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在天鵝座發現疑似超級外星能量站,揭示外星高端文明或將不遠

[複製鏈接]
匿名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匿名  發表於 2020-5-24 08:49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天文愛好者近年來發現了一顆神秘而奇特的恆星,它的編號是KIC 8462852,俗稱塔比之星(Tabby』s star),NASA官方名為博亞吉安之星(Boyajian』s star)。該恆星位於天鵝座,距離地球大約有1480光年。

  

  科學家通過開普勒望遠鏡對這顆恆星進行了持續的觀測,發現這顆恆星的光變曲線和其他已知的恆星完全不同,它的亮度有數個非周期性的小驟降,而且每次降低的強度是不一致的。另外還有兩次大驟降,第一次大驟降遮蓋了該恆星15%的亮度,另一次則造成該恆星22%的亮度下降。如此大的強度和非周期變化在其他已知恆星的觀測中從未出現過,這令科學家們感到非常震驚和困惑。

  

  一般來說,恆星亮度的變化主要受恆星系統內的行星影響。當一顆系外行星在恆星面前運行,我們稱之為「凌日」,行星「凌日」時恆星的亮度會發生微弱的降低。開普勒望遠鏡通過觀測系外行星「凌日」時恆星的亮度變化,就可以繪製該恆星的光變曲線,光變曲線通常是隨時間作周期性變化的。從恆星的光變曲線中我們可以收集很多關於「凌日」行星的信息,比如該行星的形狀和大小。

  那麼KIC 8462852亮度大幅驟降是行星「凌日」的結果嗎?在我們的太陽系中,木星是所有行星中最大的,木星凌日時卻只能影響太陽1%的亮度。KIC 8462852的大小約為太陽的1.5倍,要使該恆星的亮度下降22%,「凌日」行星的大小則至少要達到恆星大小的一半,這在恆星系統內是不可能的。更直接的否定證據是,開普勒望遠鏡並沒有在該恆星的適當位置探測到如此大的行星存在。因此,幾乎可以肯定KIC 8462852亮度的驟降並非它的行星所能影響的。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KIC 8462852恆星亮度非周期性驟降呢?科學家和天文愛好者給出了以下幾種猜想:

  猜想一:設備故障說

  當觀測到這一現象時,科學家首先想到的是開普勒望遠鏡自身出現了故障,因此觀測出現了偏差,當對望遠鏡和探測器進行全面檢查、重新調試之後發現,一切運行正常。科學家隨後又對觀測到的數據反覆驗證,也沒有發現任何錯誤,因此最終排除了這種說法。

  

  猜想二:彗星雲氣說

  在距離KIC 8462852大約 885天文單位(1天文單位等於地球與太陽之間的距離)的位置確實有一顆紅矮星存在。這顆紅矮星的引力有可能造成奧爾特星雲的彗星雲氣擾動,使其以橢圓形軌道近距離靠近恆星。但是靠彗星雲氣遮擋恆星,使其亮度下降22%顯然是不能令人信服的,因為幾乎不可能有足夠的彗星體量對恆星形成如此大的影響。

  

  猜想三:恆星塵埃說

  一般來說,一顆恆星在誕生之初,確實會有奇怪的亮度變化,就像我們的太陽剛剛形成的時候,周圍會有聚集在一起的塵埃,這些塵埃團可能會阻擋星光。然而,這樣的恆星會有特定的紅外輻射,但KIC 8462852並不是這樣。其他的種種跡象也都顯示KIC 8462852並不是一顆年輕恆星,它是一顆成年的F型恆星,因此這種可能性是極低的。

  

  猜想四:行星爆炸說

  科學家對KIC 8462852進行了高解析度的光譜儀和影像觀察,也透過西班牙的北歐光學望遠鏡進行了光譜能量分佈分析。如果這些環繞恆星的物體之間發生碰撞,那麼應該會產生溫暖的塵埃,併發出紅外線光,但是目前並沒有觀察到任何超量的紅外線能量,因此這些物體不可能是巨大行星之間碰撞產生的殘骸。

  

  猜想五:超級外星設施說

  2009年,開普勒望遠鏡公布了一組觀測數據,恆星光信號波動的現象暗示有一個較大的物體通過了恆星盤面,而這個巨大的物體並不具有行星的特徵,因為它的形狀並非圓球體。當時就有人推測,這個龐大物體有可能是外星人建立的能量站。

  

  2014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外星行星和可居住世界研究中心」的天文學家傑森·賴特(Jason Wright)在論文中說道:「開普勒望遠鏡除了可以探測外星行星,還有可能探測到外星文明建造的巨型空間設施。」「對KIC 8462852的觀測結果,使我們感到這是迄今為止最有希望的『搜尋地外文明計劃』(SETI)的觀測目標。」賴特還指出:「如果一種高端文明能夠有能力在宇宙中搭建巨型設施,那麼它們一定會試圖建造更多類似設施,其結果會有一批不同尺寸和運動周期的設施圍繞恆星運轉。如果這些設施最終完全將恆星圍住,那麼就形成了「完整的戴森球」。」

  

  以賴特為首的一大批天文學家都堅信這個遮蓋KIC 8462852光芒的巨大物體一定是外星智能生命的傑作。為此,他們正在申請使用綠岸天文望遠鏡觀測KIC8462852。那是一架位於美國西弗吉尼亞的直徑100米的大型射電望遠鏡。如果1480光年外有高端文明,它們也許會發出某些可以被射電望遠鏡陣捕捉到的特定電波。

  卡爾達舍夫等級

  1964年,蘇聯天文學家尼古拉·卡爾達舍夫(Nikolai Kardashev)就提出了對外星文明劃分等級的設想,最終他按照外星生物掌握不同能量控制技術的能力確立了外星文明的三個等級,並得到了科學界的認可,我們現在稱之為「卡爾達舍夫等級。具體來說:

  

  等級I :該文明是行星能源的主人,這意味著他們可以主宰整個世界能源的總和。

  等級II :該文明能夠收集整個恆星系統的能源。

  等級III :該文明可以利用銀河系系統的能源而為其所用。

  對照這一等級標準,如果遮蓋KIC 8462852光芒的巨大建築設施真是外星人所為,那麼此類外星生命的文明等級至少達到了等級II的標準,而我們人類的文明程度尚未達到等級I的標準。目前,世界各地諸多科研機構都在搜尋地外文明,科學家的普遍看法是搜尋地外文明的最佳途徑就是尋找恆星周圍龐大的能量轉化設施,因為任何高級文明都需要使用大量的能量,而利用恆星上取之不盡的能量或許是外星人的必然選擇。

  

  但是問題來了,如果以人類現有的文明程度一旦發現了處在更高等級文明的外星生物,並與之建立了聯繫,那麼我們人類種族還有繼續存在下去的可能嗎?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9-2 05:5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