽腹,但並沒有什麼營養價值,所以,家長如果經常給孩子吃這些,那麼孩子就可能存在「隱性飢餓」了,說這兩樣東西是「假營養」都高估他們了。

  也許你還會反駁,說老祖先都吃米飯喝粥,不也好好的嘛?

  這麼說吧,我們現在吃的米可比以前的米要精細的多了,因為我的打磨工藝技術進步,大米最有營養的胚芽被去掉了,這就讓大米丟失掉了很多營養。

  這也是為什麼現在市面上會有專門賣胚芽米的,因為胚芽米遠比大米要有營養,而大米更多的是糖分。

  現在的條件比以前好多了,很多家庭不需要再過以前那種只需要填飽肚子的日子了,所以有條件的話,選擇營養食物。

  除此以外,還有一些真正被家長誤解的「假營養」食物,不少家長也在給孩子吃。

  ●骨湯,說補鈣,但實際上骨頭裡的鈣不溶於水,反倒是脂肪更容易溶於水,喝一肚子脂肪多的水。要補鈣,湯渣都比湯強,不如多吃裡面的肉,可以補充鈣鐵鋅及蛋白質等營養元素。

  

  ●果汁,水果當中富含多種維生素,也叫纖維素,但是被壓榨的時候會損失掉很多纖維素,很進肚子里的多是糖分,喝多佔肚子還有增胖的風險哦。

  家長們,如果你們家還在給孩子吃這些營養密度低的食物,是時候該調整飲食結構了。

  兒童的飲食結構不光關係的孩子的健康,還與孩子的學習成績有一些關聯。

  澳大利亞一項研究發現,一歲嬰兒的飲食結構對他們日後在學校取得好成績至關重要,食用大量水果和乳製品的孩子更容易取得好成績。

  據報道,由納亞冉德(Anett Nyaradi)博士牽頭,來自馬拉松兒童研究所(Telethon Kids Institute)的研究小組發現,飲食健康的一歲嬰兒在5歲和7歲時,學習成績明顯較高。

  (參考文獻:兒童飲食結構影響學習成績[J];中國食品學報;2016年01期)

  第一,活動量做支撐

  真的想讓孩子健康成長,飲食是一方面,但是運動也是很重要的。

  

  攝入的食物需要將多餘熱量消耗掉,孩子平時在學校做操啊、用腦啊、上體育課啊、課間活動啊,這些都算是在活動的,都有在消耗熱量。

  但有的孩子就比較懶一下,課間如果不上廁所都不想離開自己的座位,這就需要爸爸媽媽平時帶孩子做運動了。

  增強孩子的肌肉力量,鍛煉孩子的心肺功能,這都是百利無一害的。所以運動是基礎的。

  第二,主食換一換

  如果家裡一直是米飯、饅頭、白粥這樣的食物作為主食的話,偶爾換一換,換成粗糧,像是玉米、高粱米、蕎麥、胚芽米、糙米等等,這些粗糧當中的微量元素膳食纖維要高很多,所以營養密度也相對高。

  

  不過有一點還是要說一下的,對於孩子來說,腸胃功能相對薄弱,粗糧不容易消化,所以給孩子準備時,可以考慮粗細搭配。最常見的粗細搭配,就是熬粥了,不要光用大米,適量放入一些粗糧,也會相對營養一些的。

  第三,水果蔬菜每天都要有

  對於水果蔬菜來說,固體的要比液體的營養密度大,所以別榨汁啦,直接吃!還能鍛煉寶寶的咀嚼能力和抓握能力,這樣多好呀~

  第四,每天注意乳製品的攝入

  中國營養學會發布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07年》中明確建議:每天每人要飲奶300克或相當量的奶製品。

  

  如果換算成我們常見的液態奶來說,300克奶大致就是300毫升,不過市面上的奶大多都是250毫升或500毫升的, 那麼每人每天要在保證喝一袋(250克)牛奶的基礎上,再攝入一些奶製品,如酸奶、乳酪等,以使奶製品多樣化。

  不過這裡要說一下,每天300克牛奶適用的是6歲以上兒童和普通成人。

  在新的膳食指南中有說到:

  ●4-6歲的學齡前兒童每天要攝入300-600毫升的奶類;

  ●1-3歲的幼兒要攝入不少於相當於350毫升的幼兒專用配方奶粉,不宜直接給孩子喝純牛奶;

  ●6個月-1歲的嬰兒則是每天要攝入600-800毫升(或克)的母乳或嬰兒專用配方奶粉,外加一些輔食。

  第五,肉類優先選這幾類

  

  既然要吃,咱們就吃營養密度高的食物,熱量低還有營養的肉當然是首選。

  例如:魚肉,尤其是海魚,比如三文魚、鱈魚這些魚肉營養密度較高。

  牛、羊、雞,這些肉類的營養密度要高於豬肉。

  有條件的優先選擇這些肉類會更好。

  不過在烹飪過程中應該注意少油、少鹽、少糖,這樣會更健康一些。

  如果寶爸寶媽稍微花點心思,每天保證上面說的食物都攝入到,那麼你的寶寶起步就比別人高,因為「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嘛~更何況,孩子正是長身體的時候,讓身體真真正正的「吃飽」才是關鍵!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8 07:1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