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戍守嶺南的五十萬秦軍,為何坐視秦朝滅亡而無動於衷

[複製鏈接]
匿名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匿名  發表於 2020-4-12 16:57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秦統一六國后,迅速發動了征服南越的戰爭。據《淮南子·人間訓》記載,秦征服南越所調動的軍隊達到了驚人的五十萬之眾。公元前214年,秦正式攻佔今廣東、廣西及越南北部地區,在此設置南海、桂林、象郡。然而僅僅八年之後,秦帝國即宣告滅亡。在公元前209年至公元前206年長達三年的戰亂中,戍守嶺南的五十萬秦軍竟然坐視秦朝滅亡而無動於衷,這又是為什麼呢?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首先需要知道秦王朝為什麼要征服南越。

  

  在完成中原統一后,秦王朝的大規模對外用兵有兩次,一次是蒙恬將兵三十萬北擊匈奴,另一次就是征伐南越。早在秦統一六國之前,匈奴騎兵就時常威脅著秦、燕、趙的北部邊境,趙國甚至常年在北部長城一線布防十餘萬軍隊以防禦匈奴南侵。出擊匈奴,可以徹底解決匈奴對關中地區的威脅。然而與匈奴相比,南越當時尚處於新石器時代後期,對中原的威脅極為有限,秦用於出擊百越的兵力不僅遠遠超過北擊匈奴所用,甚至戰爭時間還要早於北擊匈奴的時間。早在公元前218年,秦將屠雎即率五路秦軍攻擊南越。兩年之後,蒙恬才領軍收復河套。為什麼秦王朝對南越的重視甚至超過對匈奴的重視?

  普天之下皆王土。始皇以法家治國,「事在四方,要在中央,聖人執要,四方來效」的理念,讓秦始皇把南進北擊無限擴大疆域作為自己的使命也就不難理解了。同時,征伐南越有著戰略上的優勢。彼時,六十萬秦軍剛剛完成對楚國的征服,今湖南、福建等地盡歸秦土,對南越已經形成了戰略上的鉗形攻勢,順勢南下收復南越也就在情理之中了。然而相比北擊匈奴的順利,第一次征南戰爭卻以秦軍的大敗告終,連秦軍的統帥屠雎也戰死了。史載,南越土著「與禽獸處」也「莫肯為秦虜」。

  這不得不讓秦始皇重新調整征服南越的戰略:穩紮穩打,攻心為上,移民實邊,長期駐守。公元前214年,任囂、趙佗統軍第二次南征,秦發諸嘗逋亡人、贅婿、商賈隨軍,不僅為秦軍建立了穩定的軍事據點,也在很大程度了開發了嶺南地區,使得秦軍順利攻佔該地,設置三郡。直至四年後秦始皇病死沙丘,秦征伐南越的五十萬軍隊都未見北歸。史書沒有記載秦王朝為什麼沒有召回這部門秦軍。

  

  不過很顯然,這應該是得到秦始皇的允許的,甚至我們可以大膽推測,為了徹底征服南越之地,始皇可能有特殊詔命給任囂、趙佗,以防秦軍一旦撤離,百越族重新佔領三郡,導致數十萬陣亡秦軍的獻血白流。這一點,從任囂病故前對趙佗的囑咐可以窺見一二。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爆發,作為南越地區最高統帥的任囂在彌留之際囑咐龍川令趙佗「休息其民,姑待諸侯之變。」

  如果最高統帥統帥有意置身之外的話,那麼,五十萬普通的秦軍是否有北上救援的主觀願望呢?畢竟戍守嶺南的秦軍主要來源於王翦伐楚時的六十萬人,可以說,多數是秦人,他們難道會眼睜睜看著秦國滅亡嗎?或許他們的父母妻兒還在中原等待他們歸來,他們會坐視家園毀滅嗎?出乎意料的是,這五十萬秦軍面對中原大亂表現出了異乎尋常的平靜。除少數「長吏」被趙佗以違犯秦法的罪名處死外,普通秦軍士兵並未出現逃亡和嘩變,反而是聽從趙佗調遣,在廣西興安築起秦城,並沿廣西三江至廣東南雄一線布防,閉關自守。這條防線直至呂后時期依然堅不可摧,阻擋著漢軍南下的腳步。

  

  特殊使命。面對中原大亂,嶺南秦軍的異常表現,讓我們不得不猜測其中的緣由。一種可能是在執行某種使命;第二種可能是趙佗想要割據稱王。我們先來分析第二種可能。趙佗在秦王朝滅亡后確實閉關稱王,甚至一度稱帝。不過,趙佗的表現卻並不像一個野心家。趙佗所控制的地域僅限於三郡,人口和經濟遠不及中原地區,如果趙佗有意坐視秦朝滅亡然後割據一方的話,那在中原內亂時,手握五十萬雄兵的趙佗就應該北上爭搶地盤,至少動員秦軍北上可以順理成章的打著平叛的旗號,畢竟,項羽鼎盛時兵也不過四十餘萬。

  趙佗非但沒有出兵,甚至在漢王朝完成統一後向漢稱臣。是趙佗沒有實力北上嗎?顯然不是。呂后時,漢王朝與南越關係惡化,漢軍一度南下征討,趙佗也自封帝號。這次衝突漢軍非但沒有佔到任何便宜,反倒是南越軍隊北上攻入了長沙國境內。連夜郎、同師等周邊國家也攝於南越的強盛,遣使稱臣。漢文帝繼位后,趙佗隨即去帝號再次向漢稱臣。趙佗的舉動似乎在告訴我們他只滿足於南越三郡,而不想與中原抗爭。那現在我們來分析第一種可能,趙佗以及嶺南秦軍是在執行某種特殊使命,即:讓長期遊離於中原文明之外的南越地區徹底併入華夏。

  

  這雖然是一種猜測,但也不乏佐證。秦末中原大亂之際,桂林、象郡境內的百越部族趁機反叛,建國獨立。如后蜀王子建立了「西甌駱裸國」,脫離秦朝控制。南越秦軍在完成北境布防后,迅速南下平定了此次叛亂。如果當時嶺南秦軍主力北上回援,那辛苦打下的嶺南三郡可能就會重新脫離中原文明。

  回歸中原。自公元前214年五十萬秦軍停駐嶺南,直到漢武帝建元四年(公元前137年)統帥趙佗去世,這支秦軍及其後裔既經歷了秦末大亂,也經歷了漢初的多次諸侯內戰。他們本有無數次的機會北上,卻都安心戍守在南越。雖然坐視了秦王朝的滅亡,卻在客觀上加速了南越三郡併入華夏的進程。或許,他們以及他們的統帥趙佗真的是在執行某種使命吧。我們已無從印證。

  公元前113年,南越國第四代君主趙興向漢王朝請求「內屬」,自此,南越徹底併入華夏。

0

主題

1209

帖子

3600

積分

一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3600
沙發
北極天翁 發表於 2020-4-14 16:30 | 只看該作者
原因是秦國法律。秦法規定內亂由內務部隊處理,國防軍的調度需要秦王和三司主管命令才可。建制上分成幾個戰區,戰區間沒有命令不可移動。秦二世一直不認為秦國內亂會有亡國之憂,等發現時三司主管無法同時召見就無法下令,同時秦軍大量反戈,秦國宗室內亂政令不一,最後是宮廷政變不斷,起義軍進展太快大勢已去。南軍主將憂國病亡,趙佗見王翦等一等大將都兵敗,根本不想自不量力了,趙佗深知一旦北上一無王令是死罪,二是打不過起義軍也是死罪,同時一旦撤軍百越必反,糧草斷絕根本無法作戰,不如靜觀局勢再說。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4 21:0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