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傳說中的日本右翼歷史教科書

[複製鏈接]

537

主題

1580

帖子

883

積分

貝殼網友七級

愛國華僑(十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88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dy6e 發表於 2005-5-13 13:1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傳說中的日本右翼歷史教科書(簡體中文版)


扶桑株式會社新歷史教科書(市販本)

自262頁起

第2節第2課時 世界大戰的時代

外交斡旋的受挫和軍部的抬頭

受到排斥的日本商品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大國的美國,1929年10月,發生了股票價格大暴跌引發 的恐慌。美國為了保護本國的產業,給外國進口的商品附加了極端高的關稅,1年半之間美國 的貿易減半,從而引發了世界性恐慌。這個時候的美國,還缺乏作為世界經濟第一強國應該 穩定世界經濟的責任感。

由於以上原因,非常依賴對美出口的日本經濟受到極大打擊,街頭充斥著大量的失業者(昭和 恐慌)。農村地區面向美國的生絲出口額也開始銳減,並且,1931(昭和6)年的農業歉收襲擊了 東北地區。如此,在學校里發生了學童連午飯都帶不來、年幼的女兒為了還父母的欠債隻身 跑到都市工作的現象。
面對這樣的不景氣,政府沒做出充分的對應。為此,國民對政黨政治的信賴開始發生搖動。 另一方面,作為緩解經濟危機的手段之一,位於中國東北部的滿洲開始被關注起來。

中國的反日運動
在清朝滅亡后的中國,在各地出現了把持私人軍隊的軍閥(以軍力做為背景的政治勢力)群雄 割據。而中國國民黨的領導人蔣介石,以重新統一中國為目標開始了對各地軍閥的作戰。到 了1928年,蔣介石在北京建立了新的政府,其勢力也基本上行使了對滿洲的管轄(這最後一 句我實在不容易翻譯出他的中文意境,大意如此)。
在中國國內統一過程中,靠著不平等條約掌握中國特權利益的外國勢力,受到了強烈的抵抗 。中國也從而呈現出了國家民族主義(也可翻譯成國家主義、民族主義、國民主義,都是那 一個英語外來語),如此,逐漸變得帶有過激的性質。對於正在擴大勢力的日本更是如此, 抵制日貨,襲擊日本人的反日運動也開始變得活躍起來。

外交斡旋的難行
大正末年到昭和初期,由在議會佔了多數的政黨組成內閣的制度已經穩定下來了。經過這個 時候,做過兩期外務大臣的幣原喜重郎,繼續奉行同英米保持配合、遵守了華盛頓體制,也表 示理解中國的國家民族主義,並且進行了外交協調工作。
1927年,即使南京發生了襲擊外國人的事件,政府對中國也保持了極大的寬大態度。可這一 事件在日本國內,卻作為了他軟弱外交的證明,開始了逐漸強烈的批判。
另一方面,1928年中國政府提出了包括日本在內各國的不平等條約無效方針,被稱之為革命 外交。作為九國家條約保證人身份的美國,日本向其提訴國民黨政權的決議不當。美國政府 對此也沒有什麼回應。由此緣故在日本以軍部為中心的一些人,開始認為以國際外交手段解 決在中利益問題沒有什麼用處。

對軍部極高的期望
1930年,在倫敦召開了以限制護衛艦作為議題的海軍裁軍會議(倫敦裁軍會議)。日本期待的 艦艇數量比至少為日本對英美7:10:10的比率,而日本跟英米的協調的結果是6.975:10: 10。因為比率低於了預先要求,一部分的軍人和贊同他們的在野黨政治家,以這違犯了明治 憲法中天皇的統帥權為由激烈地攻擊政府(統帥權干涉犯罪問題)。濱口雄幸首相也被歹徒襲 擊負了重傷。

雖然軍人介入政治行為違反明治憲法,軍人也被予以告戒。可是,由於有經濟不景氣不安的 社會為背景,而且,對於在中國發生的反日運動和日本在滿洲權益面臨喪失的危險政府毫無 作為。從而引發了對政黨政治的強烈不滿。與政府相對,在軍隊中形成了獨自製定政治政策 並加以執行的將校集團。並出現打算增強軍部的政治的發言權的運動,國民也逐漸變得對軍 部充滿期許。在民間,否定三權分立的明治憲法體制,打算實現國家改造和軍部獨裁體制的 北一輝理論也開始變得活躍起來。對政黨政治的不滿提高了到普遍國民層次。

底下這一段是上文註解
(專用欄)南京發生的外國人被襲事件
蔣介石的國內統一戰(北伐)的途中,1927年3月,佔領了南京
的國民黨軍士兵,襲擊了英、美、日各國的領事館和教會,
出現了對僑民的暴行和掠奪。英美兩國動用了武力反擊,
日本由於幣原外長的方針拒絕了英國的出兵請求,
堅持了不抵抗的原則。派遣至領事館的荒木烏龜雄
海軍大尉也作為命令堅持了這一方針,但在被釋放之後,
由於感到有損軍人的名譽而剖腹自殺。(由於要與1937年的同
名的事件加以區別此次事件被稱為第一次南京事件)。



改變了日本命運的滿洲事變

事變前的的滿洲
由於日俄戰爭的勝利,日本租借了滿洲南部的關東州,而且接收了俄羅斯對南滿洲鐵路(滿鐵 )的營業權。
到了昭和初期(27年)已經有20萬以上的日本人住在滿洲。為了保護關東州及警備滿鐵,當地 駐紮了1萬人的陸軍部隊(關東軍)。關東軍為了更強有力的掌握滿洲,干出了炸死了滿洲的軍 閥?張作林之類的活動,也由此中國人的反日運動也變得更加激烈,對鐵路的騷擾頻繁發生 。更重要的是對日本來說,北有蘇聯的威脅,國民黨的力量從也不可不顧。在這種情形下, 石原莞爾為首的關東軍一部分將校,開始推敲軍事佔領全滿洲的計劃。

籌劃柳條湖事件
1931(昭和6)年9月18日下午10點20分左右,在奉天(現在的瀋陽)郊外的柳條湖,爆破了滿鐵 的一段線路。關東軍以中國方面蓄意破壞為由,立刻佔領了這個滿鐵沿線城市。可是實際是 關東軍親自爆破的(柳條湖事件)。這就是是滿洲事變的開端。
滿洲事變與日本政府的方針無關,作為日本陸軍先頭部隊的關東軍挑起了戰爭。政府和軍部 中央採用了不擴大方針,關東軍對此無視而繼續擴大戰線,佔據了全滿洲。這是破壞國家秩 序的行動。
然而,由於對政府的不滿,國民熱烈支持關東軍的行動,集資220萬日元寄給陸軍。
1932(昭和7)年,關東軍宣布滿洲國建國,扶植了清朝最後的皇帝博儀作為滿洲國皇帝。

世界怎麼看滿洲事變?
1932年,由於犬養毅首相對滿洲國的地位給與承認持消極態度,結果被海軍將校的一個集團 暗殺了(五?一五事件)。到這裡持續了8年的政黨內閣時代宣告結束,此後受世論支持的是由 軍人、官員作為中心的內閣。

以美國為首的各國,譴責了挑起滿洲事變的日本。國際聯盟派遣了英國的Litton(瞎寫的) 作為團長到滿洲進行調查。Litton調查團的報告書,根據日本在滿洲的非法行為確認了日本 破壞安全的行為,也承認了在滿洲的日本權益。另一方面,報告書,不認為在滿洲事變的日 本軍的行動是自衛行為,勸告日軍撤兵並對滿洲進行國際管理。日本政府拒絕了這份報告並 宣布承認滿洲國,1933(昭和8)年,宣布退出國聯。
滿洲事變加深了中日間的對立,此後,日中達成了停戰協定,兩國的關係稍稍有所緩和。在 滿洲國以五族協和,建設王道樂土做為宣傳口號,由於日本重工業的進入達成了經濟的發展 ,產生了中國人口的大量流入。可是實際上,滿洲國的實權還是由關東軍掌握著,抗日運動 也發展了起來。
在世界經濟恐慌后,英國和法國,一方面降低本國和殖民地間的關稅加強物資流通,另一方 面,給他國的商品上高額的關稅,實行了排他性的集團經濟。由此,日本的廉價的工業產品 ,在世界各地被排斥。從而使日本也考慮利用滿州和中國一部分區域建立起類似的排他性的 集團經濟。

二?二六事件和天皇的決心
此後,政治升天的軍部的動作越發激烈了。1936(昭和11)年2月26日早晨,陸軍的青年將校的 一派帶領1400多人的士兵襲擊了?首相官邸和警視廳等。他們殺害大臣,佔據了東京的永田 町周邊(二?二六事件)。事件的主謀者們要求天皇以軍部為中心重組新的政府,打倒政府、 財閥、重臣,要求停止昭和維新的進程。可是,昭和天皇表現了堅決的決心「朕親自帶領近 衛師,這個不相當於.」。叛亂3天內被.了。二?二六事件是西南戰爭以後,最大的軍 事叛亂事件。這個以後,政治家始終處於恐怖活動威脅生命的陰影下,陸軍不支持的內閣連 成立都很困難。言論的自由,也逐漸被壓制。



日中戰爭

在盧溝橋發生的日中衝突
關東軍和當地的日本軍,為了維持滿洲國,建立集團經濟圈,試圖在華北地區建立一個不受 蔣介石政權支配的親日政權,中國方面對此保持高度警惕。同時,日本在北京周邊配置著 4000人的駐屯軍。這是義和團事件后,各列強與中國締結的條約所規定的一部分。
在1937(昭和12)年7月7日夜晚,在北京郊外的盧溝橋,發生了不知何人向日軍開槍的事件。 第二天早晨,日軍跟中國的國民黨軍間演變成了戰鬥狀態(盧溝橋事件)。雖然當時試圖現地 解決,但不久日本方面還是命令大規模的派兵,國民黨政府也立刻發出了動員令。日中戰爭 此後8年一直持續。
同年8月,在外國的權益集中的上海,發生二個日本官兵被射殺的事件,以此為由日中間的全 面戰爭開始了。當時日本認為如果國民黨政府的首都南京被攻佔蔣介石將會投降,12月,佔據 了南京(這個時候,發生了日本軍造成的民眾多數死傷的事件。南京事件)。可是,蔣介石把 首都轉移至重慶,繼續抗戰。

目的不明的泥沼戰爭
由於戰爭的拖長,為了執行舉國戰爭的體制,1938(昭和13)年,制定了國家總動員法。根據這 部法的規定,政府在沒有議會同意的情況下就有能動員物資和勞動力的許可權。生活必需品實 行配給制並且物價被統一制定。對言論的檢查也被增強了。與國民黨連手的中國共、產、黨 ,為了能夠實現奪取政權的目的,制定了同日本的戰爭長期化的方針。日本也喪失戰爭目的 ,比起和平讓戰爭繼續的路線佔了優勢,陷入了沒有止境的戰爭。1940(昭和15)年,文官管 理政治黨的齊藤隆夫議員在帝國議會提出了「這個戰爭的目的是什麼?」的提問,政府無法 給與任何完整的答覆。
世界經濟危機后,在日本國內,建立象德國和蘇聯那樣的國家體制的基礎上統管經濟運作的 潮流也開始蔓延了。1940年10月,解散了政黨成立了大政翼贊會(政協一類組織)。這被認 為是在模仿德國和蘇聯的一國一黨制度。

日美關係的惡化
1938(昭和13)年,近衛文#(不會拼)首相發表了建設東亞新秩序的聲明,並制定了在日本、 滿洲、中國建立經濟圈的意向。由此還發展出了以後包含東南亞的大東亞共榮圈這個口號( 原意如此)。
美國一直倡導門戶開放,機會均等的政策,並不認同日本建立獨自經濟圈的事。保持中立的 美國對於日中戰爭、近衛聲明強烈反對,開始公開支持中國的蔣介石。日美戰爭中的對立, 從這起就已經開始了。
1939年,美國通告日本不再延長日美通商航海條約。由於日本的許多物資依存於日美貿易, 這使得日本經濟逐漸惡化。傳統上相對北方俄羅斯的威脅,在日本的陸軍中一直非常流行北 進論,而從這個時候開始,為了獲得東南亞的資源,南進的討論開始逐漸增強了。可是,如 果日本進入東南亞,將必定同那裡原有殖民地的英國,美國,荷蘭,法國發生衝突。
林間松韻,石上泉聲,靜里聽來,識天地自然鳴佩; 草際煙光,水心雲影,閑中現來,見乾坤最妙文章。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4 23:0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