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爭論記者守株待兔拍行人雨中摔跤鏡頭

[複製鏈接]

2845

主題

1萬

帖子

6163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616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小魔女 發表於 2005-5-20 09:0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CENTER]
突然陷入一水坑

身體失去平衡摔倒

栽了跟頭[/CENTER]

  昨日,數家新聞網站轉載了一組發生在廈門的新聞照片。這組照片記錄了一位騎車人在暴風雨中碰到路上的水坑而摔倒的全過程。新聞事件儘管不大,但網上的評論卻高達200多條,網民爭論的焦點,在於記者傳達新聞的責任和社會公德心之間應如何平衡。

  ■網友評論:批評之聲大於讚揚

  這組照片忠實記錄了5月9日下午,一名騎車人冒雨經過福建廈門市廈禾路與鳳嶼路交叉路段時,因自行車前輪突然陷入一水坑,身體失去平衡摔倒的情景。當日下午,一場暴風雨襲擊廈門,市區道路上的多處水坑讓不少騎車人栽了跟頭。針對這組照片,很多網民認為記者不就路上有坑提醒路人,而是守株待兔看著路人落難的做法應受譴責:「照片拍得倒是精彩,可拍照的人太缺德。明知有坑不設路障,卻滿懷信心地等著人栽跟頭」,「記者肯定知道會出事,就在一邊看著,鄙視」。

  但也有讚揚這位記者職業道德的,如,「記者做得很好很客觀,記者本來就是以旁觀者身份存在才是專業的,如果其介入那麼他就不是一個專業稱職的記者了,他就變成義工了」,「看來馬路陷阱確實該好好整頓一下了,攝影記者報道的很及時啊」。也有個別網友認為該受指責的不是記者,「摔跤者真可憐,廈門市有關部門應該負責」。

  ■拍攝記者:對於網上指責感到很委屈

  攝影記者柳濤接到本報記者電話時並不清楚他的照片已成熱點話題了,他剛剛從那個有坑的地方回來。他在電話那頭很認真地說:「我剛去看了,那個坑被填平了,但不夠牢固,再來一場大雨,可能還會形成水坑。」

  他介紹了拍這組照片的全過程,「當時廈門有颱風(專題,圖庫)、暴雨,我經過這個路段時,有個人見我背著攝像機,問我是不是記者,我說是。他說,這路面有個坑,已經有人在那裡摔過跤了,你們媒體最好報道一下。我照著他指的地方去看,一片水汪汪,不要說坑了,整個路面都看不清楚。出於新聞記者的敏感,我就端著相機在那裡等,後來有一個騎車人經過時摔倒了,於是我把過程拍了下來。」

  對於「守株待兔」的指責,柳濤覺得有些委屈。他說:「攝影記者這個職業有時候的確很殘酷。當時狂風暴雨,我在那裡堅持了差不多一個小時才等到那個場面。如果沒等到,我根本不能用照片說明那裡有個水坑。拍不到那個坑,有關單位或許不夠重視,今天就不會填補那個坑,這樣的話,就會有更多的人可能在雨中摔跤。」柳濤還告訴本報記者:「我拍完這組照片后,還在附近的施工處拿了一塊牌子擺在那裡,提醒路人。」

  ■新聞學者:新聞事件平衡點很難掌握

  傳達新聞信息的責任讓記者柳濤做了一個忠實的記錄者,但他遭到了「缺少公德心」的指責。關鍵時刻,記者傳達新聞的義務和公德心應如何取捨?有沒有較好的平衡點?

  從事新聞職業道德及倫理研究的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新聞傳播學院院長展江認為兩者很難取捨。

  「因為公眾對正常發生的事情一般不太感興趣。如果只拍一個坑,很難讓大家覺得這個地方很危險,要引起公眾的閱讀欲和重視程度,就需要一些衝擊力強的照片。衝擊力的照片怎麼得來?首先不能擺拍,但等待新聞事件發生又損壞了公眾心目中記者的職業形象,平衡點很難掌握。」他說,即使在「新聞從業者應該是不偏不倚中立的觀察者」已形成共識的西方國家,記者在這種情境下應該如何作為的爭論也都一直存在。

  ■編后:

  這組照片忠實記錄了整個新聞事件的過程,視覺衝擊力強,從攝影角度來說是一個很成功的抓拍。但這組照片又一次引發了對一個不算太過新鮮話題的爭論―――記者傳達新聞的義務與社會公德心之間應如何平衡。

  容易使人們聯想到的類似事例很多,最典型的要算是贏得1994年普利策新聞特寫攝影獎―――《飢餓的小女孩》的記者凱文
信心清凈,則生實相。

2845

主題

1萬

帖子

6163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6163
沙發
 樓主| 小魔女 發表於 2005-5-20 09:05 | 只看該作者


普利策新聞獎是美國新聞界最高獎。在1994年4月公布的獲獎名單中,共有14個
獎項,「特寫性新聞攝影」(Feature Photography)獎項獲得者是南非「自由記者」
(freelancer)凱文•卡特拍攝的一張蘇丹小女孩的照片。然而,就在普利策頒獎
儀式結束3個月後,即1994年7月27日夜裡,警察在南非東北部城市約翰內斯堡發現
凱文•卡特用一氧化碳自殺身亡。

凱文•卡特之死是記者追求「好的」的新聞、「精彩的」的鏡頭,與社會公德之間
尖銳衝突的結果。

「好的」的新聞、「精彩的」的鏡頭,往往意味著媒體和記者在名譽與金錢上的雙
豐收。但有時處理不當,也會引起大眾的不滿。即以凱文•卡特來說,那張照片傳
遍世界后,人們在寄予非洲人民巨大的同情的同時,更加關注那個小女孩的命運。
成千上萬的人打電話給《紐約時報》,詢問小女孩最後是否得救。而與此同時,來自
各方的批評也不絕於耳,甚至是在凱文•卡特獲得大獎之後。人們紛紛質問,身在
現場的凱文•卡特為什麼不去救那個小女孩一把?!就連凱文•卡特的朋友也指責
說,他當時應當放下攝影機去幫助小女孩。

事實上,凱文•卡特本人幾乎從一開始便處於衝突的痛苦之中。他在搶拍完之
后,實在不願再看下去那個極端對立、極其冷酷的場面,於是,他把禿鷹轟走。過
了一段時間,他看到,那個小女孩用盡所有力氣爬起來,重新艱難地向救濟中心挪
動……望著小女孩的身影,凱文•卡特內心充滿了矛盾、愧疚和痛苦。他在一棵樹旁
坐了下來,一邊抽著煙,一邊淚流滿面。後來,他曾對人說:「當我把鏡頭對準這
一切時,我心裡在說『上帝啊!』可我必須先工作。如果我不能照常工作的話,我就
不該來這裡。」

正是因為無法忍受外界公眾與自己內心的道德困惑和越來越大的精神壓力,凱
文•卡特在獲得大獎僅3個月後即走上不歸之路。
信心清凈,則生實相。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02:5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